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行家》研究中心
前言
本报告从财务指标角度分析讨论2014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本报告所提全国性商业银行包括:由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等五家银行组成的大型商业银行(以下分别简称为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和交行,统称简称为“大型银行”),以及由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平安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等十二家银行组成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下分别简称为招商、中信、浦发、民生、光大、兴业、华夏、广发、平安、恒丰、浙商、渤海,统称简称为“股份制银行”)。
全国性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总资产、总负债及税后利润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的占比分别达到59.42%、59.48%和62.81%,较上一年分别下降1.72、1.79和2.12个百分点(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其中,五家大型银行在总资产、总负债及税后利润上的市场份额均继续呈下降趋势,股份制银行在总资产和总负债上的市场份额继续上升、但基于税后利润的市场份额则出现了下滑。具体而言,大型银行的总资产、总负债和税后利润的市场份额与2013年相比分别下降了2.14、2.26和1.90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基于总资产和总负债的市场份额与2013年相比,分别增加了0.41和0.46个百分点,而基于税后利润的市场份额则下降了0.23个百分点。
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与2013年持平,但缓慢复苏态势持续分化,国际金融市场出现了较为剧烈的波动。发达经济体经济温和复苏,但分化愈发明显。美国经济复苏强于预期;欧元区受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公共债务压力较大和地缘政治事件冲击等因素影响,经济增长动能明显减弱;日本进一步加大宽松力度,但经济仍未全面复苏。新兴经济体整体增长势头放缓,风险因素更为复杂。印尼盾、智利比索、巴西雷亚尔和土耳其里拉等新兴经济体货币出现大幅度贬值,部分新兴经济体跨境资本流动更加剧烈、面临资本外流风险。由于各经济体复苏步伐不一,全球货币政策格局趨于复杂,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
国内方面,在“三期叠加”的背景下,2014年中国经济继续放缓,较2013年增长7.4%。总体而言,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同时在经济结构调整上也出现了积极的趋势性变化,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快速增长、比重提高,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等新型业态加快发展,就业和节能降耗等指标好于预期。宏观政策取向继续维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结合宏观经济结构性变化,有针对性地进行预调微调,运用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调整存贷比考核、发行专项金融债等定向调控手段,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金融市场总体保持稳健运行,资本市场活跃程度明显提升,股票市场成交量显著增加。此外,根据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着力缓解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高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于2014年11月22日实施了两年多以来的首次降息。一是采取非对称方式下调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有针对性地引导市场利率及社会融资成本下行。二是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基准利率1.1倍扩大至1.2倍。三是简并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期限档次,进一步拓宽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空间、引导金融机构积极转变经营理念,也有利于强化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健全利率传导机制,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以全国性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中国银行业积极推进改革创新,资产负债规模稳步增长,存贷款增速有所放缓,资本实力不断增强,资本充足水平稳步提升,利润增速进一步放缓,流动性水平总体平稳,但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增长幅度有所扩大,资产质量的压力进一步上升。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继续围绕公司、业务、风险、行业等方面深化治理体系改革,不断优化银行业金融机构治理体系;紧跟时代脉搏,从电子银行服务渠道、高附加值非信贷业务、负债产品等方面,加大金融创新力度。银行业金融机构投资主体进一步多元化,民营银行试点取得历史性突破,一批民资主导的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财务公司和村镇银行成功设立,广覆盖、差异化、高效率的银行业机构体系进一步完善。
其中,大型银行不断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强化履职能力建设,完善绩效考评机制。稳步推进事业部制和专营部门制改革,实现理财、同业等业务流程再造和转型发展。建立表内外、境内外、本外币、母子公司等多维度全覆盖的风险管控机制,加强集团并表全面风险管理。提高资本管理高级方法实施质量,完善资本规划,开展内部评估和资本工具创新。持续推进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危机管理机制建设及恢复处置计划制订工作。
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围绕“改革、创新、提质、控险”的改革发展主题,不断增强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小微支行、社区支行等便民服务网络,不断下沉业务重心。结合金融系统深化改革和互联网、移动设备、大数据等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新趋势,加强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渠道创新,提高服务标准,降低服务成本、规范服务定价。部分服务条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在加强并表监管与风险隔离的前提下,立足自身发展战略与市场定位,审慎开展综合化经营。
截至2014年末,全国性商业银行资产总额102.39万亿元,比2013年增长10.65%;负债总额95.18亿元,比2013年增长10.03%。所有者权益7.22万亿元,比2013年增长19.64%;资本实力与盈利水平进一步提升,绝大部分全国性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均有所增强,但整体上资产质量压力均进一步加大,抗风险能力出现一定程度下滑。
以下从资本状况、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流动性水平四个方面对全国性商业银行2014年度财务状况予以分析。各项财务数据除另有注明外,均取自监管部门及各银行的定期财务报告、新闻稿件等公开披露的信息。 资本状况
2014年是《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的第二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从完善资本约束机制与调整业务结构、创新拓展资本补充渠道等两方面着手,不断提高资本管理水平。一方面建立资本规划和全面风险评估体系,并在加强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风险计量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资本约束机制,引导业务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另一方面,在利润留存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基础上,创新和拓展资本补充渠道,二级资本债券发行实现常态化、境外市场发行试点破题,商业银行优先股发行顺利启动,实现了资本结构的进一步合理与优化。
根据各全国性商业银行年报及公开信息披露,所有全国性商业银行均已以推出了通过二级资本债券补充资本的计划,部分银行已经完成全部发行计划,交行完成中资银行总行首单境外二级资本债券发行。全国性商业银行2014年期间共通过二级资本债券在境内、境外共募集约合逾2800亿元人民币。优先股方面,所有上市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均已披露优先股发行计划,工行、农行、中行、浦发、兴业等5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均已在2014年期间完成或部分完成了优先股发行,中国银行率先在境外发行优先股。2014年期间,全国性商业银行通過优先股在境内外累计募集约合逾1700亿人民币。此外,继民生于2014年11月率先推出募集金额80亿元的员工持股计划定增方案后,招商也于2015年4月推出类似的募集金额60亿元员工持股计划,力求开辟新的资本补充渠道(表1)。
同时,在资本计量高级方法上,银监会已核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6家全国性银行实施资本管理高级方法。6家银行已于2014年7月1日起按照银监会资本管理高级方法持续监管报表体系要求正式报送监管数据。
截至2014年末,我国银行业整体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2%、10.8%、10.6%,较2013年末分别提高1.0、0.9和0.7个百分点。下面将着重分析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情况。
资本充足率方面,最高的为建行(14.87%)、最低的为广发(10.5%),5家大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最高;相较于2013年,16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有所提高,提高幅度最大的是交行(1.96个百分点),仅浙商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有所下降(0.93个百分点),这一情况应该与2014年二级资本债券大规模常态化发行有关,绝大部分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均有所增强(图4)。
一级资本充足率方面,最高的为工行(12.19%)、最低的为广发(8.12%),整体而言大型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水平要高于股份制银行;相较于2013年,13家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水平有所提高,提高幅度最大的是中行(1.65个百分点),4家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水平有所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为浙商(0.55个百分点),各银行在一级资本充足率水平上的变化与优化股发行情况有密切关系,比如2014年优化股发行金额最大的即是中行(720亿元)(图5)。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方面,最高的为建行(12.12%)、最低的为广发银行(8.12%),整体上大型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水平较高;相较于2013年,全国性商业银行在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水平上的变化情况更为分化,有11家银行上升、6家银行降低,提高幅度最大的是交行(1.54个百分点)、降低幅度最大的是浙商银行(0.55个百分点),提高幅度最大的五家是交行、建行、工行、招商、中行,均为1个百分点以上,在无大规模再融资、大型银行盈利水平增速放缓更为明显的情况下,预计这种分化与资本计量方法的分化有一定关系(图6)。 就杠杆率而言,2015年1月公布的《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修订)》(中国银监会令2015年第1号)对杠杆率计算过程中的部分具体项目的规定进行了明确、修订,并提出了明确的披露要求。在披露方面,5家上市全国性商业银行、2家非上市全国性商业银行连续披露了2013年、2014年的杠杆率情况,7家上市全国性商业银行根据最近监管要求在2014年年报或2015年第一季度报告中直接或间接披露了2014年末的杠杆率水平,两家非上市全国性商业银行根据监管要求可不披露杠杆率水平,但一家上市银行在2014年年报或2015年第一季度报告中仍未按照最新监管要求披露杠杆率情况。对于14家已披露2014年末杠杆率水平的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杠杆率最高的是恒丰(8.71),仅渤海(3.57%)未达到银监会4%的监管要求;对于7家连续披露2013年、2014年末杠杆率水平的全国性商业银行,2014年末与2013年末相比,6家银行杠杆率水平有所提高,中行、工行、农行、建行等四家大型银行提高幅度较大、均在0.5个百分点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优先股等一级资本的补充,而恒丰的杠杆率水平则在高位略微下降(0.37个百分点)(图7)。
资产质量
2014年我国商业资产质量方面面临的压力显著上升,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绝对额均出现了明显反弹,商业银行整体的拨备覆盖率大幅降低,风险抵补能力有所减弱。截至2014年末,我国商业银行按贷款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余额8425.6亿元,比年初增加2504.3亿元,增幅达到42.29%,增幅较2013年扩大22.15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连续第三年上升,且增加额、增幅持续扩大;不良贷款率1.2%,在连续三年保持基本稳定后较2013年同比上升了0.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在2013年出现了下滑后进一步大幅降低至232.1%,降幅达到50.6个百分点。整体上,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等全国性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区域性银行以及外资银行出现的资产质量下滑程度依次增大(图8)。
对于全国性商业银行,以下将从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贷款集中度等三个方面分析其资产质量情况。
2014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 总体情况
