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率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线。因此,必须从高职院校自身入手,不断增加内涵,扩大外延,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拓宽高职学生的就业渠道,全面提升就业率,使高等职业教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但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却不得不面对就业率偏低的尴尬。据统计,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率2003 年为56%,2004 年为61%, 2005 年也只有62%,不仅低于本科高校就业率的水平,更低于中职毕业生就业率的水平。就业率,现在虽不是衡量高职院校综合实力的唯一标准,但也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增加内涵,提高核心就业力
近十年来,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一些基本问题仍未完全解决,其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是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偏差,造成就业问题突出。
1.定位。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如果定位不科学、不准确,找不准市场的切入点,仅仅是向本科靠拢,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自己的特色,就业自然就困难,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一方面高职学生无业可就,另一方面很多专业领域又紧缺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原因所在。
调查表明,解决就业问题的基础环节是高等职业教育要围绕市场设置专业,围绕岗位能力设置课程。在广泛调研的前提下,组成由行业、企业、学校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需求、产业发展前景、人才培养、教学计划、专业开办条件以及专业建设的社会可利用资源等方面进行评议、论证、审核;在此基础上,决定该专业设置与否。目前,已经有一大批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专业应运而生,如“形象设计”“会展策划”“商务韩语”“产品营销与商业策划”等。另外,专业学制也应由职业和岗位需求所决定。
2.教师。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师资也是有区别的,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建立一支实力雄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高等职业教育的“双师型”师资,除了拥有教授、副教授等职称以外,还必须有本专业、行业的资格证书,称之为“双师型”教师。可以聘请本专业、行业中在岗的人员,请在企业中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或者专业技术员来担任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使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上岗。
3.“以销定产”。倡导实施“订单式”培养,强调岗位针对性,推行毕业设计、岗位训练和就业安置相结合的方法。将学生的毕业设计环节放到企业中去进行,同时进行上岗前的训练,企业通过这一环节,可以了解毕业生并可作为企业接收的考察过程。这种办法既体现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也解决了现在就业的基本矛盾,有利于学校做到教学过程的三个协调,即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这三个协调奠定了高职院校实现其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
4.提高含金量。完善双证书制度,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生在毕业时既能取得高等职业教育专科的毕业证书,又能取得相关专业的岗位资格证书。积极开发新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参与到标准的制定中去,把教学计划和证书标准有机结合,用证书推动培养模式的改革,推动教学内容的改革。
5.产学研结合。这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有专家认为,一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缺乏必要的工作经历和实践能力。这与我国教育模式单一,过于强调学生逻辑思维智能,而忽视其他智能开发有很大关系。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应高职学生的特点,强化动手能力,注重学生多智能的开发。一切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多观察国内外的背景,多了解本省、本地、本校的实际状况和特点,发挥优势,发掘特色,找准改革的切入点,通过实施“订单式”培养,推行“双证书”制度,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教育定位,实现培养模式更加灵活多样、更加突出职业特点,逐步建立起个性化教育模式,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扩大外延,拓宽就业渠道
1.确立择业观。有些高职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缺乏对自身优势的合理定位,在择业和就业方面期望值过高或者期望的方向出现错位,与现实社会的认可情况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高职院校要从学生入校时起,就加强对其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的教育,大力宣传优秀高职毕业生艰苦奋斗、自主创业、扎根基层的成才之路和成功经验,激发广大高职毕业生到基层干事业的热情,使广大高职毕业生牢固树立自主择业、勤奋创业、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根据社会需要就业,到基层建功立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干一番事业的观念;树立自强自立、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勇于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拼搏奋斗的观念。
2.提供服务。高职院校要以主动服务为切入点,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疏通,形成就业推荐体系,建立和社会共同推介毕业生的机制。学校要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的沟通和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联系,为高职毕业生提供及时、准确的需求信息,并就就业政策和择业方法等对高职毕业生加强指导和咨询,发挥市场服务功能,为用人单位和高职毕业生提供各种类型与各种层次的实用的信息沟通平台,切实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整体服务水平。据有关部门对几所高校、百余家企事业单位的调查,68%的被访者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满意,认为“不完善,指导渠道过于单一”,就业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专业的、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太少;缺少就业指导课教材。还有些学校甚至想利用一些调控手段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上收取部分费用等,给就业工作均造成恶劣的影响。另外,国家已经明确了高职毕业生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就业模式,但作为供给方,大多数高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派遣时总会遇到一些地区封锁或者行业限制,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但由于政策的制定与监督实施方面有些脱节,一些政策还“悬在空中”,得不到落实。就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而言,突出表现在学生跨省、市流动受到限制,人力资源得不到最合理的市场化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对人才市场的供需双方都是一种损失。
