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的握手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sa5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盛夏,去参观红军三平会师纪念馆,天气炎热,内心也是热烈的,澎湃着一种激情。尽管来了多次,但有些历史值得一再重温,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曾经来过。
  从仰圣山庄大门口右转,行走数十米后左转,红军三平会师纪念馆就以小巧别致的姿态出现在眼前,其实纪念馆就在仰圣山庄后面。这是一幢两层的建筑,不大,只有一个门厅两个展室。没有什么花样,纪念馆朴素地存在,布展也是图片、文字和为数不多的一些当年实物,但就是这些东西,承载了一段历史,传递了诸多信息,把参观者的目光拉回到当年,拉回到那段战火纷飞的时光,呼啸岁月。
  红军三平会师,是红三团和红九团的会师,是一次革命的会师,一次红色的握手,这不是简单的一次礼节,而是艰苦卓绝,是历经生死,是突破重围的握手。回到当年,这次会师是处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中的胜利会师,在当时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它打开了闽西、闽南两块根据地的通道,减少了其它苏区的压力,打乱了国民党的部署,扩大了红军的影响,鼓舞了军民的斗志,为以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将领。当我们默读这段话的时候,可以感受到文字背后沉甸甸的分量,这段历史注定无法云淡风轻。红三团的发展史、红九团在平和县锅仔岽和永定县的犀牛岗与敌人的战斗、红军三平会师,看着那一张张图片,一段段简短的文字说明,一件件实物,每一次的目光停留,勾起的都是一段段历史,是生与死的考验,是血和泪的记忆,这些是用生命和鲜血写就的岁月内涵,时光解说词。
  当我们关注一段历史的时候,我们需要追根溯源。红三团的前身是闽南特委书记陶铸亲自组建的闽南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1932年初,毛主席带领中共苏区红军从龙岩过来,击溃当时漳州城守敌张贞部队,缴获大量的枪支弹药,并会见当时闽南特委书记陶铸、游击队长王占春,在毛主席的指示和帮助下,1932年5月红三团在漳浦新厝顶成立。三平会师的时候,红三团的领导机关是中共闽粤边区特委,中共闽粤边区特委开展的主要苏区有广东省的大埔、饶平县和闽南的平和、南靖、云霄、诏安、漳浦县,红三团当时在闽南根据地战斗;红九团的领导机关是中共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当时在闽西根据地战。两个团,在各自的根据地辗转作战,但形势的变化让这两支队伍有了会师的契机和需求。1935年,红军主力已经进入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当局趁此机会加大了对地方红军游击队的“清剿”力度,他们调集了10余万的军队,主要对闽西、闽南、闽粤边区的红军游击队进行了残酷的“清剿”。当时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在这种敌众我寡,大军压境的情况下,为避免被动挨打局面的出现,命令红九团下闽南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并跟红三团连成一片。这是一个选择,是一个谋划,是一个战略性决策。当命令下达之后,意味着长途行军,沿路作战,迂回穿行。4月的一天,一支1000多人的队伍在团长吴胜的带领下,从永定县三梅洲五指山出发,途经深山老林、高山峻岭这些敌人防备力量较薄弱的地方,一路披荆斩棘,风餐露宿……经过了广东的大埔、饶平和闽南的平和、南靖、云霄、诏安、漳浦等共七个县,辗转数千公里,历时三个多月,几经周折以后,与当时的地下联络点取得联系,获知红三团部分官兵在三坪这一带活动,决定在三平寺会师。
  7月1日,红三团团长张长水带领800多名官兵,红九团的团长吴胜带领1000多人,在三平寺大雄宝殿前胜利会师。他们握手、他们拥抱、他们欢呼,这次的会师不是简单的相见,也不是简单的人数增加,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撕开了一条通道。突破重围,这是多么艰难而又珍贵的字眼。他们的会师,让国民党大为震惊,打乱了国民党的部署,国民党立即集中数万军队,对会师红军进行残酷“清剿”,会师红军利用深山老林与敌人周旋战斗。10月,红九团奉命回师,途中经过一系列的激战、血战,从出发时的1000多人,回到出发地时只剩下80多人。纪念馆里的文字、图片还有实物,还原了一段历史,就在那一厅两室的空间里,感受到的是艰苦卓绝、硝烟弥漫、英勇顽强、可歌可泣等一串串字眼。
