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94年外汇体制强制结售汇改革以来,我国外汇储备逐年提高,严重超量。超量外汇储备在保证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也给国内经济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中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就是带来了贸易与非贸易部门结构性失衡。应对外汇储备超量带来的结构性失衡问题需要建立统一多层次的制度体系,在减轻超额外汇储备增量压力的同时,实现存量储备的有效分配。
关键词:超量外汇储备;贸易与非贸易部门;结构失衡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5.5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5-123-03
一、引言
我国外汇储备超量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我国实行外汇体制改革至今,外汇储备一路攀升。不可否认,外汇储备的增长在调节国际收支、维持汇率稳定的同时,也给宏观经济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本文在国内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超量外汇储备概念,选取一个新颖独特的视角,通过对国民经济两部门的划分,考察外汇储备超量对贸易部门、非贸易部门经济结构性失衡的影响,并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外汇储备超量加重我国贸易与非贸易部门的经济结构性失衡。
二、外汇储备超量的现状及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1994年我国进行了外汇体制的重大改革,由原来的外汇留成制度转为银行强制结售汇制度。在结售汇制度下,央行每吸收一个单位外汇就要向市场上吐出等量的人民币。伴随多年外汇储备增多的是外汇占款的持续增多。2000年以来,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的比率逐年攀升:2000年该比率仅为40.6%;进入2006年,该比率首次超过100%;到了2010年,该比率达到了111.58%。数据显示我国外汇占款已超过基础货币的发行,这反映了我国在结售汇制度下,货币政策已经严重受到外汇储备增加的牵制。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超量外汇储备削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的“不可能三角”理论明确指出:一国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三者不能兼得。具体来说,面对超量外汇储备,一方面央行将吸收的外汇放入储备池子集中管理;另一方面,央行将因此而被动地多放出基础货币。与此同时,央行又通过不断增加准备金而将其吸入到准备金池子中,储备池子与准备金池子实现彻底联通。尤其是2007年以来,央行频繁变动准备金政策,以平衡由外汇占款变动带来的基础货币的变动。2007年,央行连续10次上调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而这一政策在2008年和2010年分别运用了9次和6次。
2.超量外汇储备制约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如上所述,近年来中央银行频繁调动存款准备金率,加之以央行票据等冲销手段的使用,整个经济陷入了“资本流入——冲销操作——利率上升、汇率不变——更大的套利空间使更多的资本流入”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对存款准备金率这种数量型工具的依赖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价格型货币工具的发展。同时,在当前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历史高点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会受到严重限制。
三、超量外汇储备加重贸易与非贸易部门结构性失衡的理论分析
央行简单的“池子”操作手法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基础货币的过多发行,使基础货币进而M2总量控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但是在现行的结售汇制度下,过量外汇储备加重了两部门经济结构的失衡。国际经济学中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理论认为,一国经济赶超伴随的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相对增长,会通过物价较快上升或名义汇率走强而内生出本币实际汇率升值趋势。这一理论将一国的经济部门划分为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重点对比研究两部门劳动生产率。这一思想为本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上的启示。
