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楚利彬:不过是山的看客
得见冈仁波齐真面目所带来的祥瑞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运气,而心情如一池塘水般平静
却是身处西藏不用强求的福报。
楚利彬
香港亚洲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喜欢用镜头与这个世界对话的人都没有能力抵御西藏的诱惑,楚利彬是其中之一。2014年,阿里、冈仁波齐和行走在转山路上的形形色色的人群将成为他透过取景窗要注视的目标,人群中,有已经走过12年一个轮回的藏地行走爱好者,“十几张边境证摆在一起本身就是壮观的景象”;还有第一代常驻西藏的“藏漂”,“由于身体的原因决定还是搬离高海拔地带,但是走之前决定用转山的方式告别”;也有读商学院的人,“戴个珠子,念两句佛经,再转个山,时髦吧”……
转山这件事对于楚利彬自己来说已经不再陌生。几年前,从近距离接触过西藏的那一天起,这一片高海拔地区的宁静、美丽,神秘的宗教力量,以及身处其中内心的极大愉悦和身体所要承受的极大不适应,都吸引着他一点一点地去看更人迹罕至的角落,攀爬更高的山峰。“2011年我曾经在冈仁波齐转过山,那天本是阴天,没指望能看到山,可是当转到里面的时候,忽然云雾飘散,露出了山体,而且还有一丝仿佛不经意的云缠绕在山体周围。同行的人说,这是哈达云,能见到是非常祥瑞的象征。”
祥瑞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运气,平静却是身处西藏不用强求的福报。“在转山的过程中,我没有太多的情绪,好像喜怒哀乐都忘记了,身体内的杂质也在渐渐减少。”当转了一周回到出发的地方,心里充满了安详。
在冈仁波齐一起转山的队伍中,还经常能看到印度人和尼泊尔人。冈仁波齐被认为是印度教和苯教的发源地,每一个教徒都有在有生之年朝拜深山的夙愿,甚至很多老人,还会以在转山的路上结束自己的生命为荣。在他们的世界里,死亡只是另一段生命的开始。也许性格中早已写好的密码在遇到如此淡然的解释的时候就能当即破解,在玛旁雍措湖旁,在梅里雪山,在尼泊尔的蓝毗尼,在印度的艾若拉石窟,楚利彬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原地与万事万物安静相对。“在艾若拉石窟,我恍惚中觉得自己200年前曾经是这里的一名工匠,眼前的某一座石像就是出自于我的手;在蓝毗尼,看着阿育王石柱和旁边的房子,好像那一位还没有被神化的佛陀就在我身旁。”所以与那些得偿夙愿到冈仁波齐转山的印度人或者尼泊尔人不同,当他们沿着冈仁波齐积雪融化的河水向上追溯的时候,楚利彬却是一路向南。
今年春天的时候,他曾经想要实施自己从南坡攀登珠峰的计划,但由于发生的事故而不得不中断。为了这个计划,他多次往返尼泊尔,早已成了那里的熟客。他遍访各个著名的造像胜地,把一尊尊菩萨造型的铜像捧在手心,心花怒放。他还分别到过尼泊尔和印度的烧尸庙,看到平民与王公大臣的尸体都在河的两岸烧成灰烬,再随着同一条河的河水缓缓流走。
每当回想起这些经历,仿佛那并不容易的转山经历也确实该有一个平静之名。那是一种得益于自然和宗教共同作用的神奇力量,“到了阿里的很多地方,都好像到了宇宙的尽头,那种辽阔与苍茫你会觉得平日里自己那点破事都不值一提。”万千繁琐,都能在面对山的那一刻化为乌有,而山与水不过笑笑看着每一个身旁的过客。
琼措:所愿在于无愿
琼措是一名北京女孩,也是一名皈依的藏传佛教徒。琼措是她的师父给取的名字,
完整的意思是福报大海。
琼措
藏传佛教信徒,北京女孩。2013年前往藏地转山。
