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方法: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磁共振血管技术的不同方法,磁共振血管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选择比较以及此技术的新进展进行论述。结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均能够清晰的呈现颅内动脉瘤并准确的诊断颅内动脉瘤,但是其不同的诊断技术的成像特点和应用范围各不相同。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磁共振血管成像;对比增强法;时间飞越法;相位对比法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1-0158-01
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颅内动脉瘤多因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囊性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但其具体发病机制未明。其发病的原因为先天性、血管动力学以及后天环境及身体的退行性等多种因素相关。近年来,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快速发展,逐渐替代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由于其有创性、检查费用昂贵,而且对比剂肾毒性等缺点,而使其应用受限;而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以其高分辨率、无创性等优点逐渐取代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成为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主要技术,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除了能清晰而直接的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形态以及载瘤动脉等,还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角度观察动脉瘤的三维图像情况[1],本文旨在论述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范围,及不同技术的应用范围和成像特点。
1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方法概述
磁共振血管成像是利用流动血液与周围静止的组织的信号差别来观察目标血管,目比较常用的普通磁共振血管造影成像方法有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法(CEMRA)、时间飞跃法(TOF)以及相位对比法(PC)。在MRA中起重要作用的流动效应有二种:饱和效应和相位效应,二者均可区分流动血液和静止组织,
1.1常用的MRA技术
1.1.1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法
CE-MRA利用了对比剂作用,改变血液的弛豫时间,并利用极短TR与极短TE的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将目标血管与背景间形成强烈对比,从而使其显影,CE-MRA能更好的显示血管狭窄程度以及血管腔,提高了分辨率,但存在对比剂肾毒性等潜在的过敏及不良反应,但是CE-MRA适用范围广实用性强,尤其对生理运动区的胸部血管、腹部血管以及搏动性强的四肢血管显示极佳。
1.1.2时间飞越磁共振血管造影法
时间飞越法血管成像采用“流动相关增强机制”,是最广泛采用的MRA方法,是利用脉冲激发和回波接受的时间间隔中血流位置发生的变化进行成像的,可分为1.三维(3D)单容積采集TOF法MRA、二维(2D)单层面重叠TOF法MRA、多个重叠薄层块采集MRA、滑动间隔ky采集MRA,根据其不同的优缺点,分别应用于不同的血管疾病中。
1.1.3相位对比磁共振血管造影法
相位对比磁共振血管造影法主要是利用流动血液在受激发生共振过程中,其相位变化与其血流速度的对应关系原理而成像,其对背景组织信号抑制程度及效果好于时间飞越法,并且此方法有利于慢血流的显像,但是其分辨率有所降低且图像质量不如别的成像方法。
2 MRA不同技术临床应用比较及选择
以上叙述的三种不同的方法的成像特点和应用范围各不相同,在对采用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进行诊断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随访中,其中对比增强MRA对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灵敏度为95%以上,特异度在73%以上;时间飞跃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直径小于5mm的动脉瘤的灵敏度在98.1%~98.8%;相位对比血管成像对直径较大的动脉瘤(>5mm)的诊断灵敏度达到100%。临床对比研究了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能够清晰的呈现颅内动脉瘤并准确的诊断颅内动脉瘤,但是其不同的诊断技术的成像特点和应用范围各不相同。CE-MRA和TOF-MR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图片质量,发现TOF-MRA的图片质量优于CE-MRA,同时由于在TOF血管成像中,通过在成像区域放置预饱和带,去除来自某一个方向的血流信号,因而可以选择性地对动脉或静脉成像,并且其对血流较慢或动脉远端的动脉瘤具有优于其他方法的图像清晰效果,而CE-MRA对生理运动区的胸部血管、腹部血管以及搏动性强的四肢血管显示极佳。在对比研究中发现在对动脉瘤残余的灵敏度相似的前提下,TOF-MRA对线圈的显示效果更佳,同时由于对比剂的过敏性、肾毒性以及容易应发一些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等缺点限制了CE-MRA的应用范围,因此时间飞越磁共振血管造影法是最广泛采用的MRA方法,而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法由于其成像的时间短受到的干扰作用小,因此适用于情况危急的患者。相位对比磁共振血管造影法对背景组织信号抑制程度及效果好于时间飞越法,并且此方法有利于慢血流的显像,但是其分辨率有所降低且图像质量不如别的成像方法。TOF-MRA对动脉瘤较小的患者敏感性较小,因此在临床上的应用受限,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过程中,因根据不同MRA方法的成像特点和应用范围科学的选择不同的诊断方法。
3 MRA的新进展
近年来,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快速发展,逐渐替代颅内动脉瘤诊断金标准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通过提高MRA场强,减少检查时间,更好的背景抑制效果,并提高了图像的分辨率,临床研究发现高场强的TOF-MRA可清晰观察血管微观结构,但高场强是否优于低场强有待进一步的验证,通过与计算机辅助检测技术如CAD等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可提高对小动脉瘤的诊断灵敏度。作为传统MRI技术的补充,MRA技术以其快速,清晰,准确等优点而适用于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诊断及随访[2]。但是其空间分辨率仍低于传统的DSA技术,对小直径的动脉瘤的诊断灵敏度较低,以及其他一些如图片质量等缺点,MRA技术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技术,但随着高场强及MRA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其缺点的逐渐克服,MR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以及价值将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1]赖发明, 吴景强, 谢鉴津. 64排螺旋CT扫描在脑膜瘤中的诊断价值[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21(10): 90-91.