作为对经济现象的理论抽象,可贸易或不可贸易概念并不具有纯粹意义上的现实存在,不同部门和类型的经济活动依据各自的技术和经济属性,具有不同程度的可贸易性或不可贸易性。在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划分中,可以认为制造业可贸易性最强,采掘业和农业可贸易性次之,建筑业和公用事业可贸易性较低,服务业可贸易性最低,即不可贸易性最强。基于这一理解,本文用制造业作为可贸易部门的代表,服务业作为不可贸易部门的代表,进而整理和估测部门劳动生产率并进行研究。
可以假设一般情况下两大部门受一国统一的货币环境约束。然而,在中国的结售汇制度下,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实际接受的货币环境却大不相同。贸易部门对外出口,将出口换取的外汇拿到外汇指定商业银行,银行吸入外汇支出等额人民币,人民币流入贸易部门系统;外汇指定银行持余额外汇到央行结汇,央行一方面吸入外汇形成储备池子,同时放出人民币形成外汇占款,另一方面如上所述,通过准备金池子吸收多放的基础货币,保证市场上基础货币量的平衡。商业银行面临整体紧缩的环境,只能减少对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的货币信贷。资金的一进一出,实际上等同于中央银行放出了过多的基础货币,而为了缓解基础货币过多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央行又直接从非贸易部门系统内抽货币,非贸易部门的货币环境相对恶化,两部门资金供给不平衡,使得两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不平衡,进而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面临严重的经济结构不平衡。而1994年汇改以来的“奖出限入”、“出口补贴”等政策,更成为了非贸易部门货币环境恶化的附加推手。
四、政策建议
从长期来看,在现行的结售汇制度下,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势头仍将持续,由此必然继续加重贸易与非贸易两部门经济结构的失衡。由于路径依赖效应,暂时完全取消结售汇制度的可能性很小,因此,笔者认为,破解超额外汇储备加重贸易和非贸易两部门经济结构性失衡需要建立统一多层次的制度体系,在减轻超额外汇储备增量压力的同时,实现存量储备的有效分配。具体来看,可以考虑以下手段:
(一)建立外汇平准基金
建立外汇平准基金是实现这一分流的有效前提。外汇平准基金之所以可以从根本上避开结售汇制度下的基础货币发行,其原因就在于外汇平准基金是财政部的货币资产,该资产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以政府存款的形式体现为央行的负债。对于外汇平准基金的来源,可以仿效日本政府的成功经验,通过发行债券募集外汇平准基金的本币资产,另外通过发行特别国债向央行购买存量外汇资产,形成一篮子本币资产与外汇资产的组合,对汇率进行调节。此外,也可创新外汇平准基金的本币资金来源,比如可以利用国企出口部门上缴利润以及土地出让金来补充平准基金的本币资产。建立外汇平准基金吞吐外汇,一方面可以保证外汇市场的稳定,避免汇率的大幅波动;另一方面又可对流人央行储备池子的增量外汇进行分流,不会带来额外的基础货币发行,从而避免由此带来的通货膨胀及经济结构的失衡。 (二)扩容民间外汇蓄水池
1994年汇改实施的强制结售汇制度从根本上堵死了民间外汇蓄水池的入口,汇率作为一项重要的国有资产由政府进行统一管理。强制结售汇有一定的法律依据,这是基于外汇储备的双重法律权属与性质。从央行作为独立法人以及出资来源的角度看,外汇储备具有非国有资产的性质,国家不能强制支配;而从货币发行权是国家主权以及外储用途和所有权行使的角度看,外汇储备又具有国有资产的性质,国家有权对其进行支配,这也是实行强制结售汇的法律条件。然而,诚如上述,随着我国外汇资产的逐渐增多,强制结售汇已经不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条件,必须对其进行改革。而改革只能通过对外汇储备权属性质的重新界定,调整外汇储备的增量部分。
鼓励民间自愿持有增量外汇,逐步扩容民间外汇蓄水池是解决外汇流入分流的有效手段。从2002年10月15日外管局首次允许境内机构按上年度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20%自留外汇到2007年,我国经常项目下已经全面实现了企业自愿结汇。然而,由于央行始终在外汇市场上不计成本的结汇以及近年来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企业大多没有自留外汇的意愿,企业所获取的外汇收入基本全部到银行结汇成人民币,民间外汇蓄水池名存实亡。因此,应当建立相关的政策机制,鼓励民间持有增量外汇,通过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降低民间持汇的风险,逐步扩容民间外汇蓄水池,同时必须加强对其的监测,对资金进出做好全面的数据统计,从而使其更好地发挥储备备用池子的作用。
