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生惧怕写作的原因主要是生活之“源”干涸、阅读之“流”堵塞、思维之“路”迷惘、表达之“门”紧闭、实践之“趣”缺乏,所以要提倡“五体验”的作文教学。具体做法是走近生活,体验情感;有效阅读,体验迁移;多向思维,体验创新;流畅表达,体验交流;具体实践,体验成功。这样就能开发学生作文的个性潜能,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乐趣。
【关键词】作文教学;“五体验”;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1-0052-02
21世纪是竞争更激烈、对人要求更严格的世纪。只有基础扎实、敢于创新的人,才能在其中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综合运用各科所学知识的要求。它不仅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思维等能力,且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但是,在实践中,许多学生谈作文而色变,每当布置作文,总是叫苦不迭。笔者对中学生惧怕写作的原因进行了新的探讨并提出了“五体验”的有效对策。
一、中学生惧怕写作的原因新探
(一)生活之“源”干涸。写作材料源于生活,但为应试,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室里,埋头作业堆中,缺少对生活的观察,另外,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缺乏观察的计划性和良好的观察习惯等,也会导致学生缺乏第一手材料的积累,长此只会形成素材储存仓库的空虚。
(二)阅读之“流”堵塞。写作中字词的积累及技巧多来自阅读。平时,学生为应付繁重的课业,极少看课外书,就算看,也只追求情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只是为教阅读而指导阅读,学生无从在阅读中得到精美语句的滋补及无法获取精巧结构的模仿。
(三)思维之“路”迷惘。思維之“路”迷惘是指学生的写作思路受到限制。它表现在:①作文教学过程单调,死板,大多沿袭老一套,由教师命题——指导学生作文,教学过程中由教师主宰,学生没有多少自主权,学生作文有如鸟在笼中跳,又如何能写出好作文?②老题目,旧题材重复出现。如《童年趣事》、《有意义的一天》、《我的老师》,从小学一直写到初三,学生懒得考虑其他,以致篇篇都是“似曾相识燕归来”。
(四)表达之“门”紧闭。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创设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它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了训练,而到了初中阶段,大多数学生在表达上仍不尽人意。表现为“心门”紧闭,言不由衷,说话不连贯,不得体,条理混乱。在此影响下,学生作文的内容、结构、情感等肯定大打折扣。
(五)实践之“趣”缺乏。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学生的心目中,作文是枯燥无味的,作文只是应付老师的布置,只是为了得到老师的分数,而不是自己主观情感表达的一种需要,因此,对实践写作缺乏浓厚的兴趣。教师不懂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是以强制性的手段迫使学生完成作文,更易引起学生对作文的厌恶。“看了题目皱眉头,咬断笔头开不了头”这种现象,已到了令人同情而又悲哀的程度。
以上死板的教法,无目的性的写作训练,不但浪费了学生时间,更易引起学生之反感。学生怕作文、厌作文,作文教学因此而徘徊不前。基于此,笔者尝试“五体验”的作文教学,下面谈谈具体的做法:
二、尝试“五体验”的作文教学
(一)走近生活,体验情感
吴惠玲老师说过:“要注重生活化的体验,积累鲜活的作文素材”[1]。笔者于是模仿发达国家教育实践家的作文教育方式,提前一个月,将几个作文要求布置给学生,敦促学生走近生活,深入家庭、商界、政界去观察,亲临现场协助服务;去体验,萌生各种酸甜苦辣的情感。如在假期鼓励学生到麦当劳、工厂社区等参加工作,亲身体会生活的味道。教师也可有意识地设计,组织校内外有益于丰富学生生活,体验各种情感的活动,如笔者组织学生到福建东山岛、绿岛山庄、海门等旅游点游玩;组织学生参加吃苦耐劳的攀登莲花山活动,步行到海堤的野外“拉练”活动;组织科技小实验,手工小制作等活动;组织故事会、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活动……让学生自由参与并切实体验,丰富学生“快乐与艰辛的情感”。这样,既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的阅历,又使其在老师悉心指导下,观察自然,了解以人为本的社会,逐渐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留心周围人事物的良好习惯,积累材料,营构体验性情感,解决临到作文时搜索枯肠,无话可说的突出问题。
