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我国就业矛盾突出,有总量矛盾也有结构性矛盾,亟待解决。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力量来解决就业问题是不现实的,需要政府通过采取各种政策措施来促进就业。税收作为政府实施宏观经济调控最重要手段之一,对调节和促进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在促进就业中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就业问题;税收政策;税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4-0082-02
1 税收政策
1.1 税收政策的含义
税收政策,指国家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选择确立的税收法令制度和税收分配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政策是在一定的税收理论指导下,为了实现一定历史时期任务制定的,可以分为总政策和具体政策。
税收总政策,指国家的税收政策,是根据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税收基本矛盾后确定的,是解决这些矛盾的指导原则,也可以称为“税制建立原则”。税收总政策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是建立各项税收制度的总则。
税收具体政策,指某一税种的政策,是在税收总政策的指导下,解决税收工作中具体矛盾后的指导原则。税收具体政策会随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动而变化,在每项税收制度中的表现不相同。税收总政策与其相应的具体政策,对于税制的总体布局与税种结构的形成,以及税制要素的确定都非常重要。如果税收总政策和具体政策模糊或者错误,税制的建立和改革就会发生偏差,进而对经济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1.2 税收政策的分类
从税收对经济运行的不同影响来看,税收政策可以分为紧缩性税收政策、中性税收政策和扩张性税收政策。
紧缩性税收政策,通常在经济高涨、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使用。即运用提高税率、开征新税等政策手段对经济进行调节,从而达到增加税收收入、实现政府调控国民经济运行方向的政策意图。
中性的税收政策,通常在经济运行平稳、运行势头良好的情况下使用。即沿用现行的税收政策,继续保持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
扩张性税收政策,通常在通货紧缩、经济萧条的情况下使用,即通过降低税率、取消某些税种等政策手段对经济进行调节,从而达到减少税收收入,刺激有效需求的政策意图,促进经济繁荣。
2 就业与失业
就业是劳动者实现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手段,关系到一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2011年3月,国家统计局预计截至2010年年末,中国总人口数量达到13.41亿,我国仍然是世界上人口总量最多、劳动力人口数量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政策导向的变化,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的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解决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民生发展的重要课题。
2.1 就业的基本概念
(1)就业的含义。就业是劳动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不同的国家对就业概念的界定各不相同。《辞海》对就业的解释是,就业也称“劳动就业”,指具有求职愿望的劳动力,为了取得相应劳动报酬或者经济收入,而从事某种社会生产活动的经济现象。
世界各国对就业的定义各不相同,但总体上大同小异。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在一定年龄段内的劳动力,使用生产资料从事社会生产活动,获取维持生存的报酬或者经营收入的经济现象,即可称为就业。可见,就业主体应当具备以下四个基本条件:
①劳动者达到法定年龄。②劳动者应该具有劳动能力。③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属于合法的社会劳动。④劳动者所从事的活动能获得相应报酬。在我国,从事无偿劳动的劳动者均不属于就业范畴,如义务劳动、家务劳动。 除此之外,军人、在校学生、病退人员、离退休人员、家务劳动者、服刑犯人、不愿意工作的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也不属于就业范畴,不能算作劳动力人口。
(2)就业量的影响因素。现代就业理论普遍认为,在一定时期内影响就业水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点:
①经济增长,通常认为经济增速越快,劳动力需求就越大,相应的就业率也就越高。②经济结构,经济结构越合理,就业水平就越高。③技术进步与管理水平。④人口因素,劳动力供给受人口总量影响,当人口总量增长较快时,劳动力人数将相应上升,就业压力增大。⑤劳动力工资,通常认为,当劳动的实际平均工资高于市场均衡工资时,就会产生失业,两项工资的差距越大,失业规模也就越大。
2.2 失业的基本概念