(三)建立多层次国家和社会对外投资基金体系,对外储池子分类管理
基于外汇储备的双重法律权属及性质,建立国家和社会对外投资基金在法律意义上是可行的。目前,我国的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中投)已经成立近4年,作为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在成立之初就将投资眼光定位在海外市场,综合管理运用国家的外汇储备对外投资,取得了一定的收益。但是,对于我国巨大的超额外汇储备,中投所能运用的只是其中的一个零头,而且海外市场空间极广,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产品的差别也十分巨大,面对如此广阔的市场,无论从投资能力还是投资策略来看,中投都显得相对不足。因此可以考虑建立多层次的国家投资基金体系,对外储池子分类管理,实现国家层面的投资收益最大化。具体可考虑以下两种分类方法:
一是学习挪威的经验,按投资的不同类别对外汇储备基金进行分类,包括能源基金、贵金属基金、证券投资基金等。另外,基金必须按储备资产的不同期限来源进行分期管理,对于经常账户顺差形成的实体储备资产、以及资本金融账户直接投资项下顺差形成的储备资产,除留足必要的进口资金外,可以用来设立能源基金、贵金属基金等;对于资本金融账户证券投资项下顺差形成的储备资产,则可设立证券投资基金投资短期国外证券。
二是根据市场细分理论,按地理区域或按概念对海外市场进行细分。如可按区域把海外市场划分为美洲市场、欧洲市场、亚洲市场、非洲市场等、按概念把海外市场划分为BRICS市场、APEC市场、OPEC市场等,同时成立专门针对目标市场的国家投资机构,对定位的目标市场进行投资。这样不仅可以加大对目标市场的专业研究,有效管理各自目标市场的投资风险,而且还可使承担国家投资职能的各机构合理分工,实现国家层面的投资收益最大化。
(四)探讨成立中国对外投资发展银行
1994年汇改的同时,我国成立了中国进出口银行,作为辅助国家进出口的政策性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十几年的经营中,有效地贯彻了国家的产业政策,大大促进了我国的出口贸易,保证了国家的外汇收入。依据中国进出口银行的成功经验,现今我国可以成立专门的对外投资发展银行,作为一家政策性银行来支持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通过对QDII进行补贴、为QDII海外投资提供担保等政策措施,获取海外市场的投资收益,同时也可以保证对储备资产的合理运用,实现储备池子的有效分流。
关键词:超量外汇储备;贸易与非贸易部门;结构失衡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5.5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5-123-03
一、引言
我国外汇储备超量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我国实行外汇体制改革至今,外汇储备一路攀升。不可否认,外汇储备的增长在调节国际收支、维持汇率稳定的同时,也给宏观经济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本文在国内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超量外汇储备概念,选取一个新颖独特的视角,通过对国民经济两部门的划分,考察外汇储备超量对贸易部门、非贸易部门经济结构性失衡的影响,并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外汇储备超量加重我国贸易与非贸易部门的经济结构性失衡。
二、外汇储备超量的现状及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1994年我国进行了外汇体制的重大改革,由原来的外汇留成制度转为银行强制结售汇制度。在结售汇制度下,央行每吸收一个单位外汇就要向市场上吐出等量的人民币。伴随多年外汇储备增多的是外汇占款的持续增多。2000年以来,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的比率逐年攀升:2000年该比率仅为40.6%;进入2006年,该比率首次超过100%;到了2010年,该比率达到了111.58%。数据显示我国外汇占款已超过基础货币的发行,这反映了我国在结售汇制度下,货币政策已经严重受到外汇储备增加的牵制。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超量外汇储备削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的“不可能三角”理论明确指出:一国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三者不能兼得。具体来说,面对超量外汇储备,一方面央行将吸收的外汇放入储备池子集中管理;另一方面,央行将因此而被动地多放出基础货币。与此同时,央行又通过不断增加准备金而将其吸入到准备金池子中,储备池子与准备金池子实现彻底联通。尤其是2007年以来,央行频繁变动准备金政策,以平衡由外汇占款变动带来的基础货币的变动。2007年,央行连续10次上调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而这一政策在2008年和2010年分别运用了9次和6次。
