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产业发展重点从末端治理逐步转为源头削减,节能环保产业也将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中国的环境污染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环境和生态危机,正在毁坏中国的发展之基。APEC会议期间通过一系列治污减排组合拳造就的“APEC蓝”,让雾霾治理看到了希望。但想拥有清洁的环境,中国还需要付出更艰辛的努力。2014年,可以看作是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关键之年。随着一系列政策和法规的出台,环境污染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困局正在逐渐被打破。中国正在实行从价值到技术、从社会机制到行为方式的大变革。在这样的契机下,节能环保产业将在中国迎来发展的良好契机,随着产业发展重点从末端治理逐步转为源头削减,节能环保产业也将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事件 留住“APEC蓝”
APEC会议期间,京津冀实施道路限行和污染企业停工等措施,来保证空气质量达到良好水平。11月3日上午北京市城六区PM2.5浓度为每立方米37微克,接近一级优水平,群众因此形容此时蓝天为“APEC蓝”。来之不易的蓝天,为中国政府挣回了面子,习近平在APEC会议致辞时,谈及了被热议的“APEC蓝”。 习近平说:“有人说,现在北京的蓝天是‘APEC蓝’,美好而短暂,过了这一阵就没了。我希望并相信,经过不懈努力,‘APEC蓝’能保持下去。”
但是要让“APEC蓝” 保持下去谈何容易,作为奥运会后中国动用力量最大的一次空气质量保障工作,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等6个省份悉数加入“APEC蓝”保障队伍。其中河北的任务最为艰巨,河北省为此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全省所有燃煤电力企业实施限产,减排强度达到50%;全省钢铁、焦化、水泥、玻璃等行业污染源全部暂时停产;全省工业企业中涉VOC排放工序的全部暂时停产。石家庄、保定、唐山、衡水、邢台、邯郸、沧州、承德、廊坊等9市陆续采取重污染天气下的一级应急措施。
北京高发的雾霾态势,区域污染排放超过承载力是根本原因。要治理好大气污染,还要从机制、政策、产业等多方面进行调节。从这场“APEC蓝”的巨型实验中,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中国未来确实要逐步调整区域的整体产业结构,特别是对重污染行业的控制;此外还要加快产业调整的步伐,加强污染治理的力度和污染监管力度,这样才可能让“APEC蓝”保持下去。
从2012年起持续高发的环境危害,特别是持续高发、频发、连片、且越来越严重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公众最为关心的社会问题之一。为了能够找回碧水蓝天,2014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治污减排组合拳防治环境污染,其决心和力度均属前所未有。中国政府表示,要有铁腕治污的态度、壮士断腕的决心、雷厉风行的作风,就一定能够驱散雾霾,找回蓝天。
背景 环境污染已经“不治不行”
中国环境污染到了一个临界点。
长期以来,我国很多地方对环境污染的重视还未上升到一种执政理性自觉的程度,长期奉行的GDP崇拜,致使高耗能、高污染、对一方水土和人民健康有严重危害的产业被大量上马,甚至得到政府的鼓励。这样来看中国过去30余年的发展道路,在许多领域,是对发达国家发展道路的模仿。
如今,我国的发展速度依然很快,即使2015年的增长率调整为7%,每年新增的产能很大,新增加的排放也很多。但中国的环境容量是个定数,环境承载力有一个边界,我国很多地区的环境容量早已经逼近临界点,甚至污染超过了环境承载力。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警告说:“我国水污染已经逼近危险临界点”———目前7大水系的26%是五类和劣五类,9大湖泊中有7个是五类和劣五类,五类和劣五类水不能接触人体,连作为农业用水也不可能。七大江河的大小支流几乎全部坏死!80%的湖泊的水也全部坏死……“如果不有效地治理水污染,我们恐怕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完成之前,就将面临严重的社会和谐问题”。
长期的污染排放积累,终于酿成了最近两年发生次数越来越频繁、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地区污染越来越严重的雾霾天气。严重的空气污染,为当前的中国生态敲响了警钟,也在消耗着巨大的社会资源、人力资源。因为雾霾闹得凶,很多市民患上了“雾霾病”—— 哮喘、咳嗽、喉咙痛。美国《纽约时报》等媒体早前披露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由于受到雾霾天气的影响,在中国北方居住的公民总共丧失了25亿年的预期寿命,平均要比南方人的预期寿命减少5.5年。
可以肯定地说,中国已经进入了生态还债的高发期。
这种还债,一部分是以生态治理的方式去还。但是环境治理工作战线之长、时间之久,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之大,早已超出了当年GDP的回报。仅以江苏太湖为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太湖周边布满了高耗能和高污染的小企业,致使太湖水质迅速恶化,当时的水质即不适于饮用也不适于灌溉。1991年,国家启动第一期太湖治理工程。1998年,国家批准《太湖环境治理计划》。时至今日,江苏太湖经过25年治理,投资逾百亿元,水质仍未得到明显改善,蓝藻还是年年爆发。正如太湖流域管理局工作人员所言,要彻底治好太湖,“至少需要几倍于污染过程的时间。”
另一种还债,则是就灾难转移到了人上面。仅以空气污染为例。美国癌症协会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PM2.5每增加10μg/㎡可使总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肺癌死亡率分别增高4%、6%和8%。这种危害,目前已经在中国显示出来。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在对全国24个省的8500万人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后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肿瘤312万例,死亡超过200万,其中肺癌已取代肝癌,踞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榜首。
当中国荣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却不得不为“中国速度”积累的“生态赤字”买单。中国正在进入生态“还债”高发期,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院士直言:“现在一吨钢的利润只值四五毛钱,造成的资源消耗、污染、排放那么大,发展的账怎能不好好算?!”