(二)有效阅读,体验迁移
现行阅读教学与作文教育是脱节的。在学生的心目中认为,阅读对作文写作的迁移效应没有什么作用。因为许多学生的阅读量不少,可作文水平仍很低。因此,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让学生体验到阅读迁移到作文之中的成功喜悦,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笔者的做法是:指导学生阅读冰心的《谈生命》,分组进行讨论,交流自身听课学习的体验,模仿谈谈“当生命遭受困难和挫折,你会怎么做?”让学生感悟到坚强、乐观地面对生命;指导学生阅读《我的叔叔于勒》,提问“你家有没有类似值得写的人物或事件?”激活大家回顾,体验亲情;布置学生课外阅读,自由选读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水浒传》、《西游记》……任选一个角度写读后感受;阅读诗词,感悟诗人人生,以“我最喜欢的诗(词)人”为话题进行创作……从他们的习作中可以看到“阅读——体验——迁移”的鲜明痕迹,学生的习作中写道:“我的身体不好,家庭也不和,这一直困挠着我,但比起保尔柯察金的瘫痪要幸运得多。因此,我要克服重重困难,在学习这个熔炉里使自己锤炼成钢”“旧时代的骆驼是为了生存,今日的骆驼,比如我的父母亲,则是为了我的成长和求学,我要学习骆驼勤奋、善良的品格,鞭策自己好好学习”“生当作人杰,死也为鬼雄,李清照,我读懂了你‘人比黄花瘦’背后的坚强,我知道女人以后的名字不再叫‘软弱’”……这样,学生体验到由“读”到“写”的迁移效果,领略到阅读的无穷魅力。
(三)多向思维,体验创新
有了生活情感体验,有了阅读迁移的体验,还得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多向思维,整合从各方面得来的材料、语言、表达方式、结构方式,在作文写作之前,进行思维活动。笔者这样指导学生:一是想清楚为什么写,二是想清楚怎样写,写什么不写什么,多写什么少写什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选择什么表达方式为主,采用什么结构组织材料,均要通盘考虑,让学生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历经个体的思维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逐步体验思维创新。这是作文各个环节中最为关键的富有成效的活动。而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笔者着重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①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变方向,变角度,变途径地思考问题,摆脱思维常规、寻求超凡脱俗的感觉。如引导学生了解春蚕有无私的一面,“春蚕到死丝方尽”,也有自私一面,像所谓的“作茧自缚”;再如“这山望见那山高”,可以批评那些见异思迁,不脚踏实地的人,若反其意“这山望见那山高难道不好吗?”人要永远有新的目标,不断地追求、攀登,生命才有意义。②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寻求对一个问题的多种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多种正确方法。如引导学生从“O”之外表和本质特征去联想社会生活,类比人生中的种种问题,将他们描写出来,答案是多样的:“O”象转动的车轮、像漏水之筛子,像明月,像红日,像孩子脖子上的项圈,像妈妈手上的戒指。“O”是起点,也是终点。有志者失败了从“O”开始,无志者一事无成,以“O”告终……其他的还有训练学生的比较思维,归纳演泽思维等。可见,只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收到作文创意创路创辞的新体验。
(四)流畅表达,体验交流
古往今来,许多人才虽思维力很强,但是表达能力却很差,现在学生高分低能,与表达也有关系。因此,创造性表达的激活,急待加强。教师要努力创造求真,求诚的作文氛围,尽力拓宽学生表达的时空,让学生无拘无束,打开思路,流畅地表达。如笔者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课前五分钟的演讲或讲故事、朗诵比赛等;定期组织学生分类交流各自创作的日记、周记、观察记录、阅读摘要,吸收于已有用的表达方式方法,以收到互补的良性效果;组织学生自办手抄报、班报、班刊;组织采访、通信、假期社会调查、服务社区等活动;以此来激活学生的表达,点燃交流的激情,体验交流的快乐。这样,学生实践作文的兴趣方可更浓。笔者负责指导的“原上草”文学社,更是一直受到学生的喜爱和支持,每期参加人数多达两百多人。因为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表达交流的平台。学生在这里流畅地表达,快乐地交流,积极地投稿,已出版期刊35期,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了高考、中考语文科尖子的摇篮。
