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尤其为贫困地区、边远山区、资源匮乏地区带来跨越发展的难得机遇,可以将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电子商务转化为经济价值。未来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农业信息服务还会涌现出许多新的企业和产业
2015年5月6-7日,农业部全国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推进会在浙江省遂昌县召开。在会上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接受了《小康》记者的专访。
《小康》:中央1号文件连续两年对信息进村入户作出部署,它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有怎样的推动作用?
陈晓华:信息化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没有农业信息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信息化就没有全国的信息化。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春季农业生产暨森林草原防火工作会议上,汪洋副总理还强调说,信息进村入户是一个重要的平台,搞好了,可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可以解决政务、经济事务、公共服务等诸多问题。
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还有五年的时间,我们深知农业现代化是“四化”的短腿,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也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所以,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重大机遇,立足农村与城市到2020年同步实现小康的战略目标,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全面深度融合,打造农村奔小康的新通道。
《小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究竟会对农业和农村发展带来怎样的变化,农民又能从中获得什么红利?
陈晓华:我国农业现在既受到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双重挤压,又面临补贴“黄箱”和资源环境“红箱”的双重约束。信息进村入户可以借助互联网,发挥信息指导生产、引导市场的作用;可以借助互联网,发挥物联网的作用,实现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可以借助互联网,发挥电子商务降低流通成本的作用。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经济进入新常态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依然非常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想让农业继续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就要增添新的动力,信息进村入户就是新的动力之一。通过信息进村入户这个平台,农村市场打开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起来了,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找到了。
今年两会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虽然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互联网大国和电子商务大国,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还有5万多个行政村没有通宽带,有70%的农民没有使用互联网,去年农产品电子商务经营额也只占农产品销售总额的3%。所以,通过信息进村入户,工业品、农业生产资料下乡了,农产品进城了,农民也和城里人一样享受信息化的红利了。
《小康》:去年5月29日,农业部在福建省南安市召开全国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现场部署会,一年过去了,试点工作取得了什么成果?
陈晓华:这一年我们在北京、辽宁等10个试点省(市)、22个试点县(市、区)开展了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已经建成运营近4000个益农信息社,覆盖22个试点县60%以上的行政村,让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培训体验服务进村落户。
在试点过程中,我们培训信息员4658人次,其中骨干信息员1100人次,建设了一支“有文化、懂信息、能服务、会经营”的新农人队伍。我们统一了建站标准,在确保政策、技术、市场行情这些涉农服务资源率先上线的同时,积极引入电信、邮政、供销、金融、保险、水电、医疗等公共事业单位和相关企业的服务资源,让农民足不出村就能办想办的事。
在福建南安的现场部署会上,有18家企业联合发出倡议,这18棵“青松”有的已经生根发芽,有的正在成长壮大。今年的推进会,中国电信、农业银行、京东、农信通、嘉言民生5家企业发动22家企业共同承诺,表示益农信息社建设到哪里,他们的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形成了“政府+运营商+服务商”共同推进的格局。
《小康》:信息进村入户平台要为农民提供公益服务、便民服务,但是公益服务的持续性需要商业模式的支撑。在这一年的试点过程中,有没有探索出这样的模式呢?
