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深入生活、采风写生,这是美术创作的源泉。本文通过青海采风行千里路来积累素材、寻找灵感,创作出鲜活的、有温度的作品。这是作者最原始、最真实的内心世界的表达,也是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活动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创作源泉 民族风情 采风
出于对高原的向往,我和我的同学们来到了有着“世界屋脊”的美称,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海省,先后游历了湟中县、同仁县和泽库县。我们深入农村,了解民情,体验民风,感受生活、体会地方的风俗人情。这里的藏民淳朴、善良、热情。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浓厚的、来自藏民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我想,那便是一种令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的信仰。这次游历给了我心灵以巨大的冲击,给予我创作的灵感,采风写生的过程艰辛而劳累,但却是创作的源泉。
一、行千里疆土,品民族风情
很快我们到达了湟中县,一踏上这里的土地,就能从路边、寺庙里看到一个个手摇各色转经筒的藏民,他们大都身穿色彩缤纷的藏袍,手中摇动转经筒,把长手柄的另一端放在皮套里,然后右手扶在转经筒下,使它轻轻地顺时针转起来并在嘴里喃喃地念着六字真言:“嗡嘛呢叭咩吽”。这种转经筒通常都以木质为主。白发苍苍的老人手中转动的经筒很轻巧,这种一般是骨头或是金属制的,做工比较讲究。有的外面还罩有一个布套,那里面的转经筒则很珍贵,大多镶有宝石。早就听说这里最著名的地方当属塔尔寺了,我们一行人便直接过去一睹风采。塔尔寺始建于公元137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原名“塔儿寺”,是中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在中国及东南亚享有盛名,其宗教地位受到历代中央政府的大力推崇。由于历史积累,该寺文物极为丰富,建筑、法器、佛像和文献藏书,使寺院成为一座艺术的宝库,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常年生活在这里的喇嘛每日诵读经书、研习佛学和藏族语言。“喇嘛”在藏文中是"至高无上者或至尊导师"的意义,后来随着活佛制度的形成,“喇嘛”这一尊称又逐渐成为“活佛”的另一重要称谓,以表示活佛是引导信徒走向成佛之道的“导师”或“上师”。
我们遇到了热情招待我们的喇嘛,名叫桑梧。他带我们去他的家里做客,招待我们自制的茶点,藏族饮茶和饮酒礼俗很多。平时在家喝茶各自用自己的茶碗,不能随便用他人的碗。喝茶时,碗中的茶不能随便喝干,而是喝一半或一大半,斟满后再喝,最后结束喝茶时也不能全部喝干,而要留下少许,表示茶永远喝不完,财富充足,寓意颇深。听桑梧给我们讲解他们的习俗,品着浓郁的红茶,心里很暖。彼此未曾相识,只因一片热心,我们结为朋友,并互相留了联系方式,希望来日有缘再相见。在这里,我们还有幸赶上了一年一度的晒弥勒佛,几百人的庞大阵营绕整座隆务寺一圈,有吹奏的,有打鼓的,很是热闹,面对如此壮观的场面,涌上心头的是一种强烈的仪式感和敬畏感。我知道,这是信仰的力量。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应该有信仰,并且怀着一颗赤忱的心对待他人,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后来我们参观了他们每天诵读经书的地方,以及一些供游客参观的景点,我感受到了来自他们内心深处的,正是一种虔诚的信仰。
与桑梧告别后,我们来到了同仁县,这里非常接地气,刚到的时候,当地很多的居民都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我们,毕竟我们在这里也算是外地人了,不管是从肤色,着装,都显得很突兀,我们试着和他们交流,居民大多数说藏语,所以我们交流起来有些困难,从一开始的很难沟通到后来能够听懂一些简单的口语,再加上一些肢体语言,似乎已经可以简单的交流了,他们热情地招待我们,给我们吃他们当地的特色点心和水果,教我们用藏语写自己的名字,我们也画下了他们的模样并赠送给他们作为礼物,我们和藏族孩子打成了一片,仿佛回到了年少时刻,那种天真与烂漫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我们的心贴得更近了。