  历史是需要铭记的,于是就有了红军三平会师纪念馆,纪念馆于1986年10月奠基,1988年11月落成开馆,建设是为了铭记,是为了弘扬。它是平和县乃至漳州市主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之一,2007年12月被省政府命名为“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纪念馆的屋后翠竹茂密,有风吹过,竹叶哗啦啦作响。纪念馆四周,绿树红花,纪念馆静谧地站立,透露出一种庄重。看着门口那个小亭,再次默读那块红军三平会师的碑记,朝着纪念馆深深地鞠躬,向那些英雄致敬,向那段历史致敬。
  离开纪念馆,前往数百米外的三平寺。这是一座有历史的寺庙,距今已经一千一百多年,绝对称得上千年古刹。走进三平寺,不用钟鼓齐鸣,只要站立在那儿,看香烟缭绕,一种别样的肃穆油然而生,庄严的景仰自然地流淌,圣地三平的感觉汹涌而来。三平寺由卓锡于此,后又圆寂于此的唐代高僧广济大师,也就是三平祖师公——义中禅师于唐朝年间创建,三平寺院建在大柏山两峰对峙一处昂起的蛇头上,叫做“下水蛇”,溪的下游处有一“上水龟”,龟蛇相对,颇具特色。三平寺与一般寺庙制格局不同,少建了座天王殿,是颇具特色的三殿半。我们的脚步停留大雄宝殿,这个如今年近百万人次香客虔诚经过前往朝拜三平祖师的地方,当年红三团和红九团会师就在这个地方。仿佛听到他们当年的欢呼声,看到他们历经生死之后的喜极而泣,看到他们的握手拥抱。当年选择此地,也许是因为这个地方足够宽敞,历史,就這样给三平寺加上了具有红色色彩的一笔。香客来来往往,我却沉浸在那一段历史,细细回味。
  遥想当年,三平祖师在毁寺汰僧的大气候下四处奔逃的时候,那时候的他只想天下之大能有他和同道的容身之处,于是他带着弟子直奔茂林修竹,悬泉飞瀑、群山环抱,清溪回映的三平而来,不过,那时侯他首先考虑的不是风景,而是安全。所有的逸致都只有在闲情的基础上才存在可能,可当时他不要说闲情,甚至可以说惶惶不可终日,而“登者必历三险三平,乃至岩顶”、“岩谷深邃,结曲奇危”的三平自然也就成为理想的栖息之地。当然,看到流淌的河水上有樟花的时候,他明白有樟花的地方平和三平寺 平和老促会供图
  肯定是个好地方,因此直奔上游而去,可谓安全与优美的结合,可以说几近完美了。而红三团和红九团在三平的会师,同样也有对安全的需求,对突破重围的需求,对另辟蹊径的需求。历史深处,隐隐有了相似的地方,尽管,时隔千年。
  自从三平祖师杨义中创建以来,三平寺历尽沧桑,屡毁屡建,每一次的毁和建都是历史沧桑的片段,留存有岁月的倒影,时光的印痕。在不断修葺的过程中,千年古寺有的东西消失了,有的东西留了下来,有的东西增加了,自有别样的风韵,无法简单言明是什么样的味道。其中有一次的沧桑变化和红军会师有关。当年祖师公助人为乐,他带领弟子和当地的山民和睦相处,传授桑麻耕织技术,给他们治病,并将自己强身拿手的“太祖拳”和“少祖拳”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山民,籍以健身防病,博得居家百姓的欢迎和赞赏,赢得了敬重。因此当红军会师之后,经费十分困难,或许因为传承三平祖师助人为乐的精神,但不仅仅因为如此,也不能简单地以“出家人慈悲为怀”作为解释,同情革命、支持革命应该是主要因素,当时三平寺的和尚拿了大量的香火钱支持红军,给伤员疗伤,掩护红军。这样的决定需要勇气,需要睿智的目光,需要承担风险,但这些和尚义无反顾地做了。后来,这些事被国民党军队八十师沈东海(团长)部发觉。敌人恼羞成怒,放火烧了三平寺,庙内和尚全部被杀。从那以后,三平寺这千年古刹再也没有和尚。
  站在三平寺大雄宝殿前,放眼寺庙四周,这就是当年战斗的地方,就是当年会师的地方,三平寺,这个三平祖师文化汇聚的地方,也同时拥有了红色的色彩,可以让我们一次次回望,一次次回忆。
其他文献
“红旗跃过汀江, 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红军直下龙岩之后,去了哪?  “玉在山而草木润。”因出紫芝草而得名的芝山,人文荟萃,钟灵毓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交相辉映,有一脉相传流传至今的漳州文脉,也蕴藏着丰饶的红色宝藏。从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的胜利西路拐进园林式的芝山大院,闯入你眼帘的有满目的绿,也有耀眼的红。五月,木棉树盛开如火炬的英雄花已经谢了,花开如火焰的火焰木却开得正旺
期刊
党的97岁诞辰前夕,在举国上下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浓烈气氛中,我再次走进东山岛谷文昌纪念园,瞻仰被习总书记多次评价和赞扬的谷文昌。坐上小车,从东山岛县城沿西陈公路,约摸15分钟,就到了所在地赤山林场。沿途两侧,触目皆是绿树鲜花,就连昔年风沙弥漫,仿佛千顷白晒埕的“白埕村”,也是一派绿树森森、绿色茵茵的田园风光。在将近8公里处的山只村,车子向左开进了一个绿色世界,浓郁苍翠的木麻黄树,遮天