(五)具体实践,体验成功
其实,说教式的理论再多,远远不及具体的实践作文,只有在“下水作文”中才能体验品尝成功的乐趣。笔者带头以学生身份“下水作文”,如创作了发表在《澄海报》《汕头特区晚报》的散文《又见街头樱花开》、《感受大海》、《张家界,我的咖啡之旅》、诗歌《孔雀的遗言》等。在作文辅导课上,笔者把这些作品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分享老师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从中观察感受老师积累生活、创造性的思考,及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吸收名著诗词或创造性的语言措辞状况。通过这些“砖”从学生头脑中引出“玉”似的姿态纷呈的实践作文来,同时让学生习得老师对语文学习的执着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学生“说真话、诉真情”,写出血肉与骨架相联的习作。再分组进行交流,教师在全班择“优秀习作”点评,激活学生倾慕的目光和激情。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2]在笔者的带动下,好多学生从怕作文到爱作文,他们喜欢写作,喜欢投稿。在区、镇、校级的作文比赛中,有谢雯、蔡少玲等一批优秀学生获奖;在《中学生报》《语文报》上,有郑晓菲、杨依等学生的作文发表。较差的学生的习作经过老师的指导修改,也能发表在班刊、班报上。这样,逐步让好中差不同等次的学生都能品尝到实践作文成功的乐趣。
综上所述,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走近生活,体验情感;通过有效阅读,体验迁移;通过多向思维,体验创新;通过流畅表达,体验交流;通过具体实践,体验成功。笔者正是通过这多方面的努力,开发学生作文的个性潜能,让学生品尝到自我成功实现的乐趣。这正如在夏日让学生畅饮一杯“冰红茶”,让“清凉心上流”!
【参考文献】
[1]吳惠玲,《在注重生活体验中实现生活化作文》[J].文科爱好者,2009,2。
[2]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天津人民出版社,1969。
【作者简介】林雪芹(1975-),女,广东澄海人,广东汕头市澄海区东里中学高三教师,语文教研组长。
【关键词】作文教学;“五体验”;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1-0052-02
21世纪是竞争更激烈、对人要求更严格的世纪。只有基础扎实、敢于创新的人,才能在其中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综合运用各科所学知识的要求。它不仅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思维等能力,且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但是,在实践中,许多学生谈作文而色变,每当布置作文,总是叫苦不迭。笔者对中学生惧怕写作的原因进行了新的探讨并提出了“五体验”的有效对策。
一、中学生惧怕写作的原因新探
(一)生活之“源”干涸。写作材料源于生活,但为应试,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室里,埋头作业堆中,缺少对生活的观察,另外,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缺乏观察的计划性和良好的观察习惯等,也会导致学生缺乏第一手材料的积累,长此只会形成素材储存仓库的空虚。
(二)阅读之“流”堵塞。写作中字词的积累及技巧多来自阅读。平时,学生为应付繁重的课业,极少看课外书,就算看,也只追求情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只是为教阅读而指导阅读,学生无从在阅读中得到精美语句的滋补及无法获取精巧结构的模仿。
(三)思维之“路”迷惘。思維之“路”迷惘是指学生的写作思路受到限制。它表现在:①作文教学过程单调,死板,大多沿袭老一套,由教师命题——指导学生作文,教学过程中由教师主宰,学生没有多少自主权,学生作文有如鸟在笼中跳,又如何能写出好作文?②老题目,旧题材重复出现。如《童年趣事》、《有意义的一天》、《我的老师》,从小学一直写到初三,学生懒得考虑其他,以致篇篇都是“似曾相识燕归来”。