后来我们来到了这里的一个政府创办的艺术中心,看到了期待已久的唐卡以及創作唐卡的过程。简单来说,藏族唐卡是用彩缎织物装裱成的卷轴画,是富有藏族文化特色的一个画种。“唐卡”的画芯和装裱都离不开棉、麻、丝、帛这些农业文明的成果。“唐卡”画源于寺院,它的传承历史与甘南拉卜楞寺院喜金刚学院传授有直接联系,属纯宗教事务类的师徒相传。“唐卡”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研究中国藏民族民间和宗教艺术均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同时具有可供世人观赏和收藏的价值。仔细观察,这些藏族“唐卡”画的构图极为别致,整个画面不受太空、大地、海洋、时间的限制,即在很小的画面中,上有天堂、中有人间、下有地界。还可以把情节众多、连续性强的故事,巧妙地利用变形的山石、祥云、花卉等构成连续图案,将情节自然分割开来,使它形成一幅既独立而又连贯的生动有趣的传奇故事画面。我认为应该将这些有趣的构图运用到当代的国画绘画中,在原有的传统构图方式和设色技巧上有所突破,给人以更强的视觉冲击力。接着,我们去观看了绘制唐卡的过程。在一间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几个孩子在用直尺打框子,看起来十分严谨。十几个和我们年龄差不多大的男生,盘腿坐在一条很长的凳子上,面前墙上的,是一张巨幅唐卡作品。眼看着已经完成了一大半,从每一条线,每一处上色都可以看出这幅唐卡的精细程度着实令人佩服。从打磨颜料,打稿子,勾线,上色这一个繁琐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创作唐卡的不易,每一条线都需要认真的勾勒,粗细均匀,每一小块的颜料都需要认真仔细的平涂,才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这样严谨的工匠精神值得我用一生来学习。
二、鲜活的形象源于所见所悟
怀着对艺术的敬畏和梦想,行千里疆土,看一路精彩。回来后,翻开现场速写的许多手稿,整理思绪,我绘制了《高原心曲》这幅作品。这幅画的主体是八个人,他们分别是拿着转经筒的老妇人、双手合十的喇嘛、身着藏袍的男子和男孩、佩戴了珊瑚串珠的妇女和孩子、身系哈达的老人和老人手拉着的孩子。图中两人身着牧区皮袍,其花边采用蓝、绿、紫、青、橙、米等竖立色块,依次组成五彩色带。藏族人民常用十字纹样的装饰,寄托着他们对世界的“慈善”、“爱抚”、“与人为善”以及美好的祝福。在用色方面大胆地运用红与绿、白与黑、赤与蓝、黄与紫等对比色,并且巧妙运用复色,显得大胆且精巧。老人和小孩身系的哈达是藏族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表示敬意和祝贺,也是藏民任何阶层的人物,在来往时最通行的一种礼物。藏族是信奉喇嘛教的民族,以敬献哈达作为普遍而又尊贵的礼节。双手合十的动作是藏族人民表示对客人的祝福。手拿转经筒的老妇人象征着藏民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为藏民认为转经就相当于念经,是忏悔往事、消灾避难、修积功德的最好方式。他们为了让这种最好的修德方式得到最充分的运用,会随身携带着转经筒,一有闲暇,便转动经筒。藏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由于他们直接从奴隶制进入了社会主义,他们中的大多数依然把对未来幸福生活的祈盼乃至自己的来生都寄托在这个转动着的玛尼轮中。多少年来,这玛尼轮就在生死轮回中、在喃喃的六字真言中、在那些虔诚的信徒沾满酥油的手的拨动下,一圈圈的转动着,承载着佛祖与藏民之间的沟通。画面的背景我选择了暗红色的具有代表性的佛像,代表了生活在高原的藏族同胞内心的宗教信仰,这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宗教是他们生命当中最重要的事情,看一眼圣城拉萨,转一圈梅里雪山,是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修炼。我想用手中的画笔为他们谱一首高原心曲,神圣而令人敬仰。我作品中所展示的国画人物,都是我在采风写生中仔细观察,人物形象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创作时再将脑子里的形象落幅在画面上,因而人物是鲜活的,细腻生动,自然雅致,这便是亲身感受的切身体验,是深入生活,坚持写生的成果。
三、结语
在青海采风写生的这段时间里,我们穿街走户,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见到的是天地大美的雪域高原,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宏伟壮观的藏族寺庙,这一切,给我的视觉的冲击,完全是不一样的感受和冲动。不论是湟中县热情招待我们的桑梧,还是泽库县天真可爱的孩子们,都是我生命中宝贵的回忆,虽然只有短短十几日,但我却感受到来自藏族同胞满满的热情,他们朴素、善良又坚强。正是这种至纯至朴给予我精神的冲击,启发我绘画的灵感。我会把这样宝贵的品质继续发扬,运用到自身的学习和生活中。身为一个热爱绘画的民大学子,我还会经常去少数民族聚居的其他地方,感受不一样的民族风情,我相信这会使我的创作更具有灵气。我更希望这些画可以让更多没去过少数民族地区,不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人们更加了解他们也更加热爱这些民族,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人,我希望为民族团结奉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创作源泉 民族风情 采风
