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货业之困,实际上是自食了几十年来享受政策、商业环境的红利而不思进取的恶果。电商的跨界竞争,不过是把这场“大考”以更激烈的方式,推到了世人面前。
人大学子方超的“成人礼”,是在百货商场完成的。
17年前,人民大学周边还没什么大商场,当代商城算是京西相当高档的购物场所,服务员很会“看山看水”。兜里没有多少银两,逛起来都会觉得底气不足。
“那时候还是学生,对钱没什么概念。去了当代以后,才突然有了要挣钱的意识。”方超笑言。
2016年,方超已经身家数千万。他曾特意带着新婚妻子去了一趟当代,有点“故地重游”的意思。让他心生感慨的是,当代已垂垂老矣,完全不复记忆中的“高大上”:“商场冷冷清清,服务员比顾客多,格局也有点局促,一看就是老式商场,‘羊绒特卖’什么的给人的感觉非常有年代感。我太太觉得里面的衣服大多都是妈妈衫,又不是经典大牌,价格还贵,都没有逛的兴趣,纯粹陪着我怀旧。”
当代的“沧海桑田”不是个案,在这背后,是零售服务业席卷全国的“关店潮”,百货业首当其冲。2016年11月,英国老牌零售商马莎百货宣布,将关闭在中国内地市场全部10家门店,退出中国。2017年3月26日,在上海五角场扎根15年的“大西洋百货”黯然关张。
实际上,从2011年起,中国各大百货公司的业绩就开始急剧下降,2012年以来,几乎每年都有大量百货业关店,商铺租金价格以每年12%的速度下滑。仅2015年,國内主要零售业企业(含百货、超市)便关闭了几百家,其中万达为了停止损失,一口气关闭了46家门店,令业内一片哗然。
从2012年至今,有着“外资第一百货”之称的百盛,在中国市场至少已经关闭了11家门店。
台系百货太平洋,成为内地百货衰退大潮中最先没落的那一批。继2011年退出北京市场后。在上海,营业近20年、作为很多人逛街约会圣地的淮海店,也在去年年底打出了“鞠躬谢幕”的横幅。
1998年,日资百货华堂商场在十里堡开出京城第一家店时,曾经备受附近居民热捧,风光一时。但从2014年起,华堂在京相继关闭了7家门店,据传5月中旬还将再关闭1家,仅剩位于亚运村的总部。
曾经是中国时尚百货的标杆的NOVO百货,2015年关店5家,退出上海及武汉市场,2016又关1家。
2015年6月,尚泰百货成都店贴出停业公告。意味着这家在泰国最大的连锁百货,最终全面退出中国市场。
被称为“内地百货第一股”的银泰百货,除了名字没变,现在基本已经属于“阿里巴巴”。
根据iziRetail最新发布的《2016年全国200家重点商场销售业绩一览》,各百货商场之间的分化明显,少量优质百货业绩提升,61.5%的百货业绩仍在下滑中。
在上海某次“千人转型大课”上,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曾放出一张PPT:如何拯救一间百货店。
他问到场的1200位学员:“如果我在上海南京路上有一间百货店,谁愿意接手去当店长?”
没有一个人举手。
从“商业救国”到“国有化战略”
有“关店潮”,就有“开店潮”。而且无论在军阀混战的年代,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百货业都在“国运”上,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地位。
100多年前,俄国人伊万·雅阔列维奇·秋林在哈尔滨开设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秋林洋行”,翻开了中国百货史的第一页。在这座“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物里,商品“品质精良,坚固耐久”,客户“无不称便”。如今哈尔滨家喻户晓的格瓦斯、大列巴、里道斯红肠,当年均是通过“秋林洋行”传入的。
秋林在中国试水百货业同一年,与孙中山相交甚深的广东香山商人马应彪,在香港创办了第一间华资百货公司“先施百货”,践行“实业救国”之梦。随后几年,马应彪又在广州、上海相继开设分店,被称为“中国百货先驱”。尤其是在上海南京路上的分店,哄动上海滩。在先施百货的带动下,永安、新新、大新公司相继创办。这就是声名显赫的四大百货,象征着上海滩“摩登”时代的到来。如果某件衣服,太太小姐们称是在“公司”买的,“懂经”的人就应该知道这“公司”专指“四大”。
建国后,中国百货业进入国营时代。
在全国范围内组建百货商店,并将百货店至少开到乡镇一级(这就是当年的供销社)。
1952年8月26日,中贸部(后为中商部)正式批准了修建百货大楼的建筑计划,王府井百货大楼的建设提上了议程。如今开家百货店,稀疏平常。但王府井百货大楼开业,国家商务部、北京市委、市政府、市商业局等有关领导都来了,其在经济运行中的分量可见一斑。百货业也迎来了自己最气壮的时代。王府井百货大楼开业当天,顾客流量多达16.4万人次,货场拥挤不堪,销售额高达30万。
改革开放以后,国营百货大楼,还成为了“货真价实”的保障。当时广东的鞋帽衣物虽然便宜时髦,但总归不如上海的质地好。而且当时私营的工厂、商店蜂拥而现。由于缺乏商业法规的约束,一些急于发财的小商小贩鱼目混珠,大量生产制造假货、次货、冒牌货,有些商店也只顾利润进行行骗。百货大楼便成为满足“高端需求”的不二之选。全国各地的人到上海出差、旅游,都要去南京路、西藏路、淮海路一带的百货公司抢购羊毛衫、皮鞋、夹克。上海“一百”早年的老员工跟记者回忆说:“那时候我们的羊毛衫名声在外,款式多,品质好,从外地来的人都想要带件回去。早上还没开张,店外就排起了长龙,我们经常要架几张桌子阻挡人群涌入,隔着桌子一手交钱一手给衣服,场面很火爆。”
