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照社区构建“432”梯度发展模式,以文化促文明,以文化促和谐,大胆创新惠民路径,有力地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走进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营门口街道花照社区,书吧、茶室、非遗工作室等,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交融,构建了完备的社区文化供给体系。
11月28日,花照社区党总支书记邓远福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花照社区是2005年6月村改居,由涉农社区过渡转型的城市社区。社区人口17700余人,其中常住人口9100人,暂住人口高达8600人。人员结构复杂,社区治理自然难度大。近年来花照社区构建“432”梯度发展模式,通过文化搭建平台,以文化促文明,以文化促和谐,大胆创新惠民路径,有力地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夯实基础
作为涉农社区,花照社区首先是固本强基,不断提升社区文化的基础能力。邓远福表示,社区对文化教育工作高度重视,把该工作纳入社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目标管理,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逐年加大财政投入。今年,结合社区提档升级工作,以“满足居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居民群众幸福指数”为抓手,依托“非遗进社区”“科普之家”建设,率先推进花照社区文化阵地建设。
记者采访了解到,花照社区文化示范站,目前除了满足一般居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功能配置,如书画室、电子阅览室,还精心打造了一批体验室,如非遗展示厅、VR体验室、3D放映区、科普体验等区域,拓宽了文化教育体验和互动学习功能。
社区文化的发展,既需要各种设施场地等有形资源,又离不开有各类专长、特长的各类人才的无形资源,为此花照社区充分整合资源,广纳贤才,把学科负责人、有专长的老师,发展为社区文化志愿者 ,组建了一支相对稳定的社区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目前注册文化志愿者120余人。其次,大力吸收一批热衷各类文体活动的社区居民,扶持组建各类文体团队,并登记造册、规范管理。目前社区注册文体队伍10余支。再次,充分整合蓉申态众创空间、成都荒野探索、仁之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初时艺术教育学校等辖区公益组织、企业资源,开展各类培训、讲座、户外拓展和各类活动。
按需供给
在夯实基础的同时,花照社区特别注重按需供给,真正实现有效供应。针对近年来社区居民对茶文化需求的增加,引进了“初时艺术教育中心”,打造“初时茶舍”,定期召开各式美学生活沙龙和诵读经典文学作品读书会。茶舍成立以来,已为花照社区开展過“书香营门”读书会活动,以及“园丁颂”教师节诗歌鉴赏暨教育工作座谈会活动。“书香营门”读书会活动,让参与活动的居民一起感受图书魅力,并邀请到了作家、评论家、文化活动策划策展人,与居民一起分享读书心得,进行阅读交流。活跃了社区的文化氛围,让文化为群众服务。
《民生周刊》记者采访获悉,针对少年儿童,社区还开展声乐、书法、美术培训,以及民俗文化、传统文化、节日文化的宣传和道德修养、法律法规的宣讲。特别是近期开展的儿童创意跳蚤集市、环保手工秀等,既提高了动手能力、陶冶了情操又增进了亲子关系。
“目前的家庭,孩子是家长的希望,是成才的重点,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技之长。”邓远福说。
少年儿童如此,中青年如何进行文化供给?“通过调研,一些白领人士,由于平时工作压力大,对在业余时间陶冶身心,舒缓解压的课程有较大需求。”营门口街道办主要负责人在接受访时表示,社区为他们开设了插花、读书沙龙、烘焙、瑜伽等培训班,社区利用周末及下班时间,引入社会组织开展“书香·花照”读书沙龙、红酒品鉴会、旗袍礼仪和“音乐听赏会”等活动,深受中青年的喜爱, “这些活动的开展让社区在文化教育如何满足中青年人的需求上逐步找到了契合点。”
而针对老年人,社区遵循“老有所学、老有所乐、陶冶情操、健康长寿”的宗旨,开设书法、美术、健身操、保健操、交谊舞、摄影、文史、太极拳等公益培训和讲座,努力达成以情施教、以趣促学,达到学时有趣、学后有乐、学有所得的效果,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积极老龄化”的发展理念。
特色呈现
在夯实基础,按需供给的大背景下,花照社区还注重特色呈现。
羌绣起源于中国少数民族羌族。自公元1500年起至今,羌族人保持着身着传统羌族服饰的习俗,珍稀的羌绣艺术可谓渊远流长。但羌绣一直藏在深闺,在杨华珍的引领下,羌绣走出了羌寨,走出了四川,逐渐走向世界。
杨华珍出生于阿坝藏区刺绣世家,曾担任过摄影记者。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杨华珍决定为家乡做点什么,答案就是她的手艺——织绣。当年8月,杨华珍辞职筹资3万元成立了阿坝州藏族传统编织、挑花刺绣协会和羌绣协会。也就在那一年,杨华珍带着12位藏族羌族老姐姐一起走出了寨子。
“织绣是我们聪明的祖先一针一线沉淀下来的,我只知道,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来了。”杨华珍说。
如今,杨华珍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藏羌织绣”的传承人,已累计培训出1000多名“绣娘”,向国内外推销自己民族的织绣产品,让更多的人认识羌绣、认识四川、认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花照社区引入杨华珍藏羌文化传播公司,成立了藏羌绣社区服务站。形成了四川省首家以“非遗进社区”为主题的集非遗展示、非遗参与、非遗传承、就业服务于一体的教学、展览、体验式文创模式。围绕“弘扬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题,切实践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十六字非遗工作方针,让更多的市民认识、了解、分享、体验到传统文化,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走进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营门口街道花照社区,书吧、茶室、非遗工作室等,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交融,构建了完备的社区文化供给体系。
