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月,《智慧校园总体框架》《数字语言学习环境设计要求》《多媒体教学环境设计要求》《电子考场系统通用要求》系列国家标准正式实施
《智慧校园总体框架》规定了智慧校园建设的总体框架,适用于智慧校园建设的设计与实施;《数字语言学习环境设计要求》规定了数字语言学习环境的环境要求、功能要求、性能要求和安全性要求,适用于采用数字语言实验室和同声传译实验室进行语言教学的学校和培训机构;《多媒体教学环境设计要求》界定了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分类,适用于多媒体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实施;《电子考场系统通用要求》适用于电子考场网上巡查系统的设计、建设和管理。
这些新国标的发布实施,对如何部署智慧校园的总体架构,如何构建数字语言学习环境,如何部署多媒体教学环境,如何建设电子考场系统等做出了明确规范,将助推我国教育信息化进一步深入发展。
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在此基础上,再经过15年努力,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是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纲领性文件。文件提出要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育服务业态,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建设新一代学习强国。文件重点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其中“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位列第八。
5月5日,教育部办公厅发文公布2019年度“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名单
北京市东城区、山西省运城市、上海市闵行区、湖北省武汉市、湖南省长沙市、广东省广州市、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河北省雄安新区为创建区域,江苏省苏州市、山东省青岛市为培育区域。预计到2022年,实现全面提升区域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建成能够支持个性化和适应性的智慧学习环境,能够为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全面的支持,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
创建智慧教育示范区,是为了推动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实现教育理念与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创新,提升区域教育水平,探索积累可推广的先进经验与优秀案例,形成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新途径和新模式。
5月16日至18日,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
会上,国际教科文组织发布成果文件《北京共识——人工智能与教育》,这是史上第一份为科学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以落实2030年教育议程提供指导与建议的文件。《北京共识》从未来教育的展望、教育政策制定、教育供给和管理、教学教师、学习评估、课程开发、终身学习、伦理安全、促进教育公平包容等多个方面,总结44条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相关教育机遇和挑战的指导性建议。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人类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将越发重要。同时,教育方式也将因深受人工智能影响而发生变化。把握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态势,找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使命。
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
《实施方案》提出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实施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聚焦重点,带动全局;问题导向,改革创新;分区规划,分类推进。总体目标是:经过5年努力,全面实现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目标,全面构建现代化教育制度体系,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实现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普及,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多样化可选择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人民群众受教育机会进一步扩大,学习大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方案定位于行动计划和施工图,是本届政府任期内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确保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方案将教育现代化远景目标和战略任务细化为未来五年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提出2018~2022年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十项重点任务,其中“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位列第六。
6月26日,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立项名单公示
从统计结果来看,华东师范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均有18项,并列第一位,宁波大学有10项,立项数位居第三位,表现十分抢眼。立项数处于前十的高校还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这些高校立项数均有5个或5个以上。
教育信息技术方向获批国家重点1项、国家一般16项、国家青年2项、西部项目2项、教育部重点9项、教育部青年5项,总计35项,约占立项总数(共520项)的7%,可见教育信息技术方向的研究与发展是我国未来教育关注的重点。
3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
文件围绕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育人为本、融合创新、系统推进、引領发展”为原则,深入落实《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实施好教育信息化“奋进之笔”,明确了工作思路,提出十个核心目标以及十一项重点任务,以加快推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高质量发展,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 与上一年相比,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内容更全、更详尽。从基础教育覆盖到继续教育,涉及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数字资源建设、网络扶智工程、高校专业建设、教师培训、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等多个领域。另外,在前期教育信息化硬件装备建设比较完善的前提下,2019年工作要点主要集中在丰富教学数字资源、建设示范学校以及逐步建立标准和测评方法上。
4月2日,教育部出台《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