中国的环境污染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环境和生态危机,正在毁坏中国的发展之基。APEC会议期间通过一系列治污减排组合拳造就的“APEC蓝”,让雾霾治理看到了希望。但想拥有清洁的环境,中国还需要付出更艰辛的努力。2014年,可以看作是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关键之年。随着一系列政策和法规的出台,环境污染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困局正在逐渐被打破。中国正在实行从价值到技术、从社会机制到行为方式的大变革。在这样的契机下,节能环保产业将在中国迎来发展的良好契机,随着产业发展重点从末端治理逐步转为源头削减,节能环保产业也将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事件 留住“APEC蓝”
APEC会议期间,京津冀实施道路限行和污染企业停工等措施,来保证空气质量达到良好水平。11月3日上午北京市城六区PM2.5浓度为每立方米37微克,接近一级优水平,群众因此形容此时蓝天为“APEC蓝”。来之不易的蓝天,为中国政府挣回了面子,习近平在APEC会议致辞时,谈及了被热议的“APEC蓝”。 习近平说:“有人说,现在北京的蓝天是‘APEC蓝’,美好而短暂,过了这一阵就没了。我希望并相信,经过不懈努力,‘APEC蓝’能保持下去。”
但是要让“APEC蓝” 保持下去谈何容易,作为奥运会后中国动用力量最大的一次空气质量保障工作,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等6个省份悉数加入“APEC蓝”保障队伍。其中河北的任务最为艰巨,河北省为此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全省所有燃煤电力企业实施限产,减排强度达到50%;全省钢铁、焦化、水泥、玻璃等行业污染源全部暂时停产;全省工业企业中涉VOC排放工序的全部暂时停产。石家庄、保定、唐山、衡水、邢台、邯郸、沧州、承德、廊坊等9市陆续采取重污染天气下的一级应急措施。
北京高发的雾霾态势,区域污染排放超过承载力是根本原因。要治理好大气污染,还要从机制、政策、产业等多方面进行调节。从这场“APEC蓝”的巨型实验中,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中国未来确实要逐步调整区域的整体产业结构,特别是对重污染行业的控制;此外还要加快产业调整的步伐,加强污染治理的力度和污染监管力度,这样才可能让“APEC蓝”保持下去。
从2012年起持续高发的环境危害,特别是持续高发、频发、连片、且越来越严重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公众最为关心的社会问题之一。为了能够找回碧水蓝天,2014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治污减排组合拳防治环境污染,其决心和力度均属前所未有。中国政府表示,要有铁腕治污的态度、壮士断腕的决心、雷厉风行的作风,就一定能够驱散雾霾,找回蓝天。
背景 环境污染已经“不治不行”
中国环境污染到了一个临界点。
长期以来,我国很多地方对环境污染的重视还未上升到一种执政理性自觉的程度,长期奉行的GDP崇拜,致使高耗能、高污染、对一方水土和人民健康有严重危害的产业被大量上马,甚至得到政府的鼓励。这样来看中国过去30余年的发展道路,在许多领域,是对发达国家发展道路的模仿。
如今,我国的发展速度依然很快,即使2015年的增长率调整为7%,每年新增的产能很大,新增加的排放也很多。但中国的环境容量是个定数,环境承载力有一个边界,我国很多地区的环境容量早已经逼近临界点,甚至污染超过了环境承载力。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警告说:“我国水污染已经逼近危险临界点”———目前7大水系的26%是五类和劣五类,9大湖泊中有7个是五类和劣五类,五类和劣五类水不能接触人体,连作为农业用水也不可能。七大江河的大小支流几乎全部坏死!80%的湖泊的水也全部坏死……“如果不有效地治理水污染,我们恐怕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完成之前,就将面临严重的社会和谐问题”。
长期的污染排放积累,终于酿成了最近两年发生次数越来越频繁、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地区污染越来越严重的雾霾天气。严重的空气污染,为当前的中国生态敲响了警钟,也在消耗着巨大的社会资源、人力资源。因为雾霾闹得凶,很多市民患上了“雾霾病”—— 哮喘、咳嗽、喉咙痛。美国《纽约时报》等媒体早前披露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由于受到雾霾天气的影响,在中国北方居住的公民总共丧失了25亿年的预期寿命,平均要比南方人的预期寿命减少5.5年。
可以肯定地说,中国已经进入了生态还债的高发期。
这种还债,一部分是以生态治理的方式去还。但是环境治理工作战线之长、时间之久,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之大,早已超出了当年GDP的回报。仅以江苏太湖为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太湖周边布满了高耗能和高污染的小企业,致使太湖水质迅速恶化,当时的水质即不适于饮用也不适于灌溉。1991年,国家启动第一期太湖治理工程。1998年,国家批准《太湖环境治理计划》。时至今日,江苏太湖经过25年治理,投资逾百亿元,水质仍未得到明显改善,蓝藻还是年年爆发。正如太湖流域管理局工作人员所言,要彻底治好太湖,“至少需要几倍于污染过程的时间。”
另一种还债,则是就灾难转移到了人上面。仅以空气污染为例。美国癌症协会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PM2.5每增加10μg/㎡可使总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肺癌死亡率分别增高4%、6%和8%。这种危害,目前已经在中国显示出来。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在对全国24个省的8500万人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后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肿瘤312万例,死亡超过200万,其中肺癌已取代肝癌,踞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榜首。
当中国荣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却不得不为“中国速度”积累的“生态赤字”买单。中国正在进入生态“还债”高发期,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院士直言:“现在一吨钢的利润只值四五毛钱,造成的资源消耗、污染、排放那么大,发展的账怎能不好好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