(1)失业的含义。失业是与就业相对的概念,对劳动者而言,失业通常指在法定劳动年龄以上、一定时间内有工作能力但没有找到工作,并且在寻找工作机会的经济现象。失业表明劳动者不能使用生产资料从事社会生产活动,失去了取得劳动报酬的机会。
(2)失业的分类。经济学家根据失业的特征及其引发机制,对失业类型进行区分,失业一般为三种类型: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指因季节性或技术性原因而引起的失业,即由于经济调整或资源源配置比例失调等原因,一些人需要在不同的工作间转移,一些人等待转业而产生的失业现象。在实际劳动市场上,由于工人寻找最适于自己的工作需要时间,失业率总是围绕着自然失业率波动。
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工作类型与寻找工作的人不匹配所产生的,是指尽管劳动市场有职位空缺,但由于劳动者所拥有的条件与工作所需的技能、学历、年龄等不匹配,导致的失业。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的,而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
周期性失业,也可称为总需求不足的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它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这种失业与经济中周期性波动是一致的。在复苏和繁荣阶段,各厂商争先扩充生产,就业人数普遍增加。在衰退阶段,由于社会需求不足,各厂商又纷纷压缩生产大量裁减雇员,形成令人头疼的失业大军。
3 完善我国促进就业税收政策的思考
实现充分就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税收作为经济调节的一个重要手段,需要配合国家宏观调控目标在政策上支持促进充分就业。 3.1 建议国家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和制定配套制度
法律条文的严谨可以保证执法部门在执行中不出或者少出偏差,给纳税人和执法者没有漏洞可钻,既保证了税法的严肃性、增加了税收收入,又起到了预防职务犯罪的作用,对于新老企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中产生的税负不公等政策不完善之处需要及时调整,只要吸纳劳动力就业达到一定比例,应该给予相同的税收优惠待遇。对于其他已经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漏洞之处,要及时调整和改进,以保证税法的公平性。
3.2 实行普惠制,惠及所有失业人员
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目标应当惠及所有失业人员,把税收政策用来作为促进就业的调控手段,实际上是政府向失业群体提供的一种特殊的公共服务,任何失业者只要符合享受这种公共服务的条件,都应当有权或有可能享受。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条件的可实现性和平等性,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失业者都可以平等地实现这些条件,不应存在排他性。至于在实施税收政策目标时财政的承受能力问题,关键是税收扶持的标准或程度的确定。只要根据社会总体的失业状况和财政的承受能力来合理确定扶持的力度,就不会有大的问题。
3.3 扩大优惠税种范围,加大再就业税收激励的力度
扩大下岗再就业中优惠税种,建议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给予增值税减免;另外,对个人独资、合伙企业的个人所得税既然在税收管理上比照个体工商户进行管理,同样在税收优惠中应给予其与个体工商户相同的待遇。
3.4 完善个人所得税制
目前,我国多数学者主张以家庭为所得税纳税单位,在费用扣除时综合考虑纳税人的状况,包括婚姻、赡养子女、老人等情况,允许子女抚养费、子女教育费、老人赡养费等纳入税前费用扣除项目。实现相同收入家庭缴纳同样的个人所得税,实现公平收入分配的政策目标。个人所得税的完善:一方面,使大多数劳动力的收入水平有所提升,这将激励失业人员更加努力的去寻找工作,从而提高就业率;另一方面,企业雇用劳动力的成本间接下降了,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将增加,进一步对就业起到促进作用。
3.5 开征社会保障税
弗里德曼的“心理预期”和托达罗的“收入预期”等理论,说明人们的心理预期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反作用。建立和完善失业保障制度,能避免人们在失业时由于经济状况恶化而做出过分消极的心理预期,避免不必要的心理恐慌抑制消费和社会有效需求。因此,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以征税的方式筹集社保资金,在全国范围内统筹社保资金,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与社会化程度,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人们对经济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心理预期,从而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促进充分就业的实现。此外,从国外的税收实践经验看,征收计划生育税、人口出生调节税等,也是改善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春成.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研究[J].税务研究,2011(5).
[2]蔡防,都阳.就业弹性、自然失业和宏观经济政策[J].经济研究,2010(6).