作为佛教徒,在转山的时候大多都会选择自己师父所在的那座神山。琼措就是如此,2013年的夏天,她和同一师门下的师兄们一起围绕着师父修行的那座神山完成了她生命中第一次转山。在那之前的一年,她也曾经到过位于神山之中的佛学院,但是3000多米的海拔让她有了巨大的高原反应,每天都处于发烧状态,每天看着近在咫尺的山路,就是不能实现心愿。还有的信徒到了佛学院,体力情况也允许,但师父会觉得他时机不到,只说一句,先到经堂念经吧。她想起了师父说的,转山是福报,但还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累积, 只能耐心地等待属于自己的机缘。
第二年夏天,琼措又如约而至,克服了高反,她和师兄们在某一天的午饭之后,从喇荣佛学院的经堂出发,一路磕长头开始了转山之旅。他们所围绕的神山并不算大,如果是步行一周,大概需要一个小时左右,但如果是磕长头,就需要三个小时以上。“当路线选定了之后,就不能再更改,头磕下去的位置一定是接下来脚所到达的地方,整个过程就是用头和脚完成对山路的丈量。”琼措说,那天是雨后,路上有泥,转山的规定是,无论是泥是水,哪怕是牛粪,也要穿过前行,因为磕长头转山,就是要让人变得谦卑,放下自我。“进行之前,我唯一担心的一件事就是怕自己的体力不行,不能完成,因为在那之前我都没有锻炼。途中一路上我感觉到的是难得的平静,觉得我的这种行为会让我的师父高兴。等到真的完成的时候,看到经堂里有法师走出来,我的眼泪就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坐在北京的甜品店里,一年的时间之后,再讲起那次经历,琼措依然会泪眼婆娑。
由于喇荣地区的山不是名声在外的旅游胜地,琼措一行人在转山途中没有太多的观光客,偶尔会有藏民,他们转着经轮,穿着藏袍,把糌粑、酥油都藏在里面,一路前行。“藏民们很友好,也很害羞,他们对于转山这件事看得很平常却又很虔诚,就好像所有的愿望都已经是飘在天上的云或者脚边流淌的河水,一直自然地存在。”
这种蕴藏在佛教中的气质影响到了琼措,使得她并不会像大部分转山的人们一样有关乎自己的特别明确的心愿。她也希望千里迢迢去到藏地转山的人们能够尊重当地的习俗和信仰,注意自己的举止文明。“我现在其实挺害怕通过媒体去传播藏地的美好,因为去的人越多,就有可能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造成更多的破坏。”
Tips
琼措的转山提醒:
1.转山过程中可以喝一些水和饮料。 2.转山可能需要的装备是登山服、手套、围裙、发带,但是尽量减少负重。
3.不要破坏藏民们的玛尼堆,也不要乱扔风马旗、经幡等,垃圾就更不用说了。
张三:祝愿平安
爱好户外运动的张三在圈内已是小有名气,回忆起2011年5月那次围绕着神山冈仁波齐转山的经历,她说,当时对于高原地区的户外经验太少了,面对很多危险都不知所措。
张三
蚂蜂窝旅行家、专栏作者,知名杂志撰稿人,作品见于《新旅行》《孤独星球》《风景名胜》等。北京文艺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客座嘉宾。
张三和同伴的冈仁波齐转山之旅不可谓不凶险,两天的途中,由于高原反应而一直伴随着的头痛症状始终没有消除。一路上除了肯定会有的体力不支、不愿负重等困难,还遭遇了冰雹、迷路,横穿冰川河,甚至暂时失明,出现幻觉等众多危险情况。
出发前,张三刚刚从上一家公司辞职,一直在做与文字打交道的工作,使得她多少有些厌倦和想逃离。那些之前偶尔有过的出行和户外体验像是疯长在心底的草。于是,辞职后的她收到伙伴的邀请,没有犹豫就答应了:“好!我们去西藏!”两个人愉快地就此上路,先到拉萨,去过大众水准的景点,也租到自行车体验了高原骑行的辛苦,还感觉此行必须要再包括转山才能圆满,办了边境证,搭上了去往阿里的汽车,直奔大名鼎鼎的塔钦村庄。
经典的冈仁波齐转山线路全长将近50公里,对于藏地居民来说,他们不选季节,不挑时机,似乎日日是好日,一天就能轻松走完全程。但是对于像张三这样的零海拔地区的游客来说,往往会选择在中途的止热寺借宿一晚,把行程分成两天。“人们在止热寺留宿还有一个目的是观察自己的身体对于高原反应会不会更加强烈。冈仁波齐是冈底斯山脉的主峰,向阳面终年覆盖不融化的白雪,背阴面却常年无雪。山体上还有自然形成的凹槽,十字交叉,人们传说这是天然的“万字符”。神山经常白云缭绕,转山的人如果能在途中看到山顶真容,都会被当地人认为是非常有福气的事情。
