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所有的诗歌中,田园诗和隐逸诗是最具有“诗性”的类型,因为这种诗歌是更趋向于内心的、更追求本真与自我的诗歌。对于这类诗文的教学,教师除了要做好基本的字词句教学、主题思想的引导外,还要注重其诗性的回归。
关键词:高中语文;隐逸诗;诗性;本真;情怀
所谓隐逸诗,是指归隐田园或以归隐田园为理想的诗人,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的描写清闲安逸生活的诗歌,这类诗歌更具诗性的美感,在我国诗坛之上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艺术成就还是对后世影响都是不可忽略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一些隐逸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隐逸诗的艺术特色,回归诗性,回归本真,回归情怀,使学生真正从隐逸诗中看到隐士的与世无争,体会到诗人的回归意识。
一、人教版高中语文隐逸诗概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涉及一些隐逸诗,虽然篇目不多,其地位却是不可动摇的。
1.隐逸诗篇目
高中语文人教版的隐逸诗数量并不多,主要是有第二册第五单元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第三册第一单元陶渊明的《归田园居》,第三册第二单元王维的《山居秋暝》等。但是高考是一个综合性考查,所以对于初中阶段所学习的隐逸诗,学生也应有所把握。
2.隐逸诗地位
隐逸文化是一种非常特殊且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隐逸诗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隐逸诗文质清新,笔墨洒脱,更注重回归自然,回归本真,所以隐逸诗的诗歌成就往往是比较高的,在后世上的地位更是难以逾越的。
二、隐逸诗教学的回归
隐逸诗是诗人回归自然的渴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隐逸诗的特点,引导学生回归诗性,回归本真,回归情怀,使学生通过隐逸诗的学习来获取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
1.回归诗性
隐逸诗首先是诗,而且是更具诗性的诗。比如,辞体抒情诗《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走向隐逸的宣言。《归去来兮辞》分为“序”和“辞”两节,“序”交代了作者出仕与辞官的背景和原因,“辞”则抒发了作者回归田园、回归自然的心情。诗文语言精美,六字句为主,并兼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八字句,且喜用叠音词,读来十分具有韵律感,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读来朗朗上口。此外,《归去来兮辞》的对偶句也比较多,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等,独具魅力。所以欧阳修说“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兮辞》一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李格非说“《归去来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这些都充分地展现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艺术成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诗性更多的关注,引导学生体悟诗歌的魅力。
2.回归本真
隐逸诗表面看来是归隐山林,归隐田园,实则是诗人归隐内心,归隐本真。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此加以强调。比如,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一):“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笼中的鸟儿恋着曾经自由飞翔的树林,水池中的鱼儿念着曾经纵情遨游的水潭,以此比喻作者就像牢笼中的鸟儿和水池中的鱼儿,渴望着找寻到自己安放内心的净洁之地,这便是作者回归本真、“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渴望。隐逸诗都有这样一种回归本真的渴望,不仅是魏晋隐逸诗,元曲中也有部分隐逸诗。元代著名散曲作家滕宾就擅长写隐逸诗,《全元散曲》存其小令15首,多写归隐生活,风格苍凉。其中《中吕·普天乐》共十一首,皆以“归去来兮”结尾,表明了作者“归去来”回归本真的强烈意愿。
3.回归情怀
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文人都有一种“居庙堂之高”的“入仕”思想,但是封建社会的文人往往仕途多舛,加之同时受到老子“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影响,文人墨客又会有一种“处江湖之远”的隐逸情怀。因此,古代很多诗人都是一方面积极考取功名,一方面在诗文中诉说着自己的回归情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予以正确解读,真正理解诗人这种回归的情怀。
三、隐逸诗的文化内涵
隐逸诗是诗人归隐田园的一种渴望,也是其作为文人与仕人的理想。归隐田园的现象几乎漫延了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是中国的上层文化人与社会统治阶段之间的特殊关系所决定的。暂且不说其是否消极避世,这种“隐逸”只是封建时代的一个现象与独特的文化,但这种归隐的现象与文化,不仅成就了陶渊明,还成就了一批隐逸诗人,成就了一种文学风格。这种文学风格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光照千秋。
参考文献:
[1]张承承.新课程标准下对中学语文教学人文情怀缺失的反思[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3).