[3]马乃云.金融危机下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思考[J].财会研究,2009(11).
[作者简介]陈桂华: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税务。
[关键词]就业问题;税收政策;税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4-0082-02
1 税收政策
1.1 税收政策的含义
税收政策,指国家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选择确立的税收法令制度和税收分配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政策是在一定的税收理论指导下,为了实现一定历史时期任务制定的,可以分为总政策和具体政策。
税收总政策,指国家的税收政策,是根据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税收基本矛盾后确定的,是解决这些矛盾的指导原则,也可以称为“税制建立原则”。税收总政策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是建立各项税收制度的总则。
税收具体政策,指某一税种的政策,是在税收总政策的指导下,解决税收工作中具体矛盾后的指导原则。税收具体政策会随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动而变化,在每项税收制度中的表现不相同。税收总政策与其相应的具体政策,对于税制的总体布局与税种结构的形成,以及税制要素的确定都非常重要。如果税收总政策和具体政策模糊或者错误,税制的建立和改革就会发生偏差,进而对经济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1.2 税收政策的分类
从税收对经济运行的不同影响来看,税收政策可以分为紧缩性税收政策、中性税收政策和扩张性税收政策。
紧缩性税收政策,通常在经济高涨、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使用。即运用提高税率、开征新税等政策手段对经济进行调节,从而达到增加税收收入、实现政府调控国民经济运行方向的政策意图。
中性的税收政策,通常在经济运行平稳、运行势头良好的情况下使用。即沿用现行的税收政策,继续保持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
扩张性税收政策,通常在通货紧缩、经济萧条的情况下使用,即通过降低税率、取消某些税种等政策手段对经济进行调节,从而达到减少税收收入,刺激有效需求的政策意图,促进经济繁荣。
2 就业与失业
就业是劳动者实现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手段,关系到一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2011年3月,国家统计局预计截至2010年年末,中国总人口数量达到13.41亿,我国仍然是世界上人口总量最多、劳动力人口数量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政策导向的变化,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的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解决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民生发展的重要课题。
2.1 就业的基本概念
(1)就业的含义。就业是劳动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不同的国家对就业概念的界定各不相同。《辞海》对就业的解释是,就业也称“劳动就业”,指具有求职愿望的劳动力,为了取得相应劳动报酬或者经济收入,而从事某种社会生产活动的经济现象。
世界各国对就业的定义各不相同,但总体上大同小异。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在一定年龄段内的劳动力,使用生产资料从事社会生产活动,获取维持生存的报酬或者经营收入的经济现象,即可称为就业。可见,就业主体应当具备以下四个基本条件:
①劳动者达到法定年龄。②劳动者应该具有劳动能力。③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属于合法的社会劳动。④劳动者所从事的活动能获得相应报酬。在我国,从事无偿劳动的劳动者均不属于就业范畴,如义务劳动、家务劳动。 除此之外,军人、在校学生、病退人员、离退休人员、家务劳动者、服刑犯人、不愿意工作的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也不属于就业范畴,不能算作劳动力人口。
(2)就业量的影响因素。现代就业理论普遍认为,在一定时期内影响就业水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点:
①经济增长,通常认为经济增速越快,劳动力需求就越大,相应的就业率也就越高。②经济结构,经济结构越合理,就业水平就越高。③技术进步与管理水平。④人口因素,劳动力供给受人口总量影响,当人口总量增长较快时,劳动力人数将相应上升,就业压力增大。⑤劳动力工资,通常认为,当劳动的实际平均工资高于市场均衡工资时,就会产生失业,两项工资的差距越大,失业规模也就越大。
2.2 失业的基本概念
(1)失业的含义。失业是与就业相对的概念,对劳动者而言,失业通常指在法定劳动年龄以上、一定时间内有工作能力但没有找到工作,并且在寻找工作机会的经济现象。失业表明劳动者不能使用生产资料从事社会生产活动,失去了取得劳动报酬的机会。