由于没有请向导,当他们体力越来越差,天色也越来越晚的时候,在一个岔路口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我们一开始觉得,只要我们跟着转山的藏民走就没问题,向导是没必要的,但是后来我们发现,这种想法根本就不现实,因为藏民们走得太快了,我们还在苦苦跋涉的时候人家已经绝尘而去了。”张三他们沿着错误的路走了三个小时之后,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一条越来越宽的冰川河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也将他们和正确的路分隔开相当大的距离。她和同伴决定往回走一段,看到冰川河大概有15米宽的时候,同伴脱了鞋,强忍着刺骨的冰冷蹚过了河。在河对岸,同伴试图找藏民借一匹牦牛接张三过河,但语言实在无法沟通,十几分钟后未果。“没办法我只有自己蹚过去了,水最深的地方到了我的腰部。”没有准备干的衣服和鞋袜,过河之后的张三只能忍着湿冷继续前进,大约在走了半个小时之后,她忽然失明,眼前不断出现幻觉。“我紧紧拉住同伴,原地躺下,休息了半个小时才恢复视觉。”在那半个小时里,她想到了自己尚年轻的生命并没有对这世界的恶意,也想到了若能平安归来一定要好好生活。
最终,他们在走过悬崖之后又回到了塔钦村,村子里还有人在等他们归来,说再不回来就要出发去沿路寻人了。第二天早饭的时候,张三觉得那些四川人、东北人开的小饭店特别亲切。她特意点了一些好吃的庆祝自己劫后重生,老板告诉她,马年再来吧,会公德翻倍,她心里暗暗想,再也不来了。“可是真的到了马年,又觉得还是应该再去一趟,许了愿要还。2014年的十月,我会再去。”
得见冈仁波齐真面目所带来的祥瑞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运气,而心情如一池塘水般平静
却是身处西藏不用强求的福报。
楚利彬
香港亚洲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喜欢用镜头与这个世界对话的人都没有能力抵御西藏的诱惑,楚利彬是其中之一。2014年,阿里、冈仁波齐和行走在转山路上的形形色色的人群将成为他透过取景窗要注视的目标,人群中,有已经走过12年一个轮回的藏地行走爱好者,“十几张边境证摆在一起本身就是壮观的景象”;还有第一代常驻西藏的“藏漂”,“由于身体的原因决定还是搬离高海拔地带,但是走之前决定用转山的方式告别”;也有读商学院的人,“戴个珠子,念两句佛经,再转个山,时髦吧”……
转山这件事对于楚利彬自己来说已经不再陌生。几年前,从近距离接触过西藏的那一天起,这一片高海拔地区的宁静、美丽,神秘的宗教力量,以及身处其中内心的极大愉悦和身体所要承受的极大不适应,都吸引着他一点一点地去看更人迹罕至的角落,攀爬更高的山峰。“2011年我曾经在冈仁波齐转过山,那天本是阴天,没指望能看到山,可是当转到里面的时候,忽然云雾飘散,露出了山体,而且还有一丝仿佛不经意的云缠绕在山体周围。同行的人说,这是哈达云,能见到是非常祥瑞的象征。”
祥瑞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运气,平静却是身处西藏不用强求的福报。“在转山的过程中,我没有太多的情绪,好像喜怒哀乐都忘记了,身体内的杂质也在渐渐减少。”当转了一周回到出发的地方,心里充满了安详。
