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是经典的作品,要学好语文不仅要有精彩的课堂,课前的预习也很重要。要有超越教材的课前预习,才会有精彩纷呈的课堂。本文从课前预习的内容、预习的时间、预习的形式三个方面阐述超越教材的预习方法。
【关键词】学习习惯;预习内容;预习时间;预习形式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是经典的文学作品,很多都是著名作家的经典之作。但教材不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唯一途径,也不是学习语文的全部内容。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应该要立足于教材,同时还要冲破教材,超越教材,引导学生向更广阔的天地进行语言的积累、生命的体验、情感的领悟。超越教材,可以从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着手。
一、自主预习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内容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学生自主预习是《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要在课堂上做学习的主人,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很重要,而就一堂课来说,学生课前的预习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要了解、熟悉这节课的内容,积累与课堂内容有关的素材等对于课堂的学习至关重要,我们精彩的课堂要从预习开始。
二、预习要从至少是整个单元的内容着手,围绕一个主题开展
新课改时代的小学语文教材基本上是一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但课本的内容是有限的。要让学生更深刻地领略教材的精髓,需要向教材以外的同一主题的内容拓展,老师需要在备课时延伸,也需要指导学生在预习时超越教材向课外延伸。学生可以搜集和单元主题有关的材料,或者阅读相关的书籍。
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时,学生对邓小平的故事知之甚少,很难理解伟大领袖的丰功伟绩,难以产生怀念之情。如果仅凭课堂上有限的时间里老师补充的一点资料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所以在进行本单元的学习前一个月,我就布置学生阅读邓小平的故事,并抽出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一次故事会,讲述自己读到的邓小平的故事。学生在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中了解认识邓小平,赞叹邓小平的睿智,歌颂邓小平的成就,对邓小平充满敬佩之情。在学习课文时,当读到“一位以自己的一生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这句话时,学生滔滔不绝地讲述着邓小平为国为民所做的一切,自然理解了句子的含义,也不需要老师做太多的讲解;学到课文中的“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段落时,学生想到他的“一国两制”构思,想到他的伟大精神,将情感表达于朗读之中,整个课堂沉浸在浓浓的怀念氛围中,学生的情感被充分激发出来。这是预习的效果,课堂的生成要从课前的充分准备中来,不仅是老师要有准备,学生也要有充分的准备。
老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在同一主题的基础上向其他同类文章拓展,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窦桂梅老师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时,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关于李大钊的其他文章,让人物的形象多维立体地出现在学生面前。我觉得也可以将这一环节放在学生预习时去做,这样更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产生。
三、预习的时间要灵活变动
预习的时间不限于课前的一两天,也许是一周或者一个月不等。《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要实践当然需要时间。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文的安排是很应时应景的,这有利于学生提前的预习,为课堂的学习做好准备。例如有根据季节变化安排的课文,有根据不同的节日安排的课文等,那么学习课文之前可以布置学生先进行相关内容的准备,这样的预习可能就要提前很长时间。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时,因为都是描写美丽景色的课文,正好赶上国庆小长假之后来学习,所以小长假的作业我就指导学生为学习这一单元做准备:有条件的家庭带孩子去家乡的某一处风景名胜游玩,并适时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也可以就在合肥寻找一处景点参观;还可以和家人一起享受一次合肥的美食……国庆节后首先开展一次愉快假日研讨会,讨论交流自己的收获和见闻。这样的预习一方面为本单元写景课文的学习做准备,也为本单元的习作积累了素材。从时间来说,这样的预习就比较长了。
习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学生讲起道理和方法来滔滔不绝,但写起来却干瘪瘪的,没有内容,这其实是没有积累素材,就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样。搜集素材也是一个慢慢的过程。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最后一篇习作——记一次体验活动时,为了让学生有切身的体会,写作时有“米”下“锅”,我把预习提前了两周布置。第一周让学生用周末的时间先进行第一次体验活动,并在课间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找出问题。我发现有孩子体验盲人的生活,他是把眼睛蒙起来了,可是在家一天都不动,连喝水都让父母送到手上。这样的体验能有什么效果呢?于是我进行指导:要带着目的和任务去体验,如出去买东西或者帮父母做一件事情,或者像自己平时的正常生活一样度过一天,这样学生的情感体验就更加深刻了。