(四)表达之“门”紧闭。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创设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它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了训练,而到了初中阶段,大多数学生在表达上仍不尽人意。表现为“心门”紧闭,言不由衷,说话不连贯,不得体,条理混乱。在此影响下,学生作文的内容、结构、情感等肯定大打折扣。
(五)实践之“趣”缺乏。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学生的心目中,作文是枯燥无味的,作文只是应付老师的布置,只是为了得到老师的分数,而不是自己主观情感表达的一种需要,因此,对实践写作缺乏浓厚的兴趣。教师不懂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是以强制性的手段迫使学生完成作文,更易引起学生对作文的厌恶。“看了题目皱眉头,咬断笔头开不了头”这种现象,已到了令人同情而又悲哀的程度。
以上死板的教法,无目的性的写作训练,不但浪费了学生时间,更易引起学生之反感。学生怕作文、厌作文,作文教学因此而徘徊不前。基于此,笔者尝试“五体验”的作文教学,下面谈谈具体的做法:
二、尝试“五体验”的作文教学
(一)走近生活,体验情感
吴惠玲老师说过:“要注重生活化的体验,积累鲜活的作文素材”[1]。笔者于是模仿发达国家教育实践家的作文教育方式,提前一个月,将几个作文要求布置给学生,敦促学生走近生活,深入家庭、商界、政界去观察,亲临现场协助服务;去体验,萌生各种酸甜苦辣的情感。如在假期鼓励学生到麦当劳、工厂社区等参加工作,亲身体会生活的味道。教师也可有意识地设计,组织校内外有益于丰富学生生活,体验各种情感的活动,如笔者组织学生到福建东山岛、绿岛山庄、海门等旅游点游玩;组织学生参加吃苦耐劳的攀登莲花山活动,步行到海堤的野外“拉练”活动;组织科技小实验,手工小制作等活动;组织故事会、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活动……让学生自由参与并切实体验,丰富学生“快乐与艰辛的情感”。这样,既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的阅历,又使其在老师悉心指导下,观察自然,了解以人为本的社会,逐渐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留心周围人事物的良好习惯,积累材料,营构体验性情感,解决临到作文时搜索枯肠,无话可说的突出问题。
(二)有效阅读,体验迁移
现行阅读教学与作文教育是脱节的。在学生的心目中认为,阅读对作文写作的迁移效应没有什么作用。因为许多学生的阅读量不少,可作文水平仍很低。因此,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让学生体验到阅读迁移到作文之中的成功喜悦,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笔者的做法是:指导学生阅读冰心的《谈生命》,分组进行讨论,交流自身听课学习的体验,模仿谈谈“当生命遭受困难和挫折,你会怎么做?”让学生感悟到坚强、乐观地面对生命;指导学生阅读《我的叔叔于勒》,提问“你家有没有类似值得写的人物或事件?”激活大家回顾,体验亲情;布置学生课外阅读,自由选读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水浒传》、《西游记》……任选一个角度写读后感受;阅读诗词,感悟诗人人生,以“我最喜欢的诗(词)人”为话题进行创作……从他们的习作中可以看到“阅读——体验——迁移”的鲜明痕迹,学生的习作中写道:“我的身体不好,家庭也不和,这一直困挠着我,但比起保尔柯察金的瘫痪要幸运得多。因此,我要克服重重困难,在学习这个熔炉里使自己锤炼成钢”“旧时代的骆驼是为了生存,今日的骆驼,比如我的父母亲,则是为了我的成长和求学,我要学习骆驼勤奋、善良的品格,鞭策自己好好学习”“生当作人杰,死也为鬼雄,李清照,我读懂了你‘人比黄花瘦’背后的坚强,我知道女人以后的名字不再叫‘软弱’”……这样,学生体验到由“读”到“写”的迁移效果,领略到阅读的无穷魅力。
(三)多向思维,体验创新
有了生活情感体验,有了阅读迁移的体验,还得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多向思维,整合从各方面得来的材料、语言、表达方式、结构方式,在作文写作之前,进行思维活动。笔者这样指导学生:一是想清楚为什么写,二是想清楚怎样写,写什么不写什么,多写什么少写什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选择什么表达方式为主,采用什么结构组织材料,均要通盘考虑,让学生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历经个体的思维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逐步体验思维创新。这是作文各个环节中最为关键的富有成效的活动。