期刊
故乡,犹如一根多愁善感的丝线,牵扯着我魂牵梦萦;故乡,仿佛一盘无绪的麻苎搅得我心慌意乱;故乡,酷似一坛陈年醪醴,把我醉得稀里糊涂。  多少年过去了,那条潮落潮起的海港,那艘橹声欸乃的舢舨船、那箱飘动在海湾里的渔排、那条摇头摆尾的黄瓜鱼、那个富有爱情传奇故事的后舍滩、那口源远流长的古井,还有祖母、舅舅、表叔,我的童年伙伴、同学和朋友,这些,仿佛罗源湾里澎湃而起的一浪高过一浪的漩涡,让我难以走出对故乡
期刊
赞歌  不管是路过,还是寻踪,在龙海市榜山镇洋西村口,目光总会被硕大岩石上鲜红的字吸引:“龙江颂歌”。  好奇心很容易就爆棚了:这是怎样史无前例的赞歌呢?居然被高调唱红大江南北,被几十个剧种争相演绎!被周恩来总理指定来招待外宾!让毛泽东主席说出充分肯定的金句:  “这个戏很好,让水,不争水!龙江精神,这是共产主义风格!你们为五亿贫下中农演了一个好戏。我们国家将近六亿人口,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戏还只
期刊
窗外的树木不断向后隐去,十里之外,汽车开始上坡并持续在山谷间盘旋。左侧是深不见底的山谷,它们或长或短,或宽或窄,或大或小,呈条块状把山脉切割成无数峰峦,并随着汽车的移动变换着它们的样貌。  山路又弯又窄,汽车像蜗牛在爬行,缓慢而费力。道路弯转处,师傅总是不停地按着喇叭,以免与迎面扑下的车辆发生亲密的接触。每次交汇都是精彩的太极表演。“山区的雾说来就来,如果遇上云雾,那真是伸手不见五指,你看不到山,
期刊
中国人的红色情结与生俱来,“红色文化”流动在民族的血脉里,传承在民族基因中。追寻红色记忆,回顾红色历史,长泰县坂里乡“知青缘”无疑是绝佳去处。  万绿丛中一抹红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地方,相看不厌,久之想念,坂里乡就是其中一个。它是“藏”在长泰县域西北部的“全国环境优美乡”,与华安县、安溪县交界,面积123平方公里,人口1.37万人。这个出尘安逸的小镇,森林覆盖率76%,拥有一望无际干净纯粹的山
期刊
漳浦县石榴镇有一座两进廊式带天井的老宅见证了闽南革命,在这里中央红军打响了创建靖和浦苏区的第一枪,红色烽火熊熊燃起,开始出现新的革命局面,建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靖和浦苏区革命根据地。这座老宅,也成为闽南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的承载者,成为人们瞻仰革命前辈的地方。  1932年4月20日,毛泽东率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同一天毛泽东在漳州芝山红楼接见邓子恢、王占春,听取关于闽南革命斗争情况汇报。毛泽东强调
期刊
羅曼·罗兰的名句:“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确,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颗善于感受美的心灵,你就能发现美就在身边、美就在眼前,美,无处不在。  小城南靖就是个美丽的地方,生于斯长于斯,对这里的一史一迹、一景一区、一山一水、一花一树都生出无限爱意来。我以为我所居住的小城是人间的四月天,她举世闻名,坐拥世遗景点土楼、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云水谣、有古韵悠悠的东溪窑、有太极水乡塔
期刊
一  一大片绿地广场,一排排挺拔苍劲的树木,青青的草地上有许多星星点点的小花,在草丛中轻舞飞扬,一片绿意盎然的春天景致就这样展现在人们眼前。漳州市中山公园,山水交融的布局风格,融合时代发展背景,一直是人们休闲散步的绝佳去处。园内景致独特,植被茂密,是芗城区重要的生态绿化公园。作为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一个象征点,时光已远,而它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一同经历了风雨岁月,见证了一段段沧桑。  中山公园
期刊
周末的时候,我又一个人到办公室坐着,打开电脑,想着能写点什么。  这是最近常有的生活模式。  现在,我在当地县级报社做一份编辑、记者的工作。每周一、周二负责编排两个A3大小的历史文化版面,周二晚上加班,对报纸所有8个版面的文字进行最后的总校对、定稿,完成每周一期的出版任务。周三到周五,则是不定时的新闻采访,回来要马上写完稿件,在新闻网站、微信公众号传播。有时,周末值班采访,从早上到晚上,直到深夜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