如图9所示,2003~2014年期间,整体上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均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不良贷款余额由2003年的21044.6亿元下降至2014年的6383.5亿元,降幅达69.67%,不良贷款率由2003年17.90%下降至2014年的1.10%,降幅16.80个百分点。但,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双降”的趋势在2012年出现了逆转,当年分别回升9.36%和0.06个百分点,2013年、2014年的回升幅度则进一步扩大。
2014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383.5亿元,较2013年上升1792.2亿元,增速大幅扩大至39.03%。其中,次级类不良贷款余额为3005.20亿元,较2013年增长62.31%,增速比2013年大幅攀升46.39个百分点;可疑类余额和损失类余额分别为2557.20亿和820.90亿元,也出现了26.07%和15.39%的大幅回升。不良贷款率方面,2014年末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1%,自2012年以来连续第三年出现反弹,且反弹幅度持续扩大至0.3个百分点。
尽管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加速暴露,但考虑到“三期叠加”下经济增速仍低位徘徊的宏观經济背景,加之不良贷款的确认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后续全国性商业银行面临的资产质量形势短期内依然不容乐观。对此,关注类贷款和逾期贷款情况可提供一个观察视角。具体而言,逾期贷款是指所有或部分本金或利息已逾期1天以上(含1天)的贷款,相对较为客观,而五级分类下的贷款则涉及到一定的主观判断。
截至2014年末,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为1.58万亿元,较2013年增加4819.16亿元,增幅为44.07%,超过不良贷款增速逾5个百分点,而2013年关注类贷款相较2013年是小幅减少的;逾期贷款余额1.12万亿元,较2013年增加4562.2亿元,增幅68.52%,超过不良贷款增速逾29个百分点,增加额及增幅较2013年扩大3414.22亿元、47.69个百分点。
此外,若综合考虑逾期贷款和不良贷款,逾期减值比(逾期贷款余额/不良贷款余额)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银行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谨慎程度。2012~2014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逾期减值比持续上升,分别达到132.58%、137.45%、166.40%。在宏观经济形势未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全国性商业银行后续面临的资产质量上的潜在压力。
2014年各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
图10、图11分别列示了近三年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的情况。
就不良贷款余额的绝对额而言,由于资产规模上的差别,整体上大型银行要高于股份制银行。大型银行中,农行(1249.7亿元)超过工行(1244.97亿元)成为2014年不良贷款余额最大的全国性商业银行,交行的不良贷款规模最小(430.17亿元);股份制银行中,中信(284.54亿元)、招商(279.17亿元)的不良贷款余额较大,渤海(24.74亿元)、浙商(22.90亿元)、恒丰(22.54亿元)等非上市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较小,但渤海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已连续两年增长100%以上,2014年的增幅更高达468.91%。
从不良贷款余额近三年变化趋势来看,与2013年相比,大部分全国性商业银行2014年的不良贷款余额均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且整体增长速度在加快、部分银行增速由负转正。其中,增速最快的是渤海(468.91%)、兴业(69.82%)、浦发(65.26%),增速最小的是恒丰(14.88%)、交行(25.38%)、广发(32.36%);增速扩大幅度最大的则是渤海(352.56个百分点)、广发(64.30个百分点)、农行(40.11个百分点)。大型银行不良贷款反弹速度虽有所加快,但整体上要低于股份制银行;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增长情况在2013年较为分化,但除渤海银行以外的其他股份制银行在2014年已表现出较强的趋同性,反映出不良贷款反弹的问题在加速蔓延。
不良贷款率方面,农行由于上市较晚,不良贷款率继续维持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最高,2014年达到1.54%,其次是中信(1.30%)、中行(1.25%)、招商(1.25%),最低的是浙商(0.88%)、恒丰(0.94%)、平安(1.02%);大型银行2012~2014年平均不良率为1.01%、1.04%、1.24%,股份制银行则分别为0.7%、0.8%、1.09%,显示出由于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率持续快速反弹,其在资产质量上相对于大型银行的优势下不断缩小。
从不良贷款率近三年变化趋势来看,除恒丰银行不良贷款率在2013年大幅上升后而略有下降外,其他16家银行2014年不良贷款率无一例外地上升、且上升幅度相较2013年明显加大,上升幅度最大的是渤海(0.94个百分点),其次是兴业(0.34个百分点)、光大(0.33个百分点),最低的是平安(0.13个百分点)、广发(0.17个百分点)、华夏(0.19个百分点)、工行(0.19个百分点)。
同时,考虑到不良贷款涉及到五级分类下的主观判断,而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此选择关注类贷款及逾期贷款(逾期减值比)考察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面临的潜在不良贷款压力。
图12列示了近三年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情况。与不良贷款余额类似,关注类贷款余额也与银行资产规模密切相关,大型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远高于股份制银行。大型银行中,工行关注类贷款规模最大(3197.84亿元),规模最小的是交行(919.03亿元);股份制银行中,关注类贷款规模最大的是中信(681.61亿元),最小的是浙商(36.39亿元)。就近三年关注类贷款变化趋势而言,2013年大型银行关注类贷款均有所减少或基本持平,而股份制银行关注类贷款均已开始反弹,而2014年全部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均出现增长,部分大型银行增幅较大,绝大多数股份制银行增幅进一步扩大且增幅较为分化;2014年,除农行、中行、渤海、浙商以外的其他13家银行的关注类贷款余额增幅均高于不良贷款增幅,兴业、中信、光大等银行的两项余额增幅偏离程度较大。 图13列示了近三年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逾期贷款(逾期减值比)的情况。整体上大型银行逾期减值比要低于股份制银行,大型银行中工行逾期减值比最高(169.14%),建行最低(113.53%),股份制银行中广发银行逾期减值比最高(452.71%),渤海银行最低,由2013年的高位大幅降低至94.54%,为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中的最低水平。若从近三年各银行逾期减值比的变化趋势来看,2013年各银行在逾期减值比的增减变化上较为分化,但2014年除渤海银行以外均出现一定幅度的上升,恒丰、广发、平安、中信等银行的上升幅度较大。
由于逾期减值比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银行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谨慎程度,逾期减值比的变化与不良贷款率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反向关系,即在图11、图13中表现为相应变化趋势折线的镜像关系,而这在平安、渤海、广发、恒丰上的表现更为突出。即在当前宏观经济低位徘徊的系统性风险因素下,部分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绝对水平、反弹速度较同业为低的情况可能不具可持续性,而渤海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大幅增加的情况可能更客观地顺应了银行业周期性特点。
2014年全国性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
目前,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以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等两项指标进行综合考核,其中前者以150%为基本标准,后者以2.5%为基本标准,两者中的较高者为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监管标准。
拨备覆盖率
拨备覆盖率是贷款损失准备(现一般按贷款减值准备)对不良贷款的比率,是基于不良贷款而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再进行相应计算的一项指标,其性质是衡量信贷风险抵补的程度。拨备覆盖率多寡有度,以能适应各行风险程度并符合监管要求为宜,不能过低导致拨备金不足,利润虚增;也不能过高导致拨备金多余,利润虚降。
图14列示了近三年全国性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情况。2014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均在170%以上,高于150%的监管及格线。大型银行中,农行拨备覆盖率最高(286.53%),交行最低(178.88%);股份制银行中,浙商银行最高(292.89%),排名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第一,广发银行贷款拨备率为170.40%,而这一水平也是17家银行中最低的。
继2013年仅农行、平安银行、广发银行贷款拨备覆盖率有所提升后,2014年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全部下降。大型银行拨备覆盖率下降幅度较2013年大幅扩大,农行下降幅度最大(80.51个百分点),交行最小(34.77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拨备覆盖率变化进一步分化,渤海银行下降幅度最大,继2013年下降452.2个百分点后再次下降647.89个百分点,其在风险抵补能力上的后发优势已在迅速缩小,兴业(101.89个百分点)、民生(77.54个百分点)、浦发(70.56个百分点)的下降幅度也较大,平安银行、广发银行继作为2013年仅有的拨备覆盖率上升的两家股份制银行后,在2014年呈现了相对较小的下降幅度,分别为0.16和9.77个百分点,而这也从侧面印证了逾期减值比上反映的部分全国性商业银行风险分类谨慎程度偏低的问题。
贷款拨备率
贷款拨备率是贷款减值准备对贷款总额的比率。自2012年1月1日开始,银行必须实施银监会提出贷款拨备率达到2.5%以上的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应于2013年底前达标;对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部门将设定差异化的过渡期安排,并鼓励提前达标:盈利能力较强、贷款损失准备补提较少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2016年底前达标;个别盈利能力較低、贷款损失准备补提较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2018年底前达标。
图15列示了近三年全国性商业银行贷款拨备率情况。五家大型银行中,农行连续三年保持贷款拨备率最高,2014年虽有所下降但仍达到4.42%的水平,交行(2.24%)、工行(2.34%)的贷款拨备率水平较低,在大型银行中仍未完成系统重要性银行于2013年底前达标的任务;股份制银行中,兴业银行贷款拨备率最高(2.76%),其次是浦发(2.65%)、招商(2.59%)、浙商(2.58%)、华夏(2.54%)、恒丰(2.51%),均达到了银监会监管要求,其他6家股份制银行均低于监管要求,其中包括国内系统性重要银行之一的中信银行,广发银行在股份制银行中最低(1.77%)。
从近三年贷款拨备率变化趋势来看,部分得益于贷款增速的放缓,整体上全国性商业银行贷款拨备率有所提升,贷款拨备率下降的数量由7家减少至5家,达标家数由7家上升为9家,大型银行均有所下降或持平,其与股份制银行在贷款拨备率上的优势进一步缩小;2014年,浙商银行、招商银行贷款拨备率提升幅度较大,分别达到0.47和0.37个百分点,这也使两行成为2014年中两家新达标银行,恒丰银行贷款拨备率在2013年上升0.86个百分点后又下降0.65个百分点,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与反复性,华夏银行下降幅度也较大(0.19个百分点),但仍满足监管要求。
全国性商业银行贷款集中度情况
贷款集中度是考察商业银行资产分散程度的重要指标,在宏观经济形势严峻、行业之间与行业内部分化严重的背景下,贷款集中度对于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潜在影响尤其值得关注。根据监管标准要求,最大单一客户贷款不得超过银行净资产的10%,前十大客户贷款总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50%。2014年底各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这两项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
图16和图17分别列示了近三年全国性商业银行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及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的情况。
在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方面,大型银行中,农行最高(5.23%),其次为建行(5.05%),交行、中行则继续维持低位,分别为1.50%和2.40%;股份制银行中,浦发继续保持最低并有所下降(1.77%),兴业银行较2013年大幅上升至8.26%,为股份制银行中最高,其次是浙商(7.01%)。与2013年比较,5家全国性商业银行2014年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有所上升,其中包括除交行以外的4家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中除兴业以外均有所下降,大型银行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整体上已高于股份制银行;其中农行、兴业上升幅度较大,分别为1.9和1.2个百分点,平安和恒丰下降幅度较大,分别达到1.8和1.36个百分点。 在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方面,大型银行中,工行继续保持大型银行中最高(14.9%),交行则大幅降低至(11.46%),取代农行成为大型银行中的最低水平;股份制银行中,渤海银行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虽有所降低但仍保持43.26%的高位,维持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中的最高水平,客户集中度过高的问题仍未得到明显改善,较低的是中信(12.14%)、浦发(12.22%)、招商(12.99%),已经低于除交行以外的其他4家大型银行。与2013年比较,农行、中行、招商、浙商等4家银行的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有所上升,其他3家大型银行和10家股份制银行的有所下降,整体上大型银行下降幅度要小于股份制银行,大型银行对于股份制银行在客户结构上的优势在缩小;其中,浙商、农行上升幅度较大,分别达到1.57和1.21个百分点,恒丰、华夏下降幅度较大,分别为8.47和5.91个百分点。