而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笔者着重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①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变方向,变角度,变途径地思考问题,摆脱思维常规、寻求超凡脱俗的感觉。如引导学生了解春蚕有无私的一面,“春蚕到死丝方尽”,也有自私一面,像所谓的“作茧自缚”;再如“这山望见那山高”,可以批评那些见异思迁,不脚踏实地的人,若反其意“这山望见那山高难道不好吗?”人要永远有新的目标,不断地追求、攀登,生命才有意义。②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寻求对一个问题的多种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多种正确方法。如引导学生从“O”之外表和本质特征去联想社会生活,类比人生中的种种问题,将他们描写出来,答案是多样的:“O”象转动的车轮、像漏水之筛子,像明月,像红日,像孩子脖子上的项圈,像妈妈手上的戒指。“O”是起点,也是终点。有志者失败了从“O”开始,无志者一事无成,以“O”告终……其他的还有训练学生的比较思维,归纳演泽思维等。可见,只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收到作文创意创路创辞的新体验。
(四)流畅表达,体验交流
古往今来,许多人才虽思维力很强,但是表达能力却很差,现在学生高分低能,与表达也有关系。因此,创造性表达的激活,急待加强。教师要努力创造求真,求诚的作文氛围,尽力拓宽学生表达的时空,让学生无拘无束,打开思路,流畅地表达。如笔者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课前五分钟的演讲或讲故事、朗诵比赛等;定期组织学生分类交流各自创作的日记、周记、观察记录、阅读摘要,吸收于已有用的表达方式方法,以收到互补的良性效果;组织学生自办手抄报、班报、班刊;组织采访、通信、假期社会调查、服务社区等活动;以此来激活学生的表达,点燃交流的激情,体验交流的快乐。这样,学生实践作文的兴趣方可更浓。笔者负责指导的“原上草”文学社,更是一直受到学生的喜爱和支持,每期参加人数多达两百多人。因为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表达交流的平台。学生在这里流畅地表达,快乐地交流,积极地投稿,已出版期刊35期,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了高考、中考语文科尖子的摇篮。
(五)具体实践,体验成功
其实,说教式的理论再多,远远不及具体的实践作文,只有在“下水作文”中才能体验品尝成功的乐趣。笔者带头以学生身份“下水作文”,如创作了发表在《澄海报》《汕头特区晚报》的散文《又见街头樱花开》、《感受大海》、《张家界,我的咖啡之旅》、诗歌《孔雀的遗言》等。在作文辅导课上,笔者把这些作品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分享老师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从中观察感受老师积累生活、创造性的思考,及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吸收名著诗词或创造性的语言措辞状况。通过这些“砖”从学生头脑中引出“玉”似的姿态纷呈的实践作文来,同时让学生习得老师对语文学习的执着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学生“说真话、诉真情”,写出血肉与骨架相联的习作。再分组进行交流,教师在全班择“优秀习作”点评,激活学生倾慕的目光和激情。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2]在笔者的带动下,好多学生从怕作文到爱作文,他们喜欢写作,喜欢投稿。在区、镇、校级的作文比赛中,有谢雯、蔡少玲等一批优秀学生获奖;在《中学生报》《语文报》上,有郑晓菲、杨依等学生的作文发表。较差的学生的习作经过老师的指导修改,也能发表在班刊、班报上。这样,逐步让好中差不同等次的学生都能品尝到实践作文成功的乐趣。
综上所述,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走近生活,体验情感;通过有效阅读,体验迁移;通过多向思维,体验创新;通过流畅表达,体验交流;通过具体实践,体验成功。笔者正是通过这多方面的努力,开发学生作文的个性潜能,让学生品尝到自我成功实现的乐趣。这正如在夏日让学生畅饮一杯“冰红茶”,让“清凉心上流”!
【参考文献】
[1]吳惠玲,《在注重生活体验中实现生活化作文》[J].文科爱好者,2009,2。
[2]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天津人民出版社,1969。
【作者简介】林雪芹(1975-),女,广东澄海人,广东汕头市澄海区东里中学高三教师,语文教研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