2.超量外汇储备制约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如上所述,近年来中央银行频繁调动存款准备金率,加之以央行票据等冲销手段的使用,整个经济陷入了“资本流入——冲销操作——利率上升、汇率不变——更大的套利空间使更多的资本流入”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对存款准备金率这种数量型工具的依赖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价格型货币工具的发展。同时,在当前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历史高点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会受到严重限制。
三、超量外汇储备加重贸易与非贸易部门结构性失衡的理论分析
央行简单的“池子”操作手法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基础货币的过多发行,使基础货币进而M2总量控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但是在现行的结售汇制度下,过量外汇储备加重了两部门经济结构的失衡。国际经济学中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理论认为,一国经济赶超伴随的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相对增长,会通过物价较快上升或名义汇率走强而内生出本币实际汇率升值趋势。这一理论将一国的经济部门划分为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重点对比研究两部门劳动生产率。这一思想为本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上的启示。
作为对经济现象的理论抽象,可贸易或不可贸易概念并不具有纯粹意义上的现实存在,不同部门和类型的经济活动依据各自的技术和经济属性,具有不同程度的可贸易性或不可贸易性。在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划分中,可以认为制造业可贸易性最强,采掘业和农业可贸易性次之,建筑业和公用事业可贸易性较低,服务业可贸易性最低,即不可贸易性最强。基于这一理解,本文用制造业作为可贸易部门的代表,服务业作为不可贸易部门的代表,进而整理和估测部门劳动生产率并进行研究。
可以假设一般情况下两大部门受一国统一的货币环境约束。然而,在中国的结售汇制度下,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实际接受的货币环境却大不相同。贸易部门对外出口,将出口换取的外汇拿到外汇指定商业银行,银行吸入外汇支出等额人民币,人民币流入贸易部门系统;外汇指定银行持余额外汇到央行结汇,央行一方面吸入外汇形成储备池子,同时放出人民币形成外汇占款,另一方面如上所述,通过准备金池子吸收多放的基础货币,保证市场上基础货币量的平衡。商业银行面临整体紧缩的环境,只能减少对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的货币信贷。资金的一进一出,实际上等同于中央银行放出了过多的基础货币,而为了缓解基础货币过多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央行又直接从非贸易部门系统内抽货币,非贸易部门的货币环境相对恶化,两部门资金供给不平衡,使得两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不平衡,进而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面临严重的经济结构不平衡。而1994年汇改以来的“奖出限入”、“出口补贴”等政策,更成为了非贸易部门货币环境恶化的附加推手。
四、政策建议
从长期来看,在现行的结售汇制度下,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势头仍将持续,由此必然继续加重贸易与非贸易两部门经济结构的失衡。由于路径依赖效应,暂时完全取消结售汇制度的可能性很小,因此,笔者认为,破解超额外汇储备加重贸易和非贸易两部门经济结构性失衡需要建立统一多层次的制度体系,在减轻超额外汇储备增量压力的同时,实现存量储备的有效分配。具体来看,可以考虑以下手段:
(一)建立外汇平准基金