四、预习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语文课堂是开放性的课堂,学习语文的方式多种多样,预习的方式相应地也就多样化。从最基本的读、写到听、说,读生字读课文,这是每篇课文预习时必须要做的内容,这是立足于教材的预习。还可以借助辅助手段听朗读课文的录音,听家人或同学朋友说和课文相关的资料,写一写预习时的收獲等。这些是基本的预习内容,到了中高年级,预习的内容也会增多。可以借助手段查阅资料,也可以走进自然去观察了解,还可以动手去做一些试验,体验一些活动和情感,去实地考察一些历史遗迹等等。预习的内容丰富多彩,预习的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桂花雨》这一课时,从桂花开始出现时我就布置学生观察欣赏桂花的样子,闻一闻桂花的香味,直到桂花落,整段时间不断观察发现桂花的变化,吸收桂花的香味,体验对桂花的情感,当桂花落去后,学生也会有不舍和依恋的情感,这时再教学课文,学生对文中的“故乡情”会有深刻的体会。在教学《雾凇》这一课时,从进入冬季我就开始注意什么时候开始下霜,然后引导学生早晚观察并感受气温的不同,或者在家通过空调和玻璃等做简单的试验,模拟霜的形成,从而帮助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很容易理解“雾凇,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这句话的意思和雾凇的形成过程了,为课堂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也让课堂展现出丰富的内容。
充分有效的预习,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为课堂教学打下文化基础;可以让学生储备情感,丰富生活体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当然,预习不是把这两个字扔给学生就行,而要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采取有效的预习方法,老师要做有效的布置和指导,并进行及时的检查反馈和调整。超越教材的预习过程,让学生可以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及课外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全面提高学生素养。
五、结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要想课堂精彩丰富,主人就要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做好充分的准备是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动力。百变莫测的课堂,应该从超越教材的充分预习开始。
【关键词】学习习惯;预习内容;预习时间;预习形式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是经典的文学作品,很多都是著名作家的经典之作。但教材不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唯一途径,也不是学习语文的全部内容。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应该要立足于教材,同时还要冲破教材,超越教材,引导学生向更广阔的天地进行语言的积累、生命的体验、情感的领悟。超越教材,可以从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着手。
一、自主预习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内容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学生自主预习是《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要在课堂上做学习的主人,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很重要,而就一堂课来说,学生课前的预习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要了解、熟悉这节课的内容,积累与课堂内容有关的素材等对于课堂的学习至关重要,我们精彩的课堂要从预习开始。
二、预习要从至少是整个单元的内容着手,围绕一个主题开展
新课改时代的小学语文教材基本上是一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但课本的内容是有限的。要让学生更深刻地领略教材的精髓,需要向教材以外的同一主题的内容拓展,老师需要在备课时延伸,也需要指导学生在预习时超越教材向课外延伸。学生可以搜集和单元主题有关的材料,或者阅读相关的书籍。
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时,学生对邓小平的故事知之甚少,很难理解伟大领袖的丰功伟绩,难以产生怀念之情。如果仅凭课堂上有限的时间里老师补充的一点资料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所以在进行本单元的学习前一个月,我就布置学生阅读邓小平的故事,并抽出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一次故事会,讲述自己读到的邓小平的故事。学生在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中了解认识邓小平,赞叹邓小平的睿智,歌颂邓小平的成就,对邓小平充满敬佩之情。在学习课文时,当读到“一位以自己的一生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这句话时,学生滔滔不绝地讲述着邓小平为国为民所做的一切,自然理解了句子的含义,也不需要老师做太多的讲解;学到课文中的“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段落时,学生想到他的“一国两制”构思,想到他的伟大精神,将情感表达于朗读之中,整个课堂沉浸在浓浓的怀念氛围中,学生的情感被充分激发出来。这是预习的效果,课堂的生成要从课前的充分准备中来,不仅是老师要有准备,学生也要有充分的准备。