人大学子方超的“成人礼”,是在百货商场完成的。
17年前,人民大学周边还没什么大商场,当代商城算是京西相当高档的购物场所,服务员很会“看山看水”。兜里没有多少银两,逛起来都会觉得底气不足。
“那时候还是学生,对钱没什么概念。去了当代以后,才突然有了要挣钱的意识。”方超笑言。
2016年,方超已经身家数千万。他曾特意带着新婚妻子去了一趟当代,有点“故地重游”的意思。让他心生感慨的是,当代已垂垂老矣,完全不复记忆中的“高大上”:“商场冷冷清清,服务员比顾客多,格局也有点局促,一看就是老式商场,‘羊绒特卖’什么的给人的感觉非常有年代感。我太太觉得里面的衣服大多都是妈妈衫,又不是经典大牌,价格还贵,都没有逛的兴趣,纯粹陪着我怀旧。”
当代的“沧海桑田”不是个案,在这背后,是零售服务业席卷全国的“关店潮”,百货业首当其冲。2016年11月,英国老牌零售商马莎百货宣布,将关闭在中国内地市场全部10家门店,退出中国。2017年3月26日,在上海五角场扎根15年的“大西洋百货”黯然关张。
实际上,从2011年起,中国各大百货公司的业绩就开始急剧下降,2012年以来,几乎每年都有大量百货业关店,商铺租金价格以每年12%的速度下滑。仅2015年,國内主要零售业企业(含百货、超市)便关闭了几百家,其中万达为了停止损失,一口气关闭了46家门店,令业内一片哗然。
从2012年至今,有着“外资第一百货”之称的百盛,在中国市场至少已经关闭了11家门店。
台系百货太平洋,成为内地百货衰退大潮中最先没落的那一批。继2011年退出北京市场后。在上海,营业近20年、作为很多人逛街约会圣地的淮海店,也在去年年底打出了“鞠躬谢幕”的横幅。
1998年,日资百货华堂商场在十里堡开出京城第一家店时,曾经备受附近居民热捧,风光一时。但从2014年起,华堂在京相继关闭了7家门店,据传5月中旬还将再关闭1家,仅剩位于亚运村的总部。
曾经是中国时尚百货的标杆的NOVO百货,2015年关店5家,退出上海及武汉市场,2016又关1家。
2015年6月,尚泰百货成都店贴出停业公告。意味着这家在泰国最大的连锁百货,最终全面退出中国市场。
被称为“内地百货第一股”的银泰百货,除了名字没变,现在基本已经属于“阿里巴巴”。
根据iziRetail最新发布的《2016年全国200家重点商场销售业绩一览》,各百货商场之间的分化明显,少量优质百货业绩提升,61.5%的百货业绩仍在下滑中。
在上海某次“千人转型大课”上,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曾放出一张PPT:如何拯救一间百货店。
他问到场的1200位学员:“如果我在上海南京路上有一间百货店,谁愿意接手去当店长?”
没有一个人举手。
从“商业救国”到“国有化战略”
有“关店潮”,就有“开店潮”。而且无论在军阀混战的年代,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百货业都在“国运”上,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地位。
100多年前,俄国人伊万·雅阔列维奇·秋林在哈尔滨开设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秋林洋行”,翻开了中国百货史的第一页。在这座“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物里,商品“品质精良,坚固耐久”,客户“无不称便”。如今哈尔滨家喻户晓的格瓦斯、大列巴、里道斯红肠,当年均是通过“秋林洋行”传入的。
秋林在中国试水百货业同一年,与孙中山相交甚深的广东香山商人马应彪,在香港创办了第一间华资百货公司“先施百货”,践行“实业救国”之梦。随后几年,马应彪又在广州、上海相继开设分店,被称为“中国百货先驱”。尤其是在上海南京路上的分店,哄动上海滩。在先施百货的带动下,永安、新新、大新公司相继创办。这就是声名显赫的四大百货,象征着上海滩“摩登”时代的到来。如果某件衣服,太太小姐们称是在“公司”买的,“懂经”的人就应该知道这“公司”专指“四大”。
建国后,中国百货业进入国营时代。
在全国范围内组建百货商店,并将百货店至少开到乡镇一级(这就是当年的供销社)。
1952年8月26日,中贸部(后为中商部)正式批准了修建百货大楼的建筑计划,王府井百货大楼的建设提上了议程。如今开家百货店,稀疏平常。但王府井百货大楼开业,国家商务部、北京市委、市政府、市商业局等有关领导都来了,其在经济运行中的分量可见一斑。百货业也迎来了自己最气壮的时代。王府井百货大楼开业当天,顾客流量多达16.4万人次,货场拥挤不堪,销售额高达30万。
改革开放以后,国营百货大楼,还成为了“货真价实”的保障。当时广东的鞋帽衣物虽然便宜时髦,但总归不如上海的质地好。而且当时私营的工厂、商店蜂拥而现。由于缺乏商业法规的约束,一些急于发财的小商小贩鱼目混珠,大量生产制造假货、次货、冒牌货,有些商店也只顾利润进行行骗。百货大楼便成为满足“高端需求”的不二之选。全国各地的人到上海出差、旅游,都要去南京路、西藏路、淮海路一带的百货公司抢购羊毛衫、皮鞋、夹克。上海“一百”早年的老员工跟记者回忆说:“那时候我们的羊毛衫名声在外,款式多,品质好,从外地来的人都想要带件回去。早上还没开张,店外就排起了长龙,我们经常要架几张桌子阻挡人群涌入,隔着桌子一手交钱一手给衣服,场面很火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