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户外金犀牛奖
提名
提名理由
杨苏铁,适马中国/尼康中国签约摄影师,B W签约摄影师,500PX风光摄影部落首领。近几年的冬季,苏铁持续深入全面探索北极地区不同的陌生区域风光,拍摄出大量令人惊叹的风光作品,更全面系统地记录了极地特有的夜空景观——极光。他的作品多次被美国航空航天局收录,在全球各地的天文刊物刊载。2018、2019连续两年被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评为年度天文摄影师,人们惊叹于他对极地的无畏探索,苏铁更愿意将其解释为,去未知领域拍摄是他的一种本能。
对于在90年代长大的人来说,小时候的我对世界是陌生且好奇的。在那個物质匮乏信息滞后的年代,我的好奇只能从《奥秘》《飞碟探索》或者《科幻世界》这些杂志里得到满足。成年后也从事过很多行业,自从接触了摄影,我便认定了人生的方向。在信息爆炸的现今,户外摄影这样纯粹而神秘的事物不仅极大满足了我那无穷的好奇心,也是我认知和记录世界的方式。在我对极致风光的追寻中,总想去发现那些从未有人拍过的区域。冲动促使下,我不断负重前行,走得更远爬得更高,忍受严寒酷暑,直至云和山的彼端。
从一开始的川西传统贡嘎洛克亚丁线路,到自己独立探索四姑娘山区域的羊满台、八角棚海子;从珠峰东坡、南坡的深入徒步到对瑞士意大利阿尔卑斯群山腹地风光的忘我追寻;直至最近3年深入北极腹地,为那些与众不同而人迹罕至的北极地区进行了系统性拍摄。
其中对我影响最深的经历是在俄罗斯北极的摩尔曼斯克。在我折腾进入北极森林以后,基地的信号站被夜晚的大风吹垮,这意味着接下来我将与外界彻底失联,没有任何物资的供给,也失去了出入的交通,我便决定一个人去寻找信号与外界恢复联系。
天亮后,我用无人机探查了周围的山形和森林,确定了以前住过的另一家极光基地的位置和距离后便出发了。我依靠着太阳的位置、周围山脉和森林的参照,在北极冻结的湖面上徒步了近3小时,才终于到达那处基地。那时我还发了2017年第一条朋友圈,那天正好是1月1日,“北极新年的第一次极光绽放祝朋友们新年快乐!”
稍事休息,我便开始返回。这是一个巨大的森林湖泊无人区域,漫长的冬季极夜里,白天非常短暂,上午10点才蒙蒙亮,下午3点便天黑了。因为错误预计了返回的速度,天很快黑了下来,原本作为参照物的山脉和森林再也看不清,我彻底失去了距离和方向感。而此刻我还独自身处在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北极无人冰原上,四周寂静得听不到一丝风声,一切都笼罩在浓稠的黑夜中,只剩下天边一点星光闪烁。那是一种极度安静而恐怖的状态,我不知道走了多远,也不知道还要走多远,不知道该往哪里去,才能寻找到那唯一的小木屋。
在极致孤独和未知恐惧下,一种强烈的慌乱和自我怀疑开始在我心中蔓延,但这时我反而冷静了,我的大脑已经百分之百调动起来。凭借无数次拍星的经验,我依靠着北斗七星和猎户座来辨别方向,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一直走,坚定地告诉自己肯定没错,曾经的自我怀疑也一扫而空。
时间流逝变得缓慢,在这寒冷的黑暗哪怕几秒都感觉异常漫长。我却突然开始享受这空前清醒的自我,直到我看到了远方的灯光和炊烟,才重回人间。
这次遭遇对我是一场巨大的磨炼。这让我变得更能掌控自己,也更加坚信自己。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认知自己,真真正正理解自我,并以挖掘自我的内心为信仰。
我从未想过要去征服高山、完成壮举、功成名就。心中那份对大自然的敬畏让我不曾有过挑战她的想法。我的每次户外经历,都非常简单而纯粹,我很好奇那里究竟有多美。
正如我的摄影观念,发现自然之美、记录自然之美、分享自然之美。我并不想挑战自然,而是让自己适应自然、融入自然,这样我才能拍摄到最极致的作品。这份感悟是多年户外摄影的经历带给我的最宝贵财富。在历经了数次独立户外拍摄后,我逐渐认清自己的极限,体会到自己的感悟,这是场自我坚定的历练,也是我前进的方向。 这几年的冬季我都是在北极地区度过,这里贫瘠而荒凉,对比其他地区这里的动植物更是脆弱稀有而宝贵。但是这儿却有最漫长的白昼和极夜。我除了拍摄北极的地貌风光,更记录了极地特有的夜空景观——极光。