出于对高原的向往,我和我的同学们来到了有着“世界屋脊”的美称,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海省,先后游历了湟中县、同仁县和泽库县。我们深入农村,了解民情,体验民风,感受生活、体会地方的风俗人情。这里的藏民淳朴、善良、热情。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浓厚的、来自藏民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我想,那便是一种令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的信仰。这次游历给了我心灵以巨大的冲击,给予我创作的灵感,采风写生的过程艰辛而劳累,但却是创作的源泉。
一、行千里疆土,品民族风情
很快我们到达了湟中县,一踏上这里的土地,就能从路边、寺庙里看到一个个手摇各色转经筒的藏民,他们大都身穿色彩缤纷的藏袍,手中摇动转经筒,把长手柄的另一端放在皮套里,然后右手扶在转经筒下,使它轻轻地顺时针转起来并在嘴里喃喃地念着六字真言:“嗡嘛呢叭咩吽”。这种转经筒通常都以木质为主。白发苍苍的老人手中转动的经筒很轻巧,这种一般是骨头或是金属制的,做工比较讲究。有的外面还罩有一个布套,那里面的转经筒则很珍贵,大多镶有宝石。早就听说这里最著名的地方当属塔尔寺了,我们一行人便直接过去一睹风采。塔尔寺始建于公元137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原名“塔儿寺”,是中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在中国及东南亚享有盛名,其宗教地位受到历代中央政府的大力推崇。由于历史积累,该寺文物极为丰富,建筑、法器、佛像和文献藏书,使寺院成为一座艺术的宝库,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常年生活在这里的喇嘛每日诵读经书、研习佛学和藏族语言。“喇嘛”在藏文中是"至高无上者或至尊导师"的意义,后来随着活佛制度的形成,“喇嘛”这一尊称又逐渐成为“活佛”的另一重要称谓,以表示活佛是引导信徒走向成佛之道的“导师”或“上师”。
我们遇到了热情招待我们的喇嘛,名叫桑梧。他带我们去他的家里做客,招待我们自制的茶点,藏族饮茶和饮酒礼俗很多。平时在家喝茶各自用自己的茶碗,不能随便用他人的碗。喝茶时,碗中的茶不能随便喝干,而是喝一半或一大半,斟满后再喝,最后结束喝茶时也不能全部喝干,而要留下少许,表示茶永远喝不完,财富充足,寓意颇深。听桑梧给我们讲解他们的习俗,品着浓郁的红茶,心里很暖。彼此未曾相识,只因一片热心,我们结为朋友,并互相留了联系方式,希望来日有缘再相见。在这里,我们还有幸赶上了一年一度的晒弥勒佛,几百人的庞大阵营绕整座隆务寺一圈,有吹奏的,有打鼓的,很是热闹,面对如此壮观的场面,涌上心头的是一种强烈的仪式感和敬畏感。我知道,这是信仰的力量。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应该有信仰,并且怀着一颗赤忱的心对待他人,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后来我们参观了他们每天诵读经书的地方,以及一些供游客参观的景点,我感受到了来自他们内心深处的,正是一种虔诚的信仰。
与桑梧告别后,我们来到了同仁县,这里非常接地气,刚到的时候,当地很多的居民都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我们,毕竟我们在这里也算是外地人了,不管是从肤色,着装,都显得很突兀,我们试着和他们交流,居民大多数说藏语,所以我们交流起来有些困难,从一开始的很难沟通到后来能够听懂一些简单的口语,再加上一些肢体语言,似乎已经可以简单的交流了,他们热情地招待我们,给我们吃他们当地的特色点心和水果,教我们用藏语写自己的名字,我们也画下了他们的模样并赠送给他们作为礼物,我们和藏族孩子打成了一片,仿佛回到了年少时刻,那种天真与烂漫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我们的心贴得更近了。
