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羌族又被成为"尔玛",汉语意为"西戎的牧羊人",是中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这个民族的群众不仅能歌善舞同时也在草原文化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音乐载体。而羌族舞蹈中的蹝步蹴则是一种非常传统的自娱性舞蹈,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与转变过程中,不仅提升了羌族人民的文化修养,同时也为中华文艺发展乃至世界文艺发展提供重要助力。下面就来结合实际,对羌族舞蹈蹝步蹴的现状及传承与发展展开研究。
关键词:羌族舞蹈;蹝步蹴;现状;传承;发展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羌族的祖先主要为秦汉以及后期从河湟一代迁徙而来的羌人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而成。而现在的羌族人则是主要以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等处为常住地,也有一部分羌族人分别居住在绵阳市的北川等地。作为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节日庆祝,羌族人民都将歌舞视为他们生活中的一个环节密不可分,特别是蹝步蹴更是羌族人民最喜闻乐见的一种舞蹈形式。
一、蹝步蹴现状
作为一种传统的舞蹈,蹝步蹴的表演过程中,人们在古羌语的伴随下尽情边歌边舞。由于羌族自身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语言更是由于年代久远而濒临失传,因此出现了“五里不同乡、十里不同俗”的现象,很多的羌族人在表演蹝步蹴的时候即便对音调了如指掌,但却无法对整个的歌词含义全部认知,更多的时候是以一种口传心授的方式来感受其背后的意境。
“蹝步蹴”从舞蹈形式上来看属于一种锅庄类的舞蹈,其在羌语中的意义为“大办酒席时候跳的舞蹈”,与现代舞蹈不同,蹝步蹴没有太固定的程度,人们在跳锅庄的时候根据参与人数围成一个圆圈,男女两队以火塘为中心形成一个弧形,通过逆时针的方向开展各种舞蹈的展示。通常情况下,男性在前引领、女性在后跟随,领舞的男性通常以山寨中能歌善舞、德高望重的人为首选,通过起个调门的方式带领着男舞者们齐声歌唱,全体人员都要跟着跳舞。
乐曲一般为偶句反复,女舞者一遍、男舞者一遍,而且边歌边舞。大家不仅手拉手、连臂而演,时而放开手臂甩手、搭肩而舞,最终又回到连臂而舞的状态。舞蹈总动作的连接顺序是不变的,动作必须要于乐曲紧密融合,当跳完一支舞曲、更换另外一支舞曲的时候,动作也应当跟着变动。对于蹝步蹴来说,其表演道具主要为盘铃,也有的地方称之为“响盘”,最开始盘铃作为羌族的宗教仪式用具,外观像碟、盘,铜制品,上半部分为乳状、下半部分为喇叭口外翻,整个直径在10厘米左右,通过铁锤的击打和外接铃柄,敲打企业其音色响亮、清脆,领舞者右手持盘铃,在蹝步蹴中突出其领舞的重要作用。
二、蹝步蹴的传承与发展
(一)蹝步蹴的传承
蹝步蹴自从那次“512”汶川地震后,与其他一些四川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不仅会者越来越少、同时很多羌族的年轻人都不在局限于地域的限制而更加向往外面的世界,即便他们到景区或者其他一些城市后也会从事一些与羌族舞蹈相关的工作,但往往其中也夹杂着较强的功利性。
另外,数百年前的羌族并没有民族宗教性寺庙和组织,而宗教职业的产生又离不开生产劳动的羌族巫师,羌寨中的还愿、祭山、安神驱鬼、男女合婚等均需要由威望较高的巫师来主持,在主持的过程中巫师也经常性的借助蹝步蹴这种方式来进行表达。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巫师这一职业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然而他们的舞蹈表演却是随着地方旅游业的发展而逐步变为了一种商业化的产物,很多年轻人即便是自愿学习、传承,但实际上却往往抱着很强的功利心和名利心,在传承蹝步蹴的过程中依旧存在诸多的不足有待解决。
(二)蹝步蹴的发展
结合实际来看,蹝步蹴的发展必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融合,从国家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实际来进行壮大与传承。
第一,与地方高校舞蹈课程融合。现阶段的高校民族舞蹈教学素材都是来源于民间传承,例如朝鲜族、藏族等民间舞蹈都是借助老一辈舞蹈艺术家深入民间整理、手机、总结、加工而成。旖旎次在各大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地域特点进行展示和创新,在尽可能保留生态舞蹈自然、淳朴特点的同时减少加工痕迹。在课堂这片舞台上发扬光大。例如在阿坝师范高等专业学校的舞蹈精品课程中,就是将蹝步蹴、沙朗等内容,在教学實践中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将艺术的生命得以很好延续。
