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德”说在《文心雕龙》中占重要地位,刘勰重视文人品行,强调“文以行立”,亦要求文人“德才兼备”“学文而达政”;清代章学诚也有“文德”说,重视临文状态及写作德行,是共时性的当下感受。通过对两者的比较研究,结合其思想之精华,可对创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文德;文以行立;学文达政;敬;恕
作者简介:张倩云(1992-),女,河南漯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化与文论。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2
“文德”说是对创作者的道德要求,贯穿中国文学批评史始终。刘勰在《文心雕龙》首篇第一句云:“文之为德也大矣!”,引出其“文德”说。这一论说在这部体大虑周的作品中占重要地位,不仅体现于首篇《原道》,亦贯穿于《辩骚》《才略》《知音》《程器》等篇中,其中,《程器》明确阐述了其“文德”说,集中论述作家的道德品质问题,主张德才兼备。
清代史学家、文学家章学诚在其著名的学术理论著作《文史通义》论及文学写作的问题,重视作者的德性。辟《文德》专篇,并对“文德”说作如下结论:古人对文的讨论愈来愈精深,并无谈及“文”“德”关系,学者们应深深反省!笔者以为章论专断,其说法略有不妥:其一,东汉王充《论衡·佚文》篇有“文德之操为文”一说,北魏杨愔作有专文《文德论》(已佚)。其二,刘勰虽未以“文德”作篇名,但“文德”精神贯穿多篇。
一、刘勰之“树德建言”
中国传统的儒家精神讲伦理道德价值,也侧重人性层面的君子之德,刘勰本着“原道”“征圣”“宗经”的内核作《文心雕龙》,可以说是将“德”作为其基本动力。
(一)文以行立
刘勰重视文人品行。《宗经》篇说“夫文以行立,行以文传”[3]23,强调文人“德行”是作文的基础。《祝盟》篇“凡群言发华,而降神务实,修辞立诚,在于无愧”[3]177,作者写作要虔诚,作祝辞更要真诚。否则,所写祝词无告于神明。其文德涉及方方面面,写作时“德”先行,无聊之语也要体现人之德行。《谐隐》篇“曾是莠言,有亏德音,岂非溺者之妄笑,胥靡之狂歌欤?”[3]271此反问是正确引导,作品中若明知故犯地写些滑稽无聊的话,会有损于文人之“德”,将导致德音大坏之结果。人的德行对文章的意义在于,好的文章要先有好德行,文人的好德行通过其言辞表现。《诸子》篇“太上立德,其次立言”[3]307可以体现出,人处于世莫担心有好德行而名声不传,先塑可贵的品质,然后立一家之言。可以說先“立德”后“立言”这一思想贯穿于《诸子》篇始终,有不凡品德之人会结合其学识传播自己的思想智慧。
(二)学文而达政
《程器》篇专论衡量人的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要性,刘勰在此真正提出“文德”说,从对作家的道德和对创作的要求论证,主张德才兼备,终达于政事。作家要注重胆略器用,亦要看重文采。这与其所述重品行并不矛盾,他针对汉魏时期词人追求华丽辞藻,不注重作家的品行修养这一乱象而提。刘勰主张文与质并重,《征圣》“泛论君子,则云情欲信,辞欲巧”[3]15既讲究人格塑造的自我修养,也讲究文辞的技巧,以儒家圣人的道德修养和文章写作为标准。亦要文武之术相辅相成,文人为文也应兼通军政事务,达到以成务为用的目的,强调文人的经世致用实才。对于创作,文人所写的文章不仅要“文质并重”,也要服务于筹划军国大事,对创作者提出很高的要求。其“德”的确超越了前人论述的范围。原因是,刘勰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程器》“奉时以骋绩”也是他自己针对现实的“有为”,更是其理想的外在表现。
二、章学诚之“合道德文章而一”
章学诚《文德》云:“今云未见论文德者,以古人所言,皆兼本末,包内外,犹合道德文章而一之;未尝就文辞之中言其有才、有学、有识,又有文之德也。”[2]82其所谓“德”与才、学、识相并而论,与创作者要有一定的道德修养略有不同。主要指在《史德》中篇所说的:德者,乃著书者之心术也。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可谓见解独到。
