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第二课堂的开辟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L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开展第二课堂的必要性
  
  (一)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目标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强调,英语专业应开设专业知识课程,包括文学课程,语言学课程和社会文化课程。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二)开展第二课堂的益处
  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教师不仅要不断研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还可以适当开展一些第二课堂活动,以使学生开扩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内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南开大学学生课外生活丰富多彩,专题讲座、学术沙龙、外语角、每年一度的外语节及演讲比赛、辩论大赛等都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尤其是学生的外语戏剧活动已成为一大特色,名声远扬。近几年,学生外文剧社已用外语排演多部中外名剧,其中英语和日语的《雷雨》《骆驼祥子》曾赴美国、日本等国家成功演出。[1] 清华大学第二课堂也越办越火,新成立了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学生素质拓展中心等部门。清华大学团委书记杨岳对此解释说:“成立中心不仅是促进科技活动更广泛开展,更重要是面向同学全面素质的提高。”[2]
  与此同时,贵州大学、天津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首都医科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外经贸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都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并按活动内容分类进行学分量化,与第一课堂学分共同构筑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体系,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作为学生评优评奖、求学深造、就业推荐的重要标准。事实证明,第二课堂活动在开扩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 第二课堂活动方式
  
  (一)合作型学习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兴起于二十世纪70年代,在80年代中期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课堂教学的学习策略。它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支柱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丁宇和王文君在他们的论文《合作学习策略在独立学院的英语课堂上的运用》 [3]中提到了合作学习的几种形式,如小组问题讨论式、角色表演式、拼图组合式、团队游戏竞赛等等,同时也指出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保障。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评价的最终目标,合作学习形成“组内相互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局面,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小组合作达标。
  英美文学学习中倡导合作型学习,成立戏剧小组、写作小组、研究小组等合作单位,学生可按自己的兴趣加入一个或多个小组,参加小组定期举办的各项活动,教师根据学生参加小组活动情况给予相应的平时成绩。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锻炼与他人交流合作能力,还可以培养自由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和开放外向的性格,使自己成为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
  (二)小组的建立
  英美文学课程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成立如戏剧小组、朗诵会、写作小组、研究小组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自由选择加入小组。这些小组定期举办各种活动,讨论制定本小组的“月计划”“年底计划”等短期和长远目标安排,使第二课堂成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领导能力、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守仁教授曾说过,“学生的工作能力、组织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在就业市场上是一种竞争力,他们在以后工作岗位上要有突出表现,优秀的素质是关键因素。素质教育要体现在英语专业各门课程教学中,使之成为综合性大学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4]第二课堂就是大学生进行素质拓展的一个非常好的环境。