建立外汇平准基金是实现这一分流的有效前提。外汇平准基金之所以可以从根本上避开结售汇制度下的基础货币发行,其原因就在于外汇平准基金是财政部的货币资产,该资产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以政府存款的形式体现为央行的负债。对于外汇平准基金的来源,可以仿效日本政府的成功经验,通过发行债券募集外汇平准基金的本币资产,另外通过发行特别国债向央行购买存量外汇资产,形成一篮子本币资产与外汇资产的组合,对汇率进行调节。此外,也可创新外汇平准基金的本币资金来源,比如可以利用国企出口部门上缴利润以及土地出让金来补充平准基金的本币资产。建立外汇平准基金吞吐外汇,一方面可以保证外汇市场的稳定,避免汇率的大幅波动;另一方面又可对流人央行储备池子的增量外汇进行分流,不会带来额外的基础货币发行,从而避免由此带来的通货膨胀及经济结构的失衡。 (二)扩容民间外汇蓄水池
1994年汇改实施的强制结售汇制度从根本上堵死了民间外汇蓄水池的入口,汇率作为一项重要的国有资产由政府进行统一管理。强制结售汇有一定的法律依据,这是基于外汇储备的双重法律权属与性质。从央行作为独立法人以及出资来源的角度看,外汇储备具有非国有资产的性质,国家不能强制支配;而从货币发行权是国家主权以及外储用途和所有权行使的角度看,外汇储备又具有国有资产的性质,国家有权对其进行支配,这也是实行强制结售汇的法律条件。然而,诚如上述,随着我国外汇资产的逐渐增多,强制结售汇已经不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条件,必须对其进行改革。而改革只能通过对外汇储备权属性质的重新界定,调整外汇储备的增量部分。
鼓励民间自愿持有增量外汇,逐步扩容民间外汇蓄水池是解决外汇流入分流的有效手段。从2002年10月15日外管局首次允许境内机构按上年度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20%自留外汇到2007年,我国经常项目下已经全面实现了企业自愿结汇。然而,由于央行始终在外汇市场上不计成本的结汇以及近年来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企业大多没有自留外汇的意愿,企业所获取的外汇收入基本全部到银行结汇成人民币,民间外汇蓄水池名存实亡。因此,应当建立相关的政策机制,鼓励民间持有增量外汇,通过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降低民间持汇的风险,逐步扩容民间外汇蓄水池,同时必须加强对其的监测,对资金进出做好全面的数据统计,从而使其更好地发挥储备备用池子的作用。
(三)建立多层次国家和社会对外投资基金体系,对外储池子分类管理
基于外汇储备的双重法律权属及性质,建立国家和社会对外投资基金在法律意义上是可行的。目前,我国的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中投)已经成立近4年,作为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在成立之初就将投资眼光定位在海外市场,综合管理运用国家的外汇储备对外投资,取得了一定的收益。但是,对于我国巨大的超额外汇储备,中投所能运用的只是其中的一个零头,而且海外市场空间极广,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产品的差别也十分巨大,面对如此广阔的市场,无论从投资能力还是投资策略来看,中投都显得相对不足。因此可以考虑建立多层次的国家投资基金体系,对外储池子分类管理,实现国家层面的投资收益最大化。具体可考虑以下两种分类方法:
一是学习挪威的经验,按投资的不同类别对外汇储备基金进行分类,包括能源基金、贵金属基金、证券投资基金等。另外,基金必须按储备资产的不同期限来源进行分期管理,对于经常账户顺差形成的实体储备资产、以及资本金融账户直接投资项下顺差形成的储备资产,除留足必要的进口资金外,可以用来设立能源基金、贵金属基金等;对于资本金融账户证券投资项下顺差形成的储备资产,则可设立证券投资基金投资短期国外证券。
二是根据市场细分理论,按地理区域或按概念对海外市场进行细分。如可按区域把海外市场划分为美洲市场、欧洲市场、亚洲市场、非洲市场等、按概念把海外市场划分为BRICS市场、APEC市场、OPEC市场等,同时成立专门针对目标市场的国家投资机构,对定位的目标市场进行投资。这样不仅可以加大对目标市场的专业研究,有效管理各自目标市场的投资风险,而且还可使承担国家投资职能的各机构合理分工,实现国家层面的投资收益最大化。
(四)探讨成立中国对外投资发展银行
1994年汇改的同时,我国成立了中国进出口银行,作为辅助国家进出口的政策性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十几年的经营中,有效地贯彻了国家的产业政策,大大促进了我国的出口贸易,保证了国家的外汇收入。依据中国进出口银行的成功经验,现今我国可以成立专门的对外投资发展银行,作为一家政策性银行来支持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通过对QDII进行补贴、为QDII海外投资提供担保等政策措施,获取海外市场的投资收益,同时也可以保证对储备资产的合理运用,实现储备池子的有效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