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学生军北上抗日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taku2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南宁秀丽的青秀山南麓,一座巍峨的丰碑昂首苍穹,挺立在青松翠柏之中,庄严雄伟的碑身镂刻着一行硕大的金字:广西学生军抗日烈士纪念碑。
  广西学生军于1941年曾在南宁建立广西学生军抗日阵亡烈士纪念碑,但原碑已毁。历史的风尘掩盖不了抗日烈士的丰功伟绩,消除不了中国人民对献身于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烈士的永久纪念。
  
  投笔从戎
  
  1931年9月18日,日军进攻沈阳。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日军迅速占领了东北三省,继而侵入华北。中国半壁山河沦陷敌手。
  中国共产党力挽狂澜,毅然挑起了抗日救亡的重担,领导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并一再呼吁国民党当局停止内战,团结抗日。但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直至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才为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兴起,如火如荼。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卢沟桥的枪声宣告中国人民八年神圣抗战开始了!而此时,极端狂妄的日本帝国,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937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发表《国共合作宣言》,号召全国军民,团结奋起,抗击日寇。至此,以国共两党为主体的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一场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在前线和后方轰轰烈烈地展开。
  热爱祖国的广西学生,在“九·一八”之后便义愤填膺,屡思杀敌报国。
  杀敌报国的机会终于出现了。在全省人民要求出兵抗日,特别是在广大的青年学生迫切要求上前线参加抗战的形势下,广西当局在出兵淞沪加入全民抗战行列之后,鉴于北伐时广西学生军受欢迎(广西学生军前后共三届,这是第二届)、作用大,便决定再组织学生军北上抗日,以扩大抗日声势,加强自己的政治影响。本届学生军于1937年10月成立,在桂林、柳州、南宁、梧州4市招考初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学生250名。
  消息发布后,广西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请缨杀敌,报考者达5000多人。他们来自社会各阶层,有官宦子弟,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以及工农子弟,有大学和高、初中学生,有中共地下党员和国民党党员。他们虽然出身各异,但目标一致——抗日救亡。
  中共广西地下党认为,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纯洁可嘉,要求在各大、中学校读书的中共地下党员参加学生军,利用学生军这一合法组织到前线去教育士兵和动员人民群众,增强抗日力量;要求共产党员在团结抗战的先锋模范行动中,扩大党的政治影响,带动青年学生走向进步,从中培养出一批有革命觉悟和斗争经验的干部。
  国民党广西当局组织学生军为他们工作,共产党利用学生军为抗日、为党、为人民工作,广西学生军是国共合作时期两党在抗日前提下,既有联合又有斗争的历史背景中建立起来的。
  
  李家村聚义
  
  1937年11月,桂、柳、邕、梧4市学生军集合省城桂林,在南郊李家村编队受训。
  广西学生军是全国第一支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抗日军事政治组织,全国瞩目,反响巨大,舆论誉之为“三百颗炸弹”、“铁打的一群”、“为民前锋”。在当时,当兵打仗普遍被认为是男子汉的事,而这“铁打的一群”之中居然有近半数的女兵,令全国人民兴奋不已。《战时妇女》赞誉她们是“中华民族女儿精神”、“广西娘子军”;《珠江日报》称她们是“八桂的女健儿”,引为女界光荣。
  一时间,广西学生军声威远播,誉及海外,外国报纸相继报道,极大地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后来,美国进步作家记者史沫特莱,专程到安徽前线采访报道了广西学生军第二中队政治指导员朱澄霞。
  广西学生军组编为1个大学生队和2个中队。大学生队由广西大学文法学院(原师专)社会、文学两个系37名应届毕业生组成。正在毕业之时,广西的国民党右派认为他们思想“左倾”,不宜留在省内,强令他们参加学生军借以遣散于省外。右派的调虎离山计歪打正着,反而偿了大学生们的报国夙愿。当时,广西大学的学生在进步教授施复亮(施存统,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革命家)、薛暮桥、朱克靖、邓初民、马哲民等的教育和影响之下,思想进步,爱国爱民,自然成了国民党右派的眼中钉、肉中刺,不除不快。至于施复亮等进步教授,不久也被他们“礼送”出省了。
  西大学生进入学生军后,与同理想同志向的高、初中生水乳交融,成为他们的大哥哥、大姐姐,起了中坚作用。
  
