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命关怀理念下的高效德育实效性探究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94668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实效性的低迷状态长期困扰着高校德育工作者,在生命教育视野下,德育与生命的疏离是高校德育实效性低的原因。因此,高校德育应追求生命关怀的理念,因为生命关怀是高校德育的本质要求、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高校德育中的具体体现、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殷切呼唤。鉴于此,高校德育应以尊重生命为基本内涵、以追求人生幸福为终极目标、以激发情感为重要过程、以理解与对话为主要方法,切实提高实效性。
  [关键词]生命关怀 高校德育 实效性
  [作者简介]解如华(1974- ),女,江苏东苏人,淮海工学院心理教育与咨询中心,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江苏 连云港 22200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资助项目“情感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关联性研究”(项目编号:10JYB014)及淮海工学院2011年哲学社会科学类校内课题“高校生命教育研究”(项目编号:S201103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056-02
  德育实效性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因为德育实效性的低迷状态长期困扰着德育工作者,其解决之道也可谓是见仁见智,而近年来兴起的生命教育对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提升颇有启发。
  一、生命关怀理念不足——高校德育的实效性低
  生命教育的概念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的,并被各国教育界所广泛接受和发展。我国自21世纪初开始在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探索,到如今我国的生命教育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包括人文精神与主体意识提升的全人教育,它一般从日常生活状态入手,引导个体认识生命和理解生命,通过倾听和满足生命个体的需求来表达对生命的尊重,以此帮助个体感知生命的意义和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从而引导个体学会重视和尊重他人的生命,最终能够创造生命价值,并不断优化和超越生命。因此,在生命教育视野下,德育与生命的疏离是高校德育实效性低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德育目标漠视了生命的完整性
  由于受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在德育价值上忽视个体自身的价值,强调个人必须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表现出鲜明的社会本位特点。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对教育的功利化追求,高校德育也被工具化了,根据社会的需要去塑造受教育者,忽视修德与大学生精神需要之间的关系,反而较多地强调大学生要将自己的品行修养与他人、社会、国家的需要相联系,因此,忽视了德育的个人享用性功能,也忽视了个体对生命的认知、情感、信念、行为等重要价值,忽视对生命的现实关照,致使道德教育中出现了生命的“空场”,使德育成为“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现象的产生,即只看到了知识带来的利益与实惠,而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些德育中的重要内容则被忽视了,进而使得相当多的大学生出现了价值观的迷失与自我的沉沦,德育的实效性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二)德育内容偏离了生活世界
  高校德育的现有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公民道德和大学生基本道德教育;二是政治道德方面的教育,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三是信仰道德教育,如世界观、人生观、理想等;四是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等。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服务于社会与政治的意识形态功能的内容较为受到重视,而体现大学生生存和发展需求的道德内容和人格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则受到了忽视,这就导致高校德育内容过于抽象,偏离了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只能以纯粹的理论说教为主传授概念原理。这样的德育,无法满足大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和生命的多样化发展的需要,结果导致大学生不能将学校生活纳入自己的生命中,也不能把学校生活与自己的生命体验结合。高校德育与生活世界相脱离的倾向与特点使得大学生对德育的态度较为淡漠,甚至是排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三)德育方法压制了生命活力
  内化是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在德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交流。然而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德育方法单一,灌输得较多,强制性较大。在实际工作中,以管代教和德育过程形式化倾向明显,即习惯于通过传统报告和讲座等方式,向学生灌输理论,学生没有选择的空间,缺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促进情感内化的环节,致使学生的自主性和生命活力受到压抑。学生主体性的弱化及由此带来的道德实践体验少,学生作为体验者与教师作为导引者之間共同参与、开放对话和互相激励也少,因此难以使学生在体验中形成新的道德境界,最终弱化了德育效果。
  (四)德育评价消解了生命个体的独特性
  德育评价在德育过程中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不仅影响着现有德育工作的成效,对下一阶段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也具有制约作用。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标准化知识人才这一目标的指引下,高校德育评价一般也会无视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反而会较为重视统一性、一致性和集体性标准。再加上教育工具理性的助推作用,学生自身个性化的生命发展被忽视,相反却被看成了无生命的工业化产品,最终导致道德要求根本无法触及大学生的灵魂,更谈不上经内化而产生的道德行为了。
  二、生命关怀理念追求——高校德育的应然状态
  由于传统的高校德育过于注重道德知识的灌输,较为忽视大学生生命价值的提升和生命智慧的启迪,因此重视对大学生的生命关怀应成为高校德育的新的追求,理由如下:
  (一)生命关怀是高校德育的本质要求