第二,将蹝步蹴的发展与中小学教育融合。现阶段的中小学教育在素质教学理念的引导下,理县、汶川等地均将蹝步蹴引入了集体舞教学中,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也为蹝步蹴的二次普及、传承提供了平台。在实际的中小学课件操中,也有一部分中小学小将蹝步蹴作为一种课间活动,通过教师讲解蹝步蹴以及羌族文化,进一步提升地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真正的“从娃娃抓起”,通过中小学素质教育这一阵地为契机实现蹝步蹴的传承与发展。
第三,与艺术创作紧密融合。蹝步蹴长期流传于民间,由于其地域性等原因导致了登上世界殿堂级舞台的机会很少,而一些知名艺术家对其的挖掘与了解也并不多,不仅没有组建的专业的蹝步蹴表演团,也没有连续退出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为此,为了蹝步蹴的发展,艺术工作者可以结合实际的采风情况将现有的民间蹝步蹴进行整理和收集,将一些劳动的舞蹈形象、艺术形象进行综合编辑,聘请一些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舞蹈家走进蹝步蹴、表演蹝步蹴来向观众们进行展示,在拉近观众与蹝步蹴距离的同时,也能够以一种现代艺术家的视野和美感来进行展示。从而吸引一批年轻的舞蹈艺术家投身其中,以全新的方式来进行不断创新和发展,真正的将蹝步蹴这一非物质遗产发扬光大,为子孙后代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
总结
综上所述,蹝步蹴作为羌族舞蹈的重要传承载体,在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必须要从深度挖掘、整理、抢救、继承的角度来将其艺术生命进行延续,从民间、社会、院校的共同协作来提升其感染力和向心力,通过蹝步蹴表演来将羌族文化、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发扬光大,为世界艺术瑰宝的收集提供支撑与保障。
参考文献
[1]林芳丹.新时期下的羌族舞蹈蹝步蹴表演现状[J].舞蹈世界,2017(1):147-147.
[2]韦思铭[1].北川羌族歌舞文化活动现状及其传承发展[J].北方音乐2019(5):87.
[3]唐必,耀赵,容芳.论汉中地区羌族舞蹈的集会与自娱性特点——以汉中羌族锅庄舞为例[J].黄河之声,2017(2):120-121.
[4]叶笛.羌族民族认同发展模型研究——基于羌族舞蹈传播的社会学考察[J].中华文化论坛,2019(9):108-115.
关键词:羌族舞蹈;蹝步蹴;现状;传承;发展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羌族的祖先主要为秦汉以及后期从河湟一代迁徙而来的羌人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而成。而现在的羌族人则是主要以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等处为常住地,也有一部分羌族人分别居住在绵阳市的北川等地。作为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节日庆祝,羌族人民都将歌舞视为他们生活中的一个环节密不可分,特别是蹝步蹴更是羌族人民最喜闻乐见的一种舞蹈形式。
一、蹝步蹴现状
作为一种传统的舞蹈,蹝步蹴的表演过程中,人们在古羌语的伴随下尽情边歌边舞。由于羌族自身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语言更是由于年代久远而濒临失传,因此出现了“五里不同乡、十里不同俗”的现象,很多的羌族人在表演蹝步蹴的时候即便对音调了如指掌,但却无法对整个的歌词含义全部认知,更多的时候是以一种口传心授的方式来感受其背后的意境。
“蹝步蹴”从舞蹈形式上来看属于一种锅庄类的舞蹈,其在羌语中的意义为“大办酒席时候跳的舞蹈”,与现代舞蹈不同,蹝步蹴没有太固定的程度,人们在跳锅庄的时候根据参与人数围成一个圆圈,男女两队以火塘为中心形成一个弧形,通过逆时针的方向开展各种舞蹈的展示。通常情况下,男性在前引领、女性在后跟随,领舞的男性通常以山寨中能歌善舞、德高望重的人为首选,通过起个调门的方式带领着男舞者们齐声歌唱,全体人员都要跟着跳舞。
乐曲一般为偶句反复,女舞者一遍、男舞者一遍,而且边歌边舞。大家不仅手拉手、连臂而演,时而放开手臂甩手、搭肩而舞,最终又回到连臂而舞的状态。舞蹈总动作的连接顺序是不变的,动作必须要于乐曲紧密融合,当跳完一支舞曲、更换另外一支舞曲的时候,动作也应当跟着变动。对于蹝步蹴来说,其表演道具主要为盘铃,也有的地方称之为“响盘”,最开始盘铃作为羌族的宗教仪式用具,外观像碟、盘,铜制品,上半部分为乳状、下半部分为喇叭口外翻,整个直径在10厘米左右,通过铁锤的击打和外接铃柄,敲打企业其音色响亮、清脆,领舞者右手持盘铃,在蹝步蹴中突出其领舞的重要作用。