  踏歌北上
  
  前方军情紧急,广西学生军奉命北上,奔赴抗日前线。1937年12月11日,学生军由李家村拔营到桂林。12月12日,广西省会妇女抗敌后援会、广西省学生抗敌后援会、国防艺术社等团体在旧省府大礼堂联合举行欢送学生军出发大会,公推郭德洁女士(李宗仁夫人)为主席。省各界抗敌后援会和妇女、学生抗敌后援会以及国防艺术社向学生军赠旗。12月13日,省各界抗敌后援会等机关团体在西湖酒家举行盛大宴会,欢送全体学生军。广西学生军发表《告广西同胞书》,立誓抗战到底,号召全国不愿做亡国奴的同胞起来,一致抗日。12月14日,桂林各界群众2万多人在体育场举行欢送大会,热烈欢送学生军出征。300名学生军在2万多父老乡亲的拥簇下,高唱着广西学生军军歌和抗战歌曲,慢慢步出体育场走上征途。当时,桂林人民倾城而出,密密麻麻地排列在中山中路到中山北路到北门外乌金铺的十里长街两旁,热烈欢送。两旁商店住户燃放鞭炮,高呼欢送口号。整个桂林城硝烟弥漫,地动山摇,抗日情绪十分高涨。
  “我们是广西学生军,我们是铁打的一群,在伟大的时代里负起伟大的使命……”学生军高唱广西学生军军歌踏上征途。12月28日,学生军终于抵达武汉,驻扎在武昌蛇山公园“抱冰堂”,休整待命。
  
  临时大学
  
  南京失守前夕,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机关大部西迁武汉,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团和八路军办事处也迁来武汉,各党各派、无党派知名民主人士以及各种各样的群众抗日团体也云集于此。武汉成为全国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抗战气氛热烈而紧张。
  集结在武汉的数以百计的抗日救亡团体中,只有广西学生军是由青年学生组成,而且是全副武装,在年龄结构、文化层次、行动纲领等方面都是独树一帜的,特别引人注目,成为社会各界和中外记者联系、采访的目标,纷纷前来慰问、鼓励和采访。居半数的女战士更是新闻界推崇的对象,称她们为“巾帼英雄”、“花木兰”、“娘子军”,当作时代新女性的象征,大力宣传。《良友》画报把她们的戎装形象用做封面。中国妇女慰劳总会、汉口女青年会、武汉市妇女社等妇女团体,在汉口市中山纪念堂联合开会,热烈欢迎广西学生军,突出了女学生军的高大形象。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期,各种势力汇集武汉。武汉三镇成为抗战与投降、团结与分裂、进步与倒退、爱国与卖国的交汇点,楚天之下,江汉之滨,龙蛇混杂,沸沸扬扬。
  学生军在共产党员同学的影响推动下,向在武汉的国民党军委会副总参谋长白崇禧提出要求,邀请周恩来、叶剑英、邓颖超等中共领导人以及知名的民主人士郭沫若、沈钧儒、史良、邓初民等作报告或叙谈。白崇禧为了表示抗日和进步,答应了学生军的要求。这是学生军中的中共党员同学易凤英、郑忠(郑少东)等,通过在白崇禧身边秘密工作的中共党员谢和赓(任白的机要秘书)促成的。
  学生军得悉自己景仰已久的中共领导人和社会名流要来作报告,高兴得称抱冰堂为“抗日临时大学”。
  1938年1月,武汉瑞雪纷纷,抱冰堂前,热气烘烘,激情似火。周恩来莅临给广西学生军作抗战形势的报告。他精辟的论述,独到的见解,必胜的信念,热情的关怀,殷切的期盼,给学生军以极大的鼓舞。
  邓颖超给同学们讲抗日战争与妇女解放,她的平易、亲切,真挚的爱心,给大家以极大的鼓舞。邓大姐既讲理论,又举例子,深入浅出。讲到激越之时,同学们纷纷脱下棉手套,热烈鼓掌,高呼抗战口号……
  同学们早已读过郭沫若的著作,景仰已久。对这位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伟大的爱国者摆脱日本特务的监视,逃离日本回国抗战的爱国行动更是敬佩不已。诗人自有诗人的风采,他走到雪天中集合在抱冰堂的学生军前,开口就是诗,他笑指天空:“白雪纷飞见勇士。”立即引起了巨大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郭沫若当时虽然是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但不穿军装,只穿一件粗呢大衣。郭沫若向大家讲战地宣传工作。最后,他介绍了日本国内情况——人民负担很重,生活很苦,反对战争。他说只要我们坚持长期抗战,就一定能取得最后胜利。
  中共中央对广西学生军来到武汉给予高度重视。一连半月,叶剑英、张爱萍、聂鹤亭等中共高级将领先后来到抱冰堂,给学生军详尽地讲解抗战的政治军事形势、讲敌情、讲群众工作等问题。聂鹤亭给大家上“游击战术”课,前后讲了16个小时。
  在武汉的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领导人沈钧儒、史良、王造时和知名民主人士、著名学者刘清杨、胡愈之、杜重远、刘王立明、马哲民、高崇民、邓初民、沙千里等先后来到蛇山看望慰勉广西学生军。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由他的夫人李德全代表前来,送给学生军每人一盒果脯。盒面印着:“给广西来的民族革命青年——冯玉祥赠。”
  驻武汉各大报刊记者以及英国、美国通讯社的记者,如潮涌至,进行采访,迅速刊出广西学生军的报道和照片。广西学生军的名声流传全国乃至世界。抱冰堂成了抗战、革命的摇篮,广西学生军迅速成长。
  