[2]郭宗敏.试论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新课程(上),2012(6).
[3]马福兰.仙游与隐逸的契合——也论魏晋游仙诗中的隐逸思想[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关键词:高中语文;隐逸诗;诗性;本真;情怀
所谓隐逸诗,是指归隐田园或以归隐田园为理想的诗人,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的描写清闲安逸生活的诗歌,这类诗歌更具诗性的美感,在我国诗坛之上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艺术成就还是对后世影响都是不可忽略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一些隐逸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隐逸诗的艺术特色,回归诗性,回归本真,回归情怀,使学生真正从隐逸诗中看到隐士的与世无争,体会到诗人的回归意识。
一、人教版高中语文隐逸诗概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涉及一些隐逸诗,虽然篇目不多,其地位却是不可动摇的。
1.隐逸诗篇目
高中语文人教版的隐逸诗数量并不多,主要是有第二册第五单元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第三册第一单元陶渊明的《归田园居》,第三册第二单元王维的《山居秋暝》等。但是高考是一个综合性考查,所以对于初中阶段所学习的隐逸诗,学生也应有所把握。
2.隐逸诗地位
隐逸文化是一种非常特殊且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隐逸诗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隐逸诗文质清新,笔墨洒脱,更注重回归自然,回归本真,所以隐逸诗的诗歌成就往往是比较高的,在后世上的地位更是难以逾越的。
二、隐逸诗教学的回归
隐逸诗是诗人回归自然的渴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隐逸诗的特点,引导学生回归诗性,回归本真,回归情怀,使学生通过隐逸诗的学习来获取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
1.回归诗性
隐逸诗首先是诗,而且是更具诗性的诗。比如,辞体抒情诗《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走向隐逸的宣言。《归去来兮辞》分为“序”和“辞”两节,“序”交代了作者出仕与辞官的背景和原因,“辞”则抒发了作者回归田园、回归自然的心情。诗文语言精美,六字句为主,并兼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八字句,且喜用叠音词,读来十分具有韵律感,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读来朗朗上口。此外,《归去来兮辞》的对偶句也比较多,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等,独具魅力。所以欧阳修说“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兮辞》一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李格非说“《归去来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这些都充分地展现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艺术成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诗性更多的关注,引导学生体悟诗歌的魅力。
2.回归本真
隐逸诗表面看来是归隐山林,归隐田园,实则是诗人归隐内心,归隐本真。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此加以强调。比如,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一):“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笼中的鸟儿恋着曾经自由飞翔的树林,水池中的鱼儿念着曾经纵情遨游的水潭,以此比喻作者就像牢笼中的鸟儿和水池中的鱼儿,渴望着找寻到自己安放内心的净洁之地,这便是作者回归本真、“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渴望。隐逸诗都有这样一种回归本真的渴望,不仅是魏晋隐逸诗,元曲中也有部分隐逸诗。元代著名散曲作家滕宾就擅长写隐逸诗,《全元散曲》存其小令15首,多写归隐生活,风格苍凉。其中《中吕·普天乐》共十一首,皆以“归去来兮”结尾,表明了作者“归去来”回归本真的强烈意愿。
3.回归情怀
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文人都有一种“居庙堂之高”的“入仕”思想,但是封建社会的文人往往仕途多舛,加之同时受到老子“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影响,文人墨客又会有一种“处江湖之远”的隐逸情怀。因此,古代很多诗人都是一方面积极考取功名,一方面在诗文中诉说着自己的回归情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予以正确解读,真正理解诗人这种回归的情怀。
三、隐逸诗的文化内涵
隐逸诗是诗人归隐田园的一种渴望,也是其作为文人与仕人的理想。归隐田园的现象几乎漫延了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是中国的上层文化人与社会统治阶段之间的特殊关系所决定的。暂且不说其是否消极避世,这种“隐逸”只是封建时代的一个现象与独特的文化,但这种归隐的现象与文化,不仅成就了陶渊明,还成就了一批隐逸诗人,成就了一种文学风格。这种文学风格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光照千秋。
参考文献:
[1]张承承.新课程标准下对中学语文教学人文情怀缺失的反思[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3).
[2]郭宗敏.试论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新课程(上),2012(6).
[3]马福兰.仙游与隐逸的契合——也论魏晋游仙诗中的隐逸思想[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