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以来,由于外围经济体持续的量化宽松,人民币对主要货币呈现出快速升值趋势。截至5月20日,人民币对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升值幅度分别达到1.43%、3%、6.97%和16.1%,而在整个2012年,人民币对相应货币升值幅度仅为0.23%、-1.18%(即贬值)、-3.12%和11.13%。与人民币对外升值并存的,是国内CPI经过暂时回调后的继续走高,CPI同比来看,4月较3月加快0.3个百分点至2.4%。虽说仍处温和水平,但存在继续上行的动能。CPI上行反映了人民币国内购买力的下降,也即人民币存在对内贬值压力。
出口喜中藏忧
2012年,我国外贸出口遭遇困境,没有实现年初的既定目标。外围经济的持续不乐观,使得2013年进出口目标有所调低,大约与GDP增速保持同步。但从近几个月外贸运行结果来看,进出口增速一改2012年低迷增长的态势,出现复苏向好甚至超出预期的态势,前4个月出口和进口累计同比分别达到17.4%和10.6%,分别较上年同期加快10.6和5.5个百分点。
在人民币升值幅度加快、外围经济依旧低迷的背景下,这一结果的确让人眼前一亮,但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隐忧。
不过,在国内经济依旧维持弱势复苏、企业综合成本不断上升的背景下,这种偏离经济基本面的结果的确容易引起质疑。根据更能反映真实外贸运行情况的春季广交会结果看,出口成交额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采购商人数尤其是反映出口活力的新采购商人数下降明显,从7.4万人降至5.6万人。
此外,主要出口市场并未显著改善。支撑出口增速的,还是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和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市场。但是,就目前来看,对这些经济体的出口并未好转,甚至出现了显著的恶化。相较上年同期,对美国和日本出口下降明显,对日本出口下降尤为明显,只能算中规中矩。近期全球市场的降息潮,意味着各国经济仍旧难有好转,外部需求仍不乐观。
人民币外升内贬连累企业
人民币外升内贬的情形会对各类经济主体造成深刻影响,首当其冲的便是外贸企业。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显著增加出口成本 人民币对内贬值是如何影响企业生产成本的呢?这就要从推动人民币对内贬值的本质因素谈起。CPI上行的推动因素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食品尤其是粮食价格上涨,而粮食价格上行本质上是由于我国在越过刘易斯拐点后劳动力供求结构变化所造成劳动力成本持续增加所引致的。这种增加既造成了CPI的上行,也使得外贸企业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根据香港财资市场工会数据,2013年1月份出口成本增加的企业占比达到70.5%,其中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企业比例达到72.2%。正是汇率、劳动力和原材料等成本的增加,造成了77.5%的企业合同利润明显下滑。
降低企业远期经营信心 在人民币升值幅度加快的情况下,本来利润空间就不大的外贸企业出于规避汇率风险的考虑,可能造成其“有单不敢接”。虽然订单当前来看是有效益的,但在订单准备期间,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及人民币的升值,将对企业的赢利空间造成挤压,甚至造成正式出口交货时,企业已处于亏损状态。举例而言,仅2013年4月份,人民币对日元升值幅度就达到5.52%。这种升值幅度对多数外贸企业而言是难以承受的,这还不包括其他成本的上升,由此会造成在1个月前签订的合同等到交货结算时企业由盈利到亏损,严重降低远期经营的信心。
造成中小外贸企业经营困难 相对于大型企业,中小外贸企业行业竞争更为激烈、盈利空间更小。因此,人民币外升内贬虽然对各类外贸企业都有影响,但对中小企业的负面影响无疑更大。事实上,这种趋势已经反映出来。从反映制造业运行的PMI指标来看,不同类型企业经营存在明显分化,中小企业处境持续困难。大型企业PMI指数一直维持在50的盈亏平衡点以上,中型企业也已经逐步越过这一平衡点,而只有小型企业始终在平衡点以下徘徊,且有恶化趋势。
优化升级摆脱困境
未来,随着美国经济的恢复及向汇率均衡水平趋近,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步伐可能放缓,但对日元和欧元的强势会持续,且对内贬值的趋势预计也会持续较长时间。因此,有必要采取综合举措助力外贸企业应对这一困境。
扩大人民币贸易结算范围和规模 人民币贸易结算推出以来受到企业欢迎,香港人民币贸易结算规模从2011年一季度的3113亿元扩大到2013年一季度的8310亿元。为规避汇率风险,外贸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的意愿增强。因此,有必要适时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范围和规模,为外贸企业应用人民币结算提供便利。
定向扶持中小外贸企业 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外贸企业是“做大就业蛋糕”的重要主体,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还是社会稳定的角度,对中小企业的扶持都是必要的。一是发挥税收支持见效快的优势,优化调整出口退税幅度;二是对中小企业融资给予一定幅度的贴息;三是强化关贸、检贸、汇贸、税贸、银贸合作,为企业提供通关检验、退税、贸易融资、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便利,促进外贸便利化。
推动外贸企业优化升级 事实上,依靠政策扶持和补贴并不能从根上解决外贸行业的整体隐忧,只是一种缓兵之计。人民币升值造成国内外贸企业竞争力下降,运营出现困难,但历史上来看,德国和日本企业都曾经历了幅度更大、周期更长的本币升值,但出口竞争力却并未受到很大影响。关键原因便在于外贸企业迎合本币升值趋势适时进行了结构升级换代,提高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进而维持了长时间的竞争力。对我国外贸企业而言,这也是从根本上摆脱人民币外升内贬境地的思路。
