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兴趣;教材;朗读;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3(B)-0067-01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学生积累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呢?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首先要以情激趣。小学生年龄小,容易受到教师语言、神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魅力,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的情感,从而以情激趣。
其次,要设置悬念,引发学生思考。如,教学《奶奶的剪纸》时,文中写到:“奶奶可以不看手,只听到‘咔咔’的剪纸声,一些栩栩如生的花草树木、人鱼鸟兽就呈现在你眼前。”让学生思考:奶奶为什么不用看,就能剪出这些东西呢?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思考,大胆地展开想象。之后,再让学生阅读课文。
最后,要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如,教学《开国大典》一文时,让学生回忆在电视或电影里看到的国庆五十周年庆典的盛况。借此情境,导入《开国大典》一文的学习,重温1949年开国大典的盛况,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阅读课文内容,学生通过阅读自己领悟、体会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等。在学生阅读并进行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他们抓住课文中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关键词语,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深挖文本,钻研教材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收益,教师就要善于运用教材,并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教师要用读者的眼光、学生的眼光、教师的眼光去解读文本,钻研教材,明确课文的教学目标,弄清教学的重点、难点,掌握教材的主旨,然后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比如,教学《在大海中永生》时,我翻阅了邓小平的生平简介,看了许多关于改革开放的视频,也了解了这篇通讯的原文,最后定准了两个目标: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让学生走近邓小平,寻找伟人的足迹;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缅怀邓小平爷爷,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突破了邓小平书写了中华民族崭新历史这一难点,紧紧扣住他对祖国、人民的深情的爱,以情激情,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最后引出了邓小平的丰功伟绩以及人民对他的衷心爱戴,然后回归到“永生”这个主题。
四、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无休止地讲解,学生势必会觉得厌烦,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尽量选择重点段落进行精讲,其余时间让学生通过诵读自己感悟。
如,于永正老师执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整节课学生都沉浸在朗朗读书声中。于老师还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如饱经风霜、吊唁等。长此以往,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了,识字能力也提高了。日积月累,学生的阅读能力必定可以得到提高。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增高,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 课前读课文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之前,我要求学生能够熟读课文。为了避免个别学生蒙混过关,我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先让小组长背诵,然后让小组长监督,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
2 课堂做笔记的习惯。在语文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记课堂笔记的习惯。开始学生写字速度慢,记笔记要花较多时间,我不得不放慢教学进度,指导学生记笔记。渐渐地,学生养成了习惯,也逐渐分辨出哪些内容重要,会及时进行记录。天长日久,学生逐渐养成了做笔记的良好习惯。
编辑:谢颖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3(B)-0067-01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学生积累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呢?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首先要以情激趣。小学生年龄小,容易受到教师语言、神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魅力,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的情感,从而以情激趣。
其次,要设置悬念,引发学生思考。如,教学《奶奶的剪纸》时,文中写到:“奶奶可以不看手,只听到‘咔咔’的剪纸声,一些栩栩如生的花草树木、人鱼鸟兽就呈现在你眼前。”让学生思考:奶奶为什么不用看,就能剪出这些东西呢?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思考,大胆地展开想象。之后,再让学生阅读课文。
最后,要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如,教学《开国大典》一文时,让学生回忆在电视或电影里看到的国庆五十周年庆典的盛况。借此情境,导入《开国大典》一文的学习,重温1949年开国大典的盛况,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阅读课文内容,学生通过阅读自己领悟、体会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等。在学生阅读并进行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他们抓住课文中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关键词语,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深挖文本,钻研教材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收益,教师就要善于运用教材,并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教师要用读者的眼光、学生的眼光、教师的眼光去解读文本,钻研教材,明确课文的教学目标,弄清教学的重点、难点,掌握教材的主旨,然后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比如,教学《在大海中永生》时,我翻阅了邓小平的生平简介,看了许多关于改革开放的视频,也了解了这篇通讯的原文,最后定准了两个目标: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让学生走近邓小平,寻找伟人的足迹;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缅怀邓小平爷爷,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突破了邓小平书写了中华民族崭新历史这一难点,紧紧扣住他对祖国、人民的深情的爱,以情激情,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最后引出了邓小平的丰功伟绩以及人民对他的衷心爱戴,然后回归到“永生”这个主题。
四、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无休止地讲解,学生势必会觉得厌烦,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尽量选择重点段落进行精讲,其余时间让学生通过诵读自己感悟。
如,于永正老师执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整节课学生都沉浸在朗朗读书声中。于老师还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如饱经风霜、吊唁等。长此以往,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了,识字能力也提高了。日积月累,学生的阅读能力必定可以得到提高。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增高,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 课前读课文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之前,我要求学生能够熟读课文。为了避免个别学生蒙混过关,我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先让小组长背诵,然后让小组长监督,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
2 课堂做笔记的习惯。在语文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记课堂笔记的习惯。开始学生写字速度慢,记笔记要花较多时间,我不得不放慢教学进度,指导学生记笔记。渐渐地,学生养成了习惯,也逐渐分辨出哪些内容重要,会及时进行记录。天长日久,学生逐渐养成了做笔记的良好习惯。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