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一直是教师扮演主角,学生只是教学活动中的配角,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还提供了获取知识的多种渠道。在英语阅读课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模式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采用单向传播的传统做法,而且具有更多的协作性、自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本文在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的三个主要活动中,阐述了研究性学习在英语阅读中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阅读 活动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一直存在着以下现象:重教法轻学法,重提问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发展。教师始终扮演主角,学生只是教学活动中的配角,甚至是观众,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扭曲了教学双方的内在联系,破坏了学习过程体系的合理结构,无法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心理机制,也就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了。那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使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呢?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我们知道,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英语阅读课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模式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采用单向传播的传统做法,而且具有更多的协作性、自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
一、阅读前的活动(pre-reading activities)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密切联系。语言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展示着该民族文化的内涵。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必然会阻碍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设置情景,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读的需要,带着目的去读。阅读是对书面信息理解的吸引,是受一定的目的或需要支配的。谈论有关的话题,或出示有关的画面、实物等,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阅读对象背景的了解,同时也可放松读前的紧张心理。这一阶段最大的困难在于学生对内容缺乏深入的了解。尽管他们对不同文化、地域、传统等问题充满兴趣,但往往只有一鳞半爪的认识,因而很难找到确切的论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利用学生求知的需求,指导他们查找资料,进行广泛的阅读,启发他们从不同的方向,确定自己要探讨的主题,进行立题研究。在此基础上,学生分小组围绕主题进行探讨。确定了探究的主题,学生就可以带着明确的目的查找资料。面对收集到的大量资料,起初学生往往不知如何处理。由于资料来源广泛,难免不尽相同,有的重复,有的甚至出入很大。这时教师则要引导他们比较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分类、整理和处理。这一过程就迫使学生进行快速的阅读,提炼出自己所需的信息点。由于阅读的范围广泛,涉及的知识丰富,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技巧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二、阅读中的活动(while-reading activities)
教材是教学之本,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熟悉和掌握教材体系和重点,既要能对教材有较深的理解,灵活熟练地驾奴教材,又不能受教材的桎梏,应根据具体的客观环境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作一些灵活变通处理,根据现实生活充实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层次化、立体化。
研究性学习需要充分的对话,需要对确立的课题做多种解释。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学生展开第二轮分组讨论。这一轮讨论不仅热烈,而且深入得多,大都有自己的视角和论据,并初步展示出个人的观点,也能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别人的观点。学生把资料和自己的观点,用不同的颜色标出来,使大家一目了然。在教师参与并控制下,讨论进展顺利。教师的指导性意见,更使学生重新思索和审视自己的论据和观点,绝大部分同学会转向重新查找资料,补充更多、更新的论据,得出比较成熟的结论。
分活动小组讨论问题答案,然后全班检查答案,可以更改参考答案,但必须说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鼓励学生用简略的方式表述自己对文章的见解和领会,而不是复述课文。不要纠正学生的语音、语法错误,哪怕比较严重;2.在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检查学生对生词的猜测情况。既然是猜,能沾边达意就行,不要对其用法作过多的分析;3.做大纲所要求掌握语言知识的练习及词汇手册上要求的要点;4.帮助学生分析语篇结构和文体特征,三言两语,只要中的就行,要少而精;5.语言运用。围绕课文开展各种形式的口笔头交际活动,如复述课文、问题讨论、角色扮演、采访、调查、仿写与课文相关的话题等。也可动笔进行改写、提纲、评述等。
三、阅读后的活动(post-reading activities)
这是输出阶段,学生在理解教材后,为了牢牢记住所学的知识,防止遗忘,需要做多种形式的训练,使知识在记忆中痕迹得到强化,形成牢固的联系,但学生理解掌握了知识并不等于会运用知识,不等于形成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要使学生从理解概念、掌握理论到运用知识于实际,形成技能、技巧,单靠动脑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动口、动手进行实际的练习或操作才能达到。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在反复练习中,从最初的不会、不准确、不熟练到比较会、比较准确,逐步地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但为使学生顺利地掌握技能、技巧,不仅要注意练习的数量,而且要提高练习的质量,改进练习的方法。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任课教师的地位与学生是平等的,但教师的导向又起着关键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由于刚开始从事研究性学习,学生很容易迷航,教师的引导尤其重要。教师要在学生讨论走题或秩序混乱时,做出指导;在学生遇到疑惑时给予及时的帮助;同时,教师要以讨论者的身份参与讨论,展示自己的观点。研究性学习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采用单向传播的传统做法,而且具有更多的协作性、自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 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 王才能,《英语教学交际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