整体而言,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以及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上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宏观经济形势严峻、行业之间与行业内部急剧分化的背景下,大型银行信贷资源进一步向部分优质客户集中,而大部分股份制银行则通过产品、客户等方面的差异化竞争,抢抓新兴优质客户、实现客户结构多元化。
盈利能力
2014年,受宏观经济低位徘徊、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金融脱媒趋势日益明显、金融主体多元化格局加快形成等诸多外部不利因素影响,银行业利润增速整体上进一步回落。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共实现税后净利润12749.72亿元,较2013年增长7.47%,增速回落5.37个百分点。从收入支出角度来看,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3.36万亿元,较2013年增长14.57%且增速有所加快,其中利息净收入占76.05%、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20.07%,由此可见资产产值损失等营业支出的大幅增长拉低了税后利润的增速。
以下先从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三个角度评价2014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整体水平,然后再分别从影响银行利润的三个主要部分——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和支出管理水平出发,具体评述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总体情况
净利润增长率
图18列示了2013和2014年各全国性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长情况。各全国性商业银行盈利规模持续提高,但绝大部分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增速均有所下滑,7家银行增速低于7.47%的平均水平,10家高于平均水平。大型银行共实现净利润9270.91億元,较2013年增长6.52%,增速回落4.84个百分点;其中,中行最高(8.22%),工行增速最低(5.07%)但继续以2762.86亿元的净利润规模位居行业首位,其他三家大型银行增速均在5%~8%之间。股份制银行共实现净利润3478.81亿元,较2013年增长10.08%,增速回落7.03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净利润增速仍快于大型银行但幅度进一步缩小;各股份制银行增速差异较大,其中平安增速最高(30.01%),华夏(16.19%)、浦发(14.95%)、兴业(14.38%)、恒丰(10.92%)、渤海(10.28%)等5家银行也实现两位数增长,广发最低(3.92%);招商、浦发、兴业等净利润规模较大的股份制银行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速,其中招商银行以560.49亿元净利润继续保持盈利能力最强的股份制银行地位。
与2013年相比,15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出现了下滑,渤海银行下滑幅度最大,达到26.35个百分点,广发银行利润增速略微提高了0.68个百分点,平安银行增速逆势大幅提高17.29个百分点。大型银行增速下滑幅度相对较小、且情况较为相近,农行下滑幅度最大(6.52个百分点),交行下滑幅度最小(1.02个百分点),其他三家大型银行下滑幅度均在4~5.5个百分点之间。股份制银行中,除平安、广发增速逆势提高以外,其他10家增速下滑情况呈两极分化态势,渤海银行下滑幅度最大(26.35个百分点),中信银行作为资产规模排名靠前的股份制银行以及国内系统性重要银行,净利润增速也出现了23.61百分点的下滑,浙商银行增速下滑幅度也达到两位数(17.79个百分点),其他7家下滑幅度则均在4~10个百分点之间。
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总资产收益率(ROA)将各行的盈利绝对规模与相应的净资产和总资产结合起来,较好地展现了各行单位净资产或总资产的盈利水平,更有利于客观比较各行的盈利能力。根据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要求,净资产收益率不应低于11%,总资产收益率不应低于0.6%。
图19列示了近三年度全国性商业银行净资产收益率。2014年度,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均明显超过11%的达标线,大型银行净资产收益率水平除交行以外均集中于17%~20%这一区间,股份制银行情况更为为分散,兴业(21.21%)、浦发(21.02%)、民生(20.41%)净资产收益率水平均在20%以上,排名17家行中前三位,交行(14.87%)、广发(14.98%)ROE水平低于15%,排名垫底。
从近三年情况来看,整体上全国性商业银行净资产收益率水平加速下降,股份制银行下降幅度更大、加速下降的速度也快于大型银行。与2013年相比,2014年16家银行净资产收益率下降,仅华夏银行净资产收益率基本持平、微增(0.01个百分点);除华夏银行以外,下降幅度最小的是平安银行(0.22个百分点),光大、恒丰分别下降4.12和3.20个百分点,降幅最大;大型银行中,交行在低位继续下降0.62个百分点,降幅在大型银行中最小、但绝对水平也最低,工行则在高位下降1.96个百分点,降幅最大、但绝对水平最高,二者差距在缩小。
图20列示了近三年全国性商业银行总资产收益率。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2014年总资产收益率全部显著高于0.6%的及格线,整体而言大型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相对较高。其中,建行和工行分别为1.42%和1.40%,排在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前两名,交行为1.08%,大型银行中最低;股份制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大多在0.7%~1.3%之间,招商(1.28%)和民生(1.26%)最高,而广发(0.77%)、渤海(0.81%)、恒丰(0.87%)、浙商(0.88%)则是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最低的。 同2013年相比,2014年绝大部分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均有所下降,仅平安、华夏分别上升了0.10和0.04个百分点,而2013年则仅有11家出现下降。股份制银行下降幅度大于大型银行,二者之间的差距有所扩大。大型银行下降幅度均在0.05个百分点以内,浦发(0.01个百分点)、兴业(0.02个百分点)、光大(0.02个百分点)均微幅下降、下降幅度较小,浙商(0.23个百分点)、中信(0.13个百分点)、广发(0.11个百分点)、招商(0.11个百分点)下降幅度均在0.1个百分点以上,下降幅度在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最大。
利息收入水平
目前息差收入仍是我国银行业收入结构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占整体营业收入的70%以上,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盈利来源。得益于生息资产规模的持续稳定增长以及息差水平的回升,2014年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利息净收入达到2.54万亿元,较2013年增长12.65%,增速提高2.58个百分点。
就具体驱动因素而言,2014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生息资产规模稳定增长,同时息差水平明显企稳。一是通过资产负债管理,积极调整信贷结构,提高生息资产收益水平;二是加强流动性管理,调整负债结构,通过考核等手段引导淡化“冲时点”现象,控制负债成本;三是自取消贷款利率下限管制、存款利率1.1倍上限管制后,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2014年11月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由1.1倍扩大至1.2倍的影响对当年收入的影响相对较小。但随着人民银行2014年11月以来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逐步扩大至基准利率的1.5倍,以及其他利率市场化措施的推进,预计商业银行息差水平将重归承受较大的不利影响。
本报告从利息收入比、净利息收益率(净息差)与净利差等三个角度讨论2014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水平。
利息收入比
利息收入比是商业银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由于各行非利息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比简单平均水平已由2012年的81.46%持续下降为2014年的75.18%。大型银行中,农行利息收入最高,达到82.54%,而其他四行均为75%~80%之间,中行因其传统的国际业务优势,利息收入比虽有所上升但仍维持在70.37%的低位,为大型银行中最低;股份制银行的利息收入比情况愈加分化,渤海利息收入比持续攀升,达到86.26%,为17家银行中最高,广发(65.49%)、招商(67.53%)、民生(68.01%)利息收入比则大幅下降至70%以下,低于大型银行中的中行,為17家银行中最低。
从近三年变化趋势来看,整体上大型银行利息收入比在持续小幅下降,但有升有降、幅度整体不大;绝大部分股份制银行利息收入比持续大幅下降,仅渤海银行在不断上升。与2013年相比,大型银行中交行利息收入大幅下降3.49个百分点,工行微幅下降0.29个百分点,农行、中行、建行分别逆势上升1.22、0.78和0.08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中,除渤海利息收入比进一步大幅上升4.03个百分点以外,广发大幅下降10.05个百分点,17家银行中下降幅度最大,其他10家银行利息收入比均不同程度下降2~7个百分点。整体而言,各银行都在推进收入结构的非息化,但大型银行由于利息净收入规模大、效果尚不显著,而股份制银行由于规模相对较小、战略调整更为灵活,收入结构非息化成效显著(图21)。
净利息收益率与净利差
商业银行利息收入规模的两大驱动因素为生息资产规模与息差水平。考察息差水平的重要指标即是净利息收益率(净息差)和净利差。净利息收益率(NIM)是利息净收入与平均生息资产总额的比率,考察单位生息资产所创造的利息净收入;净利差(NIS)为日均生息资产收益率与日均计息负债付息率的差额。两者各有侧重,但整体而言,二者变化趋势和原因大体相似。
受前述提及原因的影响,2014年全国性商业银行净利息收益率、净利差变化出现明显分化,整体上基本持平、略有回升,尤其是大型银行,这也在一定反映出大型银行在议价能力以及收入稳定性上的优势。
图22列示了部分披露相关信息的全国性商业银行近三年的净利息收益率(浙商银行未披露相关数据)。大型银行净利息收益率水平整体较高,农行达到2.92%,为16家银行中最高,中行由于受海外资产比重较大的影响而继续保持大型银行中最低(2.25%);股份制银行中,民生(2.59%)、平安(2.57%)、招商(2.52%)、浦发(2.50%)净利息收益率水平均在2.5%以上,恒丰银行净利息收益率继续下降至1.79%,为16家银行中最低,广发(1.85%)次之,也在2%以下。
就变化趋势而言,大型银行净利息收益率水平在2013年小幅下降后有所回升,而股份制银行则在大幅下降后基本企稳,整体上股份制银行净利息收益率已连续两年低于大型银行。与2013年相比,大型银行中除交行下降0.16个百分点以外,其他4家均有所上升,农行上升0.13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中,招商、中信在2013年大幅下降后进一步大幅下降0.30和0.20百分点,在16家银行中下降幅度最大,平安银行则大幅上升0.26个百分点,16家银行中上升幅度最大,光大、民生也分别上升0.14和0.10个百分点。
净利差与净利息收益率情况类似。图23列示了近三年全国性商业银行净利差情况。大型银行净利息收益率水平整体较高,农行达到2.76%,为17家银行中最高,交行大幅下降至2.23%、取代中行成为净利差最低的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中,民生(2.41%)、平安(2.40%)净利差水平均在2.4%以上,恒丰银行净利差继续下降至1.55%,为17家银行中最低,广发(1.66%)次之,也在2%以下。
就变化趋势而言,大型银行净利差在2013年小幅下降后小幅回升,而股份制银行则在大幅下降后基本企稳,下降幅度大幅收窄。整体上,大型银行近三年净利差基本持平,而股份制银行则连续下降,2014年股份制银行净利差平均水平已较大型银行低0.34个百分点。与2013年相比,大型银行中除交行下降0.17个百分点以外,其他四家均有所上升,农行上升0.11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中,招商、恒丰、中信在2013年大幅下降后进一步大幅下降0.32、0.28和0.21百分点,在17家银行中下降幅度最大,平安银行则大幅上升0.26个百分点,17家银行中上升幅度最大,民生、光大也分别上升0.11和0.10个百分点。 中间业务收入水平
本报告中,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作为中间人参与的金融服务,其收入反映为利润表上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判别中间业务的重要标准是商业银行利用自己的人才、网点和系统等资源提供收费服务,其自身并不作为交易主体参与业务并承担风险。
近年来,一方面受利率市场化持续推进、同质化竞争下信贷资产议价能力下降的影响,商业银行主动推进收入非息化;另一方面,金融脱媒化、融资渠道多元、存款理财化等趋势的深入发展,为商业银行非息收入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市场机遇。在以上两方面共同作用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程度相对较低,即中间业务收入与信贷资源的关系仍然较为紧密,近年监管机构持续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各项措施,已经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持续增长构成不利影响,而这可能已在2014年全国性商业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长率大幅下降上有所体现。
下面本报告将选用中间业务净收入和中间业务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两个指标考察各全国性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情况。
中间业务净收入及其增幅
中间业务净收入,即财务报表中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是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减去支出后的净额,反映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绝对水平。
2014年,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共实现中间业务净收入6748.26亿元,较2013年增长15.11%,增幅较2013年放缓9.98个百分点。图24列示了近三年各全国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情况。大型银行共实现中间业务净收入4452.91亿元,占17家银行整体的65.99%,其中工行和建行分别以1324.97亿和1085.17亿元继续排名前两位,交行中间业务净收入规模在大型银行中最小,为329.14亿元,已连续三年低于招商、民生等股份制银行;股份制银行中,招商、民生继续以485.43亿元、382.39亿元的水平领跑,兴业、中信、浦发的中间业务净收入规模也在200亿元以上,而浙商、渤海、恒丰、华夏则均在100亿元以下,分别为26.21亿元、26.98亿元、51.71亿元、73.89亿元。