(2)失业的分类。经济学家根据失业的特征及其引发机制,对失业类型进行区分,失业一般为三种类型: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指因季节性或技术性原因而引起的失业,即由于经济调整或资源源配置比例失调等原因,一些人需要在不同的工作间转移,一些人等待转业而产生的失业现象。在实际劳动市场上,由于工人寻找最适于自己的工作需要时间,失业率总是围绕着自然失业率波动。
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工作类型与寻找工作的人不匹配所产生的,是指尽管劳动市场有职位空缺,但由于劳动者所拥有的条件与工作所需的技能、学历、年龄等不匹配,导致的失业。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的,而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
周期性失业,也可称为总需求不足的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它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这种失业与经济中周期性波动是一致的。在复苏和繁荣阶段,各厂商争先扩充生产,就业人数普遍增加。在衰退阶段,由于社会需求不足,各厂商又纷纷压缩生产大量裁减雇员,形成令人头疼的失业大军。
3 完善我国促进就业税收政策的思考
实现充分就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税收作为经济调节的一个重要手段,需要配合国家宏观调控目标在政策上支持促进充分就业。 3.1 建议国家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和制定配套制度
法律条文的严谨可以保证执法部门在执行中不出或者少出偏差,给纳税人和执法者没有漏洞可钻,既保证了税法的严肃性、增加了税收收入,又起到了预防职务犯罪的作用,对于新老企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中产生的税负不公等政策不完善之处需要及时调整,只要吸纳劳动力就业达到一定比例,应该给予相同的税收优惠待遇。对于其他已经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漏洞之处,要及时调整和改进,以保证税法的公平性。
3.2 实行普惠制,惠及所有失业人员
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目标应当惠及所有失业人员,把税收政策用来作为促进就业的调控手段,实际上是政府向失业群体提供的一种特殊的公共服务,任何失业者只要符合享受这种公共服务的条件,都应当有权或有可能享受。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条件的可实现性和平等性,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失业者都可以平等地实现这些条件,不应存在排他性。至于在实施税收政策目标时财政的承受能力问题,关键是税收扶持的标准或程度的确定。只要根据社会总体的失业状况和财政的承受能力来合理确定扶持的力度,就不会有大的问题。
3.3 扩大优惠税种范围,加大再就业税收激励的力度
扩大下岗再就业中优惠税种,建议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给予增值税减免;另外,对个人独资、合伙企业的个人所得税既然在税收管理上比照个体工商户进行管理,同样在税收优惠中应给予其与个体工商户相同的待遇。
3.4 完善个人所得税制
目前,我国多数学者主张以家庭为所得税纳税单位,在费用扣除时综合考虑纳税人的状况,包括婚姻、赡养子女、老人等情况,允许子女抚养费、子女教育费、老人赡养费等纳入税前费用扣除项目。实现相同收入家庭缴纳同样的个人所得税,实现公平收入分配的政策目标。个人所得税的完善:一方面,使大多数劳动力的收入水平有所提升,这将激励失业人员更加努力的去寻找工作,从而提高就业率;另一方面,企业雇用劳动力的成本间接下降了,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将增加,进一步对就业起到促进作用。
3.5 开征社会保障税
弗里德曼的“心理预期”和托达罗的“收入预期”等理论,说明人们的心理预期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反作用。建立和完善失业保障制度,能避免人们在失业时由于经济状况恶化而做出过分消极的心理预期,避免不必要的心理恐慌抑制消费和社会有效需求。因此,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以征税的方式筹集社保资金,在全国范围内统筹社保资金,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与社会化程度,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人们对经济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心理预期,从而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促进充分就业的实现。此外,从国外的税收实践经验看,征收计划生育税、人口出生调节税等,也是改善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春成.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研究[J].税务研究,2011(5).
[2]蔡防,都阳.就业弹性、自然失业和宏观经济政策[J].经济研究,2010(6).
[3]马乃云.金融危机下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思考[J].财会研究,2009(11).
[作者简介]陈桂华: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税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