在冈仁波齐一起转山的队伍中,还经常能看到印度人和尼泊尔人。冈仁波齐被认为是印度教和苯教的发源地,每一个教徒都有在有生之年朝拜深山的夙愿,甚至很多老人,还会以在转山的路上结束自己的生命为荣。在他们的世界里,死亡只是另一段生命的开始。也许性格中早已写好的密码在遇到如此淡然的解释的时候就能当即破解,在玛旁雍措湖旁,在梅里雪山,在尼泊尔的蓝毗尼,在印度的艾若拉石窟,楚利彬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原地与万事万物安静相对。“在艾若拉石窟,我恍惚中觉得自己200年前曾经是这里的一名工匠,眼前的某一座石像就是出自于我的手;在蓝毗尼,看着阿育王石柱和旁边的房子,好像那一位还没有被神化的佛陀就在我身旁。”所以与那些得偿夙愿到冈仁波齐转山的印度人或者尼泊尔人不同,当他们沿着冈仁波齐积雪融化的河水向上追溯的时候,楚利彬却是一路向南。
今年春天的时候,他曾经想要实施自己从南坡攀登珠峰的计划,但由于发生的事故而不得不中断。为了这个计划,他多次往返尼泊尔,早已成了那里的熟客。他遍访各个著名的造像胜地,把一尊尊菩萨造型的铜像捧在手心,心花怒放。他还分别到过尼泊尔和印度的烧尸庙,看到平民与王公大臣的尸体都在河的两岸烧成灰烬,再随着同一条河的河水缓缓流走。
每当回想起这些经历,仿佛那并不容易的转山经历也确实该有一个平静之名。那是一种得益于自然和宗教共同作用的神奇力量,“到了阿里的很多地方,都好像到了宇宙的尽头,那种辽阔与苍茫你会觉得平日里自己那点破事都不值一提。”万千繁琐,都能在面对山的那一刻化为乌有,而山与水不过笑笑看着每一个身旁的过客。
琼措:所愿在于无愿
琼措是一名北京女孩,也是一名皈依的藏传佛教徒。琼措是她的师父给取的名字,
完整的意思是福报大海。
琼措
藏传佛教信徒,北京女孩。2013年前往藏地转山。
作为佛教徒,在转山的时候大多都会选择自己师父所在的那座神山。琼措就是如此,2013年的夏天,她和同一师门下的师兄们一起围绕着师父修行的那座神山完成了她生命中第一次转山。在那之前的一年,她也曾经到过位于神山之中的佛学院,但是3000多米的海拔让她有了巨大的高原反应,每天都处于发烧状态,每天看着近在咫尺的山路,就是不能实现心愿。还有的信徒到了佛学院,体力情况也允许,但师父会觉得他时机不到,只说一句,先到经堂念经吧。她想起了师父说的,转山是福报,但还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累积, 只能耐心地等待属于自己的机缘。
第二年夏天,琼措又如约而至,克服了高反,她和师兄们在某一天的午饭之后,从喇荣佛学院的经堂出发,一路磕长头开始了转山之旅。他们所围绕的神山并不算大,如果是步行一周,大概需要一个小时左右,但如果是磕长头,就需要三个小时以上。“当路线选定了之后,就不能再更改,头磕下去的位置一定是接下来脚所到达的地方,整个过程就是用头和脚完成对山路的丈量。”琼措说,那天是雨后,路上有泥,转山的规定是,无论是泥是水,哪怕是牛粪,也要穿过前行,因为磕长头转山,就是要让人变得谦卑,放下自我。“进行之前,我唯一担心的一件事就是怕自己的体力不行,不能完成,因为在那之前我都没有锻炼。途中一路上我感觉到的是难得的平静,觉得我的这种行为会让我的师父高兴。等到真的完成的时候,看到经堂里有法师走出来,我的眼泪就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坐在北京的甜品店里,一年的时间之后,再讲起那次经历,琼措依然会泪眼婆娑。
由于喇荣地区的山不是名声在外的旅游胜地,琼措一行人在转山途中没有太多的观光客,偶尔会有藏民,他们转着经轮,穿着藏袍,把糌粑、酥油都藏在里面,一路前行。“藏民们很友好,也很害羞,他们对于转山这件事看得很平常却又很虔诚,就好像所有的愿望都已经是飘在天上的云或者脚边流淌的河水,一直自然地存在。”
这种蕴藏在佛教中的气质影响到了琼措,使得她并不会像大部分转山的人们一样有关乎自己的特别明确的心愿。她也希望千里迢迢去到藏地转山的人们能够尊重当地的习俗和信仰,注意自己的举止文明。“我现在其实挺害怕通过媒体去传播藏地的美好,因为去的人越多,就有可能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造成更多的破坏。”