就近三年变化趋势而言,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2014年中间业务净收入分别增长5.70%、39.13%,增速分别较2013年放缓10.23和17.57个百分点;但由于大型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的规模要远大于股份制银行,导致大型银行在17家银行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与2013年相比,大型银行中,交行中间业务净收入增长11.93%,而农行则出现了3.66%的负增长,是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中唯一出现负增长的;股份制银行中,平安银行以66.20%的增速领跑17家银行,招商(54.77%)、浦发(53.52%)、中信(50.57%)的增速也均在50%以上,而浙商银行增速较2013年大幅下滑151.18个百分点至13.04%,为股份制银行中最低,仅高于部分大型银行,兴业(13.80%)、华夏(17.88%)也以低于20%的增速排名靠后。
中间业务占比
中间业务净收入占营业收入之比(以下简称“中间业务占比”)是衡量中间业务发展水平及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重要指标。由于利息净收入与中间业务净收入合计占我国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的95%以上,因此中间业务占比与利息收入比的变化趋势整体上是相反的。2014年,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比为20.07%,较2013年微幅上升0.09个百分点,上升幅度较2013年明显放慢。
图25列示了近三年各全国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比情况。整体上,由于股份制银行中间业务占比的持续稳步上升,其中间业务占比已稳步高于大型银行。大型银行中,工行、中行分别达到20.11%、20.00%,占据大型银行前两位,农行中间业务占比最小(15.38),建行、交行则在19%左右;股份制银行中,广发以32.79的水平占据17家银行中最高,招商(29.27%)、民生(28.23%)紧随其后,华夏银行中间业务占比仅为13.46%,为17家银行中最低,浙商银行(15.21%)也处于较低的水平。
从近三年变化情况来看,整体上大型银行中间业务占比变化情况已从2013年小幅上升转变为小幅下降,而股份制银行中间业务占比仍在稳定上升,尽管上升幅度在变小。与2013年相比,大型银行中仅交行中间业务占比上升了0.67个百分点,其他四家大型银行均下降,农行(2.60个百分点)、建行(1.48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较大;股份制银行中,4家银行中间业务占比有所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浙商(2.05个百分点),另外8家的中间业务占比均出现了1个百分点以上的上升,其中广发、招商分别在高位较2013年劲升6.48和5.61个百分点,上升幅度在17家银行中最高。
成本控制水平
除收入之外,影响商业银行净利润水平的因素还有相应的成本。成本收入比即是反映为取得單位收入而所耗费的成本,在数值上等于营业费用与营业收入之比。成本收入比是银监会风险监管核心指标中的风险抵补类指标之一,按照监管要求,该指标不应高于45%。
近年来,商业银行一方面受诸多外部不利因素影响,收入增长放缓;另一方面,工资、房租等支出刚性增长,资产减值损失受资产质量影响大幅攀升。因此,直观上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比承受较大的反弹动力。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近年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比仍持续下降。具体分析来看,营业收入增速虽较前些年有所放缓,但仍保持10%以上的增幅;而支出方面,工资、房租支出虽然刚性增长,但在宏观经历整体放缓的背景下,此部分支出多年高速增长后处于高位、并不具备大幅增长的基础;资产减值损失受资产质量不利变化的影响出现了大幅增长,但其在整体营业支出中的比重仅在20%左右。但是,随着营业收入的进一步放缓,资产减值损失的持续大幅攀升,后期商业银行将面临较大的成本管控压力。
图26对比列示了近三年各全国性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比情况。2014年,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比均继续保持在45%以内,整体上大型银行成本收入比低于股份制银行。大型银行中,工行最低(26.75%),农行以34.56%的水平为大型银行中最高,交行成本收入比也在30%以上,中行、建行则均在28%~29%之间;股份制银行中,华夏(37.57%)、广发(36.36%)、平安(36.33%)的成本收入比在17家银行中最高,浦发、兴业最低,分别为23.12%、23.78%,其他7家银行均在30%以上或接近30%。 从近三年变化来看,随着营业收入增速的企稳、甚至略有反弹,而营业支出增速相对较小,全国性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比整体上在加速下降;股份制银行加速下降速度更快,其在成本收入比上相对于大型银行的劣势在缩小。与2013年相比,大型银行中,除交行成本收入比上升0.94个百分点以外,其他4家银行均有所下降,中行下降幅度最大(2.04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中,恒丰银行成本收入比在低位大幅反弹4.65个百分点,民生、渤海也有所上升、但幅度均在1个百分点以内,而广发、平安、招商、浙商则分别下降5.56、4.44、3.82和3.77个百分点,下降幅度在17家银行中最大。
流动性分析
本质上而言,商业银行要根据流动性、安全性、收益性相统一的原则对资产负债进行配置,而发生于2015年6月的“钱荒”即是过于追求通过资产负债错配实现收益最大化,而忽视了对流动性的关注。2014年以来,一方面人民银行通过诸多定向调控措施进行预调微调,并于11月启动了2年多以来的首次降息,同时受美联储降息的一再推迟及国内资本市场的大幅上涨,外汇流入持续增加,保持了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整体充裕。另外,针对2013年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上出现的新情况,人民银行、银监会等五部门2014年5月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而银监会《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也开始施行,从具体监管措施上强化流动性管理。
然而,市场环境的变化也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新挑战。利率市场化加快推进,存款利率上限浮动比例不断扩大,存款理财化趋势不断加快;同时,受资本市场持续上涨、新股发行加速的影响,存款、理财“搬家”现象突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受资本市场影响的程度在加深;此外,美联储降息虽一再推迟,而人民币汇率顶住压力保持基本稳定,跨境套利资本不断增加,一旦风吹草动,资本流动方向的逆转可能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形成冲击。整体而言,2014年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保持总体平稳,但面临的潜在风险因素也在日益增加。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自2014年3月开始施行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是流动性管理上的一大重要变化。《办法》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监管设定了四大监管指标,包括原有的存贷比、流动性比例,以及新增的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例。新增的两项监管指标相对其他流动性风险指标更具风险敏感性和前瞻性,也更适合于监测与国际比较;但是由于这两项指标的准确计量取决于比较完善的数据基础,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银行可能无法达到相关要求,而且大部分银行也并未完整披露相关数据。为此,本报告先选择存贷比和流动性比例分析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水平。
此外,针对取消商业银行存贷比的立法进程在加速推进、商业大额存单在试点基础上正式推出、同业负债比重持续攀升、金融债券等市场化融资手段不断推出等新情况,本报告还将选择商业银行负债结构这一指标来从侧面考察其流动性管理情况。
存贷比分析
存贷比是银行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值,目前监管部门为商业银行设置的监管要求是不超过75%。但2015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已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草案)》,删除了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比例不得超过75%的规定,将存贷比由法定监管指标转为流动性监测指标。
图27列示了近三年全国性商业银行存贷比情况。2014年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期末时点存贷比全部达标。整体上,大型银行存贷比在持续上升,而股份制银行则在持续下降,大型银行在存贷比上相对于股份制银行的优势正在逐步缩小并可能已于2014年出现了逆转(算术平均概念上),这与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大型银行存款持续流失的趋势是吻合的。
大型银行中,农行存贷比虽大幅上升,但仍处于64.61%的地位,为大型银行中最低,工行以68.40%的水平次之,而其他三家大型银行存贷比均在73%以上或接近73%,交行为17家银行中最高,达到74.07%;股份制银行中,中信(73.08%)、光大(72.78%)、浦发(72.26%)、广发(70.74%)、招商(70.49%)存贷比均在70%以上,其他7家银行存贷比处于70%以下的水平,其中恒丰(50.14%)、渤海(56.57%)均低于60%,是17家银行中最低。与2013年相比,大型银行存贷比均有所上升,农行在低位大幅上升3.44个百分点,上升幅度在17家银行中最高,中行微幅上升0.45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情况则较为分化,7家银行存贷比出现上升,上升幅度最高的是兴业(2.81个百分点),其次是渤海(1.93个百分点),其他5家上升幅度均在1个百分点以下,5家股份制银行存贷比不同程度下降,恒豐、平安、招商、民生下降幅度在3~6个百分点之间,恒丰下降幅度最大、达到5.85个百分点,广发则小幅下降0.99个百分点。
流动性比例
流动性比例为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之比,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总体水平,不应低于25%。近年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比例总体上保持了稳步上升的态势。2014年达到48.4%,为200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较2013年上升2.4个百分点。
图28列示了近三年各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例情况。2014年末,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均高于25%的监管要求。其中,大型银行流动性比例最高的是中行(49.9%),农行、建行、交行也均在44%以上,而工行以33.2%的流动性比例继续保持17家银行中最低;股份制银行中,招商以59.38%的水平保持17家银行中最高,广发、恒丰、中信、平安流动性比例也在50%以上,而浦发最低(34.87%),民生、渤海的流动性比例也低于40%。与2013年相比,2014年整体上全国性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止跌回升,股份制银行回升幅度要大于大型银行;大型银行中,交行出现了0.45个百分点的下降,其他四家大型银行均有所回升,回升幅度最大的是工行(3.0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中,招商是唯一出现流动性比例下降的(0.26个百分点),其他11家均不同程度上升,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华夏(16.13个百分点),其次是光大(12.78个百分点)。 负债结构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除存贷款外的其他资金来源和运用规模逐步扩大,存贷比与流动性的相关性已越来越低。同时,由于负债代表现实或潜在的支付义务,其往往是流动性风险的触发因素之一。下面将着重考察各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分析其負债稳定性,以及由此所展示的流动性状况。
根据资产负债表中不同项目的稳定性以及受市场因素的程度,在此将总负债中不同项目分别归为客户存款(客户存款、存款证等)、市场化负债(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拆入资金、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如表内理财)、衍生金融负债、卖出回购款项、已发行债券证券等)、内源性负债(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递延所得税负债、其他负债等)等三类。其中,内源性负债受自身控制程度较高、稳定性也较高,但整体比重较小;客户存款稳定性其次,是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中占比最大的部分;市场化负债受市场波动影响最大,是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最主要的触发因素。
图29、图30分别列示了2014年各全国性商业银行三类负债比重以及2013年与2014年市场化负债比重变化情况。对于负债结构而言,客户存款仍是各行负债中比重最大的部分,至少在50%以上,其次是市场化负债,二者在负债中比重合计在95%以上,因此整体上客户存款与市场化负债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总体而言,股份制银行由于网点、客户基础等方面的先天劣势,客户存款比重低于大型银行,从而更多地依赖市场化负债。大型银行市场化负债比重均低于30%,其中交行最高、达到27.04%,农行依靠其充裕的存款基础而对市场化负债依赖程度最低、仅为13.20%,是17家银行中最低的,工行、建行市场化负债比重也仅略微高于14%;股份制银行中,浙商银行市场化负债比重最高(41.32%),以同业业务见长的兴业银行次之(40.29%),恒丰银行市场化负债比重也接近40%,平安(23.01%)、华夏(23.53%)、中信(24.31%)的市场化负债比重则处于较低水平,在23%~25%之间。
与2013年相比,12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中的市场化负债比重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包括5家大型银行。大型银行中,上升幅度最大的是交行(4.70个百分点),最小的是中行(0.81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市场化负债比重变化情况差别较大,上升幅度最大的是浙商(12.35个百分点),其次是民生(6.42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较大的是恒丰(9.44个百分点)、平安(6.57个百分点)。