  戏剧小组可以排练一些中外名剧,如《哈姆雷特》《推销员之死》《雷雨》《樱桃园》等,也可以对这些名剧进行改编,排演现代版的《哈姆雷特》或《雷雨》,甚至学生们还可以自己写剧本,内容更贴近当今社会发展,思想更反映在校大学生的心态。戏剧小组还可以参加学校里诸如“大学生艺术节” “外语艺术节”等活动,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风采。在排练、改编和写作戏剧的过程中,学生们会逐渐加深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增强自信心,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自己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与人协作能力和表演能力。
  写作小组主要专注于作品创作,包括诗歌、散文、小说以及戏剧的创作,可以采用个人创作和集体创作相结合的方式。小组活动时可以讨论修改写作作品,也可以学习欣赏名著名作,还可以一起交流读书心得等等。年底可以尝试把小组成员的优秀作品装订成册,让其他同学欣赏评论,对于特别优秀的作品小组还可以考虑向一些报纸、杂志投稿以期发表。这些对小组成员的写作积极性和今后小组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研究小组主要任务是针对某一个或几个课题进行相关研究,如“英美浪漫主义诗歌之比较” “简·奥斯丁小说研究”等。小组成员进行适当分工,选择研究的方面,定期活动报告自己的研究进程和结果,然后参考其他小组成员的研究,确定下一阶段的研究思路和方向。一段时间后小组成员把关于研究课题各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理顺思路,写成一篇报告或论文交给教师。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张杰教授认为应该把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为我国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他认为学校应为学生开设一些有特色的文化类课程和思维性课程,因为“思维型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可以尝试把原有的外文写作课改成外文创作课,即打破传统的写作课模式,用外文来创作小说、散文、诗歌、剧本等;通过指导学生朗诵和排练外文诗歌和剧本来加深理解等。”[5] 各个学习小组的建立正是以多元化培养人才为目标,挖掘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潜力,锻炼他们的分析思考能力和交际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师博客
  高校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的接触比较有限,为此各大学纷纷利用第二课堂增进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了解。比如南开大学文学院推出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书育人”活动,如“师生交流会”“周末咖啡屋” “教师接待日”等,为师生架起了“心桥”,为同学们接触和了解老师、专业,解决疑问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使老师们及时了解了同学们的思想和要求。[6]
  英美文学课程教师可以利用个人博客这个平台,增进和学生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指导学生进行课内外知识的学习与探索。比如教师可以收集、制作本课程多媒体素材,书写电子教案,为学生提供一个思想先进、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的自主学习与提高的课外学习园地;还可以收集整理与教学内容相互一致、互为补充的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原文等作品,建立一个英美文学与西方文化课程群的“学生课外阅读文库”,解决学生课外阅读中资料短缺的困难。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博客上向学生推荐一些内容适宜、难度适中的小说诗歌阅读网和文学评论网,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而学生也可以把自己平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感兴趣的话题通过留言告诉教师,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师生见面少的问题。
  (四)试题库
  针对一部分高年级学生计划考研的事实,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建立一个关于考研的试题库,内容主要包括英语专业学生经常选择的研究生专业方向各科目试题。比如选择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为考研方向的学生通常要考的科目为二外、政治、英美文学、英语语言学和翻译,学生可以从网上或其他途径查找各高校的招生目录和往年考研试题,供其他学生参考。这样学生可以免去需各处查找信息之苦,能节约许多宝贵时间,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准备上去。条件成熟后还可以尝试着建立一个这方面的网站,每个学生都可以向网站提供信息,目标是建成一个“内容齐全,专业性强”的实用型网站,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理解和体会“我为集体,集体为我”的深刻含义,学习与人沟通、合作的技巧,感受集体合作的力量。
  
