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从2015年起,要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并在2017年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到2020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意见》发布以来的第一个学期刚刚开始,各大高校也摩拳擦掌开始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准备。为此,《经济》记者采访了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原司长、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理事长王炽昌,请其就创新创业教育谈一谈他的理解。
《经济》:从在中国科技大学任教到进入教育部任职,您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的教育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王炽昌:教育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社会的发展是密切相联系的。文革以后国家需要大量的人才,当时,我们国家还是实行计划经济。反映到招生工作也是如此,招生是计划招生,毕业时就计划分配,没有“毕业生就业”的说法。
1986年,教育部逐步加大招生和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那时也正好是“七五”计划的开始,国家开始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标志性事件就是芜湖的傻子瓜子。那时候人家要抓他,说他是资本主义,当时邓小平同志认为个体经济可以存在,这在邓小平文集中可以看到。从这开始出现了个体经济,经济的发展不以人的发展为转移,民营经济开始发展。就业体制也随之改变,形成了“计划协调,供需见面”的分配方式,即每年3月,国家会提前通知学校今年有多少学生要去哪些单位,相关单位也会事先做好准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现以后,个体经济蓬勃发展,现在小微企业已经占到了各类企业总数的51%,用人量也占到一半以上。在经济体制发生改变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分配方法也随之改变,用工量随着企业的需要来调整,企业根据自身需要来进行招工,所以,现在实行的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与其说是我们主观改变,不如说是顺应经济的变化。
《经济》: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创新创业教育也必将获得更多重视。您认为教育的重点是什么?请深度解读一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义。
王炽昌:最近都在提倡创新创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李克强总理提出以后几乎每天都在谈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是创新驱动发展,这已经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教育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是密不可分的,计划经济时是资源驱动发展,以后是投资驱动发展,现在就是创新来驱动发展。全国都在提创新创业,所以从最基本的教育层面就要开始适应社会的发展,改掉我们教育体制的弊端。因为教育也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化也会导致高等教育的改变,培养学生的模式也会发生相应改变,校园文化最重要的部分——校园风气也会发生改变。
所以说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成为素质教育,其重点就是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也不能强迫学生主要搞创业,而忽视就业。马云、俞敏洪的创业经历和人生经历可以作为一个例子给学生们讲,但是他们也不是一下子就成功的,也是经过反复摸索、反复失败才有今天的成绩。电子商务的出现对我们社会生活的改变非常大,尤其在李总理提出“互联网+”以后,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相互结合,给企业插上了一双翅膀,有了更多创新发展的空间,也给企业带来了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创新创业教育也应该包括教育学生转变思想,正确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
《经济》:现在大学生创业已经不再是特例,但假如连微信微商、淘宝网店等都算作是创业,创业该如何界定?创业乱象该如何避免?