陈晓华:我认为要实现公益服务的可持续最关键是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的原则,在这个基础上探索“羊毛出在牛身上”的利益置换模式。
一年的试点工作中,我们也探索了很多商业模式。比方说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采取自主申报、县级农业部门与运营商共同审定的办法,将“要他建”变为“他要建”,保证了建站的标准和质量;河南省、甘肃省建设县级运营中心和乡镇分中心,管理村级加盟站,实行“麦当劳”式管理。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遂昌嘉言民生探索出的“政企社共建模式”,它采取企业化管理方式,统筹管理了原来各自为战的村级便民服务中心。“不靠政府给钱、不向农民收费、不增企业负担”,他们将138项政务服务,电力、通信、保险、银行、物流、旅游等52项市场服务整合到益农信息社,建成了这样一个“进一个门、办样样事”的服务超市。这个模式让原本靠政府“输血”的便民服务中心拥有了“造血”自足的功能。所以这次现场会我们选择在遂昌开,就是想通过现场考察的方式,让大家有机会学习这样值得复制、推广的好做法。
《小康》:国家统计局有一组数据让我们很惊讶,今年1-2月,农林牧渔业民间投资达到544亿元,同比增长了41.3%,增速远远高于工业和房地产业。阿里和京东也从去年开始实施“千县万村”、“渠道下沉”战略,更有不少民间企业把农村看做“蓝海”想占领自己的地盘,进入一种诸侯争霸的阶段,您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陈晓华:现在的竞争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要看趋势,符合趋势的才能做得长久。我认为未来发展有“四无”的趋势。
第一个是“无所不在”。未来是一个人人相连、物物相连、业业相连的世界,互联网如同水、空气一样,每个人都离不开。“互联网+”也必将对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第二个是“无中生有”。“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尤其为贫困地区、边远山区、资源匮乏地区带来跨越发展的难得机遇,可以将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电子商务转化为经济价值,像浙江遂昌、甘肃陇南、陕西武功、贵州铜仁等地农产品电子商务异军突起,可以预见,网络世界孕育着无限可能,未来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农业信息服务还会涌现出许多新的企业和产业。
第三个是“无微不至”。在电子商务的推动下,市场体系已经由过去的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消费者为中心,服务质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逐渐成为主流。只有你以客户为导向,提供无微不至的优质服务才能立足。
第四个是“无边风月”。信息进村入户是承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的重要平台,不仅能够直接带动上百万农村青年的创业就业,而且为相关企业开拓农村市场搭建了“高速路”,更为政府实施惠农工程装备了“直通车”,也是信息化时代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一条“连心线”。随着信息进村入户的深入推进,益农信息社的不断增加,最终全国60万个行政村会连成一张农业大数据网络,构造“政府得民心、企业有钱赚、农民享实惠”的多赢局面,前景是无限美好的。
2015年5月6-7日,农业部全国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推进会在浙江省遂昌县召开。在会上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接受了《小康》记者的专访。
《小康》:中央1号文件连续两年对信息进村入户作出部署,它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有怎样的推动作用?
陈晓华:信息化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没有农业信息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信息化就没有全国的信息化。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春季农业生产暨森林草原防火工作会议上,汪洋副总理还强调说,信息进村入户是一个重要的平台,搞好了,可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可以解决政务、经济事务、公共服务等诸多问题。
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还有五年的时间,我们深知农业现代化是“四化”的短腿,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也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所以,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重大机遇,立足农村与城市到2020年同步实现小康的战略目标,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全面深度融合,打造农村奔小康的新通道。
《小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究竟会对农业和农村发展带来怎样的变化,农民又能从中获得什么红利?
陈晓华:我国农业现在既受到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双重挤压,又面临补贴“黄箱”和资源环境“红箱”的双重约束。信息进村入户可以借助互联网,发挥信息指导生产、引导市场的作用;可以借助互联网,发挥物联网的作用,实现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可以借助互联网,发挥电子商务降低流通成本的作用。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经济进入新常态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依然非常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想让农业继续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就要增添新的动力,信息进村入户就是新的动力之一。通过信息进村入户这个平台,农村市场打开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起来了,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找到了。
今年两会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虽然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互联网大国和电子商务大国,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还有5万多个行政村没有通宽带,有70%的农民没有使用互联网,去年农产品电子商务经营额也只占农产品销售总额的3%。所以,通过信息进村入户,工业品、农业生产资料下乡了,农产品进城了,农民也和城里人一样享受信息化的红利了。
《小康》:去年5月29日,农业部在福建省南安市召开全国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现场部署会,一年过去了,试点工作取得了什么成果?