3.政策导向。政府加强统筹协调也是我们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一条很重要的经验。首先,政府要努力办好骨干示范性的职业院校;其次,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办职业教育也是政府的责任;另外,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督促,监督、评估、检查,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各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强检查和督促,相关政策的落实应强调“一把手负责制”,真正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监督检查到位。政府已经在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4.塑造品牌。教育部决定今年在毛入学率超过50% 的北京、天津和上海三地进行高职自主招生改革试点。据了解,自主招生的高职院校的招生纳入国家计划,学生的学费、学历、学位证书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完全一样。有关专家指出,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将打破长期以来高职与普通本科同一试卷的尴尬局面,有益于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相匹配的考试评价和选拔方式。同时将推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卓越计划”,在全国建设100 所有特色、有实力,能够代表高等教育职业院校发展方向的学校,通过100 所带动更多,从而确立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个品牌;带动所有学校都确立品牌意识,都确立质量意识;带动整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让他们走在前头,闯出一条路子供其他学校借鉴。
当前高职生就业难的问题,是高等职业教育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是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实践证明,只有通过高等职业教育体制的改革,扩大高职院校的自主权,开拓全社会的教育资源,才能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运行的效率。同时,经济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客观上也提出了高职院校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全面实行市场就业方式,实现高职毕业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目标和方向。高职院校应在主动适应、提高社会对于高职教育的整体认同度上下功夫,要以增加内涵为基础,不断扩大外延,营造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大环境,全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率。
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但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却不得不面对就业率偏低的尴尬。据统计,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率2003 年为56%,2004 年为61%, 2005 年也只有62%,不仅低于本科高校就业率的水平,更低于中职毕业生就业率的水平。就业率,现在虽不是衡量高职院校综合实力的唯一标准,但也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增加内涵,提高核心就业力
近十年来,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一些基本问题仍未完全解决,其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是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偏差,造成就业问题突出。
1.定位。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如果定位不科学、不准确,找不准市场的切入点,仅仅是向本科靠拢,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自己的特色,就业自然就困难,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一方面高职学生无业可就,另一方面很多专业领域又紧缺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原因所在。
调查表明,解决就业问题的基础环节是高等职业教育要围绕市场设置专业,围绕岗位能力设置课程。在广泛调研的前提下,组成由行业、企业、学校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需求、产业发展前景、人才培养、教学计划、专业开办条件以及专业建设的社会可利用资源等方面进行评议、论证、审核;在此基础上,决定该专业设置与否。目前,已经有一大批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专业应运而生,如“形象设计”“会展策划”“商务韩语”“产品营销与商业策划”等。另外,专业学制也应由职业和岗位需求所决定。
2.教师。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师资也是有区别的,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建立一支实力雄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高等职业教育的“双师型”师资,除了拥有教授、副教授等职称以外,还必须有本专业、行业的资格证书,称之为“双师型”教师。可以聘请本专业、行业中在岗的人员,请在企业中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或者专业技术员来担任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使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上岗。
3.“以销定产”。倡导实施“订单式”培养,强调岗位针对性,推行毕业设计、岗位训练和就业安置相结合的方法。将学生的毕业设计环节放到企业中去进行,同时进行上岗前的训练,企业通过这一环节,可以了解毕业生并可作为企业接收的考察过程。这种办法既体现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也解决了现在就业的基本矛盾,有利于学校做到教学过程的三个协调,即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这三个协调奠定了高职院校实现其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
