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额叶脑挫裂伤46例诊治体会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nzhaoganc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双额叶脑挫裂伤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情况及预后。结果:46例患者,保守治疗16例,手术治疗30 例。恢复良好28例,轻残8例,重残2例,死亡6例。结论:双额叶脑挫裂伤早期病情多较轻,临床症状多样,变化快,可突然恶化,加强双额叶脑挫裂伤病人的临床观察,及时手术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
  关键词 挫裂伤 治疗 手术时机
  
  双额叶脑挫裂伤是闭合性颅脑损伤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多见于枕部着力所致的对冲性脑挫裂伤,早期因挫伤脑水肿范围小及血肿量少,症状体征较轻,易被忽视,但随着血肿、脑水肿范围扩大,病情发展变化快可突然恶化并失去抢救时机,给诊断治疗带来困难,其临床经过和治疗有一定特殊性,应予以重视。我院近8年来共收治此类病例46例,现结合相关文献回顾性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46例,男28例,女18例;年龄14~65岁,平均38岁;车祸伤28例,坠落伤15例,其他伤3例。
  临床表现:受伤当时多有原发性昏迷史,昏迷时间大多超过30分钟,头痛,眩晕,频繁呕吐。21例有颈项强直,8例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体征。入院时GCS评分:>8分24例;6~8分16例;3~5分6例;单侧瞳孔散大8例,双侧瞳孔散大4例。腹腔脏器损伤4例,肺挫伤12例,骨盆或四肢骨折8例。
  头颅CT表现:双侧额叶呈高低密度混杂影,周围有明显的脑水肿,占位效应,伤后血肿量可大可小。基底池、环池缩小或消失,双侧脑室额角有明显受压甚至消失,侧脑室额角间夹角明显增大。中线结构多有不同程度的移位。可合并颞叶脑挫裂伤或他处颅内血肿及颅骨骨折等。
  治疗方法:经非手术治疗16例(病情较轻者和家属拒绝手术者)对严重者先剃头,作好术前准备,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躁动者可适当镇静,保持气道通畅,床头抬高15°~30°,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或适当应用甘露醇脱水降颅压。2例在保守治疗观察过程中突然脑疝死亡。手术治疗30例,其中11例因在保守治疗过程中病情加重而改为手术治疗;死亡4例,其中2例因复合伤严重,术后死亡,2例死于术后并发症。在适当的时机积极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时机的正确选择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采取扩大冠状皮瓣(弧线向后绕过颞肌)切开头皮,双侧额骨开瓣入颅,中线处留2cm骨桥。骨瓣尽量靠近大脑镰、额底,清除坏死脑组织和脑内血肿,严密止血。在清除坏死脑组织和脑内血肿后,如果脑压仍高或者脑搏动不明显,需行去骨瓣减压者,再向下分离颞肌瓣牵开,行颞肌下减压,脑压下降后额骨瓣复位固定。术后进行正规的综合治疗。
  