陈晓华:这一年我们在北京、辽宁等10个试点省(市)、22个试点县(市、区)开展了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已经建成运营近4000个益农信息社,覆盖22个试点县60%以上的行政村,让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培训体验服务进村落户。
在试点过程中,我们培训信息员4658人次,其中骨干信息员1100人次,建设了一支“有文化、懂信息、能服务、会经营”的新农人队伍。我们统一了建站标准,在确保政策、技术、市场行情这些涉农服务资源率先上线的同时,积极引入电信、邮政、供销、金融、保险、水电、医疗等公共事业单位和相关企业的服务资源,让农民足不出村就能办想办的事。
在福建南安的现场部署会上,有18家企业联合发出倡议,这18棵“青松”有的已经生根发芽,有的正在成长壮大。今年的推进会,中国电信、农业银行、京东、农信通、嘉言民生5家企业发动22家企业共同承诺,表示益农信息社建设到哪里,他们的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形成了“政府+运营商+服务商”共同推进的格局。
《小康》:信息进村入户平台要为农民提供公益服务、便民服务,但是公益服务的持续性需要商业模式的支撑。在这一年的试点过程中,有没有探索出这样的模式呢?
陈晓华:我认为要实现公益服务的可持续最关键是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的原则,在这个基础上探索“羊毛出在牛身上”的利益置换模式。
一年的试点工作中,我们也探索了很多商业模式。比方说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采取自主申报、县级农业部门与运营商共同审定的办法,将“要他建”变为“他要建”,保证了建站的标准和质量;河南省、甘肃省建设县级运营中心和乡镇分中心,管理村级加盟站,实行“麦当劳”式管理。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遂昌嘉言民生探索出的“政企社共建模式”,它采取企业化管理方式,统筹管理了原来各自为战的村级便民服务中心。“不靠政府给钱、不向农民收费、不增企业负担”,他们将138项政务服务,电力、通信、保险、银行、物流、旅游等52项市场服务整合到益农信息社,建成了这样一个“进一个门、办样样事”的服务超市。这个模式让原本靠政府“输血”的便民服务中心拥有了“造血”自足的功能。所以这次现场会我们选择在遂昌开,就是想通过现场考察的方式,让大家有机会学习这样值得复制、推广的好做法。
《小康》:国家统计局有一组数据让我们很惊讶,今年1-2月,农林牧渔业民间投资达到544亿元,同比增长了41.3%,增速远远高于工业和房地产业。阿里和京东也从去年开始实施“千县万村”、“渠道下沉”战略,更有不少民间企业把农村看做“蓝海”想占领自己的地盘,进入一种诸侯争霸的阶段,您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陈晓华:现在的竞争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要看趋势,符合趋势的才能做得长久。我认为未来发展有“四无”的趋势。
第一个是“无所不在”。未来是一个人人相连、物物相连、业业相连的世界,互联网如同水、空气一样,每个人都离不开。“互联网+”也必将对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第二个是“无中生有”。“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尤其为贫困地区、边远山区、资源匮乏地区带来跨越发展的难得机遇,可以将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电子商务转化为经济价值,像浙江遂昌、甘肃陇南、陕西武功、贵州铜仁等地农产品电子商务异军突起,可以预见,网络世界孕育着无限可能,未来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农业信息服务还会涌现出许多新的企业和产业。
第三个是“无微不至”。在电子商务的推动下,市场体系已经由过去的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消费者为中心,服务质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逐渐成为主流。只有你以客户为导向,提供无微不至的优质服务才能立足。
第四个是“无边风月”。信息进村入户是承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的重要平台,不仅能够直接带动上百万农村青年的创业就业,而且为相关企业开拓农村市场搭建了“高速路”,更为政府实施惠农工程装备了“直通车”,也是信息化时代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一条“连心线”。随着信息进村入户的深入推进,益农信息社的不断增加,最终全国60万个行政村会连成一张农业大数据网络,构造“政府得民心、企业有钱赚、农民享实惠”的多赢局面,前景是无限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