  三、 结语
  
  爱因斯坦说过,专业知识教育的结果,学生成了有用的机器,却并非和谐发展的人。此话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品味,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激发广大同学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自觉性,实现素质教育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从个体素质发展到群体素质提高、从整体要求到个性塑造等三个方面的转变,全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是每一个高校教育工作者心中所盼望的。希望针对英美文学这门课程开设的第二课堂活动能够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http://zsb.nankai.edu.cn/wy/waiguoyu.htm.
  [2]http://news.sina.com.cn/culture/1999-12-25/45638.html
  [3]丁宇,王文君.合作学习策略在独立学院的英语课堂上的运用[J].科技信息, 2007(31).
  [4]王守仁.需要对现行教学观念及实践进行反思检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7,4.
  [5]张杰.要开启外语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7,4.
  [6]http://www.edu.cn/gao_jiao_news_367/20060323/t20060323_20833.shtml.
  
  (作者:王艳芳(1976—),女,河北保定市人,硕士研究生,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教师,助教。
  刘晓旭(1975—),女,河北保定市人,学士,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教师,讲师。
  王谦(1980—), 男,河北保定市人,硕士研究生,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基础部,讲师。)
其他文献
语用学作为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它的分析焦点涉及到语言使用的现实环境,反映语言使用者的交际意图。公司简介作为一种宣传性的材料,有其特定的内容和功能。具有不同文体特征的语篇,对其翻译的语言和语用功能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了解这种文体的语言特点和语用功能才能更好地进行翻译,达到有效的宣传目的。    一、公司简介的语用功能和语言特点    皮特·纽马特(1982)曾根据不同的功能,将语篇类型分为表情类、信
期刊
“花儿”艺术大师朱仲禄老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每当想起他老人家对“花儿”艺术的重大贡献,除怀念之情油然而生外,更对老先生充满了无限的敬仰。  朱仲禄老先生在几十年“花儿”艺术生涯中,不但搜集整理并出版了《花儿选》、《爱情花儿》等;发表了“花儿”研究论文150多篇;在“花儿”演唱、培养“花儿”艺术人才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用著名歌唱家胡松华的话说,“在‘花儿’领域里,从挖掘整理,到传承发展创作,朱先
期刊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与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加入到外语学习,特别是英语学习的大军中去。在这个庞大的英语学习群体中,高校大学生占了很大的比重。现在的大学生们从小学就开始接触英语,到高中毕业,学习英语的时间也有五六年了,但始终有一个问题困扰着他们,那就是他们的英文译文或作文中,总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汉语化的英文短语或结构,外国专家称之为“中式英语”(Chinglish)。近十
期刊
继承导致财产所有权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变化,因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继承问题将变得愈来愈重要。对遗产的法律地位而言,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及通说的理论观点,基本上都认为属于共同共有。但这些具体的法律规定及理论通说均存在一定的理论缺陷,本文作者认为,继承开始后,遗产被分割以前属于一种特殊状态的无主财产,是有权利负担的无主财产,在继承人行使继承权以后,财产的所有权才有了归属。本文欲
期刊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日常教学的一项重要环节,是提高高校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学生实验教学活动中,加强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工作之一。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从知识型人才向能力型人才转变的重要渠道。    一、问题的现状及分析    我们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不断加强,需要培养大
期刊
一、引言    人类语言的共性在不同语言中的表现是不同的,一种语言中没有出现的,就是潜性的,而出现的则是显性的。本文根据显性和潜性的概念,从共时态的角度,对现代日语和现代汉语的共性中关于指示词,亲属类称谓语、数词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探讨日语和汉语之间的显性话语与潜性话语表现之异同。通过属于非亲属语的两种语言的比较研究,探讨其显性和潜性,在我们预测潜性化将如何进行的时候,会给我们一定的启发。   
期刊
设计伴随人类的产生而出现,张道一曾在《走进“人化的自然”》一文中指出:“造物艺术”也就是“设计艺术”。需求是造物的动因,那么设计也应将人的需求放于设计对象本身之上,也即本文要论述的“人于物上”的设计之美。    一、人与物的关系    世界的存在表现为物与人的存在,物的存在可区分为自然物和人工物,是指自然的和社会的物,人则是社会的人,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存在环境,人类又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利用自然界、改
期刊
浪漫主义时期,勃拉姆斯、舒伯特、舒曼、马勒等一大批音乐家创作了大量艺术价值极高的德语艺术歌曲,使其在音乐艺术领域绽放出夺目的光辉。由此德国艺术歌曲成为美声演唱者学习、演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各大音乐院校声乐专业在教学体系中,设置了德语语音课或德语基础选修课,主要教授德语发音及简单对话和短语。但这对于演唱者深刻演绎德国艺术歌曲是远远不够的,演唱者想要对德国艺术歌曲做出完美的诠释,则必须对德语进行深度
期刊
《BBC风云五十年》是一部记录了BBC五十年播报新闻发展的纪录片。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BBC对于世界格局、战争、重大国际事件等的报道,一条主线即从冷战的不同阶段对美国、苏联、英国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报道,关注在两极格局下的国际形势,例如莫斯科送导弹去古巴后,最后不得不撤回,柏林墙的拆除,戴安娜王妃的婚礼等等。  虽然是对于客观的五十年新闻的一个汇总,但是它只是选取了很小的一部分组合成为纪录片。在
期刊
重男重女两边站,  站得端,  孝子穿的是孝衫;  往前打的是引魂幡,  心不死,  还唱的是阳间的少年……    这是“花儿王”朱仲禄先生生前,特别是在晚年经常与他的得意门生马俊(东乡族)对唱的一组“花儿”。或许这组“花儿”就是这位命运多舛,饱经沧桑的艺术家怀着一种永恒的乡愁,在寻找着自己的精神家园。2007年12月22日,朱仲禄先生走完了85年的人生之路,背负着人生的大起与大落,满载着辉煌与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