  武汉吼声
  
  广西学生军在武汉的40多天里,除了听报告、学习讨论外,还积极参加了“保卫大武汉”的示威游行和抗日宣传。
  全国抗敌后援总会负责人郭沫若对广西学生军非常器重,他亲自决定由学生军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举行示威大游行那天,武汉工农商学各界10万人组成了声势浩大的队伍,广西学生军全身戎装,由几十个身体壮健的男女同学身缠子弹带、肩托驳壳枪,英姿勃勃地踏着整齐的步伐在前领队。郭沫若、沈钧儒、邹韬奋、史良等几十名爱国著名人士走在队伍的前头。游行队伍延绵数里。一些从东北、华北流亡到武汉的青年学生和百姓也自动加入。武汉人民倾城而动,涌上街头声援,与游行队伍同呼口号,共唱抗战歌曲,大家手挽手,肩并肩,同仇敌忾……
  声势浩大,高亢激昂的反侵略示威大游行,从早至午进行了几个小时,大大振奋了武汉三镇人民的抗敌情绪,也扭转和扫除了自上海、南京沦陷之后一些人存在的悲观、失望情绪。
  晚上,学生军在驻地编剧、排练、撰写文章,制作墙报和漫画。白天,他们走上街头,演剧、演讲、演唱,刷写标语,张贴壁报和漫画,工作热烈、紧张且富有效果。武汉人民只要看见广西学生军的旗帜,听到他们的歌声,就围拢过来,驻足观看,鼓掌欢迎,一些人还主动帮忙做些自己能做的事。
  一次,一个小分队从武昌过长江去汉口演出,在渡轮上,人们看见是学生军,立即鼓掌表示欢迎。同学们便引吭高歌《流亡三部曲》。当唱到“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的时候,同学们哭了,听众哭了,歌声与哭声混成一片,连驾驶室里的舵手也边掌舵边擦泪。
  一曲唱罢,几个青年哭着对大家说,我们就是从东北流亡来的学生,家乡被日本鬼子侵占了,父母已经……流亡青年泣不成声,周围的人们默默垂泪,只有江浪愤怒地拍打着船身,发出了“哗啦啦”的吼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打回老家去!”
  “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
  歌声、口号声、江涛声和机器轰鸣声汇成一组悲壮的大合唱。长江满江流火,流淌着一江的泪,一江的血,一江的愤怒,一江的恨!
  