李伟,男,1978年生,讲师,南京大学硕士毕业,现任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商务管理系英语教师。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阅读 活动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一直存在着以下现象:重教法轻学法,重提问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发展。教师始终扮演主角,学生只是教学活动中的配角,甚至是观众,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扭曲了教学双方的内在联系,破坏了学习过程体系的合理结构,无法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心理机制,也就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了。那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使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呢?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我们知道,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英语阅读课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模式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采用单向传播的传统做法,而且具有更多的协作性、自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
一、阅读前的活动(pre-reading activities)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密切联系。语言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展示着该民族文化的内涵。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必然会阻碍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设置情景,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读的需要,带着目的去读。阅读是对书面信息理解的吸引,是受一定的目的或需要支配的。谈论有关的话题,或出示有关的画面、实物等,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阅读对象背景的了解,同时也可放松读前的紧张心理。这一阶段最大的困难在于学生对内容缺乏深入的了解。尽管他们对不同文化、地域、传统等问题充满兴趣,但往往只有一鳞半爪的认识,因而很难找到确切的论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利用学生求知的需求,指导他们查找资料,进行广泛的阅读,启发他们从不同的方向,确定自己要探讨的主题,进行立题研究。在此基础上,学生分小组围绕主题进行探讨。确定了探究的主题,学生就可以带着明确的目的查找资料。面对收集到的大量资料,起初学生往往不知如何处理。由于资料来源广泛,难免不尽相同,有的重复,有的甚至出入很大。这时教师则要引导他们比较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分类、整理和处理。这一过程就迫使学生进行快速的阅读,提炼出自己所需的信息点。由于阅读的范围广泛,涉及的知识丰富,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技巧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二、阅读中的活动(while-reading activities)
教材是教学之本,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熟悉和掌握教材体系和重点,既要能对教材有较深的理解,灵活熟练地驾奴教材,又不能受教材的桎梏,应根据具体的客观环境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作一些灵活变通处理,根据现实生活充实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层次化、立体化。
研究性学习需要充分的对话,需要对确立的课题做多种解释。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学生展开第二轮分组讨论。这一轮讨论不仅热烈,而且深入得多,大都有自己的视角和论据,并初步展示出个人的观点,也能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别人的观点。学生把资料和自己的观点,用不同的颜色标出来,使大家一目了然。在教师参与并控制下,讨论进展顺利。教师的指导性意见,更使学生重新思索和审视自己的论据和观点,绝大部分同学会转向重新查找资料,补充更多、更新的论据,得出比较成熟的结论。
分活动小组讨论问题答案,然后全班检查答案,可以更改参考答案,但必须说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鼓励学生用简略的方式表述自己对文章的见解和领会,而不是复述课文。不要纠正学生的语音、语法错误,哪怕比较严重;2.在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检查学生对生词的猜测情况。既然是猜,能沾边达意就行,不要对其用法作过多的分析;3.做大纲所要求掌握语言知识的练习及词汇手册上要求的要点;4.帮助学生分析语篇结构和文体特征,三言两语,只要中的就行,要少而精;5.语言运用。围绕课文开展各种形式的口笔头交际活动,如复述课文、问题讨论、角色扮演、采访、调查、仿写与课文相关的话题等。也可动笔进行改写、提纲、评述等。
三、阅读后的活动(post-reading activities)
这是输出阶段,学生在理解教材后,为了牢牢记住所学的知识,防止遗忘,需要做多种形式的训练,使知识在记忆中痕迹得到强化,形成牢固的联系,但学生理解掌握了知识并不等于会运用知识,不等于形成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要使学生从理解概念、掌握理论到运用知识于实际,形成技能、技巧,单靠动脑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动口、动手进行实际的练习或操作才能达到。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在反复练习中,从最初的不会、不准确、不熟练到比较会、比较准确,逐步地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但为使学生顺利地掌握技能、技巧,不仅要注意练习的数量,而且要提高练习的质量,改进练习的方法。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任课教师的地位与学生是平等的,但教师的导向又起着关键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由于刚开始从事研究性学习,学生很容易迷航,教师的引导尤其重要。教师要在学生讨论走题或秩序混乱时,做出指导;在学生遇到疑惑时给予及时的帮助;同时,教师要以讨论者的身份参与讨论,展示自己的观点。研究性学习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采用单向传播的传统做法,而且具有更多的协作性、自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 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 王才能,《英语教学交际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
李伟,男,1978年生,讲师,南京大学硕士毕业,现任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商务管理系英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