(执笔人:蔡鸿志)
前言
本报告从财务指标角度分析讨论2014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本报告所提全国性商业银行包括:由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等五家银行组成的大型商业银行(以下分别简称为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和交行,统称简称为“大型银行”),以及由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平安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等十二家银行组成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下分别简称为招商、中信、浦发、民生、光大、兴业、华夏、广发、平安、恒丰、浙商、渤海,统称简称为“股份制银行”)。
全国性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总资产、总负债及税后利润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的占比分别达到59.42%、59.48%和62.81%,较上一年分别下降1.72、1.79和2.12个百分点(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其中,五家大型银行在总资产、总负债及税后利润上的市场份额均继续呈下降趋势,股份制银行在总资产和总负债上的市场份额继续上升、但基于税后利润的市场份额则出现了下滑。具体而言,大型银行的总资产、总负债和税后利润的市场份额与2013年相比分别下降了2.14、2.26和1.90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基于总资产和总负债的市场份额与2013年相比,分别增加了0.41和0.46个百分点,而基于税后利润的市场份额则下降了0.23个百分点。
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与2013年持平,但缓慢复苏态势持续分化,国际金融市场出现了较为剧烈的波动。发达经济体经济温和复苏,但分化愈发明显。美国经济复苏强于预期;欧元区受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公共债务压力较大和地缘政治事件冲击等因素影响,经济增长动能明显减弱;日本进一步加大宽松力度,但经济仍未全面复苏。新兴经济体整体增长势头放缓,风险因素更为复杂。印尼盾、智利比索、巴西雷亚尔和土耳其里拉等新兴经济体货币出现大幅度贬值,部分新兴经济体跨境资本流动更加剧烈、面临资本外流风险。由于各经济体复苏步伐不一,全球货币政策格局趨于复杂,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
国内方面,在“三期叠加”的背景下,2014年中国经济继续放缓,较2013年增长7.4%。总体而言,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同时在经济结构调整上也出现了积极的趋势性变化,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快速增长、比重提高,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等新型业态加快发展,就业和节能降耗等指标好于预期。宏观政策取向继续维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结合宏观经济结构性变化,有针对性地进行预调微调,运用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调整存贷比考核、发行专项金融债等定向调控手段,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金融市场总体保持稳健运行,资本市场活跃程度明显提升,股票市场成交量显著增加。此外,根据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着力缓解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高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于2014年11月22日实施了两年多以来的首次降息。一是采取非对称方式下调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有针对性地引导市场利率及社会融资成本下行。二是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基准利率1.1倍扩大至1.2倍。三是简并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期限档次,进一步拓宽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空间、引导金融机构积极转变经营理念,也有利于强化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健全利率传导机制,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以全国性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中国银行业积极推进改革创新,资产负债规模稳步增长,存贷款增速有所放缓,资本实力不断增强,资本充足水平稳步提升,利润增速进一步放缓,流动性水平总体平稳,但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增长幅度有所扩大,资产质量的压力进一步上升。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继续围绕公司、业务、风险、行业等方面深化治理体系改革,不断优化银行业金融机构治理体系;紧跟时代脉搏,从电子银行服务渠道、高附加值非信贷业务、负债产品等方面,加大金融创新力度。银行业金融机构投资主体进一步多元化,民营银行试点取得历史性突破,一批民资主导的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财务公司和村镇银行成功设立,广覆盖、差异化、高效率的银行业机构体系进一步完善。
其中,大型银行不断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强化履职能力建设,完善绩效考评机制。稳步推进事业部制和专营部门制改革,实现理财、同业等业务流程再造和转型发展。建立表内外、境内外、本外币、母子公司等多维度全覆盖的风险管控机制,加强集团并表全面风险管理。提高资本管理高级方法实施质量,完善资本规划,开展内部评估和资本工具创新。持续推进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危机管理机制建设及恢复处置计划制订工作。
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围绕“改革、创新、提质、控险”的改革发展主题,不断增强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小微支行、社区支行等便民服务网络,不断下沉业务重心。结合金融系统深化改革和互联网、移动设备、大数据等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新趋势,加强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渠道创新,提高服务标准,降低服务成本、规范服务定价。部分服务条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在加强并表监管与风险隔离的前提下,立足自身发展战略与市场定位,审慎开展综合化经营。
截至2014年末,全国性商业银行资产总额102.39万亿元,比2013年增长10.65%;负债总额95.18亿元,比2013年增长10.03%。所有者权益7.22万亿元,比2013年增长19.64%;资本实力与盈利水平进一步提升,绝大部分全国性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均有所增强,但整体上资产质量压力均进一步加大,抗风险能力出现一定程度下滑。
以下从资本状况、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流动性水平四个方面对全国性商业银行2014年度财务状况予以分析。各项财务数据除另有注明外,均取自监管部门及各银行的定期财务报告、新闻稿件等公开披露的信息。 资本状况
2014年是《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的第二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从完善资本约束机制与调整业务结构、创新拓展资本补充渠道等两方面着手,不断提高资本管理水平。一方面建立资本规划和全面风险评估体系,并在加强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风险计量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资本约束机制,引导业务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另一方面,在利润留存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基础上,创新和拓展资本补充渠道,二级资本债券发行实现常态化、境外市场发行试点破题,商业银行优先股发行顺利启动,实现了资本结构的进一步合理与优化。
根据各全国性商业银行年报及公开信息披露,所有全国性商业银行均已以推出了通过二级资本债券补充资本的计划,部分银行已经完成全部发行计划,交行完成中资银行总行首单境外二级资本债券发行。全国性商业银行2014年期间共通过二级资本债券在境内、境外共募集约合逾2800亿元人民币。优先股方面,所有上市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均已披露优先股发行计划,工行、农行、中行、浦发、兴业等5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均已在2014年期间完成或部分完成了优先股发行,中国银行率先在境外发行优先股。2014年期间,全国性商业银行通過优先股在境内外累计募集约合逾1700亿人民币。此外,继民生于2014年11月率先推出募集金额80亿元的员工持股计划定增方案后,招商也于2015年4月推出类似的募集金额60亿元员工持股计划,力求开辟新的资本补充渠道(表1)。
同时,在资本计量高级方法上,银监会已核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6家全国性银行实施资本管理高级方法。6家银行已于2014年7月1日起按照银监会资本管理高级方法持续监管报表体系要求正式报送监管数据。
截至2014年末,我国银行业整体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2%、10.8%、10.6%,较2013年末分别提高1.0、0.9和0.7个百分点。下面将着重分析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情况。
资本充足率方面,最高的为建行(14.87%)、最低的为广发(10.5%),5家大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最高;相较于2013年,16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有所提高,提高幅度最大的是交行(1.96个百分点),仅浙商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有所下降(0.93个百分点),这一情况应该与2014年二级资本债券大规模常态化发行有关,绝大部分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均有所增强(图4)。
一级资本充足率方面,最高的为工行(12.19%)、最低的为广发(8.12%),整体而言大型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水平要高于股份制银行;相较于2013年,13家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水平有所提高,提高幅度最大的是中行(1.65个百分点),4家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水平有所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为浙商(0.55个百分点),各银行在一级资本充足率水平上的变化与优化股发行情况有密切关系,比如2014年优化股发行金额最大的即是中行(720亿元)(图5)。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方面,最高的为建行(12.12%)、最低的为广发银行(8.12%),整体上大型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水平较高;相较于2013年,全国性商业银行在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水平上的变化情况更为分化,有11家银行上升、6家银行降低,提高幅度最大的是交行(1.54个百分点)、降低幅度最大的是浙商银行(0.55个百分点),提高幅度最大的五家是交行、建行、工行、招商、中行,均为1个百分点以上,在无大规模再融资、大型银行盈利水平增速放缓更为明显的情况下,预计这种分化与资本计量方法的分化有一定关系(图6)。 就杠杆率而言,2015年1月公布的《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修订)》(中国银监会令2015年第1号)对杠杆率计算过程中的部分具体项目的规定进行了明确、修订,并提出了明确的披露要求。在披露方面,5家上市全国性商业银行、2家非上市全国性商业银行连续披露了2013年、2014年的杠杆率情况,7家上市全国性商业银行根据最近监管要求在2014年年报或2015年第一季度报告中直接或间接披露了2014年末的杠杆率水平,两家非上市全国性商业银行根据监管要求可不披露杠杆率水平,但一家上市银行在2014年年报或2015年第一季度报告中仍未按照最新监管要求披露杠杆率情况。对于14家已披露2014年末杠杆率水平的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杠杆率最高的是恒丰(8.71),仅渤海(3.57%)未达到银监会4%的监管要求;对于7家连续披露2013年、2014年末杠杆率水平的全国性商业银行,2014年末与2013年末相比,6家银行杠杆率水平有所提高,中行、工行、农行、建行等四家大型银行提高幅度较大、均在0.5个百分点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优先股等一级资本的补充,而恒丰的杠杆率水平则在高位略微下降(0.37个百分点)(图7)。
资产质量
2014年我国商业资产质量方面面临的压力显著上升,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绝对额均出现了明显反弹,商业银行整体的拨备覆盖率大幅降低,风险抵补能力有所减弱。截至2014年末,我国商业银行按贷款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余额8425.6亿元,比年初增加2504.3亿元,增幅达到42.29%,增幅较2013年扩大22.15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连续第三年上升,且增加额、增幅持续扩大;不良贷款率1.2%,在连续三年保持基本稳定后较2013年同比上升了0.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在2013年出现了下滑后进一步大幅降低至232.1%,降幅达到50.6个百分点。整体上,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等全国性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区域性银行以及外资银行出现的资产质量下滑程度依次增大(图8)。
对于全国性商业银行,以下将从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贷款集中度等三个方面分析其资产质量情况。
2014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 总体情况