  到前线去
  
  1938年2月5日,广西学生军结束了武汉40多天紧张的学习和战斗生活,告别武汉,北上抗日前线。这时候,日寇已侵占了淮河以北的半个安徽省,敌我两军在淮河两岸对峙。
  学生军到达淮南前线田家庵(在今淮南市)新桂系部队第三十一军驻防地的第二天,日军就向田家庵发射炮弹,炸毁了不少民房。似乎炎黄有灵,学生军无一受伤。
  驻守阵地的广西部队火了,家乡的亲人刚来,就发炮袭击,令人可恨!于是便以密集的炮火还击。同学们拍手大叫:“打得好,狠狠的打啊!”
  安徽前线战线数百里长,学生军兵分几路,分别到阜阳、霍山、立煌等地做民运、宣传、备战等战地工作。
  
  演出风波
  
  广西学生军的战地活动以上演反侵略战争话剧最出色,反响最大,深受前线军民的欢迎。正因如此,日本鬼子对他们恨之入骨、怕得要死,他们在占领区遍贴赏格:“凡活捉送交一名学生军者,赏给大洋一千元。若是送交一名学生军尸体的,赏大洋五百元。”还造谣说,已擒获了一名女学生军,押解往东京云云。
  在田家庵前线,学生军为守卫在洛河西岸的官兵专场演出。洛河东岸已被敌人占领。部队在前方战壕里严密警戒,保护着学生军,舞台设在火线后方一个小土坡上,坡上是荷枪实弹的士兵,连照明的煤油灯也用黑布掩遮着。当晚上演话剧《东北一角》,剧情是东北人民反抗日寇在东北三省进行烧杀、奸淫、掳掠的暴行。剧中主要角色有菱儿妈(露香云饰)、菱儿(黄华馨饰)、日本军官松本(罗仪霖饰),还有几个农民(蒋定榕等饰)。其中有一段戏是松本调戏菱儿,欲施强暴,正在危难之时,几个手持扁担、棍棒的农民冲了过来,一轮猛打,把松本打翻在地,再五花大绑,让他跪在观众面前。这时候,台下群情激昂,掀起了一阵阵暴风疾雨般的怒吼:“打死他!打死他!”还有人拿起石块要往台上扔。学生军眼看演出目的显然已达到,赶快谢幕。演员们的演出相当投入,自然也把观众带入了剧情,激起仇敌情绪,忘乎所以。
  卸装的时候,饰演松本的罗仪霖大声喊疼,埋怨饰演农民的蒋定榕等人手下不留情,下真力气。蒋定榕说:“对不起,当时已进入角色,心中愤恨不过,这才逼真呀!”
  1938年12月,国民党副总裁、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国民参政会议长汪精卫,由重庆飞昆明转河内溜去沦陷了的南京,并发表了臭名昭著的“艳电”,公开叛国投敌,当了大汉奸卖国贼。由于封锁消息,直至1939年2月才公开传出。一时间,全国沸腾,人人口诛笔伐,愤怒声讨汪贼。学生军会议决定化装示威大游行。
  进行游行示威声讨汪贼那天,“汪精卫”西装革履,结上领带,头发上蜡,胸前挂着划上交叉红杠的“大汉奸汪精卫”的牌子。“陈璧君”穿花旗袍、高跟鞋,脸涂胭脂、嘴抹口红,也挂着划上交叉红杠的“汉奸婆陈璧君”的牌子。二人哈腰拱背,由前后左右8位手持驳壳枪的学生军押解着,手擎“广西学生军”大旗的同学威风凛凛地在前引路,大队伍在后面殿后,各人手举三角小红旗,边走边高喊口号:“打倒大汉奸卖国贼汪精卫!”“汪精卫叛国投敌罪该万死!”“打死日本鬼子的走狗汪精卫!”
  化装游行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群众,也点燃了千千万万人心头之火,街道群众也跟着高喊口号,一些人还向这对“汉奸夫妇”扔果皮、吐口水、扔石子和泥块,以发泄心中的愤恨。整个樊城变成了一锅烧沸了的水,沸扬不止。人越来越多,向“汉奸”采取行动的也越来越多,8名“保镖”也保不住了,殿后队伍赶快上前“护驾”,把人群隔离。
  回到驻地,“汪精卫”的额头起了泡,“陈璧君”也蓬头垢面,月残花愁,两人的西装、旗袍全脏了。同学们哈哈大笑,队长劝慰说:“好、好,你们辛苦了,给两位记功,你们的表演轰动了整个樊城!”
  
