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国际市场跌宕起伏和贸易理论空前繁荣的大背景下,传统的专业培养方案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对国际商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科学定位普通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其培养方案,是该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中需要解决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国际贸易在更大广度、深度上持续开展起来,外贸行业在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科学定位普通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与模式,优化其培养方案,是该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中需要解决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国际经济与贸易在学科划分上属于应用经济学学科。随着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因此,如何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专业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于2004年开办了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截止目前已培养近1600名学生,其中毕业生近800人。学校提出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采取实施“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培养模式,既要保证学生对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实务技能的掌握,又要保证学生毕业离校后有较强的继续教育意识与自学能力,为其日后向高级国际商务管理人才发展打基础。
一、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我校属于教学型大学,即以本科教育为主,开展少量的研究生教育。目前学校将该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在培养能系统掌握经济学基础理论、国际经贸专业理论以及国际贸易实务基本技能,富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外经贸公司、企业单位、政府部门等从事相关业务工作的应用性创新型专门人才。专业建设的思路及规划是:秉承立信“学验”并重办学传统,根据市场的需要和根据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特点,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按照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制定和完善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术和教学研究,完善教学质量控制体系,推行“学研并重、学验并重”教学模式,构建“知识+智能+技能”的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培养模式的构建
1993年,我国高等教育系统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理念后,我校的教育开始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强调通识教育,同时也适当地增加了职业化训练。
在多学科交叉的背景下,建立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基础扎实、专业面向广、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且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提高了学生就业后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提高的能力,降低了学生转换工作的难度,从而有利于学生不断适应变化的市场需求以及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基于此认识,我们应该在制定教学计划、设置通识课程和选修方向时,强调加强灵活性,强化数学、外语以及计算机教学,力图拓宽专业口径,实现一专多向,使学生打好基础、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发展后劲,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及应对措施
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即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动手操作和应用相结合。旨在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主动适应外贸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以社会评价、用人单位满意和招生就业率作为衡量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
第一,从课程体系上,要注重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平衡。课程体系设计一方面要能给学生提供较好的基础性工具,方便后续课程教学、深造和工作后的继续学习,增加国贸人才能力层面的选择空间。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具体做法上,可以考虑适当增加学科基础课程的范围和深度,争取外语、数学、统计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基础课程能适当拓宽和加深,增加商务模拟等实训课程,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第二,强化双语教学和计算机教学。入世后,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日趋频繁,这要求我们的学生不仅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还要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外语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在一、二年级,除了大学英语精读教程教学外,每周还应增设听力和口语课程,以弥补当前外语教学只注重阅读而忽略听、说能力培养的不足;在三、四年级,开设国际经贸英语商务沟通、国际经贸英语口语与听力及外贸英语函电等课程,使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学等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以帮助学生跨越听力关、口语关,提高外语交流能力。双语教学可分为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是简单渗透,教师只是用英语来讲述一些专业术语、重要原理等,讲课时主要是用中文;第二层次是整合,教师上课时交替使用中、英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学会怎样用英语来表达中文内容;第三层次是双语思维,让学生学会用母语和外语来思考、解答问题。
就计算机教学而言,除了在通识课程里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外,在公共选修课程里还可开设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等课程,以满足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学习的需求。此外,其他课程的上机实验教学也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
第三,适当引进具有外贸公司工作经历的人才到高校授课,或者派教师到外贸企业观摩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第四、加强实践教学。学生能力培养要与实践相结合,要注重实验实践教学,并在实践环节中加强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可通过实验室模拟、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社会调查等形式实现。国际贸易专业能力的养成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积累、反复实践的过程。可以将实践教学设计为课堂基础技能练习——仿真模拟实验——场景实训——社会实习等四大教学过程,将国际贸易技能训练以多种方式分布于多个学期中,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国际贸易实践教学。
1.开展认识实习。认识实习是学生在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前进行的一次实践活动。这对学生全面了解贸易企业和业务及其对从业人员素质、技能和能力的要求、行业地位和发展前景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使学生对专业有全面的认识,为其今后的选课和学习提供良好的帮助,尤其是使其自选课更具系统性、针对性。
2.开展基地实训和社会调查。通过到基地参加培训和实习,要求学生撰写实践报告和论文等,引导其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分析经济现象,深化其对基本经济理论的理解,扩大知识面,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等。
3.毕业实习是学生在系统地完成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全部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现场实习。这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并为撰写毕业论文搜集必要的资料。
4.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举办各种形式的竞赛或文体活动或社团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潜能,并加强素质教育。
第五,改革教学考核方法。传统的以考试决定最终成绩的考核方法,容易使学生陷入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既不能综合考核学生的素质,也不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可以尝试改变传统的考核方法,制定综合、灵活、全面的课程考核评分办法,采用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实验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从而大幅度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与此同时,减少闭卷考试的科目,扩大开卷考试、考查、口试、实际操作等考核方式在课程考核中的运用范围,以提高考核的实际效用。这有利于推动学生平时就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避免临考前的突击应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六,改进教学管理手段
目前学校已经实现了网上选课、网上登录成绩、网上学籍审核、网上评教、网上查询成绩、网上统计和分析学生成绩、网上办公等多种功能。这不仅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师生,也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与效果。另外,该专业的绝大多数课程都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不仅可以增强教学效果,也可有效利用课堂时间,相应地增加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对培养学生独立钻研、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刘晓伟,孟亮.论普通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定位[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02).
[2]王涛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改革[J].大学教育科学,2009,(01).
[3]罗双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09,(06).
[4]蓝伟东,郑秀梅.关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丽水学院学报,2009,(02).