如图9所示,2003~2014年期间,整体上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均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不良贷款余额由2003年的21044.6亿元下降至2014年的6383.5亿元,降幅达69.67%,不良贷款率由2003年17.90%下降至2014年的1.10%,降幅16.80个百分点。但,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双降”的趋势在2012年出现了逆转,当年分别回升9.36%和0.06个百分点,2013年、2014年的回升幅度则进一步扩大。
2014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383.5亿元,较2013年上升1792.2亿元,增速大幅扩大至39.03%。其中,次级类不良贷款余额为3005.20亿元,较2013年增长62.31%,增速比2013年大幅攀升46.39个百分点;可疑类余额和损失类余额分别为2557.20亿和820.90亿元,也出现了26.07%和15.39%的大幅回升。不良贷款率方面,2014年末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1%,自2012年以来连续第三年出现反弹,且反弹幅度持续扩大至0.3个百分点。
尽管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加速暴露,但考虑到“三期叠加”下经济增速仍低位徘徊的宏观經济背景,加之不良贷款的确认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后续全国性商业银行面临的资产质量形势短期内依然不容乐观。对此,关注类贷款和逾期贷款情况可提供一个观察视角。具体而言,逾期贷款是指所有或部分本金或利息已逾期1天以上(含1天)的贷款,相对较为客观,而五级分类下的贷款则涉及到一定的主观判断。
截至2014年末,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为1.58万亿元,较2013年增加4819.16亿元,增幅为44.07%,超过不良贷款增速逾5个百分点,而2013年关注类贷款相较2013年是小幅减少的;逾期贷款余额1.12万亿元,较2013年增加4562.2亿元,增幅68.52%,超过不良贷款增速逾29个百分点,增加额及增幅较2013年扩大3414.22亿元、47.69个百分点。
此外,若综合考虑逾期贷款和不良贷款,逾期减值比(逾期贷款余额/不良贷款余额)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银行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谨慎程度。2012~2014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逾期减值比持续上升,分别达到132.58%、137.45%、166.40%。在宏观经济形势未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全国性商业银行后续面临的资产质量上的潜在压力。
2014年各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
图10、图11分别列示了近三年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的情况。
就不良贷款余额的绝对额而言,由于资产规模上的差别,整体上大型银行要高于股份制银行。大型银行中,农行(1249.7亿元)超过工行(1244.97亿元)成为2014年不良贷款余额最大的全国性商业银行,交行的不良贷款规模最小(430.17亿元);股份制银行中,中信(284.54亿元)、招商(279.17亿元)的不良贷款余额较大,渤海(24.74亿元)、浙商(22.90亿元)、恒丰(22.54亿元)等非上市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较小,但渤海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已连续两年增长100%以上,2014年的增幅更高达468.91%。
从不良贷款余额近三年变化趋势来看,与2013年相比,大部分全国性商业银行2014年的不良贷款余额均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且整体增长速度在加快、部分银行增速由负转正。其中,增速最快的是渤海(468.91%)、兴业(69.82%)、浦发(65.26%),增速最小的是恒丰(14.88%)、交行(25.38%)、广发(32.36%);增速扩大幅度最大的则是渤海(352.56个百分点)、广发(64.30个百分点)、农行(40.11个百分点)。大型银行不良贷款反弹速度虽有所加快,但整体上要低于股份制银行;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增长情况在2013年较为分化,但除渤海银行以外的其他股份制银行在2014年已表现出较强的趋同性,反映出不良贷款反弹的问题在加速蔓延。
不良贷款率方面,农行由于上市较晚,不良贷款率继续维持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最高,2014年达到1.54%,其次是中信(1.30%)、中行(1.25%)、招商(1.25%),最低的是浙商(0.88%)、恒丰(0.94%)、平安(1.02%);大型银行2012~2014年平均不良率为1.01%、1.04%、1.24%,股份制银行则分别为0.7%、0.8%、1.09%,显示出由于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率持续快速反弹,其在资产质量上相对于大型银行的优势下不断缩小。
从不良贷款率近三年变化趋势来看,除恒丰银行不良贷款率在2013年大幅上升后而略有下降外,其他16家银行2014年不良贷款率无一例外地上升、且上升幅度相较2013年明显加大,上升幅度最大的是渤海(0.94个百分点),其次是兴业(0.34个百分点)、光大(0.33个百分点),最低的是平安(0.13个百分点)、广发(0.17个百分点)、华夏(0.19个百分点)、工行(0.19个百分点)。
同时,考虑到不良贷款涉及到五级分类下的主观判断,而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此选择关注类贷款及逾期贷款(逾期减值比)考察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面临的潜在不良贷款压力。
图12列示了近三年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情况。与不良贷款余额类似,关注类贷款余额也与银行资产规模密切相关,大型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远高于股份制银行。大型银行中,工行关注类贷款规模最大(3197.84亿元),规模最小的是交行(919.03亿元);股份制银行中,关注类贷款规模最大的是中信(681.61亿元),最小的是浙商(36.39亿元)。就近三年关注类贷款变化趋势而言,2013年大型银行关注类贷款均有所减少或基本持平,而股份制银行关注类贷款均已开始反弹,而2014年全部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均出现增长,部分大型银行增幅较大,绝大多数股份制银行增幅进一步扩大且增幅较为分化;2014年,除农行、中行、渤海、浙商以外的其他13家银行的关注类贷款余额增幅均高于不良贷款增幅,兴业、中信、光大等银行的两项余额增幅偏离程度较大。 图13列示了近三年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逾期贷款(逾期减值比)的情况。整体上大型银行逾期减值比要低于股份制银行,大型银行中工行逾期减值比最高(169.14%),建行最低(113.53%),股份制银行中广发银行逾期减值比最高(452.71%),渤海银行最低,由2013年的高位大幅降低至94.54%,为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中的最低水平。若从近三年各银行逾期减值比的变化趋势来看,2013年各银行在逾期减值比的增减变化上较为分化,但2014年除渤海银行以外均出现一定幅度的上升,恒丰、广发、平安、中信等银行的上升幅度较大。
由于逾期减值比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银行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谨慎程度,逾期减值比的变化与不良贷款率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反向关系,即在图11、图13中表现为相应变化趋势折线的镜像关系,而这在平安、渤海、广发、恒丰上的表现更为突出。即在当前宏观经济低位徘徊的系统性风险因素下,部分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绝对水平、反弹速度较同业为低的情况可能不具可持续性,而渤海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大幅增加的情况可能更客观地顺应了银行业周期性特点。
2014年全国性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
目前,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以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等两项指标进行综合考核,其中前者以150%为基本标准,后者以2.5%为基本标准,两者中的较高者为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监管标准。
拨备覆盖率
拨备覆盖率是贷款损失准备(现一般按贷款减值准备)对不良贷款的比率,是基于不良贷款而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再进行相应计算的一项指标,其性质是衡量信贷风险抵补的程度。拨备覆盖率多寡有度,以能适应各行风险程度并符合监管要求为宜,不能过低导致拨备金不足,利润虚增;也不能过高导致拨备金多余,利润虚降。
图14列示了近三年全国性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情况。2014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均在170%以上,高于150%的监管及格线。大型银行中,农行拨备覆盖率最高(286.53%),交行最低(178.88%);股份制银行中,浙商银行最高(292.89%),排名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第一,广发银行贷款拨备率为170.40%,而这一水平也是17家银行中最低的。
继2013年仅农行、平安银行、广发银行贷款拨备覆盖率有所提升后,2014年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全部下降。大型银行拨备覆盖率下降幅度较2013年大幅扩大,农行下降幅度最大(80.51个百分点),交行最小(34.77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拨备覆盖率变化进一步分化,渤海银行下降幅度最大,继2013年下降452.2个百分点后再次下降647.89个百分点,其在风险抵补能力上的后发优势已在迅速缩小,兴业(101.89个百分点)、民生(77.54个百分点)、浦发(70.56个百分点)的下降幅度也较大,平安银行、广发银行继作为2013年仅有的拨备覆盖率上升的两家股份制银行后,在2014年呈现了相对较小的下降幅度,分别为0.16和9.77个百分点,而这也从侧面印证了逾期减值比上反映的部分全国性商业银行风险分类谨慎程度偏低的问题。
贷款拨备率
贷款拨备率是贷款减值准备对贷款总额的比率。自2012年1月1日开始,银行必须实施银监会提出贷款拨备率达到2.5%以上的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应于2013年底前达标;对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部门将设定差异化的过渡期安排,并鼓励提前达标:盈利能力较强、贷款损失准备补提较少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2016年底前达标;个别盈利能力較低、贷款损失准备补提较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2018年底前达标。
图15列示了近三年全国性商业银行贷款拨备率情况。五家大型银行中,农行连续三年保持贷款拨备率最高,2014年虽有所下降但仍达到4.42%的水平,交行(2.24%)、工行(2.34%)的贷款拨备率水平较低,在大型银行中仍未完成系统重要性银行于2013年底前达标的任务;股份制银行中,兴业银行贷款拨备率最高(2.76%),其次是浦发(2.65%)、招商(2.59%)、浙商(2.58%)、华夏(2.54%)、恒丰(2.51%),均达到了银监会监管要求,其他6家股份制银行均低于监管要求,其中包括国内系统性重要银行之一的中信银行,广发银行在股份制银行中最低(1.77%)。
从近三年贷款拨备率变化趋势来看,部分得益于贷款增速的放缓,整体上全国性商业银行贷款拨备率有所提升,贷款拨备率下降的数量由7家减少至5家,达标家数由7家上升为9家,大型银行均有所下降或持平,其与股份制银行在贷款拨备率上的优势进一步缩小;2014年,浙商银行、招商银行贷款拨备率提升幅度较大,分别达到0.47和0.37个百分点,这也使两行成为2014年中两家新达标银行,恒丰银行贷款拨备率在2013年上升0.86个百分点后又下降0.65个百分点,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与反复性,华夏银行下降幅度也较大(0.19个百分点),但仍满足监管要求。
全国性商业银行贷款集中度情况
贷款集中度是考察商业银行资产分散程度的重要指标,在宏观经济形势严峻、行业之间与行业内部分化严重的背景下,贷款集中度对于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潜在影响尤其值得关注。根据监管标准要求,最大单一客户贷款不得超过银行净资产的10%,前十大客户贷款总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50%。2014年底各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这两项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
图16和图17分别列示了近三年全国性商业银行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及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的情况。
在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方面,大型银行中,农行最高(5.23%),其次为建行(5.05%),交行、中行则继续维持低位,分别为1.50%和2.40%;股份制银行中,浦发继续保持最低并有所下降(1.77%),兴业银行较2013年大幅上升至8.26%,为股份制银行中最高,其次是浙商(7.01%)。与2013年比较,5家全国性商业银行2014年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有所上升,其中包括除交行以外的4家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中除兴业以外均有所下降,大型银行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整体上已高于股份制银行;其中农行、兴业上升幅度较大,分别为1.9和1.2个百分点,平安和恒丰下降幅度较大,分别达到1.8和1.36个百分点。 在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方面,大型银行中,工行继续保持大型银行中最高(14.9%),交行则大幅降低至(11.46%),取代农行成为大型银行中的最低水平;股份制银行中,渤海银行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虽有所降低但仍保持43.26%的高位,维持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中的最高水平,客户集中度过高的问题仍未得到明显改善,较低的是中信(12.14%)、浦发(12.22%)、招商(12.99%),已经低于除交行以外的其他4家大型银行。与2013年比较,农行、中行、招商、浙商等4家银行的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有所上升,其他3家大型银行和10家股份制银行的有所下降,整体上大型银行下降幅度要小于股份制银行,大型银行对于股份制银行在客户结构上的优势在缩小;其中,浙商、农行上升幅度较大,分别达到1.57和1.21个百分点,恒丰、华夏下降幅度较大,分别为8.47和5.91个百分点。
