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约60%糖尿病患者合并的高血压病,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由于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病的表现形式各异,其治疗方案也不尽相同,应在严格控制血糖、血脂、体重、血黏稠度等前提下,对以下6种不同的高血压类型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使血压得以平稳控制。
一.舒张期高血压 单纯舒张压大于或等于90mmHg,为舒张期高血压,多见于外周血管硬化、阻力较高时。其临床表现为头晕、头胀及精神不振。
这部分患者对单用长效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或利尿剂往往不敏感。目前认为,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联合服用,可以降低舒张期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
二.收缩期高血压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是指收缩压大于或等于140mmHg,而舒张压小于90mmHg。老年糖尿病患者因其主动脉硬化,50%以上是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这是导致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必须积极治疗。
收缩期高血压首选用药,应是钙离子拮抗剂或β-受体阻滞剂联合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
三.高脉压 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压。正常人小于55~60mmHg。高脉压增加了血管环状压,进而导致血管壁增厚及血管的僵硬度增加和弹性降低。脉压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全身心血管疾病的一个危险信号。特别容易使人们忽略的是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幅度都不甚高,而脉压增高的患者,如某患者收缩压只为130mmHg,舒张压为60mmHg,脉压已达到了70mmHg,此时已构成对血管内皮靶器官的损害。
此类患者应采用中枢性降压药,如可乐定、β-受体阻滞剂及/或联合利尿剂。
四.不稳定性高血压 理想的降压效果应是昼夜24小时血压幅度相对稳定,波动不宜过大。血压的波动性增高导致血管的损伤加重(尤以主动脉肥厚为主要特征),进而引起血管和肾脏等器官的损害。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种能控制血压波动的特效药物。其治疗措施是小剂量、多品种降压药物的联合应用,从不同的角度降压、稳压,同时选择一些长效制剂及缓释剂。
五.夜间高血压 有学者统计,近37%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有夜间高血压,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更常见。这类患者血压控制不满意时应佩带动态血压计,测定患者24小时的血压变化规律。患者也可以自己或由家人帮助每2小时测定一次血压,连续测定24小时,并作详细记录。
根据连续测血压的记录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在血压升高前1小时口服降压药,以提前控制血压峰值。一般是短效药、小剂量、多次分别给予。
六.凌晨高血压 一般指凌晨3∶00~7∶00的血压升高。凌晨血压高多见于中老年患者,提示动脉硬化。一般表现有两种形式:
1.非杓型血压:表现为夜间血压负荷过高,至凌晨时血压仍高甚至更高。此型患者的处理是在睡前(22∶00左右)服用相关的降压药物。
2.杓型血压:夜间0∶00~3∶00的血压明显低于白昼血压,而凌晨血压明显升高。此型患者的处理应在凌晨醒后立即服用相关的降压药物,以利于保护靶器官,安全渡过心血管事件的高发时刻。
(编辑 李景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