我们对每天的日出日落习以为常,却对绚丽多彩的极光惊叹不已。其实这两种“光”都来自我们的恒星太阳。拍摄了几万张极光后,没想到最让我难忘的并不是这个太阳赠与地球的礼物,而是我们人类自己创造的奇观。
我们2019年去挪威是为了在朗伊尔城举行婚礼,可能是我们把这重要的一天选择在北极,所以它也馈赠了我们这份大礼。我们初到塞尼亚岛时遇上了风暴,从齐膝深的雪坡爬上山顶后连帐篷都被狂风吹下了悬崖。冒着危险到悬崖下捡回帐篷后,我们并没有退缩,在这里耗了两周终于等来了雨过天晴。没想到跟风暴死磕的不止我们,还有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风暴过后我们选择了最好的一夜再次攀上山峰露营,而NASA也就在当晚发射了火箭。
在山顶悬崖边目睹天空中蓦地出现四个绿色圆球,看着它们逐渐变蓝色,最后飘散在空中。突然在同一个地方又重复出现了一模一样的四个圆球,再现了这一奇景。那一刻我们的心情是惊喜、困惑,又恐惧的。
后来得知,我们看见的这一幕是NASA进行的“AZURE”极光实验。这时我感到自己不仅是一名记录者,也是参与者,亲眼见证了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和奋斗。俄国科学家,现代航天学和火箭理论的奠基人齐奥尔科夫斯基说过: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没有人能够永远留在摇篮里。”当百万年前第一个人类仰望星空时,地心引力便注定束缚不了人类探索的欲望和野心。我高兴于这幅照片被大家广泛传播并刊登在各种天文、地理、摄影杂志上,更荣幸于它被NASA作为新闻封面用图收藏。而当一位朋友告诉我,他儿子从国内最权威的少儿科普期刊《我们爱科学》中看到了关于这张照片的整个故事,那一刻我感受到作为一名摄影师的使命感。我十分荣幸我的许多照片被收录进科普书刊中,因为我不单想记录自然的美景,分享内心的喜爱,更想把对自然的喜爱、对世界的探索精神像种子那样播撒在大家特别是下一代的心中,让其生根发芽。就像我小时候从那些并不精美也不严谨的杂志中体会到的乐趣一样。不论是作为摄影师还是普通人,我们都永远是充满好奇、无所畏惧并一往无前的人类。
感谢户外,能让我拍到更多。
感谢摄影,能让我走得更远。
這个星球最美好的片段,我想与你分享。
提名
杨苏铁
提名理由
杨苏铁,适马中国/尼康中国签约摄影师,B W签约摄影师,500PX风光摄影部落首领。近几年的冬季,苏铁持续深入全面探索北极地区不同的陌生区域风光,拍摄出大量令人惊叹的风光作品,更全面系统地记录了极地特有的夜空景观——极光。他的作品多次被美国航空航天局收录,在全球各地的天文刊物刊载。2018、2019连续两年被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评为年度天文摄影师,人们惊叹于他对极地的无畏探索,苏铁更愿意将其解释为,去未知领域拍摄是他的一种本能。
对于在90年代长大的人来说,小时候的我对世界是陌生且好奇的。在那個物质匮乏信息滞后的年代,我的好奇只能从《奥秘》《飞碟探索》或者《科幻世界》这些杂志里得到满足。成年后也从事过很多行业,自从接触了摄影,我便认定了人生的方向。在信息爆炸的现今,户外摄影这样纯粹而神秘的事物不仅极大满足了我那无穷的好奇心,也是我认知和记录世界的方式。在我对极致风光的追寻中,总想去发现那些从未有人拍过的区域。冲动促使下,我不断负重前行,走得更远爬得更高,忍受严寒酷暑,直至云和山的彼端。
从一开始的川西传统贡嘎洛克亚丁线路,到自己独立探索四姑娘山区域的羊满台、八角棚海子;从珠峰东坡、南坡的深入徒步到对瑞士意大利阿尔卑斯群山腹地风光的忘我追寻;直至最近3年深入北极腹地,为那些与众不同而人迹罕至的北极地区进行了系统性拍摄。
其中对我影响最深的经历是在俄罗斯北极的摩尔曼斯克。在我折腾进入北极森林以后,基地的信号站被夜晚的大风吹垮,这意味着接下来我将与外界彻底失联,没有任何物资的供给,也失去了出入的交通,我便决定一个人去寻找信号与外界恢复联系。
天亮后,我用无人机探查了周围的山形和森林,确定了以前住过的另一家极光基地的位置和距离后便出发了。我依靠着太阳的位置、周围山脉和森林的参照,在北极冻结的湖面上徒步了近3小时,才终于到达那处基地。那时我还发了2017年第一条朋友圈,那天正好是1月1日,“北极新年的第一次极光绽放祝朋友们新年快乐!”