整体而言,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以及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上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宏观经济形势严峻、行业之间与行业内部急剧分化的背景下,大型银行信贷资源进一步向部分优质客户集中,而大部分股份制银行则通过产品、客户等方面的差异化竞争,抢抓新兴优质客户、实现客户结构多元化。
盈利能力
2014年,受宏观经济低位徘徊、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金融脱媒趋势日益明显、金融主体多元化格局加快形成等诸多外部不利因素影响,银行业利润增速整体上进一步回落。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共实现税后净利润12749.72亿元,较2013年增长7.47%,增速回落5.37个百分点。从收入支出角度来看,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3.36万亿元,较2013年增长14.57%且增速有所加快,其中利息净收入占76.05%、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20.07%,由此可见资产产值损失等营业支出的大幅增长拉低了税后利润的增速。
以下先从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三个角度评价2014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整体水平,然后再分别从影响银行利润的三个主要部分——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和支出管理水平出发,具体评述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总体情况
净利润增长率
图18列示了2013和2014年各全国性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长情况。各全国性商业银行盈利规模持续提高,但绝大部分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增速均有所下滑,7家银行增速低于7.47%的平均水平,10家高于平均水平。大型银行共实现净利润9270.91億元,较2013年增长6.52%,增速回落4.84个百分点;其中,中行最高(8.22%),工行增速最低(5.07%)但继续以2762.86亿元的净利润规模位居行业首位,其他三家大型银行增速均在5%~8%之间。股份制银行共实现净利润3478.81亿元,较2013年增长10.08%,增速回落7.03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净利润增速仍快于大型银行但幅度进一步缩小;各股份制银行增速差异较大,其中平安增速最高(30.01%),华夏(16.19%)、浦发(14.95%)、兴业(14.38%)、恒丰(10.92%)、渤海(10.28%)等5家银行也实现两位数增长,广发最低(3.92%);招商、浦发、兴业等净利润规模较大的股份制银行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速,其中招商银行以560.49亿元净利润继续保持盈利能力最强的股份制银行地位。
与2013年相比,15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出现了下滑,渤海银行下滑幅度最大,达到26.35个百分点,广发银行利润增速略微提高了0.68个百分点,平安银行增速逆势大幅提高17.29个百分点。大型银行增速下滑幅度相对较小、且情况较为相近,农行下滑幅度最大(6.52个百分点),交行下滑幅度最小(1.02个百分点),其他三家大型银行下滑幅度均在4~5.5个百分点之间。股份制银行中,除平安、广发增速逆势提高以外,其他10家增速下滑情况呈两极分化态势,渤海银行下滑幅度最大(26.35个百分点),中信银行作为资产规模排名靠前的股份制银行以及国内系统性重要银行,净利润增速也出现了23.61百分点的下滑,浙商银行增速下滑幅度也达到两位数(17.79个百分点),其他7家下滑幅度则均在4~10个百分点之间。
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总资产收益率(ROA)将各行的盈利绝对规模与相应的净资产和总资产结合起来,较好地展现了各行单位净资产或总资产的盈利水平,更有利于客观比较各行的盈利能力。根据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要求,净资产收益率不应低于11%,总资产收益率不应低于0.6%。
图19列示了近三年度全国性商业银行净资产收益率。2014年度,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均明显超过11%的达标线,大型银行净资产收益率水平除交行以外均集中于17%~20%这一区间,股份制银行情况更为为分散,兴业(21.21%)、浦发(21.02%)、民生(20.41%)净资产收益率水平均在20%以上,排名17家行中前三位,交行(14.87%)、广发(14.98%)ROE水平低于15%,排名垫底。
从近三年情况来看,整体上全国性商业银行净资产收益率水平加速下降,股份制银行下降幅度更大、加速下降的速度也快于大型银行。与2013年相比,2014年16家银行净资产收益率下降,仅华夏银行净资产收益率基本持平、微增(0.01个百分点);除华夏银行以外,下降幅度最小的是平安银行(0.22个百分点),光大、恒丰分别下降4.12和3.20个百分点,降幅最大;大型银行中,交行在低位继续下降0.62个百分点,降幅在大型银行中最小、但绝对水平也最低,工行则在高位下降1.96个百分点,降幅最大、但绝对水平最高,二者差距在缩小。
图20列示了近三年全国性商业银行总资产收益率。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2014年总资产收益率全部显著高于0.6%的及格线,整体而言大型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相对较高。其中,建行和工行分别为1.42%和1.40%,排在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前两名,交行为1.08%,大型银行中最低;股份制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大多在0.7%~1.3%之间,招商(1.28%)和民生(1.26%)最高,而广发(0.77%)、渤海(0.81%)、恒丰(0.87%)、浙商(0.88%)则是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最低的。 同2013年相比,2014年绝大部分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均有所下降,仅平安、华夏分别上升了0.10和0.04个百分点,而2013年则仅有11家出现下降。股份制银行下降幅度大于大型银行,二者之间的差距有所扩大。大型银行下降幅度均在0.05个百分点以内,浦发(0.01个百分点)、兴业(0.02个百分点)、光大(0.02个百分点)均微幅下降、下降幅度较小,浙商(0.23个百分点)、中信(0.13个百分点)、广发(0.11个百分点)、招商(0.11个百分点)下降幅度均在0.1个百分点以上,下降幅度在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最大。
利息收入水平
目前息差收入仍是我国银行业收入结构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占整体营业收入的70%以上,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盈利来源。得益于生息资产规模的持续稳定增长以及息差水平的回升,2014年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利息净收入达到2.54万亿元,较2013年增长12.65%,增速提高2.58个百分点。
就具体驱动因素而言,2014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生息资产规模稳定增长,同时息差水平明显企稳。一是通过资产负债管理,积极调整信贷结构,提高生息资产收益水平;二是加强流动性管理,调整负债结构,通过考核等手段引导淡化“冲时点”现象,控制负债成本;三是自取消贷款利率下限管制、存款利率1.1倍上限管制后,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2014年11月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由1.1倍扩大至1.2倍的影响对当年收入的影响相对较小。但随着人民银行2014年11月以来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逐步扩大至基准利率的1.5倍,以及其他利率市场化措施的推进,预计商业银行息差水平将重归承受较大的不利影响。
本报告从利息收入比、净利息收益率(净息差)与净利差等三个角度讨论2014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水平。
利息收入比
利息收入比是商业银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由于各行非利息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比简单平均水平已由2012年的81.46%持续下降为2014年的75.18%。大型银行中,农行利息收入最高,达到82.54%,而其他四行均为75%~80%之间,中行因其传统的国际业务优势,利息收入比虽有所上升但仍维持在70.37%的低位,为大型银行中最低;股份制银行的利息收入比情况愈加分化,渤海利息收入比持续攀升,达到86.26%,为17家银行中最高,广发(65.49%)、招商(67.53%)、民生(68.01%)利息收入比则大幅下降至70%以下,低于大型银行中的中行,為17家银行中最低。
从近三年变化趋势来看,整体上大型银行利息收入比在持续小幅下降,但有升有降、幅度整体不大;绝大部分股份制银行利息收入比持续大幅下降,仅渤海银行在不断上升。与2013年相比,大型银行中交行利息收入大幅下降3.49个百分点,工行微幅下降0.29个百分点,农行、中行、建行分别逆势上升1.22、0.78和0.08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中,除渤海利息收入比进一步大幅上升4.03个百分点以外,广发大幅下降10.05个百分点,17家银行中下降幅度最大,其他10家银行利息收入比均不同程度下降2~7个百分点。整体而言,各银行都在推进收入结构的非息化,但大型银行由于利息净收入规模大、效果尚不显著,而股份制银行由于规模相对较小、战略调整更为灵活,收入结构非息化成效显著(图21)。
净利息收益率与净利差
商业银行利息收入规模的两大驱动因素为生息资产规模与息差水平。考察息差水平的重要指标即是净利息收益率(净息差)和净利差。净利息收益率(NIM)是利息净收入与平均生息资产总额的比率,考察单位生息资产所创造的利息净收入;净利差(NIS)为日均生息资产收益率与日均计息负债付息率的差额。两者各有侧重,但整体而言,二者变化趋势和原因大体相似。
受前述提及原因的影响,2014年全国性商业银行净利息收益率、净利差变化出现明显分化,整体上基本持平、略有回升,尤其是大型银行,这也在一定反映出大型银行在议价能力以及收入稳定性上的优势。
图22列示了部分披露相关信息的全国性商业银行近三年的净利息收益率(浙商银行未披露相关数据)。大型银行净利息收益率水平整体较高,农行达到2.92%,为16家银行中最高,中行由于受海外资产比重较大的影响而继续保持大型银行中最低(2.25%);股份制银行中,民生(2.59%)、平安(2.57%)、招商(2.52%)、浦发(2.50%)净利息收益率水平均在2.5%以上,恒丰银行净利息收益率继续下降至1.79%,为16家银行中最低,广发(1.85%)次之,也在2%以下。
就变化趋势而言,大型银行净利息收益率水平在2013年小幅下降后有所回升,而股份制银行则在大幅下降后基本企稳,整体上股份制银行净利息收益率已连续两年低于大型银行。与2013年相比,大型银行中除交行下降0.16个百分点以外,其他4家均有所上升,农行上升0.13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中,招商、中信在2013年大幅下降后进一步大幅下降0.30和0.20百分点,在16家银行中下降幅度最大,平安银行则大幅上升0.26个百分点,16家银行中上升幅度最大,光大、民生也分别上升0.14和0.10个百分点。
净利差与净利息收益率情况类似。图23列示了近三年全国性商业银行净利差情况。大型银行净利息收益率水平整体较高,农行达到2.76%,为17家银行中最高,交行大幅下降至2.23%、取代中行成为净利差最低的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中,民生(2.41%)、平安(2.40%)净利差水平均在2.4%以上,恒丰银行净利差继续下降至1.55%,为17家银行中最低,广发(1.66%)次之,也在2%以下。
就变化趋势而言,大型银行净利差在2013年小幅下降后小幅回升,而股份制银行则在大幅下降后基本企稳,下降幅度大幅收窄。整体上,大型银行近三年净利差基本持平,而股份制银行则连续下降,2014年股份制银行净利差平均水平已较大型银行低0.34个百分点。与2013年相比,大型银行中除交行下降0.17个百分点以外,其他四家均有所上升,农行上升0.11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中,招商、恒丰、中信在2013年大幅下降后进一步大幅下降0.32、0.28和0.21百分点,在17家银行中下降幅度最大,平安银行则大幅上升0.26个百分点,17家银行中上升幅度最大,民生、光大也分别上升0.11和0.10个百分点。 中间业务收入水平
本报告中,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作为中间人参与的金融服务,其收入反映为利润表上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判别中间业务的重要标准是商业银行利用自己的人才、网点和系统等资源提供收费服务,其自身并不作为交易主体参与业务并承担风险。
近年来,一方面受利率市场化持续推进、同质化竞争下信贷资产议价能力下降的影响,商业银行主动推进收入非息化;另一方面,金融脱媒化、融资渠道多元、存款理财化等趋势的深入发展,为商业银行非息收入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市场机遇。在以上两方面共同作用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程度相对较低,即中间业务收入与信贷资源的关系仍然较为紧密,近年监管机构持续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各项措施,已经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持续增长构成不利影响,而这可能已在2014年全国性商业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长率大幅下降上有所体现。
下面本报告将选用中间业务净收入和中间业务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两个指标考察各全国性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情况。
中间业务净收入及其增幅
中间业务净收入,即财务报表中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是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减去支出后的净额,反映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绝对水平。
2014年,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共实现中间业务净收入6748.26亿元,较2013年增长15.11%,增幅较2013年放缓9.98个百分点。图24列示了近三年各全国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情况。大型银行共实现中间业务净收入4452.91亿元,占17家银行整体的65.99%,其中工行和建行分别以1324.97亿和1085.17亿元继续排名前两位,交行中间业务净收入规模在大型银行中最小,为329.14亿元,已连续三年低于招商、民生等股份制银行;股份制银行中,招商、民生继续以485.43亿元、382.39亿元的水平领跑,兴业、中信、浦发的中间业务净收入规模也在200亿元以上,而浙商、渤海、恒丰、华夏则均在100亿元以下,分别为26.21亿元、26.98亿元、51.71亿元、73.89亿元。