11月28日,花照社区党总支书记邓远福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花照社区是2005年6月村改居,由涉农社区过渡转型的城市社区。社区人口17700余人,其中常住人口9100人,暂住人口高达8600人。人员结构复杂,社区治理自然难度大。近年来花照社区构建“432”梯度发展模式,通过文化搭建平台,以文化促文明,以文化促和谐,大胆创新惠民路径,有力地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夯实基础
作为涉农社区,花照社区首先是固本强基,不断提升社区文化的基础能力。邓远福表示,社区对文化教育工作高度重视,把该工作纳入社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目标管理,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逐年加大财政投入。今年,结合社区提档升级工作,以“满足居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居民群众幸福指数”为抓手,依托“非遗进社区”“科普之家”建设,率先推进花照社区文化阵地建设。
记者采访了解到,花照社区文化示范站,目前除了满足一般居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功能配置,如书画室、电子阅览室,还精心打造了一批体验室,如非遗展示厅、VR体验室、3D放映区、科普体验等区域,拓宽了文化教育体验和互动学习功能。
社区文化的发展,既需要各种设施场地等有形资源,又离不开有各类专长、特长的各类人才的无形资源,为此花照社区充分整合资源,广纳贤才,把学科负责人、有专长的老师,发展为社区文化志愿者 ,组建了一支相对稳定的社区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目前注册文化志愿者120余人。其次,大力吸收一批热衷各类文体活动的社区居民,扶持组建各类文体团队,并登记造册、规范管理。目前社区注册文体队伍10余支。再次,充分整合蓉申态众创空间、成都荒野探索、仁之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初时艺术教育学校等辖区公益组织、企业资源,开展各类培训、讲座、户外拓展和各类活动。
按需供给
在夯实基础的同时,花照社区特别注重按需供给,真正实现有效供应。针对近年来社区居民对茶文化需求的增加,引进了“初时艺术教育中心”,打造“初时茶舍”,定期召开各式美学生活沙龙和诵读经典文学作品读书会。茶舍成立以来,已为花照社区开展過“书香营门”读书会活动,以及“园丁颂”教师节诗歌鉴赏暨教育工作座谈会活动。“书香营门”读书会活动,让参与活动的居民一起感受图书魅力,并邀请到了作家、评论家、文化活动策划策展人,与居民一起分享读书心得,进行阅读交流。活跃了社区的文化氛围,让文化为群众服务。
《民生周刊》记者采访获悉,针对少年儿童,社区还开展声乐、书法、美术培训,以及民俗文化、传统文化、节日文化的宣传和道德修养、法律法规的宣讲。特别是近期开展的儿童创意跳蚤集市、环保手工秀等,既提高了动手能力、陶冶了情操又增进了亲子关系。
“目前的家庭,孩子是家长的希望,是成才的重点,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技之长。”邓远福说。
少年儿童如此,中青年如何进行文化供给?“通过调研,一些白领人士,由于平时工作压力大,对在业余时间陶冶身心,舒缓解压的课程有较大需求。”营门口街道办主要负责人在接受访时表示,社区为他们开设了插花、读书沙龙、烘焙、瑜伽等培训班,社区利用周末及下班时间,引入社会组织开展“书香·花照”读书沙龙、红酒品鉴会、旗袍礼仪和“音乐听赏会”等活动,深受中青年的喜爱, “这些活动的开展让社区在文化教育如何满足中青年人的需求上逐步找到了契合点。”
而针对老年人,社区遵循“老有所学、老有所乐、陶冶情操、健康长寿”的宗旨,开设书法、美术、健身操、保健操、交谊舞、摄影、文史、太极拳等公益培训和讲座,努力达成以情施教、以趣促学,达到学时有趣、学后有乐、学有所得的效果,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积极老龄化”的发展理念。
特色呈现
在夯实基础,按需供给的大背景下,花照社区还注重特色呈现。
羌绣起源于中国少数民族羌族。自公元1500年起至今,羌族人保持着身着传统羌族服饰的习俗,珍稀的羌绣艺术可谓渊远流长。但羌绣一直藏在深闺,在杨华珍的引领下,羌绣走出了羌寨,走出了四川,逐渐走向世界。
杨华珍出生于阿坝藏区刺绣世家,曾担任过摄影记者。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杨华珍决定为家乡做点什么,答案就是她的手艺——织绣。当年8月,杨华珍辞职筹资3万元成立了阿坝州藏族传统编织、挑花刺绣协会和羌绣协会。也就在那一年,杨华珍带着12位藏族羌族老姐姐一起走出了寨子。
“织绣是我们聪明的祖先一针一线沉淀下来的,我只知道,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来了。”杨华珍说。
如今,杨华珍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藏羌织绣”的传承人,已累计培训出1000多名“绣娘”,向国内外推销自己民族的织绣产品,让更多的人认识羌绣、认识四川、认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花照社区引入杨华珍藏羌文化传播公司,成立了藏羌绣社区服务站。形成了四川省首家以“非遗进社区”为主题的集非遗展示、非遗参与、非遗传承、就业服务于一体的教学、展览、体验式文创模式。围绕“弘扬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题,切实践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十六字非遗工作方针,让更多的市民认识、了解、分享、体验到传统文化,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