  壮烈忠魂
  
  广西学生军奔赴前线后,转战鄂、豫、苏、皖,宣传抗日,动员和组织训练群众,慰问抗战士兵,护理伤员,安置难民,防谍除奸,率领流亡青年与前线将士并肩战斗,成为中国抗战青年的一面光挥的旗帜,爱国学生运动中的一支劲旅。
  可是,复杂多变的历史,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使得这支朝气勃勃、斗志昂昂的抗日队伍最终瓦解,支离破碎了。
  从潢川继续往前线开拔的广西学生军大队,到达安徽后被编为2个中队,分赴桂系所属的两大部队驻防地,一中队去李品仙部,二中队去廖磊部。
  李品仙以顽固出名,虽然一中队学生军在武汉保卫战和随枣会战中亲临火线,为鼓励士气,发动群众支前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终未获得信任,于1939年12月2日宣布解散。
  廖磊是桂系中的实力派,既反蒋,又反共。抗战前曾对右江革命根据地东兰、凤山、巴马实行“围剿”。广西农民运动领袖韦拔群的牺牲,就是他收买叛徒干的。抗战以后,他进入安徽任省政府主席,为了站稳脚跟,争取各方支持,不得不摆出开明姿态,故而二中队在他的势力范围开展工作比较顺利。1939年10月廖磊病故,顽固派李品仙接替出任安徽省政府主席后,破坏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配合国民党右派掀起抗战以后第一次反共高潮。1940年3月,学生军中的中共党员和进步同学,在中共立煌市委和新四军驻立煌办事处的帮助下,撤往新四军江北游击队司令部和各支队。至此,广西学生军持续了3年的抗日斗争暂告一段落,但斗争并未结束,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留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继续与日本侵略者、国民党顽固派、汪日伪军作不屈不挠的殊死斗争。
  学生军中的中共党员,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西大同学和一、二中队的同学在他们的影响和带领下,许多人越过敌人封锁线(平汉线和津浦线)投奔新四军,一些人参加地方政府和救亡团体工作,还有的去了延安。他们虽然人不在一起但心在一起,大家不改初衷,不打败日寇决不罢休。
  茁壮成长,百炼成钢。学生军中的共产党员,从北上抗日时的10多人发展到50多人。抗日胜利后,他们又参加了解放战争,继续为解放全中国而英勇战斗。解放后,作为党的高、中级干部,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如蒙谷、江平秋、莫一凡、杨明、郑少东、区济文等人)。一些西大同学在解放后多半从事教育、艺术工作,成为专家教授,(如李志曙、杨美灏、黄越超、陈文升、李立民、李蠢灵、钟德炎、林志仪等人)。
  为国捐躯。在抗战中,学生军有25名同学壮烈牺牲。英烈们有的牺牲在敌人枪炮之下,血染沙场;有的在艰苦的环境中积劳成疾,因缺医少药而病逝、光荣殉职;有的被敌人捕去坚贞不屈,慷慨就义;还有参加新四军后被康生诬为“托派”,冤屈枉死,后经中共中央组织部宣布彻底平反,被生前部队追认为烈士的韦廷安。
  伟大的广西学生军英烈永垂不朽!文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结合目前施工建设的现状,分析建筑工程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因素以及具体的提高措施,希望能够为建筑施工的相关施工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