(一)临文之态度:必敬,必恕
章氏“文德”说论述主体在临文写作、批评鉴赏时应持有的态度,可概括为“临文必敬,论古必恕”八个字,认为凡是研究古代文辞的学者,一定要敬且恕。写文章或批评鉴赏诗文,须敬;今人谈论到古人,须恕。欲敬,则须临文时克制自己内心之气,达到中节;欲恕,则须设身处地为古人想,做到这两点便知文德。因而,主体临文之态度是必敬、必恕。所谓敬,并非有高尚的品德修养,而在于能克制,秉心静气。章氏在其后文的论述:临文主敬,即,主敬之心平静,且心内之气有所节制,主体能从容把握其变化,使思想合法度。“敬”要达到“中节”,需心平、气摄。所谓恕,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为“恕,仁也”①,即有仁德,做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再推己及人。章氏认为,评论古人文章,不仅要知人论世,更要知其所处,设身处地为古人想,考虑古人写作背景并客观展开评价,所谓“今则第为文人论古必先设身,以是为文德之恕而已”正指此。
(二)写作中的品德:诚为本,正心术
章氏之“文德”说更可贵的是“端正心术”的要求。程千帆先生解释道:“实斋所谓文德,则临文态度之必敬以恕也。而要其归,则‘修辞以立其诚’一语以括之。”②章氏在《言公》中说:“学者有事于文辞,毋论文辞之如何,其持之有必其故”。换言之,文是“持之有故”的结果,有事于文辞的学者,其文自然流露,而非文之工具,不能勉强。故欲达“诚”,则要言之有物,不尚雕饰。结合前文所述“敬”且“恕”,要求创作者的心、性、情归于正,达到文章与心术统一之结果。“人”在德性问题上有幽微但不能忽略的弱点,人的心术不可忽视。人之性灵和天相比,变化多且微妙,显示章氏对人心术的忧患,他具体阐释这一弱点对论文著书的影响,关于天、气、人、情间的辩证关系如下:气有阴阳,合乎自然,人生于阴阳交替之间与气变化密切相关;人之情生于性,情感流露自然也分阴阳。论文著书时,人的主观情感变化必因人的阴阳之患而有偏颇,投射于著作中表现为主观偏见。考虑到这些不足,章氏在其文学理论中推演出要修炼德性,使作家或批评家的德性修养投射于临文时的心、性、情,造就当下的感受。
三、两者之异同比较
综上各自的“文德”说,其异同表现在:
相同之处,承继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刘勰论“文德”,渊源是儒家思想。主张通过圣人的作用和对儒家经典的推崇,阐发其“文德”说,提倡文人以儒家伦理规范自身,鼓励文人积极“入世”,将自身投入现实政治中。与之类似,章氏之“文德”亦无法脱离儒家思想。谈“临文必敬”与“论古必恕”正是实践层面儒家思想的运用,与创作者的“诚”与“正心术”相统一。儒家思想的根柢和核心是“仁”,关乎人的德性如何可能这一问题。《文史通义》中有很多对人性和德性的论述,其将“德”作为对人心、性、情进行衡量的出发点进行分析。
不同在于,刘勰侧重创作者历时性的道德修养,而章氏着重共时性的当下临文感受。前者是在南朝文风浮艳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提出的,为纠正社会上流行的文风不正倾向,探讨作者道德修养与文学作品间的关系。长久的社会文化积淀,加之主体具备的文学才华和优良道德品质的统一,构成创作者的优良素质。就章氏而言,他侧重主体瞬时的、动态的临文态度,是创作者每一次临文时于文辞内融入的主体当下的“敬”“恕”与“诚”态度。人的心灵在每时每刻的当下感受是不同的,由此,章氏之“文德”说很有开创意义,我们可以将每一次的临文感受视为当下的心灵体验,创作和批评主体都要端正心术。
通过比较研究可总结出,刘勰和章学诚的“文德”说对创作者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创作主体要扎扎实实提升自己的才识,注重提高长期的道德修养,既学习刘勰“君子藏器,待时而动,发挥事业”,亦要学习章氏集主体的心、性、情为一体的当下德性修炼。
注释:
①[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504.
②程千帆.文论十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185.
