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世界中文摘要:采用观察法、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对平原县少儿竞技体校的部分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德、智、体、美、劳的行为进行观察,揭示中小学生的体育与德、智、体、美、劳之间的联系,并对体育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前景进行了分析讨论,从而表明了体育在素质教育中和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体育 素质教育 地位 作用
1 选题依据
社会主义社会要造就的是道德高尚、智能发达、体魄健全的‘全新的人’,这应当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体育是学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学校对体育课不够重视,采用‘放羊式’教学,老师站在一旁观看,有的教师甚至让学生自己玩,老师根本不在场,像这样的体育课,学生的身体怎么会健康?怎么谈得上素质教育?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体魄,健康的身体是从事一切工作的保证,是青少年自身发展和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1研究对象:对平原县少儿竞技体校的部分中小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行为进行研究。(部分学生名单:见附录)
2.2对体育教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 调查法 文献资料法
3 研究结果的讨论
3.1开展素质教育的政策背景
3.1.1政治向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教育部提出了对‘四有’新人的培养要造就这样的人才,使青少年全面发展,就必须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即进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的教育。
3. 1. 2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科技在发展,社会在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对人才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它不仅包括智力方面的要求,还包括德育、体育、美育方面。也即要求现代社会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具有热爱集体、服从组织、遵守记录、勇敢顽强、团结友爱的精神和讲卫生、讲文明的道德风貌,以及良好的健康的身体和一定的审美观。
3. 1. 3思想观念转变
3. 1. 3. 1社会各时期的思想转变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述上也不尽相同。
1951年3月在第一次中国中等教育会议上,所提出的普通中学的教育目的:是使青年一代在德、智、体每个方面获得全面的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积极的成员。在1952年3月在中央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中,所提出的中学的教育目的,是使青年一代‘身心获得全面的发展’;在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容矛盾的问题》中所提出的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十年文革期间,我国教育目的受到了严重的歪曲,教育事业遭到了粗暴的践踏,造成教育思想的极度混乱,贻误了一代青少年。在粉碎‘四人帮’后,教育战线上拨乱反正,我国的教育目的也有了新的表述。在1981年党的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中央提出了‘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目的。在1982年我国修改通过的《宪法》中还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86年7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要求: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为培养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人才奠定基础。1986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又提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述教育目的提法虽然不同,但是其共同点都是强调了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并逐步的使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表述日臻完善。
3. 1. 3. 2人文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素质的全面教育,即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其发展所需人才素质的必然要求。即人文素质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3. 2素质教育的概念、特点
3. 2. 1素质教育的概念和作用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进行的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面教育
德育之所以放在所有教育的首位,是因为德育在素质教育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位哲人曾经说过:有德无才是凡人,无才无德是庸人,有才无德是小人,德才兼备是贤人。可以看出德育在人的一生当中的作用。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处于中心位置。培养德才兼备的现代化建设人才,必须使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智力。
教育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而要实现这一要求,主要是通过智育。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健康的身体是从事一切工作的保证,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展的时期,学校教育必须十分重视体育与卫生保健工作,使学生体质增强,健康成长。美育是年青一代正确审美观、培养其感受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德、智、体、美的全面教育,也即素质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3. 2. 2体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3. 2. 2. 1体育增强人的体质
中小学体育的首要任务是有计划有组织的锻炼学生的身体,全面的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活动的基本能力及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使其体质增强,身体得到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包括培养学生各种身体素质,如速度、灵敏、耐力、柔韧等;还包括培养学生从事生活、生产所需要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如走、跑、跳、投掷等。
3. 2. 2. 2体育促进人得智力发展
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学生的精神系统,促进大脑的发育。在锻炼中可以进行挫折教育和信心教育,比如在小型篮球 比赛中赢球和输球是在快速的转换中进行的,这就要求队员要有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树立信心的能力。 3. 2. 2. 3体育锻炼人的意志品质
因为体育是直接设计身体活动能力的教育。在学生的亲生体验当中无形的锻炼了吃苦、勇敢、团结、顽强的意志品质。再如打篮球,当感到累的时候,而自己的兴趣正浓或因不服输而继续打,从而很高兴的锻炼了意志品质。
3. 3体育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体育是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有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体育为智育的发展打好物质基础,并且其本身也有智育的内容。体育还可以促进劳动技术教育,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增强体质、锻炼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了将来参加现代化劳动建设奠定物质基础。体育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促进美育,再使形成好的审美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3. 4体育的发展前景
3. 4. 1文化方面。进一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社会成员的精神需要,推动社会的文明建设,激发社会成员的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凝聚力。
3. 4. 2经济方面。提高劳动力市场的质量,开辟体育娱乐市场,促进经济发展。现在社会上围绕体育而产生的一些商机逐渐增多,如足球市场、体育器材市场、体育经纪人等等、现在已经形成一种专门的体育产业、这将大大促进经济的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要提高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必须转变思想,注重青少年体育课方法和手段,加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提高训练过程中的科技含量和科学化训练水平,形成以市、县运动会为主的发展模式。在全面提高训练水平的同时,重点发展优势项目,放弃一些竞技水平普遍较差的项目,加大科研攻关,定期到其他县、市学习,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和敬业精神,寻找差距,为发展体育事业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学教程》韩延明主编 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5.7
【2】《体育心理学》马启维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6.5