Tips
琼措的转山提醒:
1.转山过程中可以喝一些水和饮料。 2.转山可能需要的装备是登山服、手套、围裙、发带,但是尽量减少负重。
3.不要破坏藏民们的玛尼堆,也不要乱扔风马旗、经幡等,垃圾就更不用说了。
张三:祝愿平安
爱好户外运动的张三在圈内已是小有名气,回忆起2011年5月那次围绕着神山冈仁波齐转山的经历,她说,当时对于高原地区的户外经验太少了,面对很多危险都不知所措。
张三
蚂蜂窝旅行家、专栏作者,知名杂志撰稿人,作品见于《新旅行》《孤独星球》《风景名胜》等。北京文艺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客座嘉宾。
张三和同伴的冈仁波齐转山之旅不可谓不凶险,两天的途中,由于高原反应而一直伴随着的头痛症状始终没有消除。一路上除了肯定会有的体力不支、不愿负重等困难,还遭遇了冰雹、迷路,横穿冰川河,甚至暂时失明,出现幻觉等众多危险情况。
出发前,张三刚刚从上一家公司辞职,一直在做与文字打交道的工作,使得她多少有些厌倦和想逃离。那些之前偶尔有过的出行和户外体验像是疯长在心底的草。于是,辞职后的她收到伙伴的邀请,没有犹豫就答应了:“好!我们去西藏!”两个人愉快地就此上路,先到拉萨,去过大众水准的景点,也租到自行车体验了高原骑行的辛苦,还感觉此行必须要再包括转山才能圆满,办了边境证,搭上了去往阿里的汽车,直奔大名鼎鼎的塔钦村庄。
经典的冈仁波齐转山线路全长将近50公里,对于藏地居民来说,他们不选季节,不挑时机,似乎日日是好日,一天就能轻松走完全程。但是对于像张三这样的零海拔地区的游客来说,往往会选择在中途的止热寺借宿一晚,把行程分成两天。“人们在止热寺留宿还有一个目的是观察自己的身体对于高原反应会不会更加强烈。冈仁波齐是冈底斯山脉的主峰,向阳面终年覆盖不融化的白雪,背阴面却常年无雪。山体上还有自然形成的凹槽,十字交叉,人们传说这是天然的“万字符”。神山经常白云缭绕,转山的人如果能在途中看到山顶真容,都会被当地人认为是非常有福气的事情。
由于没有请向导,当他们体力越来越差,天色也越来越晚的时候,在一个岔路口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我们一开始觉得,只要我们跟着转山的藏民走就没问题,向导是没必要的,但是后来我们发现,这种想法根本就不现实,因为藏民们走得太快了,我们还在苦苦跋涉的时候人家已经绝尘而去了。”张三他们沿着错误的路走了三个小时之后,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一条越来越宽的冰川河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也将他们和正确的路分隔开相当大的距离。她和同伴决定往回走一段,看到冰川河大概有15米宽的时候,同伴脱了鞋,强忍着刺骨的冰冷蹚过了河。在河对岸,同伴试图找藏民借一匹牦牛接张三过河,但语言实在无法沟通,十几分钟后未果。“没办法我只有自己蹚过去了,水最深的地方到了我的腰部。”没有准备干的衣服和鞋袜,过河之后的张三只能忍着湿冷继续前进,大约在走了半个小时之后,她忽然失明,眼前不断出现幻觉。“我紧紧拉住同伴,原地躺下,休息了半个小时才恢复视觉。”在那半个小时里,她想到了自己尚年轻的生命并没有对这世界的恶意,也想到了若能平安归来一定要好好生活。
最终,他们在走过悬崖之后又回到了塔钦村,村子里还有人在等他们归来,说再不回来就要出发去沿路寻人了。第二天早饭的时候,张三觉得那些四川人、东北人开的小饭店特别亲切。她特意点了一些好吃的庆祝自己劫后重生,老板告诉她,马年再来吧,会公德翻倍,她心里暗暗想,再也不来了。“可是真的到了马年,又觉得还是应该再去一趟,许了愿要还。2014年的十月,我会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