参考文献:
[1]张会恩:文德论[J].中国文学研究,1988(03).
[2](清)章学诚撰;吕思勉评;李永圻,张耕华导读整理:文史通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关键词:文德;文以行立;学文达政;敬;恕
作者简介:张倩云(1992-),女,河南漯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化与文论。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2
“文德”说是对创作者的道德要求,贯穿中国文学批评史始终。刘勰在《文心雕龙》首篇第一句云:“文之为德也大矣!”,引出其“文德”说。这一论说在这部体大虑周的作品中占重要地位,不仅体现于首篇《原道》,亦贯穿于《辩骚》《才略》《知音》《程器》等篇中,其中,《程器》明确阐述了其“文德”说,集中论述作家的道德品质问题,主张德才兼备。
清代史学家、文学家章学诚在其著名的学术理论著作《文史通义》论及文学写作的问题,重视作者的德性。辟《文德》专篇,并对“文德”说作如下结论:古人对文的讨论愈来愈精深,并无谈及“文”“德”关系,学者们应深深反省!笔者以为章论专断,其说法略有不妥:其一,东汉王充《论衡·佚文》篇有“文德之操为文”一说,北魏杨愔作有专文《文德论》(已佚)。其二,刘勰虽未以“文德”作篇名,但“文德”精神贯穿多篇。
一、刘勰之“树德建言”
中国传统的儒家精神讲伦理道德价值,也侧重人性层面的君子之德,刘勰本着“原道”“征圣”“宗经”的内核作《文心雕龙》,可以说是将“德”作为其基本动力。
(一)文以行立
刘勰重视文人品行。《宗经》篇说“夫文以行立,行以文传”[3]23,强调文人“德行”是作文的基础。《祝盟》篇“凡群言发华,而降神务实,修辞立诚,在于无愧”[3]177,作者写作要虔诚,作祝辞更要真诚。否则,所写祝词无告于神明。其文德涉及方方面面,写作时“德”先行,无聊之语也要体现人之德行。《谐隐》篇“曾是莠言,有亏德音,岂非溺者之妄笑,胥靡之狂歌欤?”[3]271此反问是正确引导,作品中若明知故犯地写些滑稽无聊的话,会有损于文人之“德”,将导致德音大坏之结果。人的德行对文章的意义在于,好的文章要先有好德行,文人的好德行通过其言辞表现。《诸子》篇“太上立德,其次立言”[3]307可以体现出,人处于世莫担心有好德行而名声不传,先塑可贵的品质,然后立一家之言。可以說先“立德”后“立言”这一思想贯穿于《诸子》篇始终,有不凡品德之人会结合其学识传播自己的思想智慧。
(二)学文而达政
《程器》篇专论衡量人的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要性,刘勰在此真正提出“文德”说,从对作家的道德和对创作的要求论证,主张德才兼备,终达于政事。作家要注重胆略器用,亦要看重文采。这与其所述重品行并不矛盾,他针对汉魏时期词人追求华丽辞藻,不注重作家的品行修养这一乱象而提。刘勰主张文与质并重,《征圣》“泛论君子,则云情欲信,辞欲巧”[3]15既讲究人格塑造的自我修养,也讲究文辞的技巧,以儒家圣人的道德修养和文章写作为标准。亦要文武之术相辅相成,文人为文也应兼通军政事务,达到以成务为用的目的,强调文人的经世致用实才。对于创作,文人所写的文章不仅要“文质并重”,也要服务于筹划军国大事,对创作者提出很高的要求。其“德”的确超越了前人论述的范围。原因是,刘勰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程器》“奉时以骋绩”也是他自己针对现实的“有为”,更是其理想的外在表现。
二、章学诚之“合道德文章而一”
章学诚《文德》云:“今云未见论文德者,以古人所言,皆兼本末,包内外,犹合道德文章而一之;未尝就文辞之中言其有才、有学、有识,又有文之德也。”[2]82其所谓“德”与才、学、识相并而论,与创作者要有一定的道德修养略有不同。主要指在《史德》中篇所说的:德者,乃著书者之心术也。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可谓见解独到。
(一)临文之态度:必敬,必恕