稍事休息,我便开始返回。这是一个巨大的森林湖泊无人区域,漫长的冬季极夜里,白天非常短暂,上午10点才蒙蒙亮,下午3点便天黑了。因为错误预计了返回的速度,天很快黑了下来,原本作为参照物的山脉和森林再也看不清,我彻底失去了距离和方向感。而此刻我还独自身处在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北极无人冰原上,四周寂静得听不到一丝风声,一切都笼罩在浓稠的黑夜中,只剩下天边一点星光闪烁。那是一种极度安静而恐怖的状态,我不知道走了多远,也不知道还要走多远,不知道该往哪里去,才能寻找到那唯一的小木屋。
在极致孤独和未知恐惧下,一种强烈的慌乱和自我怀疑开始在我心中蔓延,但这时我反而冷静了,我的大脑已经百分之百调动起来。凭借无数次拍星的经验,我依靠着北斗七星和猎户座来辨别方向,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一直走,坚定地告诉自己肯定没错,曾经的自我怀疑也一扫而空。
时间流逝变得缓慢,在这寒冷的黑暗哪怕几秒都感觉异常漫长。我却突然开始享受这空前清醒的自我,直到我看到了远方的灯光和炊烟,才重回人间。
这次遭遇对我是一场巨大的磨炼。这让我变得更能掌控自己,也更加坚信自己。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认知自己,真真正正理解自我,并以挖掘自我的内心为信仰。
我从未想过要去征服高山、完成壮举、功成名就。心中那份对大自然的敬畏让我不曾有过挑战她的想法。我的每次户外经历,都非常简单而纯粹,我很好奇那里究竟有多美。
正如我的摄影观念,发现自然之美、记录自然之美、分享自然之美。我并不想挑战自然,而是让自己适应自然、融入自然,这样我才能拍摄到最极致的作品。这份感悟是多年户外摄影的经历带给我的最宝贵财富。在历经了数次独立户外拍摄后,我逐渐认清自己的极限,体会到自己的感悟,这是场自我坚定的历练,也是我前进的方向。 这几年的冬季我都是在北极地区度过,这里贫瘠而荒凉,对比其他地区这里的动植物更是脆弱稀有而宝贵。但是这儿却有最漫长的白昼和极夜。我除了拍摄北极的地貌风光,更记录了极地特有的夜空景观——极光。
我们对每天的日出日落习以为常,却对绚丽多彩的极光惊叹不已。其实这两种“光”都来自我们的恒星太阳。拍摄了几万张极光后,没想到最让我难忘的并不是这个太阳赠与地球的礼物,而是我们人类自己创造的奇观。
我们2019年去挪威是为了在朗伊尔城举行婚礼,可能是我们把这重要的一天选择在北极,所以它也馈赠了我们这份大礼。我们初到塞尼亚岛时遇上了风暴,从齐膝深的雪坡爬上山顶后连帐篷都被狂风吹下了悬崖。冒着危险到悬崖下捡回帐篷后,我们并没有退缩,在这里耗了两周终于等来了雨过天晴。没想到跟风暴死磕的不止我们,还有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风暴过后我们选择了最好的一夜再次攀上山峰露营,而NASA也就在当晚发射了火箭。
在山顶悬崖边目睹天空中蓦地出现四个绿色圆球,看着它们逐渐变蓝色,最后飘散在空中。突然在同一个地方又重复出现了一模一样的四个圆球,再现了这一奇景。那一刻我们的心情是惊喜、困惑,又恐惧的。
后来得知,我们看见的这一幕是NASA进行的“AZURE”极光实验。这时我感到自己不仅是一名记录者,也是参与者,亲眼见证了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和奋斗。俄国科学家,现代航天学和火箭理论的奠基人齐奥尔科夫斯基说过: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没有人能够永远留在摇篮里。”当百万年前第一个人类仰望星空时,地心引力便注定束缚不了人类探索的欲望和野心。我高兴于这幅照片被大家广泛传播并刊登在各种天文、地理、摄影杂志上,更荣幸于它被NASA作为新闻封面用图收藏。而当一位朋友告诉我,他儿子从国内最权威的少儿科普期刊《我们爱科学》中看到了关于这张照片的整个故事,那一刻我感受到作为一名摄影师的使命感。我十分荣幸我的许多照片被收录进科普书刊中,因为我不单想记录自然的美景,分享内心的喜爱,更想把对自然的喜爱、对世界的探索精神像种子那样播撒在大家特别是下一代的心中,让其生根发芽。就像我小时候从那些并不精美也不严谨的杂志中体会到的乐趣一样。不论是作为摄影师还是普通人,我们都永远是充满好奇、无所畏惧并一往无前的人类。
感谢户外,能让我拍到更多。
感谢摄影,能让我走得更远。
這个星球最美好的片段,我想与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