王炽昌:不可能要求新的东西出现都是有条不紊的,一开始有不同意见肯定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职能就是发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就教育来讲,我们首先要把理念先转化过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高等学校面临的高等教育改革,首先要改革理念,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现在教育部明确对全体学生都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解决传统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两张皮”的问题,高等学校不仅培养学者、教授,也要培养未来的企业家。我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比如说我们中小学学习的音乐课,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出来都要当一名音乐家,而是培养他们的艺术素质。从小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创新创业的意识,而不是说刚毕业就一定要去创业、当企业家。
其实刚毕业的大学生去创业会遇到很多问题。据人社部统计,去年毕业生创业人数是46万人,大概占去年毕业生人数的6%,说明还是有很多学生选择创业的。创业并不是那么容易,创业的基本条件,首先就是资金,然后是创业方向的选择,第三是创业的团队,第四是人脉关系,而这些恰恰是刚毕业大学生的弱项。谁也不可能刚毕业就成为李嘉诚,他刚开始也是做塑料花出身的。创业和就业不能只顾其一,要两个都要抓,毕竟选择就业的人数还是绝大多数的,但素质教育是都要进行的。整个国家的文化观念也需要一个转变的过程。
《意见》发布以来的第一个学期刚刚开始,各大高校也摩拳擦掌开始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准备。为此,《经济》记者采访了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原司长、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理事长王炽昌,请其就创新创业教育谈一谈他的理解。
《经济》:从在中国科技大学任教到进入教育部任职,您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的教育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王炽昌:教育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社会的发展是密切相联系的。文革以后国家需要大量的人才,当时,我们国家还是实行计划经济。反映到招生工作也是如此,招生是计划招生,毕业时就计划分配,没有“毕业生就业”的说法。
1986年,教育部逐步加大招生和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那时也正好是“七五”计划的开始,国家开始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标志性事件就是芜湖的傻子瓜子。那时候人家要抓他,说他是资本主义,当时邓小平同志认为个体经济可以存在,这在邓小平文集中可以看到。从这开始出现了个体经济,经济的发展不以人的发展为转移,民营经济开始发展。就业体制也随之改变,形成了“计划协调,供需见面”的分配方式,即每年3月,国家会提前通知学校今年有多少学生要去哪些单位,相关单位也会事先做好准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现以后,个体经济蓬勃发展,现在小微企业已经占到了各类企业总数的51%,用人量也占到一半以上。在经济体制发生改变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分配方法也随之改变,用工量随着企业的需要来调整,企业根据自身需要来进行招工,所以,现在实行的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与其说是我们主观改变,不如说是顺应经济的变化。
《经济》: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创新创业教育也必将获得更多重视。您认为教育的重点是什么?请深度解读一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义。
王炽昌:最近都在提倡创新创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李克强总理提出以后几乎每天都在谈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是创新驱动发展,这已经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教育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是密不可分的,计划经济时是资源驱动发展,以后是投资驱动发展,现在就是创新来驱动发展。全国都在提创新创业,所以从最基本的教育层面就要开始适应社会的发展,改掉我们教育体制的弊端。因为教育也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化也会导致高等教育的改变,培养学生的模式也会发生相应改变,校园文化最重要的部分——校园风气也会发生改变。
所以说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成为素质教育,其重点就是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也不能强迫学生主要搞创业,而忽视就业。马云、俞敏洪的创业经历和人生经历可以作为一个例子给学生们讲,但是他们也不是一下子就成功的,也是经过反复摸索、反复失败才有今天的成绩。电子商务的出现对我们社会生活的改变非常大,尤其在李总理提出“互联网+”以后,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相互结合,给企业插上了一双翅膀,有了更多创新发展的空间,也给企业带来了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创新创业教育也应该包括教育学生转变思想,正确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
《经济》:现在大学生创业已经不再是特例,但假如连微信微商、淘宝网店等都算作是创业,创业该如何界定?创业乱象该如何避免?
王炽昌:不可能要求新的东西出现都是有条不紊的,一开始有不同意见肯定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职能就是发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就教育来讲,我们首先要把理念先转化过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高等学校面临的高等教育改革,首先要改革理念,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现在教育部明确对全体学生都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解决传统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两张皮”的问题,高等学校不仅培养学者、教授,也要培养未来的企业家。我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比如说我们中小学学习的音乐课,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出来都要当一名音乐家,而是培养他们的艺术素质。从小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创新创业的意识,而不是说刚毕业就一定要去创业、当企业家。
其实刚毕业的大学生去创业会遇到很多问题。据人社部统计,去年毕业生创业人数是46万人,大概占去年毕业生人数的6%,说明还是有很多学生选择创业的。创业并不是那么容易,创业的基本条件,首先就是资金,然后是创业方向的选择,第三是创业的团队,第四是人脉关系,而这些恰恰是刚毕业大学生的弱项。谁也不可能刚毕业就成为李嘉诚,他刚开始也是做塑料花出身的。创业和就业不能只顾其一,要两个都要抓,毕竟选择就业的人数还是绝大多数的,但素质教育是都要进行的。整个国家的文化观念也需要一个转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