  结 果
  本组46例,保守治疗16例,手术治疗30例,其中11例因在保守治疗过程中病情加重而改为手术治疗。恢复良好28例,轻残8例,重残2例,死亡6例。
  
  讨 论
  双侧额叶脑挫裂伤主要发生于减速性损伤的患者,多见于交通伤和坠落伤等。此类患者伤情多变且复杂,由于挫伤脑组织出血形成脑内血肿或额颞部硬膜下血肿,再加上脑水肿,形成占位性病变,向后下方挤压,可因大脑半球深部中线结构相继受压移位而发生所谓脑中心疝[1],造成严重后果或死亡。只有正确把握各種治疗手段的适应症以及对病情的预见性,采取综合的个体化的治疗,方可挽救患者的生命。
  非手术治疗: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作好术前准备。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镇静降温,保持气道通畅,保持大小便通畅,床头抬高15°~30°,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有下列情况者应立即复查头部CT,了解颅内病变情况:①应用大剂量脱水剂后仍感头痛剧烈或频繁呕吐;②神志改变,由清醒状态变为嗜睡甚至昏迷;③有精神症状者;④出现肢体偏瘫者;⑤生命体征变化:血压持续升高、脉压差加大、脉搏宏大有力、脉率变缓、呼吸加深变慢。脱水剂应用:此类病人脑水肿较重且持续时间长,应常规应用甘露醇、速尿,可加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白蛋白。脱水剂减量时应根据病情、头部CT、腰穿测压结果而定,腰穿测压应慎重,一般在1周后,且腰穿前应用甘露醇,半小时后进行测压。如果脱水剂撤得过快或过早,易使脑水肿加重形成脑疝。水、电解质平衡:由于大量使用脱水剂,应注意水、电解质平衡,1~2天检查1次血电解质、肝肾功能,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补充钾、钠、氯、钙,因为低钠、低氯状态下脑水肿会加重,减弱脱水剂的疗效,避免发生急性肾损害而影响预后。应用胃、肠黏膜保护剂及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防止胃黏膜糜烂、出血。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必要时早期气管切开。补充足够的能量,能进食的患者,以高热量、易消化食物为主,不能进食的患者,应给予静脉营养,早期鼻饲饮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2]
  手术治疗:手术时机的选择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的前提下,动态复查头颅CT,了解侧脑室额角受压及鞍上池、环池的改变,如有手术指征即行手术治疗。患者由清醒变为意识障碍时;或者患者神志清楚,但伴有硬膜下血肿或硬膜外血肿或脑内血肿;或脑室系统明显受压且脑底池明显变小甚至消失时;或患者意识障碍不严重,但出现生命体征紊乱: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呼吸减慢,伴有尿失禁和瞳孔改变时,应行手术治疗。如CT显示双额叶脑挫裂伤明显,有明显占位效应,特别是鞍上池、环池、四叠体池受压时[3],应果断行去骨瓣减压。尚有部分病人以少见的中心疝形式出现,致突然死亡,所以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手术指征应适当放宽。本组有2例因突然形成脑中心疝,呼吸、心跳骤停来不及抢救而死亡。为临床不够重视,观察不仔细,没有观察到脑中心疝之间脑、中脑期等表现。通常手术方式为冠状切口入路血肿清除减压术。本组采取扩大冠状皮瓣(弧线向后绕过颞肌)切开头皮,双侧额骨开瓣入颅,中线处留1.5~2cm骨桥。骨瓣尽量靠近大脑镰、额底,清除坏死脑组织和脑内血肿,严密止血。在清除坏死脑组织和脑内血肿后,如果脑压仍高或者脑搏动不明显,需行去骨瓣减压者,再向下分离颞肌瓣牵开,行颞肌下减压,脑压下降后额骨瓣复位固定。术后进行正规的综合治疗。改额部减压为颞肌下减压对比有如下优点:额部减压术后脑组织、头皮塌陷,严重影响容貌。额部皮下软组织较薄,且额部易受伤,颅骨修补前,对脑组织保护较差;颅骨修补后,若修补材料塑型不到位,由于没有头发遮挡,对容貌仍有影响;甚有修补材料外露者。双侧颞肌下减压由于位置低,减压效果好,很少出现脑组织移位,可减少术后脱水、利尿药物的使用,从而减少了水电解质紊乱甚至急性肾功能损害的风险。颞肌下减压后由于有颞肌覆盖,对脑组织有较强保护作用,再加上有头发遮盖,局部虽有凹陷对容貌影响较小,颅骨修补后不易出现皮瓣坏死及修补材料外露。
  总之,双额叶脑挫裂伤脑疝发生率高,且一旦发生脑疝,即使积极抢救治疗仍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对双额叶脑挫裂伤的病人思想上要重视,不能按处理常规脑挫伤那样仅靠意识深浅、颅内血肿的大小、瞳孔的变化、中线结构是否移位来决定手术,这样会贻误手术时机和抢救机会。一定要全面考虑,权衡利弊,与病人或家属及时沟通。如能在病情发生变化初期脑疝发生前及早手术治疗,同时适当放宽手术指征,可大大提高救治率,改善病人的预后。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主编.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98:66.
  2 赵青菊.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免疫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0,15(5):283-285.
  3 孙怀宇,陈振国,王鹏.双额叶脑挫裂伤至中央型脑疝的治疗体会[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7,23(2):141.
其他文献
介绍了静电产生的原因及危害,特别针对浮顶罐的特点介绍、分析了静电产生的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将静电导出,降低静电电位,避免由静电而引发的油罐火灾。
以紫色马铃薯为原料,对丙烯酰胺含量低,色素保留较好的紫色马铃薯薯条生产工艺进行研究,得到最佳工艺为烫漂处理+微波真空冷冻。烫漂处理中最优护色剂组合为L-半胱氨酸浓度0.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神经科气管切开术后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通过提出循证问题,寻求循证支持、循证应用等进行循证护理。结果:术后通过有效的循证护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已成为医院责任制整体护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的实施健康教育,对病人实施了从入院到出院的全程健康教育,现总结如下。
  摘 要 目的:分析本地区新生儿死亡原因,提出预防措施,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方法:对市级各县区2009年4季度~2011年3季度92例死亡新生儿情况,组织产科、儿科、保健科室专家采用十二表格方法进行评审。结果:在评审的92例死亡新生儿中,男性高于女性(男70例,女22例),主要死因为出生窒息、早产儿和极低体重,新生儿肺炎,1~7天内死亡的新生儿占533%,未正规产检及产检情况不详的孕产妇63%
目的:探讨手术室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为患者提供安全、满意的优质护理服务。方法:对手术患者按照优质护理服务程序,给予术前访视及术中实施舒适护理,满足患者各种需求。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