4.提高含金量。完善双证书制度,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生在毕业时既能取得高等职业教育专科的毕业证书,又能取得相关专业的岗位资格证书。积极开发新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参与到标准的制定中去,把教学计划和证书标准有机结合,用证书推动培养模式的改革,推动教学内容的改革。
5.产学研结合。这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有专家认为,一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缺乏必要的工作经历和实践能力。这与我国教育模式单一,过于强调学生逻辑思维智能,而忽视其他智能开发有很大关系。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应高职学生的特点,强化动手能力,注重学生多智能的开发。一切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多观察国内外的背景,多了解本省、本地、本校的实际状况和特点,发挥优势,发掘特色,找准改革的切入点,通过实施“订单式”培养,推行“双证书”制度,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教育定位,实现培养模式更加灵活多样、更加突出职业特点,逐步建立起个性化教育模式,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扩大外延,拓宽就业渠道
1.确立择业观。有些高职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缺乏对自身优势的合理定位,在择业和就业方面期望值过高或者期望的方向出现错位,与现实社会的认可情况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高职院校要从学生入校时起,就加强对其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的教育,大力宣传优秀高职毕业生艰苦奋斗、自主创业、扎根基层的成才之路和成功经验,激发广大高职毕业生到基层干事业的热情,使广大高职毕业生牢固树立自主择业、勤奋创业、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根据社会需要就业,到基层建功立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干一番事业的观念;树立自强自立、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勇于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拼搏奋斗的观念。
2.提供服务。高职院校要以主动服务为切入点,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疏通,形成就业推荐体系,建立和社会共同推介毕业生的机制。学校要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的沟通和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联系,为高职毕业生提供及时、准确的需求信息,并就就业政策和择业方法等对高职毕业生加强指导和咨询,发挥市场服务功能,为用人单位和高职毕业生提供各种类型与各种层次的实用的信息沟通平台,切实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整体服务水平。据有关部门对几所高校、百余家企事业单位的调查,68%的被访者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满意,认为“不完善,指导渠道过于单一”,就业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专业的、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太少;缺少就业指导课教材。还有些学校甚至想利用一些调控手段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上收取部分费用等,给就业工作均造成恶劣的影响。另外,国家已经明确了高职毕业生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就业模式,但作为供给方,大多数高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派遣时总会遇到一些地区封锁或者行业限制,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但由于政策的制定与监督实施方面有些脱节,一些政策还“悬在空中”,得不到落实。就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而言,突出表现在学生跨省、市流动受到限制,人力资源得不到最合理的市场化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对人才市场的供需双方都是一种损失。
3.政策导向。政府加强统筹协调也是我们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一条很重要的经验。首先,政府要努力办好骨干示范性的职业院校;其次,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办职业教育也是政府的责任;另外,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督促,监督、评估、检查,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各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强检查和督促,相关政策的落实应强调“一把手负责制”,真正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监督检查到位。政府已经在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4.塑造品牌。教育部决定今年在毛入学率超过50% 的北京、天津和上海三地进行高职自主招生改革试点。据了解,自主招生的高职院校的招生纳入国家计划,学生的学费、学历、学位证书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完全一样。有关专家指出,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将打破长期以来高职与普通本科同一试卷的尴尬局面,有益于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相匹配的考试评价和选拔方式。同时将推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卓越计划”,在全国建设100 所有特色、有实力,能够代表高等教育职业院校发展方向的学校,通过100 所带动更多,从而确立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个品牌;带动所有学校都确立品牌意识,都确立质量意识;带动整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让他们走在前头,闯出一条路子供其他学校借鉴。
当前高职生就业难的问题,是高等职业教育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是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实践证明,只有通过高等职业教育体制的改革,扩大高职院校的自主权,开拓全社会的教育资源,才能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运行的效率。同时,经济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客观上也提出了高职院校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全面实行市场就业方式,实现高职毕业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目标和方向。高职院校应在主动适应、提高社会对于高职教育的整体认同度上下功夫,要以增加内涵为基础,不断扩大外延,营造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大环境,全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