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介绍了福建省水土流失及治理情况,提出在中学开展水土保持教育响应“生态省”建设,阐述了漳州市第五中学开展水土保持教育的情况,尤其是在地理课堂、研究性学习活动和主题日活动方面开展水土保持教育的实践。中学地理水土保持教育生态省建设“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命之本”。水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土壤是自然界赋予人类不可多得的自然资源。然而,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在我国的危害已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可以说水土保持是保护生存环境的需要。一、福建省“生态省建设”与水土流失治理情况福建省在全国率先提出生态省建设构想,并成为全国第一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是全国唯一水、大气、生态环境都为优的省份,但是目前尚有1.2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属于水土流失区。福建省水土流失有其自然环境方面的原因: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部沿海,山地丘陵面积所占比例达85%以上,由于山高坡陡、土层薄、土壤抗蚀能力差,自然生态环境具有先天脆弱性,水土流失面积达12253.77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0%,其中,长汀、安溪、宁化、诏安等22个水土流失重点县,水土流失面积达6426.51平方公里,占流失总面积的52.45%,流失率达14.2%,治理难度较大。福建省正加快生态省的建设,水土保持工作不断努力,省政府提出:“十二五”期间全省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00平方公里。其中,减少水土流失面积2000平方公里,使4000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得到不同程度下降。各级领导纷纷调研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从闽东沿海到闽西山区,从闽浙边界到闽粤边界,全省正大力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全面推进青山绿水碧海蓝天生态省建设。二、中学开展水土保持教育响应“生态省建设”水土保持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又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更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福建省建设“生态省”的大背景下,水土保持工作不仅是环保、水利、林业等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也是教育部门的一个工作重点,应当在中学开展水土保持教育,积极响应“生态省建设”。例如,帮助广大青少年树立水土保持意识,教育他们自觉遵守水土保持的客观规律,在生产和生活中保护水土,让他们今后不会成为新一代水土流失制造者,这是水土保持教育工作的意义所在,也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地理教师应当在校内外开展好水土保持教育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在他们心灵深处根植“水土保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理念。开展中学水土保持教育,符合在新课程理念,即中学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價值观的培养。因为水土保持教育往往结合具体的地理环境背景,促使学生把爱护环境从“认知”“行动”上升到一种“意识”,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具体而言,通过水土保持教育,让学生不仅了解家乡以及更广大地域环境的特点、存在的环境问题,还可以认识到“不同地域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危害的本质”,从而对自己今后的行为更有理性思考,做一个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够进行正确价值判断的合格公民。三、我校地理课开展水土保持教育的实践1.发挥地理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开展水土保持教育在中学阶段各年级的地理教科书中都有所体现,是《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要发挥地理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国家颁布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内容的范围、深度和顺序,明确地理学科必须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学生智力与思想品德发展应达到的程度。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内容标准》部分多处提到“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尤其《地理必修3》中“区域可持续发展”,更进一步明确提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我校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水土保持观念、环保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例如,在《黄河》这部分教学中,通过对“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和“黄河的治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母亲河存在着严重的水流失问题;通过对“地上河”产生的原因、危害和防治的学习,激发学生保护和治理母亲河的情感。在《长江》这部分教学中,运用图文资料,向学生说明长江由于毁林开荒等原因,水土流失逐步加重;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等问题又造成中下游河湖淤积问题及降低湖泊蓄洪能力等,从而对生产生活产生影响。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等课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我国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特点,应当珍惜合理利用。然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进而造成严重影响,例如坡陡地开荒、占用林地、草地开荒等使植被覆盖率减少,加重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肥力降低,表层土壤流失殆尽,耕地受到破坏,进而造成粮食产量下降给,影响农业生产,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2.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学生兴趣选择研究课题,用类似科研的方式,主动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具有广泛性、自主性、开放性、综合性、探究性等特征,是基础教育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多年来,我校通过与水土保持相关的课题研究,引导学生贴近自然,走近科学,参与实践,服务社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思”“在活动中悟”,以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学生们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运用地理课中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融学习、活动于一体,做了大量的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翻阅资料、走访问卷等工作,并撰写了较高水平的调查报告,较好地完成了课题研究任务,例如,《九龙江水土流失调查》《共同携手保护母亲河》《水土流失模型制作》《保护绿色家园争创花园城市》等课题在漳州市教育局组织的评选中都取得佳绩。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用简易材料自制“水土流失模型”,生动直观的展示,不仅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而且通过他们向同学、亲朋好友进行水土保持宣传往往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使大家更自觉地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3.通过主题日活动扩大水土保持教育的影响力中学生是水土保持教育的参与者,也是受益者,他们对水土保护有着极大的热情,我校在—些环境节日,发动广大师生开展水土保持教育系列活动。例如在2月2日国际湿地日;3月12日植树节;3月22日—28日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3月23日世界气象日;4月22日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6月25日全国土地日;7月11日世界人口日;10月6日世界粮食日等节日,校内以科普讲座、知识竞赛、绘画书法摄影比赛、水土保持方案设计比赛、橱窗宣传、墙报、科普录像等多种形式,在学生中营造学习、宣传水土保持知识的氛围。学校还组织青年志愿者走上社会,开展水土保持宣传,例如播放、印发水土保持宣传资料,展示学生水土保持手抄报、漫画作品,开展咨询服务和有奖竞猜等活动。这些主题日活动有效扩大了水土保持教育在校园内外的影响力。总之,在中学地理教育中进行水土保持教育,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地理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对学生进行水土保持教育,使他们能担负起历史的使命。相信通过大家不懈的行动将唤起更多人的忧患意识、环境责任意识、行动意识,使我们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美好,为建设“生态省”的工作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谢贤伟,方炜杭.生态省建设:滴水穿石全力推进[N].福建日报,2012-3-2.
[2]涂洪长.福建:生态大省“绿起来、活起来、富起来”[N].福建日报,2012-3-1.
[3]兰锋,周琳.全省水土保持工作视频会议召开[N].福建日报,2012-2-25.
[4]教育部.地理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贾明.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作用的思考[J].福建地理,2003,(3).
参考文献:
[1]谢贤伟,方炜杭.生态省建设:滴水穿石全力推进[N].福建日报,2012-3-2.
[2]涂洪长.福建:生态大省“绿起来、活起来、富起来”[N].福建日报,2012-3-1.
[3]兰锋,周琳.全省水土保持工作视频会议召开[N].福建日报,2012-2-25.
[4]教育部.地理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贾明.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作用的思考[J].福建地理,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