二、蹝步蹴的传承与发展
(一)蹝步蹴的传承
蹝步蹴自从那次“512”汶川地震后,与其他一些四川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不仅会者越来越少、同时很多羌族的年轻人都不在局限于地域的限制而更加向往外面的世界,即便他们到景区或者其他一些城市后也会从事一些与羌族舞蹈相关的工作,但往往其中也夹杂着较强的功利性。
另外,数百年前的羌族并没有民族宗教性寺庙和组织,而宗教职业的产生又离不开生产劳动的羌族巫师,羌寨中的还愿、祭山、安神驱鬼、男女合婚等均需要由威望较高的巫师来主持,在主持的过程中巫师也经常性的借助蹝步蹴这种方式来进行表达。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巫师这一职业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然而他们的舞蹈表演却是随着地方旅游业的发展而逐步变为了一种商业化的产物,很多年轻人即便是自愿学习、传承,但实际上却往往抱着很强的功利心和名利心,在传承蹝步蹴的过程中依旧存在诸多的不足有待解决。
(二)蹝步蹴的发展
结合实际来看,蹝步蹴的发展必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融合,从国家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实际来进行壮大与传承。
第一,与地方高校舞蹈课程融合。现阶段的高校民族舞蹈教学素材都是来源于民间传承,例如朝鲜族、藏族等民间舞蹈都是借助老一辈舞蹈艺术家深入民间整理、手机、总结、加工而成。旖旎次在各大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地域特点进行展示和创新,在尽可能保留生态舞蹈自然、淳朴特点的同时减少加工痕迹。在课堂这片舞台上发扬光大。例如在阿坝师范高等专业学校的舞蹈精品课程中,就是将蹝步蹴、沙朗等内容,在教学實践中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将艺术的生命得以很好延续。
第二,将蹝步蹴的发展与中小学教育融合。现阶段的中小学教育在素质教学理念的引导下,理县、汶川等地均将蹝步蹴引入了集体舞教学中,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也为蹝步蹴的二次普及、传承提供了平台。在实际的中小学课件操中,也有一部分中小学小将蹝步蹴作为一种课间活动,通过教师讲解蹝步蹴以及羌族文化,进一步提升地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真正的“从娃娃抓起”,通过中小学素质教育这一阵地为契机实现蹝步蹴的传承与发展。
第三,与艺术创作紧密融合。蹝步蹴长期流传于民间,由于其地域性等原因导致了登上世界殿堂级舞台的机会很少,而一些知名艺术家对其的挖掘与了解也并不多,不仅没有组建的专业的蹝步蹴表演团,也没有连续退出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为此,为了蹝步蹴的发展,艺术工作者可以结合实际的采风情况将现有的民间蹝步蹴进行整理和收集,将一些劳动的舞蹈形象、艺术形象进行综合编辑,聘请一些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舞蹈家走进蹝步蹴、表演蹝步蹴来向观众们进行展示,在拉近观众与蹝步蹴距离的同时,也能够以一种现代艺术家的视野和美感来进行展示。从而吸引一批年轻的舞蹈艺术家投身其中,以全新的方式来进行不断创新和发展,真正的将蹝步蹴这一非物质遗产发扬光大,为子孙后代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
总结
综上所述,蹝步蹴作为羌族舞蹈的重要传承载体,在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必须要从深度挖掘、整理、抢救、继承的角度来将其艺术生命进行延续,从民间、社会、院校的共同协作来提升其感染力和向心力,通过蹝步蹴表演来将羌族文化、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发扬光大,为世界艺术瑰宝的收集提供支撑与保障。
参考文献
[1]林芳丹.新时期下的羌族舞蹈蹝步蹴表演现状[J].舞蹈世界,2017(1):147-147.
[2]韦思铭[1].北川羌族歌舞文化活动现状及其传承发展[J].北方音乐2019(5):87.
[3]唐必,耀赵,容芳.论汉中地区羌族舞蹈的集会与自娱性特点——以汉中羌族锅庄舞为例[J].黄河之声,2017(2):120-121.
[4]叶笛.羌族民族认同发展模型研究——基于羌族舞蹈传播的社会学考察[J].中华文化论坛,2019(9):108-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