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中谁是主力军

来源 :当代商报·中外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cui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论著和教科书上都认为五四运动的主力军或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说是由于工人阶级的斗争迫使北洋军阀政府释放了被捕的学生并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事实证明,五四运动中对北洋军阀产生强大压力的不仅仅是工人阶级,而是参与五四运动的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各个社会集团的爱国人士的合力。
  一、梁启超、林长民等研究系的人点燃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是梁启超从巴黎传回来的,他不仅向国际呼吁,同时向国内传播消息。国民外交协会理事长林长民(研究系成员之一)积极响应,在1919年5月2日的《晨报》上发表文章,向社会透露了山东问题交涉失败的消息,同时尖锐的指出其失败的原因在于以前的中日各项条约,由此而立即在北京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北京学生提出的口号“还我青岛”以及要求查办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与林长民的文章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广大爱国学生是五四运动的先锋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披露以后,首先奋起的是爱国学生。北大一部分学生于5月2日从校长蔡元培那里得知消息之后,于5月3日晚召集大会并邀请其他十几所学校的学生代表参加。大会决定:联合各界一致力争;通电巴黎专使拒绝在合约上签字;通电全国5月7日国耻纪念日举行游 行示威活动;北京各校定于5月4日在天安门前举行学界大示威。同时,天津、上海及全国其他城市的爱国学生也相继投入了这场伟大的爱国斗争。
  三、陈独秀、李大钊等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
  知识分子的思想往往敏锐、深邃、旗帜更鲜明。如陈独秀于5月4日发表了《两个和会都无用》的文章斥责“这两个分赃会议,与世界永久和平,人类真正幸福,隔得不止十万八千里”。
  四、广大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以往论著和教科书只强调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作用。有些知识分子虽然并不信仰共产主义,但他们却崇尚爱国主义,具有一颗炽热的爱国心,这样的知识分子在当时比具有初步过程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多得多,他们的社会影响和作用也是很大的。如当时任《申报》主笔的陈冷血发表时评说:“呜呼,国人其自奋”。另外还有许多知识分子纷纷发表文章揭露帝国主义的欺骗,谴责政府的卖国行径,就连曾是保皇派的康有为,此时亦明确表示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
  五、各地工人罢工斗争进一步扩大了五四运动的规模
  从五月下旬开始,北洋军阀对学生采取强硬措施,6月3、4日在北京逮捕了近千名学生,为了声援广大学生的爱国行动,从6月5日开始,上海约有六、七万工人奋起斗争,其他一些城市的工人亦相继进行了罢工斗争。
  六、工人罢工的同时,商人举行了罢市,配合了全国的爱国运动
  6月5日上午8时以后,上海许多商店门前贴着“不诛国贼不开市”,“要求政府夺回青岛”等标语。“至十二时,华租各界大小商店,已无一开门者,所余者仅外人所设之洋行耳”。继上海商人罢市之后,全国其他各地许多商会也相继组织了不少较大规模的罢市活动。商人罢市直接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生活,对统治阶级构成了很大威胁。
  七、在五四运动中,一些地区农民的斗争,一些社会团体,政府官员和地方军阀反对政府签约,亦是五四运动的社会合力的组成部分
  事实证明,五四运动中谁也不是主力军,对北洋军阀形成强大压力的是所有参与运动的广大学生、知识分子、工人、商人、农民、一些社会团体、政府官员和军阀等社会合力。如果硬说谁是主力军或领导阶级,我认为爱国学生的作用最大。因为工人阶级人数虽多,但仍然是自发的、分散的,他们的组织性不如爱国学生,再说工人阶级是在爱国学生斗争一个月之后才奋起参加的,况且他们也没有超过学生和商人罢市对统治阶级的打击作用,因此说五四爱国运动中,工人阶级是重要力量,但并不是左右政局的决定性力量。
其他文献
【摘要】限时阅读训练决定高考英语考试的成败,抓好限时阅读就能提高英语成绩。  【关键词】高中英语限时阅读提高成绩  众所周知,阅读理解题是高考英语科的重头戏,而且又是英语考试中的难中之难。在高考英语中,一般有5篇文章再加上所问问题,总单词量在2500左右,占去了整份试卷单词量的半壁江山。在5篇短文中,涵盖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等多种体裁,涉及人物、故事、社会、文化、生态、经济、科普、新闻
期刊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大胆地张嘴说英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英语教学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性。  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必要性  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这种关系是形成“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的决定因素,它不仅会使学生对教师更加尊重和信任,还会使学生
期刊
多媒体教学以其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越来越成为辅助教学的有力工具。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声、光、电的氛围中轻轻松松学语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利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一、化静为动,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多媒体在此表现出高度的优越性,它能将静态的事物动态化,并通过丰富
期刊
学生对英语有一种新鲜、好奇感,容易产生学习的欲望。这些积极的情绪都是由一定的兴趣决定的。兴趣是一种潜在的素质,它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爱好,是克服困难,推动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一、联系学生生活,在实践中运用英语  中学生的年龄小,阅历少,对学英语的目的不很明确,有时还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就应当创造条件使他们在应用中尝到乐趣。如在教学“animal
期刊
新课程理念是: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就《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出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始终把握课程的标准,教学不离学生生活,不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一、以生活为本  我利用《我们自己作主》这一课的教材,通过教学帮助学生理
期刊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应该优化课堂结构、实施教学改革,力求突破传统的教师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下功夫,并作了如下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采用讨论形式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可以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期刊
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实施已成为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课堂的有效性则成为课堂教学的生命。  什么是课堂的有效性呢?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认为 “课堂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 学生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其中有效性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
期刊
“安全”是摆在各行各业管理上的首要问题。作为以“育体”、“健康”为目的的学校体育课堂就更应该重视“安全”。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是以学生身体活动为主的学习过程,教学中如稍有不当,就易发生损伤类的事故,这不仅会妨碍正常的体育教学工作,影响体育课教学任务的完成,也会给受伤者造成很大的痛苦。可见,在体育课中提高学生的安全措施,是每位体育教师都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就体育课中的安全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提高安全
期刊
【案例】  在一次数学练习课中,老师出了如下一题:一块长1米20厘米、宽90厘米的长方形铝片,剪成直径为30厘米的圆片,最多可以剪几块?  学生列式为120×90÷[3.14×(30/2)²]≈15(块)  大家都以为这样列式是对的。原因是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按常规的解题思路,用长方形面积除以圆的面积。  师:这个算式是错误的。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错了呢?到底应该怎样解?  同学们陷入了
期刊
【摘要】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一节学习与探究课,笔者的活动建议是:假设一个情景:一队商人从长安出发……,但学生是缺乏作为商人生活体验的,在实际教学中我将其设计为:安排一次“丝绸之路五日游”的旅游项目。结果,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同学们很主动、很投入地将活动进行到底。所以,历史教学应更注重把历史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