章氏“文德”说论述主体在临文写作、批评鉴赏时应持有的态度,可概括为“临文必敬,论古必恕”八个字,认为凡是研究古代文辞的学者,一定要敬且恕。写文章或批评鉴赏诗文,须敬;今人谈论到古人,须恕。欲敬,则须临文时克制自己内心之气,达到中节;欲恕,则须设身处地为古人想,做到这两点便知文德。因而,主体临文之态度是必敬、必恕。所谓敬,并非有高尚的品德修养,而在于能克制,秉心静气。章氏在其后文的论述:临文主敬,即,主敬之心平静,且心内之气有所节制,主体能从容把握其变化,使思想合法度。“敬”要达到“中节”,需心平、气摄。所谓恕,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为“恕,仁也”①,即有仁德,做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再推己及人。章氏认为,评论古人文章,不仅要知人论世,更要知其所处,设身处地为古人想,考虑古人写作背景并客观展开评价,所谓“今则第为文人论古必先设身,以是为文德之恕而已”正指此。
(二)写作中的品德:诚为本,正心术
章氏之“文德”说更可贵的是“端正心术”的要求。程千帆先生解释道:“实斋所谓文德,则临文态度之必敬以恕也。而要其归,则‘修辞以立其诚’一语以括之。”②章氏在《言公》中说:“学者有事于文辞,毋论文辞之如何,其持之有必其故”。换言之,文是“持之有故”的结果,有事于文辞的学者,其文自然流露,而非文之工具,不能勉强。故欲达“诚”,则要言之有物,不尚雕饰。结合前文所述“敬”且“恕”,要求创作者的心、性、情归于正,达到文章与心术统一之结果。“人”在德性问题上有幽微但不能忽略的弱点,人的心术不可忽视。人之性灵和天相比,变化多且微妙,显示章氏对人心术的忧患,他具体阐释这一弱点对论文著书的影响,关于天、气、人、情间的辩证关系如下:气有阴阳,合乎自然,人生于阴阳交替之间与气变化密切相关;人之情生于性,情感流露自然也分阴阳。论文著书时,人的主观情感变化必因人的阴阳之患而有偏颇,投射于著作中表现为主观偏见。考虑到这些不足,章氏在其文学理论中推演出要修炼德性,使作家或批评家的德性修养投射于临文时的心、性、情,造就当下的感受。
三、两者之异同比较
综上各自的“文德”说,其异同表现在:
相同之处,承继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刘勰论“文德”,渊源是儒家思想。主张通过圣人的作用和对儒家经典的推崇,阐发其“文德”说,提倡文人以儒家伦理规范自身,鼓励文人积极“入世”,将自身投入现实政治中。与之类似,章氏之“文德”亦无法脱离儒家思想。谈“临文必敬”与“论古必恕”正是实践层面儒家思想的运用,与创作者的“诚”与“正心术”相统一。儒家思想的根柢和核心是“仁”,关乎人的德性如何可能这一问题。《文史通义》中有很多对人性和德性的论述,其将“德”作为对人心、性、情进行衡量的出发点进行分析。
不同在于,刘勰侧重创作者历时性的道德修养,而章氏着重共时性的当下临文感受。前者是在南朝文风浮艳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提出的,为纠正社会上流行的文风不正倾向,探讨作者道德修养与文学作品间的关系。长久的社会文化积淀,加之主体具备的文学才华和优良道德品质的统一,构成创作者的优良素质。就章氏而言,他侧重主体瞬时的、动态的临文态度,是创作者每一次临文时于文辞内融入的主体当下的“敬”“恕”与“诚”态度。人的心灵在每时每刻的当下感受是不同的,由此,章氏之“文德”说很有开创意义,我们可以将每一次的临文感受视为当下的心灵体验,创作和批评主体都要端正心术。
通过比较研究可总结出,刘勰和章学诚的“文德”说对创作者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创作主体要扎扎实实提升自己的才识,注重提高长期的道德修养,既学习刘勰“君子藏器,待时而动,发挥事业”,亦要学习章氏集主体的心、性、情为一体的当下德性修炼。
注释:
①[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504.
②程千帆.文论十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185.
参考文献:
[1]张会恩:文德论[J].中国文学研究,1988(03).
[2](清)章学诚撰;吕思勉评;李永圻,张耕华导读整理:文史通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