【3】《体育科研与论文撰写》解毅飞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5
附录:(部分学生名单)
张 振 刘 静 李 振 刘 双 孙 飞 刘 慧
徐 龙 徐 瑞 孙连秀 李茂鹏 陈正佳 于艳辉
刘 婷 王 乐 李 梦 陈 龙 马 腾 郭殿坤
刘 腾 张亚军 高 岩 林 洋 周广才 唐 杰
关键词:体育 素质教育 地位 作用
1 选题依据
社会主义社会要造就的是道德高尚、智能发达、体魄健全的‘全新的人’,这应当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体育是学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学校对体育课不够重视,采用‘放羊式’教学,老师站在一旁观看,有的教师甚至让学生自己玩,老师根本不在场,像这样的体育课,学生的身体怎么会健康?怎么谈得上素质教育?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体魄,健康的身体是从事一切工作的保证,是青少年自身发展和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1研究对象:对平原县少儿竞技体校的部分中小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行为进行研究。(部分学生名单:见附录)
2.2对体育教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 调查法 文献资料法
3 研究结果的讨论
3.1开展素质教育的政策背景
3.1.1政治向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教育部提出了对‘四有’新人的培养要造就这样的人才,使青少年全面发展,就必须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即进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的教育。
3. 1. 2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科技在发展,社会在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对人才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它不仅包括智力方面的要求,还包括德育、体育、美育方面。也即要求现代社会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具有热爱集体、服从组织、遵守记录、勇敢顽强、团结友爱的精神和讲卫生、讲文明的道德风貌,以及良好的健康的身体和一定的审美观。
3. 1. 3思想观念转变
3. 1. 3. 1社会各时期的思想转变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述上也不尽相同。
1951年3月在第一次中国中等教育会议上,所提出的普通中学的教育目的:是使青年一代在德、智、体每个方面获得全面的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积极的成员。在1952年3月在中央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中,所提出的中学的教育目的,是使青年一代‘身心获得全面的发展’;在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容矛盾的问题》中所提出的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十年文革期间,我国教育目的受到了严重的歪曲,教育事业遭到了粗暴的践踏,造成教育思想的极度混乱,贻误了一代青少年。在粉碎‘四人帮’后,教育战线上拨乱反正,我国的教育目的也有了新的表述。在1981年党的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中央提出了‘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目的。在1982年我国修改通过的《宪法》中还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86年7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要求: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为培养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人才奠定基础。1986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又提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述教育目的提法虽然不同,但是其共同点都是强调了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并逐步的使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表述日臻完善。
3. 1. 3. 2人文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素质的全面教育,即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其发展所需人才素质的必然要求。即人文素质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3. 2素质教育的概念、特点
3. 2. 1素质教育的概念和作用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进行的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面教育
德育之所以放在所有教育的首位,是因为德育在素质教育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位哲人曾经说过:有德无才是凡人,无才无德是庸人,有才无德是小人,德才兼备是贤人。可以看出德育在人的一生当中的作用。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处于中心位置。培养德才兼备的现代化建设人才,必须使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智力。
教育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而要实现这一要求,主要是通过智育。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健康的身体是从事一切工作的保证,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展的时期,学校教育必须十分重视体育与卫生保健工作,使学生体质增强,健康成长。美育是年青一代正确审美观、培养其感受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德、智、体、美的全面教育,也即素质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3. 2. 2体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3. 2. 2. 1体育增强人的体质
中小学体育的首要任务是有计划有组织的锻炼学生的身体,全面的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活动的基本能力及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使其体质增强,身体得到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包括培养学生各种身体素质,如速度、灵敏、耐力、柔韧等;还包括培养学生从事生活、生产所需要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如走、跑、跳、投掷等。
3. 2. 2. 2体育促进人得智力发展
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学生的精神系统,促进大脑的发育。在锻炼中可以进行挫折教育和信心教育,比如在小型篮球 比赛中赢球和输球是在快速的转换中进行的,这就要求队员要有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树立信心的能力。 3. 2. 2. 3体育锻炼人的意志品质
因为体育是直接设计身体活动能力的教育。在学生的亲生体验当中无形的锻炼了吃苦、勇敢、团结、顽强的意志品质。再如打篮球,当感到累的时候,而自己的兴趣正浓或因不服输而继续打,从而很高兴的锻炼了意志品质。
3. 3体育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体育是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有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体育为智育的发展打好物质基础,并且其本身也有智育的内容。体育还可以促进劳动技术教育,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增强体质、锻炼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了将来参加现代化劳动建设奠定物质基础。体育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促进美育,再使形成好的审美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3. 4体育的发展前景
3. 4. 1文化方面。进一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社会成员的精神需要,推动社会的文明建设,激发社会成员的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凝聚力。
3. 4. 2经济方面。提高劳动力市场的质量,开辟体育娱乐市场,促进经济发展。现在社会上围绕体育而产生的一些商机逐渐增多,如足球市场、体育器材市场、体育经纪人等等、现在已经形成一种专门的体育产业、这将大大促进经济的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要提高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必须转变思想,注重青少年体育课方法和手段,加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提高训练过程中的科技含量和科学化训练水平,形成以市、县运动会为主的发展模式。在全面提高训练水平的同时,重点发展优势项目,放弃一些竞技水平普遍较差的项目,加大科研攻关,定期到其他县、市学习,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和敬业精神,寻找差距,为发展体育事业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学教程》韩延明主编 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5.7
【2】《体育心理学》马启维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6.5
【3】《体育科研与论文撰写》解毅飞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5
附录:(部分学生名单)
张 振 刘 静 李 振 刘 双 孙 飞 刘 慧
徐 龙 徐 瑞 孙连秀 李茂鹏 陈正佳 于艳辉
刘 婷 王 乐 李 梦 陈 龙 马 腾 郭殿坤
刘 腾 张亚军 高 岩 林 洋 周广才 唐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