(陈文殊,中国化工财务有限责任公司;申世军,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 )
出口喜中藏忧
2012年,我国外贸出口遭遇困境,没有实现年初的既定目标。外围经济的持续不乐观,使得2013年进出口目标有所调低,大约与GDP增速保持同步。但从近几个月外贸运行结果来看,进出口增速一改2012年低迷增长的态势,出现复苏向好甚至超出预期的态势,前4个月出口和进口累计同比分别达到17.4%和10.6%,分别较上年同期加快10.6和5.5个百分点。
在人民币升值幅度加快、外围经济依旧低迷的背景下,这一结果的确让人眼前一亮,但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隐忧。
不过,在国内经济依旧维持弱势复苏、企业综合成本不断上升的背景下,这种偏离经济基本面的结果的确容易引起质疑。根据更能反映真实外贸运行情况的春季广交会结果看,出口成交额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采购商人数尤其是反映出口活力的新采购商人数下降明显,从7.4万人降至5.6万人。
此外,主要出口市场并未显著改善。支撑出口增速的,还是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和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市场。但是,就目前来看,对这些经济体的出口并未好转,甚至出现了显著的恶化。相较上年同期,对美国和日本出口下降明显,对日本出口下降尤为明显,只能算中规中矩。近期全球市场的降息潮,意味着各国经济仍旧难有好转,外部需求仍不乐观。
人民币外升内贬连累企业
人民币外升内贬的情形会对各类经济主体造成深刻影响,首当其冲的便是外贸企业。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显著增加出口成本 人民币对内贬值是如何影响企业生产成本的呢?这就要从推动人民币对内贬值的本质因素谈起。CPI上行的推动因素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食品尤其是粮食价格上涨,而粮食价格上行本质上是由于我国在越过刘易斯拐点后劳动力供求结构变化所造成劳动力成本持续增加所引致的。这种增加既造成了CPI的上行,也使得外贸企业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根据香港财资市场工会数据,2013年1月份出口成本增加的企业占比达到70.5%,其中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企业比例达到72.2%。正是汇率、劳动力和原材料等成本的增加,造成了77.5%的企业合同利润明显下滑。
降低企业远期经营信心 在人民币升值幅度加快的情况下,本来利润空间就不大的外贸企业出于规避汇率风险的考虑,可能造成其“有单不敢接”。虽然订单当前来看是有效益的,但在订单准备期间,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及人民币的升值,将对企业的赢利空间造成挤压,甚至造成正式出口交货时,企业已处于亏损状态。举例而言,仅2013年4月份,人民币对日元升值幅度就达到5.52%。这种升值幅度对多数外贸企业而言是难以承受的,这还不包括其他成本的上升,由此会造成在1个月前签订的合同等到交货结算时企业由盈利到亏损,严重降低远期经营的信心。
造成中小外贸企业经营困难 相对于大型企业,中小外贸企业行业竞争更为激烈、盈利空间更小。因此,人民币外升内贬虽然对各类外贸企业都有影响,但对中小企业的负面影响无疑更大。事实上,这种趋势已经反映出来。从反映制造业运行的PMI指标来看,不同类型企业经营存在明显分化,中小企业处境持续困难。大型企业PMI指数一直维持在50的盈亏平衡点以上,中型企业也已经逐步越过这一平衡点,而只有小型企业始终在平衡点以下徘徊,且有恶化趋势。
优化升级摆脱困境
未来,随着美国经济的恢复及向汇率均衡水平趋近,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步伐可能放缓,但对日元和欧元的强势会持续,且对内贬值的趋势预计也会持续较长时间。因此,有必要采取综合举措助力外贸企业应对这一困境。
扩大人民币贸易结算范围和规模 人民币贸易结算推出以来受到企业欢迎,香港人民币贸易结算规模从2011年一季度的3113亿元扩大到2013年一季度的8310亿元。为规避汇率风险,外贸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的意愿增强。因此,有必要适时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范围和规模,为外贸企业应用人民币结算提供便利。
定向扶持中小外贸企业 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外贸企业是“做大就业蛋糕”的重要主体,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还是社会稳定的角度,对中小企业的扶持都是必要的。一是发挥税收支持见效快的优势,优化调整出口退税幅度;二是对中小企业融资给予一定幅度的贴息;三是强化关贸、检贸、汇贸、税贸、银贸合作,为企业提供通关检验、退税、贸易融资、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便利,促进外贸便利化。
推动外贸企业优化升级 事实上,依靠政策扶持和补贴并不能从根上解决外贸行业的整体隐忧,只是一种缓兵之计。人民币升值造成国内外贸企业竞争力下降,运营出现困难,但历史上来看,德国和日本企业都曾经历了幅度更大、周期更长的本币升值,但出口竞争力却并未受到很大影响。关键原因便在于外贸企业迎合本币升值趋势适时进行了结构升级换代,提高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进而维持了长时间的竞争力。对我国外贸企业而言,这也是从根本上摆脱人民币外升内贬境地的思路。
(陈文殊,中国化工财务有限责任公司;申世军,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