就近三年变化趋势而言,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2014年中间业务净收入分别增长5.70%、39.13%,增速分别较2013年放缓10.23和17.57个百分点;但由于大型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的规模要远大于股份制银行,导致大型银行在17家银行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与2013年相比,大型银行中,交行中间业务净收入增长11.93%,而农行则出现了3.66%的负增长,是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中唯一出现负增长的;股份制银行中,平安银行以66.20%的增速领跑17家银行,招商(54.77%)、浦发(53.52%)、中信(50.57%)的增速也均在50%以上,而浙商银行增速较2013年大幅下滑151.18个百分点至13.04%,为股份制银行中最低,仅高于部分大型银行,兴业(13.80%)、华夏(17.88%)也以低于20%的增速排名靠后。
中间业务占比
中间业务净收入占营业收入之比(以下简称“中间业务占比”)是衡量中间业务发展水平及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重要指标。由于利息净收入与中间业务净收入合计占我国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的95%以上,因此中间业务占比与利息收入比的变化趋势整体上是相反的。2014年,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比为20.07%,较2013年微幅上升0.09个百分点,上升幅度较2013年明显放慢。
图25列示了近三年各全国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比情况。整体上,由于股份制银行中间业务占比的持续稳步上升,其中间业务占比已稳步高于大型银行。大型银行中,工行、中行分别达到20.11%、20.00%,占据大型银行前两位,农行中间业务占比最小(15.38),建行、交行则在19%左右;股份制银行中,广发以32.79的水平占据17家银行中最高,招商(29.27%)、民生(28.23%)紧随其后,华夏银行中间业务占比仅为13.46%,为17家银行中最低,浙商银行(15.21%)也处于较低的水平。
从近三年变化情况来看,整体上大型银行中间业务占比变化情况已从2013年小幅上升转变为小幅下降,而股份制银行中间业务占比仍在稳定上升,尽管上升幅度在变小。与2013年相比,大型银行中仅交行中间业务占比上升了0.67个百分点,其他四家大型银行均下降,农行(2.60个百分点)、建行(1.48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较大;股份制银行中,4家银行中间业务占比有所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浙商(2.05个百分点),另外8家的中间业务占比均出现了1个百分点以上的上升,其中广发、招商分别在高位较2013年劲升6.48和5.61个百分点,上升幅度在17家银行中最高。
成本控制水平
除收入之外,影响商业银行净利润水平的因素还有相应的成本。成本收入比即是反映为取得單位收入而所耗费的成本,在数值上等于营业费用与营业收入之比。成本收入比是银监会风险监管核心指标中的风险抵补类指标之一,按照监管要求,该指标不应高于45%。
近年来,商业银行一方面受诸多外部不利因素影响,收入增长放缓;另一方面,工资、房租等支出刚性增长,资产减值损失受资产质量影响大幅攀升。因此,直观上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比承受较大的反弹动力。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近年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比仍持续下降。具体分析来看,营业收入增速虽较前些年有所放缓,但仍保持10%以上的增幅;而支出方面,工资、房租支出虽然刚性增长,但在宏观经历整体放缓的背景下,此部分支出多年高速增长后处于高位、并不具备大幅增长的基础;资产减值损失受资产质量不利变化的影响出现了大幅增长,但其在整体营业支出中的比重仅在20%左右。但是,随着营业收入的进一步放缓,资产减值损失的持续大幅攀升,后期商业银行将面临较大的成本管控压力。
图26对比列示了近三年各全国性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比情况。2014年,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比均继续保持在45%以内,整体上大型银行成本收入比低于股份制银行。大型银行中,工行最低(26.75%),农行以34.56%的水平为大型银行中最高,交行成本收入比也在30%以上,中行、建行则均在28%~29%之间;股份制银行中,华夏(37.57%)、广发(36.36%)、平安(36.33%)的成本收入比在17家银行中最高,浦发、兴业最低,分别为23.12%、23.78%,其他7家银行均在30%以上或接近30%。 从近三年变化来看,随着营业收入增速的企稳、甚至略有反弹,而营业支出增速相对较小,全国性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比整体上在加速下降;股份制银行加速下降速度更快,其在成本收入比上相对于大型银行的劣势在缩小。与2013年相比,大型银行中,除交行成本收入比上升0.94个百分点以外,其他4家银行均有所下降,中行下降幅度最大(2.04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中,恒丰银行成本收入比在低位大幅反弹4.65个百分点,民生、渤海也有所上升、但幅度均在1个百分点以内,而广发、平安、招商、浙商则分别下降5.56、4.44、3.82和3.77个百分点,下降幅度在17家银行中最大。
流动性分析
本质上而言,商业银行要根据流动性、安全性、收益性相统一的原则对资产负债进行配置,而发生于2015年6月的“钱荒”即是过于追求通过资产负债错配实现收益最大化,而忽视了对流动性的关注。2014年以来,一方面人民银行通过诸多定向调控措施进行预调微调,并于11月启动了2年多以来的首次降息,同时受美联储降息的一再推迟及国内资本市场的大幅上涨,外汇流入持续增加,保持了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整体充裕。另外,针对2013年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上出现的新情况,人民银行、银监会等五部门2014年5月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而银监会《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也开始施行,从具体监管措施上强化流动性管理。
然而,市场环境的变化也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新挑战。利率市场化加快推进,存款利率上限浮动比例不断扩大,存款理财化趋势不断加快;同时,受资本市场持续上涨、新股发行加速的影响,存款、理财“搬家”现象突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受资本市场影响的程度在加深;此外,美联储降息虽一再推迟,而人民币汇率顶住压力保持基本稳定,跨境套利资本不断增加,一旦风吹草动,资本流动方向的逆转可能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形成冲击。整体而言,2014年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保持总体平稳,但面临的潜在风险因素也在日益增加。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自2014年3月开始施行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是流动性管理上的一大重要变化。《办法》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监管设定了四大监管指标,包括原有的存贷比、流动性比例,以及新增的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例。新增的两项监管指标相对其他流动性风险指标更具风险敏感性和前瞻性,也更适合于监测与国际比较;但是由于这两项指标的准确计量取决于比较完善的数据基础,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银行可能无法达到相关要求,而且大部分银行也并未完整披露相关数据。为此,本报告先选择存贷比和流动性比例分析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水平。
此外,针对取消商业银行存贷比的立法进程在加速推进、商业大额存单在试点基础上正式推出、同业负债比重持续攀升、金融债券等市场化融资手段不断推出等新情况,本报告还将选择商业银行负债结构这一指标来从侧面考察其流动性管理情况。
存贷比分析
存贷比是银行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值,目前监管部门为商业银行设置的监管要求是不超过75%。但2015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已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草案)》,删除了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比例不得超过75%的规定,将存贷比由法定监管指标转为流动性监测指标。
图27列示了近三年全国性商业银行存贷比情况。2014年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期末时点存贷比全部达标。整体上,大型银行存贷比在持续上升,而股份制银行则在持续下降,大型银行在存贷比上相对于股份制银行的优势正在逐步缩小并可能已于2014年出现了逆转(算术平均概念上),这与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大型银行存款持续流失的趋势是吻合的。
大型银行中,农行存贷比虽大幅上升,但仍处于64.61%的地位,为大型银行中最低,工行以68.40%的水平次之,而其他三家大型银行存贷比均在73%以上或接近73%,交行为17家银行中最高,达到74.07%;股份制银行中,中信(73.08%)、光大(72.78%)、浦发(72.26%)、广发(70.74%)、招商(70.49%)存贷比均在70%以上,其他7家银行存贷比处于70%以下的水平,其中恒丰(50.14%)、渤海(56.57%)均低于60%,是17家银行中最低。与2013年相比,大型银行存贷比均有所上升,农行在低位大幅上升3.44个百分点,上升幅度在17家银行中最高,中行微幅上升0.45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情况则较为分化,7家银行存贷比出现上升,上升幅度最高的是兴业(2.81个百分点),其次是渤海(1.93个百分点),其他5家上升幅度均在1个百分点以下,5家股份制银行存贷比不同程度下降,恒豐、平安、招商、民生下降幅度在3~6个百分点之间,恒丰下降幅度最大、达到5.85个百分点,广发则小幅下降0.99个百分点。
流动性比例
流动性比例为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之比,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总体水平,不应低于25%。近年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比例总体上保持了稳步上升的态势。2014年达到48.4%,为200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较2013年上升2.4个百分点。
图28列示了近三年各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例情况。2014年末,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均高于25%的监管要求。其中,大型银行流动性比例最高的是中行(49.9%),农行、建行、交行也均在44%以上,而工行以33.2%的流动性比例继续保持17家银行中最低;股份制银行中,招商以59.38%的水平保持17家银行中最高,广发、恒丰、中信、平安流动性比例也在50%以上,而浦发最低(34.87%),民生、渤海的流动性比例也低于40%。与2013年相比,2014年整体上全国性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止跌回升,股份制银行回升幅度要大于大型银行;大型银行中,交行出现了0.45个百分点的下降,其他四家大型银行均有所回升,回升幅度最大的是工行(3.0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中,招商是唯一出现流动性比例下降的(0.26个百分点),其他11家均不同程度上升,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华夏(16.13个百分点),其次是光大(12.78个百分点)。 负债结构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除存贷款外的其他资金来源和运用规模逐步扩大,存贷比与流动性的相关性已越来越低。同时,由于负债代表现实或潜在的支付义务,其往往是流动性风险的触发因素之一。下面将着重考察各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分析其負债稳定性,以及由此所展示的流动性状况。
根据资产负债表中不同项目的稳定性以及受市场因素的程度,在此将总负债中不同项目分别归为客户存款(客户存款、存款证等)、市场化负债(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拆入资金、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如表内理财)、衍生金融负债、卖出回购款项、已发行债券证券等)、内源性负债(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递延所得税负债、其他负债等)等三类。其中,内源性负债受自身控制程度较高、稳定性也较高,但整体比重较小;客户存款稳定性其次,是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中占比最大的部分;市场化负债受市场波动影响最大,是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最主要的触发因素。
图29、图30分别列示了2014年各全国性商业银行三类负债比重以及2013年与2014年市场化负债比重变化情况。对于负债结构而言,客户存款仍是各行负债中比重最大的部分,至少在50%以上,其次是市场化负债,二者在负债中比重合计在95%以上,因此整体上客户存款与市场化负债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总体而言,股份制银行由于网点、客户基础等方面的先天劣势,客户存款比重低于大型银行,从而更多地依赖市场化负债。大型银行市场化负债比重均低于30%,其中交行最高、达到27.04%,农行依靠其充裕的存款基础而对市场化负债依赖程度最低、仅为13.20%,是17家银行中最低的,工行、建行市场化负债比重也仅略微高于14%;股份制银行中,浙商银行市场化负债比重最高(41.32%),以同业业务见长的兴业银行次之(40.29%),恒丰银行市场化负债比重也接近40%,平安(23.01%)、华夏(23.53%)、中信(24.31%)的市场化负债比重则处于较低水平,在23%~25%之间。
与2013年相比,12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中的市场化负债比重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包括5家大型银行。大型银行中,上升幅度最大的是交行(4.70个百分点),最小的是中行(0.81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市场化负债比重变化情况差别较大,上升幅度最大的是浙商(12.35个百分点),其次是民生(6.42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较大的是恒丰(9.44个百分点)、平安(6.57个百分点)。
(执笔人:蔡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