《意见》突出以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引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抓住“关键人群”,提出九项主要措施和四大任务,总体目标为到2022年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通过示范项目带动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基本实现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G:\周刊文件\教育周刊\2020-上-E教-1\GDbb.tif>與2013年教育部首次启动的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相比,此次《意见》更为注重教师信息素养的大力提升,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成果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着力促进教师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
8月20日,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开幕
大会发布了《2019全球教育机器人发展白皮书》,分析了近5年教育机器人的研究热点,归纳了教育机器人的17种角色和12类应用情境,提出了4个维度、5个层级的产品分析框架,获取了7类视角下9类人群对教育机器人的需求,总结了3项关键技术和主流设计思路,整理了7层产业链框架,并预估至2023年教育机器人市场模型将达到841亿美元。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的大变局,变革时代的机器人技术日新月异,网络化、智能化和融合化趋势日益显著,带动了新旧动能转换加速,促进了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协同发力,并不断改变着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从会议的成果文件可以看出,AI教育将是引领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
9月19日,《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
文件从总体要求、扩大优质资源供给、构建扶持政策体系、形成多元管理服务格局四个方面明确了17条指导意见,包括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在线教育机构,开发在线教育资源,提供优质教育服务;支持互联网企业与在线教育机构深度合作,综合运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手段,充分挖掘新兴教育需求;大力发展智能化、交互式在线教育模式,增强在线教育体验感;等等。
文件提出,到2020年,在线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幅提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在线教育模式更加完善,资源和服务更加丰富。到2022年,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实现深度融合,在线教育质量不断提升,资源和服务标准体系全面建立,学习型社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在线教育是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与学互动的新型教育方式,是教育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在线教育,有利于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4月9日至10日,首届中国慕课大会在北京召开
本次大会以“识变、应变、求变”为主题,关注提升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公平,关注慕课建设与成果应用。大会发布了《中国慕课行动宣言》,开启了中国慕课发展的新阶段。《宣言》指出,六年来,中国慕课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积累了质量为王、公平为要、学生中心、教师主体、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等六点重要经验;面向未来,我们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国慕课发展愿景,建设公平、共享、服务、创新、合作之路,为世界慕课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六年来,中国慕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目前,12500门慕课上线,超过2亿人次在校大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学习慕课,6500万人次大学生获得慕课学分,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11月11日,《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备案管理办法》出台;12月16日,首批152个教育App备案白名单公布
在线教育App市场应用良莠不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不少学校、教师、家长使用教育类App顾虑重重。为规范教育类App的管理,教育部出台了《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备案管理办法》,要求各地在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期间对现有教育移动应用完成备案,2月1日起,将向社会公众提供备案信息查询,接受社会监督。
备案制从长远角度引导规范教育App有序健康发展,全面封堵有害应用。截至2019年12月16日,共有1321家企业提交了2279个教育App审核申请,教育部组织各省教育行政部门对相关材料进行了审核,首批通过了152个教育App的审核。首批通过备案的教育App覆盖课堂教学、课后练习、网校直播等多种类型。
教育App在2019年里历经四次重大转变,说明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既需要技术给教育带来创新变化,也会严格执行好监管作用,确保技术发挥正向赋能功效。
4月11日至12日,2019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云南昆明召开
会议明确了2019年教育信息化工作将紧紧围绕助力教育扶贫和网络扶贫、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展开。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教育信息化各项发展指标普遍实现翻倍增长,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育系统实现网络安全与信息化统筹协调发展。针对《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提出的“八大行动”主线、十项核心目标,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表示,一定要“落实、落实、再落实”,切实做好各项重点工作任务。
12月,中央电教馆、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深入开展“家校(园)共育”数字化项目取得丰硕成果
中央电化教育馆在第一、二批“家园共育”百所数字幼儿园培育工作基础上,于2019年初启动第三批“家园共育”百所数字幼儿园的遴选工作。第三批项目有20个省份积极参与,共有31个地区成功申报为试验区,272所幼儿园申报为试点园。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联合全国家校(园)社区共育先进经验推广指导办公室、《中国家庭报·家长学校》周刊,开展了全国“家校(园)共育”数字化试验区、试点校(园)第二批遴选工作。截至2019年底,共有19个省份积极参与,83个地区成功申报为试验区,503所幼儿园申报为试点园,1373所学校申报为试点校。