[5]吴国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纺织教育,2008,(05).
[6]胡心宇,张晓骏.国际经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08).
关键词: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国际贸易在更大广度、深度上持续开展起来,外贸行业在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科学定位普通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与模式,优化其培养方案,是该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中需要解决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国际经济与贸易在学科划分上属于应用经济学学科。随着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因此,如何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专业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于2004年开办了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截止目前已培养近1600名学生,其中毕业生近800人。学校提出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采取实施“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培养模式,既要保证学生对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实务技能的掌握,又要保证学生毕业离校后有较强的继续教育意识与自学能力,为其日后向高级国际商务管理人才发展打基础。
一、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我校属于教学型大学,即以本科教育为主,开展少量的研究生教育。目前学校将该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在培养能系统掌握经济学基础理论、国际经贸专业理论以及国际贸易实务基本技能,富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外经贸公司、企业单位、政府部门等从事相关业务工作的应用性创新型专门人才。专业建设的思路及规划是:秉承立信“学验”并重办学传统,根据市场的需要和根据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特点,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按照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制定和完善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术和教学研究,完善教学质量控制体系,推行“学研并重、学验并重”教学模式,构建“知识+智能+技能”的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培养模式的构建
1993年,我国高等教育系统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理念后,我校的教育开始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强调通识教育,同时也适当地增加了职业化训练。
在多学科交叉的背景下,建立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基础扎实、专业面向广、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且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提高了学生就业后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提高的能力,降低了学生转换工作的难度,从而有利于学生不断适应变化的市场需求以及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基于此认识,我们应该在制定教学计划、设置通识课程和选修方向时,强调加强灵活性,强化数学、外语以及计算机教学,力图拓宽专业口径,实现一专多向,使学生打好基础、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发展后劲,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及应对措施
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即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动手操作和应用相结合。旨在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主动适应外贸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以社会评价、用人单位满意和招生就业率作为衡量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
第一,从课程体系上,要注重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平衡。课程体系设计一方面要能给学生提供较好的基础性工具,方便后续课程教学、深造和工作后的继续学习,增加国贸人才能力层面的选择空间。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具体做法上,可以考虑适当增加学科基础课程的范围和深度,争取外语、数学、统计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基础课程能适当拓宽和加深,增加商务模拟等实训课程,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第二,强化双语教学和计算机教学。入世后,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日趋频繁,这要求我们的学生不仅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还要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外语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在一、二年级,除了大学英语精读教程教学外,每周还应增设听力和口语课程,以弥补当前外语教学只注重阅读而忽略听、说能力培养的不足;在三、四年级,开设国际经贸英语商务沟通、国际经贸英语口语与听力及外贸英语函电等课程,使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学等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以帮助学生跨越听力关、口语关,提高外语交流能力。双语教学可分为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是简单渗透,教师只是用英语来讲述一些专业术语、重要原理等,讲课时主要是用中文;第二层次是整合,教师上课时交替使用中、英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学会怎样用英语来表达中文内容;第三层次是双语思维,让学生学会用母语和外语来思考、解答问题。
就计算机教学而言,除了在通识课程里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外,在公共选修课程里还可开设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等课程,以满足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学习的需求。此外,其他课程的上机实验教学也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
第三,适当引进具有外贸公司工作经历的人才到高校授课,或者派教师到外贸企业观摩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第四、加强实践教学。学生能力培养要与实践相结合,要注重实验实践教学,并在实践环节中加强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可通过实验室模拟、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社会调查等形式实现。国际贸易专业能力的养成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积累、反复实践的过程。可以将实践教学设计为课堂基础技能练习——仿真模拟实验——场景实训——社会实习等四大教学过程,将国际贸易技能训练以多种方式分布于多个学期中,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国际贸易实践教学。
1.开展认识实习。认识实习是学生在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前进行的一次实践活动。这对学生全面了解贸易企业和业务及其对从业人员素质、技能和能力的要求、行业地位和发展前景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使学生对专业有全面的认识,为其今后的选课和学习提供良好的帮助,尤其是使其自选课更具系统性、针对性。
2.开展基地实训和社会调查。通过到基地参加培训和实习,要求学生撰写实践报告和论文等,引导其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分析经济现象,深化其对基本经济理论的理解,扩大知识面,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等。
3.毕业实习是学生在系统地完成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全部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现场实习。这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并为撰写毕业论文搜集必要的资料。
4.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举办各种形式的竞赛或文体活动或社团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潜能,并加强素质教育。
第五,改革教学考核方法。传统的以考试决定最终成绩的考核方法,容易使学生陷入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既不能综合考核学生的素质,也不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可以尝试改变传统的考核方法,制定综合、灵活、全面的课程考核评分办法,采用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实验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从而大幅度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与此同时,减少闭卷考试的科目,扩大开卷考试、考查、口试、实际操作等考核方式在课程考核中的运用范围,以提高考核的实际效用。这有利于推动学生平时就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避免临考前的突击应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六,改进教学管理手段
目前学校已经实现了网上选课、网上登录成绩、网上学籍审核、网上评教、网上查询成绩、网上统计和分析学生成绩、网上办公等多种功能。这不仅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师生,也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与效果。另外,该专业的绝大多数课程都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不仅可以增强教学效果,也可有效利用课堂时间,相应地增加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对培养学生独立钻研、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刘晓伟,孟亮.论普通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定位[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02).
[2]王涛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改革[J].大学教育科学,2009,(01).
[3]罗双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09,(06).
[4]蓝伟东,郑秀梅.关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丽水学院学报,2009,(02).
[5]吴国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纺织教育,2008,(05).
[6]胡心宇,张晓骏.国际经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