[2]纪光前, 程敏, 杜超. 颅内动脉瘤的MRI和MRA诊断[J]. 中国CT 和MRI杂志, 2013, 11(3): 116-118.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磁共振血管成像;对比增强法;时间飞越法;相位对比法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1-0158-01
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颅内动脉瘤多因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囊性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但其具体发病机制未明。其发病的原因为先天性、血管动力学以及后天环境及身体的退行性等多种因素相关。近年来,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快速发展,逐渐替代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由于其有创性、检查费用昂贵,而且对比剂肾毒性等缺点,而使其应用受限;而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以其高分辨率、无创性等优点逐渐取代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成为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主要技术,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除了能清晰而直接的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形态以及载瘤动脉等,还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角度观察动脉瘤的三维图像情况[1],本文旨在论述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范围,及不同技术的应用范围和成像特点。
1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方法概述
磁共振血管成像是利用流动血液与周围静止的组织的信号差别来观察目标血管,目比较常用的普通磁共振血管造影成像方法有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法(CEMRA)、时间飞跃法(TOF)以及相位对比法(PC)。在MRA中起重要作用的流动效应有二种:饱和效应和相位效应,二者均可区分流动血液和静止组织,
1.1常用的MRA技术
1.1.1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法
CE-MRA利用了对比剂作用,改变血液的弛豫时间,并利用极短TR与极短TE的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将目标血管与背景间形成强烈对比,从而使其显影,CE-MRA能更好的显示血管狭窄程度以及血管腔,提高了分辨率,但存在对比剂肾毒性等潜在的过敏及不良反应,但是CE-MRA适用范围广实用性强,尤其对生理运动区的胸部血管、腹部血管以及搏动性强的四肢血管显示极佳。
1.1.2时间飞越磁共振血管造影法
时间飞越法血管成像采用“流动相关增强机制”,是最广泛采用的MRA方法,是利用脉冲激发和回波接受的时间间隔中血流位置发生的变化进行成像的,可分为1.三维(3D)单容積采集TOF法MRA、二维(2D)单层面重叠TOF法MRA、多个重叠薄层块采集MRA、滑动间隔ky采集MRA,根据其不同的优缺点,分别应用于不同的血管疾病中。
1.1.3相位对比磁共振血管造影法
相位对比磁共振血管造影法主要是利用流动血液在受激发生共振过程中,其相位变化与其血流速度的对应关系原理而成像,其对背景组织信号抑制程度及效果好于时间飞越法,并且此方法有利于慢血流的显像,但是其分辨率有所降低且图像质量不如别的成像方法。
2 MRA不同技术临床应用比较及选择
以上叙述的三种不同的方法的成像特点和应用范围各不相同,在对采用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进行诊断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随访中,其中对比增强MRA对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灵敏度为95%以上,特异度在73%以上;时间飞跃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直径小于5mm的动脉瘤的灵敏度在98.1%~98.8%;相位对比血管成像对直径较大的动脉瘤(>5mm)的诊断灵敏度达到100%。临床对比研究了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能够清晰的呈现颅内动脉瘤并准确的诊断颅内动脉瘤,但是其不同的诊断技术的成像特点和应用范围各不相同。CE-MRA和TOF-MR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图片质量,发现TOF-MRA的图片质量优于CE-MRA,同时由于在TOF血管成像中,通过在成像区域放置预饱和带,去除来自某一个方向的血流信号,因而可以选择性地对动脉或静脉成像,并且其对血流较慢或动脉远端的动脉瘤具有优于其他方法的图像清晰效果,而CE-MRA对生理运动区的胸部血管、腹部血管以及搏动性强的四肢血管显示极佳。在对比研究中发现在对动脉瘤残余的灵敏度相似的前提下,TOF-MRA对线圈的显示效果更佳,同时由于对比剂的过敏性、肾毒性以及容易应发一些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等缺点限制了CE-MRA的应用范围,因此时间飞越磁共振血管造影法是最广泛采用的MRA方法,而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法由于其成像的时间短受到的干扰作用小,因此适用于情况危急的患者。相位对比磁共振血管造影法对背景组织信号抑制程度及效果好于时间飞越法,并且此方法有利于慢血流的显像,但是其分辨率有所降低且图像质量不如别的成像方法。TOF-MRA对动脉瘤较小的患者敏感性较小,因此在临床上的应用受限,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过程中,因根据不同MRA方法的成像特点和应用范围科学的选择不同的诊断方法。
3 MRA的新进展
近年来,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快速发展,逐渐替代颅内动脉瘤诊断金标准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通过提高MRA场强,减少检查时间,更好的背景抑制效果,并提高了图像的分辨率,临床研究发现高场强的TOF-MRA可清晰观察血管微观结构,但高场强是否优于低场强有待进一步的验证,通过与计算机辅助检测技术如CAD等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可提高对小动脉瘤的诊断灵敏度。作为传统MRI技术的补充,MRA技术以其快速,清晰,准确等优点而适用于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诊断及随访[2]。但是其空间分辨率仍低于传统的DSA技术,对小直径的动脉瘤的诊断灵敏度较低,以及其他一些如图片质量等缺点,MRA技术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技术,但随着高场强及MRA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其缺点的逐渐克服,MR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以及价值将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1]赖发明, 吴景强, 谢鉴津. 64排螺旋CT扫描在脑膜瘤中的诊断价值[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21(10): 90-91.
[2]纪光前, 程敏, 杜超. 颅内动脉瘤的MRI和MRA诊断[J]. 中国CT 和MRI杂志, 2013, 11(3): 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