近年来,党和政府不断将家庭教育和家校(园)共育理念融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之中,使家庭教育和家校(园)共育在政策、法规和制度上得到根本保障,极大地促进了家校(园)共育工作的健康发展。网络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也推动了家校(园)共育工作的不断变革和完善,不仅使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发生了变化,也使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智慧校园总体框架》规定了智慧校园建设的总体框架,适用于智慧校园建设的设计与实施;《数字语言学习环境设计要求》规定了数字语言学习环境的环境要求、功能要求、性能要求和安全性要求,适用于采用数字语言实验室和同声传译实验室进行语言教学的学校和培训机构;《多媒体教学环境设计要求》界定了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分类,适用于多媒体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实施;《电子考场系统通用要求》适用于电子考场网上巡查系统的设计、建设和管理。
这些新国标的发布实施,对如何部署智慧校园的总体架构,如何构建数字语言学习环境,如何部署多媒体教学环境,如何建设电子考场系统等做出了明确规范,将助推我国教育信息化进一步深入发展。
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在此基础上,再经过15年努力,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是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纲领性文件。文件提出要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育服务业态,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建设新一代学习强国。文件重点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其中“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位列第八。
5月5日,教育部办公厅发文公布2019年度“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名单
北京市东城区、山西省运城市、上海市闵行区、湖北省武汉市、湖南省长沙市、广东省广州市、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河北省雄安新区为创建区域,江苏省苏州市、山东省青岛市为培育区域。预计到2022年,实现全面提升区域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建成能够支持个性化和适应性的智慧学习环境,能够为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全面的支持,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
创建智慧教育示范区,是为了推动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实现教育理念与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创新,提升区域教育水平,探索积累可推广的先进经验与优秀案例,形成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新途径和新模式。
5月16日至18日,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
会上,国际教科文组织发布成果文件《北京共识——人工智能与教育》,这是史上第一份为科学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以落实2030年教育议程提供指导与建议的文件。《北京共识》从未来教育的展望、教育政策制定、教育供给和管理、教学教师、学习评估、课程开发、终身学习、伦理安全、促进教育公平包容等多个方面,总结44条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相关教育机遇和挑战的指导性建议。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人类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将越发重要。同时,教育方式也将因深受人工智能影响而发生变化。把握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态势,找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使命。
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
《实施方案》提出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实施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聚焦重点,带动全局;问题导向,改革创新;分区规划,分类推进。总体目标是:经过5年努力,全面实现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目标,全面构建现代化教育制度体系,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实现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普及,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多样化可选择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人民群众受教育机会进一步扩大,学习大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方案定位于行动计划和施工图,是本届政府任期内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确保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方案将教育现代化远景目标和战略任务细化为未来五年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提出2018~2022年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十项重点任务,其中“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位列第六。
6月26日,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立项名单公示
从统计结果来看,华东师范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均有18项,并列第一位,宁波大学有10项,立项数位居第三位,表现十分抢眼。立项数处于前十的高校还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这些高校立项数均有5个或5个以上。
教育信息技术方向获批国家重点1项、国家一般16项、国家青年2项、西部项目2项、教育部重点9项、教育部青年5项,总计35项,约占立项总数(共520项)的7%,可见教育信息技术方向的研究与发展是我国未来教育关注的重点。
3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
文件围绕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育人为本、融合创新、系统推进、引領发展”为原则,深入落实《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实施好教育信息化“奋进之笔”,明确了工作思路,提出十个核心目标以及十一项重点任务,以加快推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高质量发展,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 与上一年相比,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内容更全、更详尽。从基础教育覆盖到继续教育,涉及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数字资源建设、网络扶智工程、高校专业建设、教师培训、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等多个领域。另外,在前期教育信息化硬件装备建设比较完善的前提下,2019年工作要点主要集中在丰富教学数字资源、建设示范学校以及逐步建立标准和测评方法上。
4月2日,教育部出台《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