  生命关怀,它是以生命为对象,以人文关怀为着力点,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其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而高校德育作为塑造人和完善人的一种教育活动,理应充盈着思想的碰撞、情感的流动和生命意义的构建。高校德育也只有以学生个体生命活动为基础,才能富有感染力和亲和力,才能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进而达到自己的目标,完成自己的使命,最终体现自己的价值与实效性,因此生命关怀应成为高校德育的基本原则。   (二)生命关怀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高校德育中的具体体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而高校德育中的以人为本,就是真正从“人”的视角来看待大学生、对待大学生,把大学生当“人”。在正确把握个体生命的基本特性和内容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的生命予以切实的高度关注。这里的生命不仅指大学生个体的自然生命,也包括对大学生生命价值与人生态度等方面的引导。
  (三)生命关怀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殷切呼唤
  由于所处时代的变化,当代大学生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再加上高校生命教育的缺失,只是教大学生凭借什么去生存和生活,并不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了什么而去生存和生活,这就导致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出现了一些偏差,如出现了生命情感冷漠、生命幸福感降低、生命价值观迷茫、生命责任务实化等异化症状。因此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德育也必须加强生命关怀,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等多种形式引导大学生珍惜生命、完善生命和超越生命。如今,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课题之一就是重视生命关怀教育,因此这也必将会成为我国高校德育的一种未来趋势。
  三、生命关怀理念践行——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提升
  21世纪是人的生命凸显的时代,因此高校德育必须践行生命关怀理念,构建生命化德育,切实提升德育实效性。生命化德育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一)以尊重生命为基本内涵
  生命化德育强调生命是德育的出发点,认为德育必须对个体的生命持尊重的态度,从而唤醒生命、通过满足生命的需要来关怀生命,最终提升生命的意义。因此,生命化德育是对以往知性德育的超越。让生命在德育中诗意地栖居,是生命化德育核心的表达,也是生命化德育的最高境界和追求。也就是说生命化德育关注生命的生成和发展,强调追寻个体生命的意义、实现个体的生命价值。
  (二)以追求人生幸福为终极目标
  生命化德育反对德育只是单纯地以培养“政治人”“社会人”为目标这一定位,它更加强调德育的个体功能,关注个体的道德需要。从道德的产生来看,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其目的是为了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而现代社会是一个发展速度快、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物质欲望凸显,大多数人都在追求所谓的成功,但幸福感并不是成功的必然结果,所以德育要旨不仅仅在于使大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是怎样的,更在于使大学生理解应该怎样做才能使生活更幸福。也就是说生命化德育要引导大学生冲出现实物欲满足的牢笼,注重自身的精神提升,最终获得人生的幸福感和找寻到存在的意义感。可见,生命化德育转换了德育的目的,即从知性德育走向了幸福德育。因此,生命化德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恰当的幸福观,所以更能帮助学生找寻到获得幸福的可能途径。
  (三)以激发情感为重要过程
  情感体验是学生道德发展的基础动力。但是传统的高校德育往往仅满足于课堂上道德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内化能力的培养。而人是有感情的动物,道德的深层本质应是在情感的推动下的一种自愿行为。因此生命化德育以情感的激发为重要过程,重视道德情感体验的作用,既注重在生活中让大学生体验道德情感,同时也要让大学生走进社会,置身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这样,大学生就会面对复杂多变的道德情境,然后再积极诱发大学生的道德体验,从而建构出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德育。
  (四)以对话与理解为主要方法
  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和对话,因此生命化德育反对强制和灌输这种传统的德育方法,認为只有大学生在生活与情感等各方面都接纳与认同,高校德育才算真正发挥了自己的作用。而只有师生双方都作为德育主体平等参与对话并达到理解,才能获得这种接纳和认同。所以为了实现平等对话与理解,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发展、知识结构等情况,并随时调整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而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纠正教师的观点,因此理解与对话也是师生双方个体成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刘毓航.德育的生命之维[J].中国德育,2008(3).
  [2]曾秀兰.以人为本视野中高校德育的困境与超越[J].广东社会科学,2007(4).
  [3]宋伟.“内化”是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关键环节[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4]龙晓菲.凸显生命关怀:寻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J].当代社科视野,2009(3).
  [5]潘明芸,吴新平.大学生生命观调查及对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
  [6]姚冬梅.生命化德育及其基本理念[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
其他文献
为了提高NTC热敏电阻的测温精度,采用BP神经网络对NTC热敏电阻传感器的Steinhart-Hart方程进行非线性校正,提高了测温精度。
URP为数字化校园提出了一套标准的解决方案,利用URP虽可以解决校内不同业务系统之间的无缝整合,但不同职能部门的业务系统必须有效的提供基于Excel的数据模板来完成与上级业
预测大盘指数的涨跌幅度在股票投资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大盘指数的涨跌既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有关,也与大盘指数自身运行状态有关。结合朴素贝叶斯分类算法和股票大盘指数涨
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依托网络平台进行文化产业模式构建也为传统文化产业创新打开了新的局面。在此背景下,山东传统音乐的产业化发展也积极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了产业模式的
本文根据《管理规定》《标记规则》条例,结合生态环境部污染源监控中心垃圾焚烧厂自动监测数据,对垃圾焚烧中"事后处理"督办规则进行解读。"事后处理"督办主要分为5项常规污
编者按:“在高中阶段,就可以选择你未来发展的模式。当然不管你选择的是什么模式,你都可以实现你的人生目标。”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的讲话,让人们对步步维艰的高考改革充满了憧憬與希望。然而,这一理想的目标如何达成,显然是更关键的问题。  人才是多元的,选拔方式也应多样化。古代科举考试就有文举和武举之分,如今的研究生招录也有学术型和应用型之别,相比之下,高考制度却一直用同一把“尺子”衡量,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