后来我们来到了这里的一个政府创办的艺术中心,看到了期待已久的唐卡以及創作唐卡的过程。简单来说,藏族唐卡是用彩缎织物装裱成的卷轴画,是富有藏族文化特色的一个画种。“唐卡”的画芯和装裱都离不开棉、麻、丝、帛这些农业文明的成果。“唐卡”画源于寺院,它的传承历史与甘南拉卜楞寺院喜金刚学院传授有直接联系,属纯宗教事务类的师徒相传。“唐卡”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研究中国藏民族民间和宗教艺术均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同时具有可供世人观赏和收藏的价值。仔细观察,这些藏族“唐卡”画的构图极为别致,整个画面不受太空、大地、海洋、时间的限制,即在很小的画面中,上有天堂、中有人间、下有地界。还可以把情节众多、连续性强的故事,巧妙地利用变形的山石、祥云、花卉等构成连续图案,将情节自然分割开来,使它形成一幅既独立而又连贯的生动有趣的传奇故事画面。我认为应该将这些有趣的构图运用到当代的国画绘画中,在原有的传统构图方式和设色技巧上有所突破,给人以更强的视觉冲击力。接着,我们去观看了绘制唐卡的过程。在一间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几个孩子在用直尺打框子,看起来十分严谨。十几个和我们年龄差不多大的男生,盘腿坐在一条很长的凳子上,面前墙上的,是一张巨幅唐卡作品。眼看着已经完成了一大半,从每一条线,每一处上色都可以看出这幅唐卡的精细程度着实令人佩服。从打磨颜料,打稿子,勾线,上色这一个繁琐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创作唐卡的不易,每一条线都需要认真的勾勒,粗细均匀,每一小块的颜料都需要认真仔细的平涂,才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这样严谨的工匠精神值得我用一生来学习。
二、鲜活的形象源于所见所悟
怀着对艺术的敬畏和梦想,行千里疆土,看一路精彩。回来后,翻开现场速写的许多手稿,整理思绪,我绘制了《高原心曲》这幅作品。这幅画的主体是八个人,他们分别是拿着转经筒的老妇人、双手合十的喇嘛、身着藏袍的男子和男孩、佩戴了珊瑚串珠的妇女和孩子、身系哈达的老人和老人手拉着的孩子。图中两人身着牧区皮袍,其花边采用蓝、绿、紫、青、橙、米等竖立色块,依次组成五彩色带。藏族人民常用十字纹样的装饰,寄托着他们对世界的“慈善”、“爱抚”、“与人为善”以及美好的祝福。在用色方面大胆地运用红与绿、白与黑、赤与蓝、黄与紫等对比色,并且巧妙运用复色,显得大胆且精巧。老人和小孩身系的哈达是藏族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表示敬意和祝贺,也是藏民任何阶层的人物,在来往时最通行的一种礼物。藏族是信奉喇嘛教的民族,以敬献哈达作为普遍而又尊贵的礼节。双手合十的动作是藏族人民表示对客人的祝福。手拿转经筒的老妇人象征着藏民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为藏民认为转经就相当于念经,是忏悔往事、消灾避难、修积功德的最好方式。他们为了让这种最好的修德方式得到最充分的运用,会随身携带着转经筒,一有闲暇,便转动经筒。藏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由于他们直接从奴隶制进入了社会主义,他们中的大多数依然把对未来幸福生活的祈盼乃至自己的来生都寄托在这个转动着的玛尼轮中。多少年来,这玛尼轮就在生死轮回中、在喃喃的六字真言中、在那些虔诚的信徒沾满酥油的手的拨动下,一圈圈的转动着,承载着佛祖与藏民之间的沟通。画面的背景我选择了暗红色的具有代表性的佛像,代表了生活在高原的藏族同胞内心的宗教信仰,这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宗教是他们生命当中最重要的事情,看一眼圣城拉萨,转一圈梅里雪山,是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修炼。我想用手中的画笔为他们谱一首高原心曲,神圣而令人敬仰。我作品中所展示的国画人物,都是我在采风写生中仔细观察,人物形象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创作时再将脑子里的形象落幅在画面上,因而人物是鲜活的,细腻生动,自然雅致,这便是亲身感受的切身体验,是深入生活,坚持写生的成果。
三、结语
在青海采风写生的这段时间里,我们穿街走户,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见到的是天地大美的雪域高原,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宏伟壮观的藏族寺庙,这一切,给我的视觉的冲击,完全是不一样的感受和冲动。不论是湟中县热情招待我们的桑梧,还是泽库县天真可爱的孩子们,都是我生命中宝贵的回忆,虽然只有短短十几日,但我却感受到来自藏族同胞满满的热情,他们朴素、善良又坚强。正是这种至纯至朴给予我精神的冲击,启发我绘画的灵感。我会把这样宝贵的品质继续发扬,运用到自身的学习和生活中。身为一个热爱绘画的民大学子,我还会经常去少数民族聚居的其他地方,感受不一样的民族风情,我相信这会使我的创作更具有灵气。我更希望这些画可以让更多没去过少数民族地区,不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人们更加了解他们也更加热爱这些民族,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人,我希望为民族团结奉献一份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