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被圈内人戏称为“手机月”。因为仅上半月,大大小小就会有10余场重量级手机发布会,争先登场。累计将有超过20款智能手机及智能设备会在这个月亮相,其中不乏神级的产品,比如三星Note 4、苹果iPhone 6。但这背后,却让我突然有些感慨:创新究竟在哪里?
9月3日晚间,三星GALAXY Note 4如期而至。全球同步首发的Note 4,尽管顶着5.7英寸Quad HD Super AMOLED屏、1600万像素光学防抖主摄像头等光环,但仍旧未免遭遇了不少拥趸的吐槽。还有那个有些搞笑的、由Oculus赞助的、需要配套Note 4使用的Gear VR,着实让人大跌眼镜。幸好有GALAXY Note Edge来阵场子,借助“独一无二的曲面侧屏”设计,让人眼前那么一亮,果然有点意思啊!就是不知道它那曲面侧屏扛不扛得住粉丝们的“热情”,更希望大家能真正把这个巧妙的硬件设计玩转起来,从而迸发出更多奇思妙想且高效实用的创新应用。
至于9月10日凌晨,让大家翘首以盼的iPhone 6发布会,令Tim Cook终于摆脱了乔帮主的精神束缚,以自身擅长的市场化风格,向全世界展示着全新苹果智能设备:4.7 英寸Phone 6 和5.5 英寸的iPhone 6 Plus。但看了半天,我甚至有些分不清这是苹果发布会,还是穿越回到三星发布会了。不过,至少有点让 iOS开发人员蛋疼的是,现在做iPhone展示类应用开发的,必须要面对一个略显尴尬的选择:要面对至少3种屏幕尺寸比例,1334×750、1920×1080和1136×640(即便iPhone 4 可以被忽略)。虽然这3个屏幕比例,看起来似乎非常接近,但做开发的人都明白,这比例上仅仅差出的2~3个像素,就意味着要么容忍在不同的手机上出现一条细微的黑边,要么就做3套画面素材,以完美匹配不同屏幕分辨率的显示效果。
久违的iWatch终于降世,不过Tim Cook将其命名为了Apple Watch。尽管Retina 屏和可以区分轻、重触控的Force Touch、Digital Crown,都还算是有些新意,但总体说来Apple Watch 仍像是iPhone的扩展附件,而很难与Cook对它的期许画上等号。我想谁也不会因为Cook把i换成了Apple,就认为它足够划时代了吧?现在的用户,口味都刁得很,那是那么容易被忽悠的呢?Cook毕竟不是乔帮主了。
再联想到百度刚刚宣布的,前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正式就任百度总裁,以加强其百度大脑的战略宏图。你是否也有所感触,或许来自具体产品端的微创新正走向一个瓶颈期,在未来的一段时间真正革命性、颠覆性的创新,却已经在酝酿之中了。
9月3日晚间,三星GALAXY Note 4如期而至。全球同步首发的Note 4,尽管顶着5.7英寸Quad HD Super AMOLED屏、1600万像素光学防抖主摄像头等光环,但仍旧未免遭遇了不少拥趸的吐槽。还有那个有些搞笑的、由Oculus赞助的、需要配套Note 4使用的Gear VR,着实让人大跌眼镜。幸好有GALAXY Note Edge来阵场子,借助“独一无二的曲面侧屏”设计,让人眼前那么一亮,果然有点意思啊!就是不知道它那曲面侧屏扛不扛得住粉丝们的“热情”,更希望大家能真正把这个巧妙的硬件设计玩转起来,从而迸发出更多奇思妙想且高效实用的创新应用。
至于9月10日凌晨,让大家翘首以盼的iPhone 6发布会,令Tim Cook终于摆脱了乔帮主的精神束缚,以自身擅长的市场化风格,向全世界展示着全新苹果智能设备:4.7 英寸Phone 6 和5.5 英寸的iPhone 6 Plus。但看了半天,我甚至有些分不清这是苹果发布会,还是穿越回到三星发布会了。不过,至少有点让 iOS开发人员蛋疼的是,现在做iPhone展示类应用开发的,必须要面对一个略显尴尬的选择:要面对至少3种屏幕尺寸比例,1334×750、1920×1080和1136×640(即便iPhone 4 可以被忽略)。虽然这3个屏幕比例,看起来似乎非常接近,但做开发的人都明白,这比例上仅仅差出的2~3个像素,就意味着要么容忍在不同的手机上出现一条细微的黑边,要么就做3套画面素材,以完美匹配不同屏幕分辨率的显示效果。
久违的iWatch终于降世,不过Tim Cook将其命名为了Apple Watch。尽管Retina 屏和可以区分轻、重触控的Force Touch、Digital Crown,都还算是有些新意,但总体说来Apple Watch 仍像是iPhone的扩展附件,而很难与Cook对它的期许画上等号。我想谁也不会因为Cook把i换成了Apple,就认为它足够划时代了吧?现在的用户,口味都刁得很,那是那么容易被忽悠的呢?Cook毕竟不是乔帮主了。
再联想到百度刚刚宣布的,前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正式就任百度总裁,以加强其百度大脑的战略宏图。你是否也有所感触,或许来自具体产品端的微创新正走向一个瓶颈期,在未来的一段时间真正革命性、颠覆性的创新,却已经在酝酿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