老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在同一主题的基础上向其他同类文章拓展,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窦桂梅老师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时,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关于李大钊的其他文章,让人物的形象多维立体地出现在学生面前。我觉得也可以将这一环节放在学生预习时去做,这样更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产生。
三、预习的时间要灵活变动
预习的时间不限于课前的一两天,也许是一周或者一个月不等。《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要实践当然需要时间。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文的安排是很应时应景的,这有利于学生提前的预习,为课堂的学习做好准备。例如有根据季节变化安排的课文,有根据不同的节日安排的课文等,那么学习课文之前可以布置学生先进行相关内容的准备,这样的预习可能就要提前很长时间。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时,因为都是描写美丽景色的课文,正好赶上国庆小长假之后来学习,所以小长假的作业我就指导学生为学习这一单元做准备:有条件的家庭带孩子去家乡的某一处风景名胜游玩,并适时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也可以就在合肥寻找一处景点参观;还可以和家人一起享受一次合肥的美食……国庆节后首先开展一次愉快假日研讨会,讨论交流自己的收获和见闻。这样的预习一方面为本单元写景课文的学习做准备,也为本单元的习作积累了素材。从时间来说,这样的预习就比较长了。
习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学生讲起道理和方法来滔滔不绝,但写起来却干瘪瘪的,没有内容,这其实是没有积累素材,就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样。搜集素材也是一个慢慢的过程。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最后一篇习作——记一次体验活动时,为了让学生有切身的体会,写作时有“米”下“锅”,我把预习提前了两周布置。第一周让学生用周末的时间先进行第一次体验活动,并在课间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找出问题。我发现有孩子体验盲人的生活,他是把眼睛蒙起来了,可是在家一天都不动,连喝水都让父母送到手上。这样的体验能有什么效果呢?于是我进行指导:要带着目的和任务去体验,如出去买东西或者帮父母做一件事情,或者像自己平时的正常生活一样度过一天,这样学生的情感体验就更加深刻了。
四、预习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语文课堂是开放性的课堂,学习语文的方式多种多样,预习的方式相应地也就多样化。从最基本的读、写到听、说,读生字读课文,这是每篇课文预习时必须要做的内容,这是立足于教材的预习。还可以借助辅助手段听朗读课文的录音,听家人或同学朋友说和课文相关的资料,写一写预习时的收獲等。这些是基本的预习内容,到了中高年级,预习的内容也会增多。可以借助手段查阅资料,也可以走进自然去观察了解,还可以动手去做一些试验,体验一些活动和情感,去实地考察一些历史遗迹等等。预习的内容丰富多彩,预习的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桂花雨》这一课时,从桂花开始出现时我就布置学生观察欣赏桂花的样子,闻一闻桂花的香味,直到桂花落,整段时间不断观察发现桂花的变化,吸收桂花的香味,体验对桂花的情感,当桂花落去后,学生也会有不舍和依恋的情感,这时再教学课文,学生对文中的“故乡情”会有深刻的体会。在教学《雾凇》这一课时,从进入冬季我就开始注意什么时候开始下霜,然后引导学生早晚观察并感受气温的不同,或者在家通过空调和玻璃等做简单的试验,模拟霜的形成,从而帮助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很容易理解“雾凇,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这句话的意思和雾凇的形成过程了,为课堂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也让课堂展现出丰富的内容。
充分有效的预习,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为课堂教学打下文化基础;可以让学生储备情感,丰富生活体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当然,预习不是把这两个字扔给学生就行,而要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采取有效的预习方法,老师要做有效的布置和指导,并进行及时的检查反馈和调整。超越教材的预习过程,让学生可以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及课外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全面提高学生素养。
五、结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要想课堂精彩丰富,主人就要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做好充分的准备是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动力。百变莫测的课堂,应该从超越教材的充分预习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