《意见》突出以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引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抓住“关键人群”,提出九项主要措施和四大任务,总体目标为到2022年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通过示范项目带动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基本实现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G:\周刊文件\教育周刊\2020-上-E教-1\GDbb.tif>與2013年教育部首次启动的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相比,此次《意见》更为注重教师信息素养的大力提升,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成果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着力促进教师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
8月20日,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开幕
大会发布了《2019全球教育机器人发展白皮书》,分析了近5年教育机器人的研究热点,归纳了教育机器人的17种角色和12类应用情境,提出了4个维度、5个层级的产品分析框架,获取了7类视角下9类人群对教育机器人的需求,总结了3项关键技术和主流设计思路,整理了7层产业链框架,并预估至2023年教育机器人市场模型将达到841亿美元。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的大变局,变革时代的机器人技术日新月异,网络化、智能化和融合化趋势日益显著,带动了新旧动能转换加速,促进了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协同发力,并不断改变着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从会议的成果文件可以看出,AI教育将是引领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
9月19日,《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
文件从总体要求、扩大优质资源供给、构建扶持政策体系、形成多元管理服务格局四个方面明确了17条指导意见,包括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在线教育机构,开发在线教育资源,提供优质教育服务;支持互联网企业与在线教育机构深度合作,综合运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手段,充分挖掘新兴教育需求;大力发展智能化、交互式在线教育模式,增强在线教育体验感;等等。
文件提出,到2020年,在线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幅提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在线教育模式更加完善,资源和服务更加丰富。到2022年,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实现深度融合,在线教育质量不断提升,资源和服务标准体系全面建立,学习型社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在线教育是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与学互动的新型教育方式,是教育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在线教育,有利于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4月9日至10日,首届中国慕课大会在北京召开
本次大会以“识变、应变、求变”为主题,关注提升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公平,关注慕课建设与成果应用。大会发布了《中国慕课行动宣言》,开启了中国慕课发展的新阶段。《宣言》指出,六年来,中国慕课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积累了质量为王、公平为要、学生中心、教师主体、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等六点重要经验;面向未来,我们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国慕课发展愿景,建设公平、共享、服务、创新、合作之路,为世界慕课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六年来,中国慕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目前,12500门慕课上线,超过2亿人次在校大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学习慕课,6500万人次大学生获得慕课学分,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11月11日,《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备案管理办法》出台;12月16日,首批152个教育App备案白名单公布
在线教育App市场应用良莠不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不少学校、教师、家长使用教育类App顾虑重重。为规范教育类App的管理,教育部出台了《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备案管理办法》,要求各地在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期间对现有教育移动应用完成备案,2月1日起,将向社会公众提供备案信息查询,接受社会监督。
备案制从长远角度引导规范教育App有序健康发展,全面封堵有害应用。截至2019年12月16日,共有1321家企业提交了2279个教育App审核申请,教育部组织各省教育行政部门对相关材料进行了审核,首批通过了152个教育App的审核。首批通过备案的教育App覆盖课堂教学、课后练习、网校直播等多种类型。
教育App在2019年里历经四次重大转变,说明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既需要技术给教育带来创新变化,也会严格执行好监管作用,确保技术发挥正向赋能功效。
4月11日至12日,2019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云南昆明召开
会议明确了2019年教育信息化工作将紧紧围绕助力教育扶贫和网络扶贫、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展开。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教育信息化各项发展指标普遍实现翻倍增长,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育系统实现网络安全与信息化统筹协调发展。针对《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提出的“八大行动”主线、十项核心目标,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表示,一定要“落实、落实、再落实”,切实做好各项重点工作任务。
12月,中央电教馆、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深入开展“家校(园)共育”数字化项目取得丰硕成果
中央电化教育馆在第一、二批“家园共育”百所数字幼儿园培育工作基础上,于2019年初启动第三批“家园共育”百所数字幼儿园的遴选工作。第三批项目有20个省份积极参与,共有31个地区成功申报为试验区,272所幼儿园申报为试点园。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联合全国家校(园)社区共育先进经验推广指导办公室、《中国家庭报·家长学校》周刊,开展了全国“家校(园)共育”数字化试验区、试点校(园)第二批遴选工作。截至2019年底,共有19个省份积极参与,83个地区成功申报为试验区,503所幼儿园申报为试点园,1373所学校申报为试点校。
近年来,党和政府不断将家庭教育和家校(园)共育理念融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之中,使家庭教育和家校(园)共育在政策、法规和制度上得到根本保障,极大地促进了家校(园)共育工作的健康发展。网络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也推动了家校(园)共育工作的不断变革和完善,不仅使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发生了变化,也使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