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无痕教学由于其教学目的的潜隐性、教育方式的含蓄性、教学过程的情境性、师生关系的民主性和教学理念的生本性等特征,寓教于无形,日渐受到教育界的推崇。本文结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践,探讨了实施无痕教学的具体策略和相关注意事项。
【关键词】思想品德;无痕教学;策略探讨
一、问题缘起
教育的过程并非简单的“告诉”,更非粗暴的训诫,而应该是一种启迪,感化,循循善诱,心灵交流。如果你的教育已经让你的受教育者发觉你在教育他了,那你的教育效果无疑就大打了折扣。现代教育理论强调:真正的教育是学生的自我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心理意义上的教育是“人和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真正的教育只有当学生有了自我教育要求的时候才能实现”。因此,教师应该顺应学生天性,顺应事物发展规律进行不露痕迹的引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受到教益,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境界。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其结果是刻骨铭心的,其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所谓“润物细无声”、“不显山不露水”就是教学无痕的形象诠释。因此,无痕教学带给学生的是一种享受,让学生在享受中浸润,在享受中悟理,在享受中成长。
二、实施无痕教学的策略探讨
1.精心设置情境,实施无痕教学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应该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切入点,从中发现、选取有利于学生养成教育的内容,巧妙地与相关教材相结合,对教材进行开发、创造、补充,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体验感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在灵活多样的活动中自觉地提高素质,往往能收到理想的育人功效。例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活动二:“合唱节风波”。 后面的事态会怎样发展呢?完成这个故事。活动设计来源于学生生活。我校初二学生刚开始住校。他们在平时中的的生活搬进了课堂。课堂成了生活的重现,他们纷纷说出“小宽生气了不干了”“小宽原谅了同学”,“小宽到老师那里诉苦”等等。“给小宽出个主意”这个话题同学们更是畅所欲言:“小宽应该原谅同学的不是,继续干下去。”“小阳等同学要向小宽道歉”等等。同学们都说要“宽容”。这样。生活中的道理在课堂中其义自现。生活就是最好的教材。农村学生朴实无华。他们的课堂应该取决于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才有效果。
2.运用迂回策略,隐蔽教学意图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多次指出:不向学生表明他们在经受某种专门的教育,对于教师是非常重要的。当教育意图被隐蔽,灌输色彩被淡化之后,表面上看,似乎出现了“真空”,其实,在这种状态下,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了,过程更加轻松,效果更加明显。处于身心大发展中的中学生,具有不成熟、不稳定的趋势,他们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然而,学生思想转变是一个缓慢、渐进、甚至反复性的过程。我们教师要认识到这种客观情况,克服急躁心情和畏难情绪,采取迂回的教学策略。例如在学习《沟通与理解》时,上课伊始教师不必出示课题,而是开讲故事:宁宁今年读初一,年龄虽小,却很有自主性,特别是对父母随意翻阅她的东西很是不满。终于有一天,宁宁发作了,那天,宁宁回家,发现自己的东西又被动过,非常生气。此时,宁宁觉得非常有必要采取行动来制止父母的这种行为了。可是,该采取什么方法效果最好呢?宁宁首先想到的是找父母理论,可觉得自己铁定理论不过。最后宁宁决定仿效旅馆制止客人的方法,于是也如法炮制了一副“请勿打扰”的牌子,准备挂在门口。就在准备挂的时候,忽然想到这样做会让父母很伤心的。唉,到底该怎么办呢?挂还是不挂呢?宁宁陷入两难局面?请同学们帮宁宁做个选择:挂还是不挂?并请各自说出理由。(学生们非常踊跃,很多学生还从自己的实际经验出发,各抒己见。)
师:最后宁宁犹豫了很久,还是挂出去了。现在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宁宁父母回来后的反应及可能出现的局面。好,我请你们中的几位同学来即兴表演一下这可能出现的场面。(请了三位同学来分别扮演宁宁及父母,并在我的适当提示下完成了两种可能出现的场面的表演:一种为双方间由于缺乏沟通,彼此不了解,而致使误会很大,从而陷入了僵局;另一种则是双方通过沟通,交流后,彼此理解,最后宁宁快乐地摘下了牌子。)
师:你们看,多简单,只要我们彼此间多作交流,多进行沟通,事情说不定就会圆满解决。可见,只要我们多尝试去交流,我们和他人就能更好地沟通,从而达到互相理解。
生:让沟通与理解从交流开始。
师:你在班级中和同学有什么误会吗?你有什么憋在心里的话要对同学说吗?今天,我们就借着这个机会,进行交流和沟通,使我们能互相理解,澄清我们的误会。(让外向的学生带个头,使更多的学生大胆地讲出来,通过教师在旁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很快地被调动起来,平时不敢说的学生在这氛围中说出了想对他人说的话,还有些学生通过这样的一个环节了解到自己平时在与人相处时忽略的细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师:我们看到,很多事情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而且,通过沟通,我们同学间不仅消除了误会,而且实现了互信,那么接下来,我们同学是不是要和老师、家长来一下沟通啊?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张卡片,让我们在上面写上你最想和他说的话,然后送给你最想沟通的长辈或老师!我相信,他们也会非常高兴的。(课堂气氛达到了一个高潮,同学们开始自制卡片,有个学生当堂就将卡片送给了我。)
这样避实就虚,以守为攻,迂回前进,使得教学意图更加隐蔽。让学生从身边的实际出发,“亲历情境”和“生活经验”,发现原来他们的生活就蕴涵着丰富的哲理,易于理解并接受教材的观点指导现实的行动,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等;有效实施无痕教学,就能更好地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 3.巧用暗示策略,含蓄间接育人
暗示是指在一定的情况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或行为施加影响,接受暗示往往会产生顺从反应。由于方式含蓄,时机得当,可以避免伤害孩子和学生的自尊心,会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记得在学习有关家庭美德的内容时,当我讲到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都要尊老爱幼。突然有一位同学说:“我奶奶得了老年痴呆症,大小便失禁,搞得家里很脏,我们全家都讨厌死了。老师,你说怎么办?”我并没有马上回答,而让同学讨论该怎么办?有的说送敬老院,有的说让她单独住。在同学们阐述完观点后,我没有讲大道理,而引用了“诗训不孝子”的故事。讲的是一位姓陈的老人,与儿孙同住,由于儿媳不孝,致使老人衣不暖身,食不饱腹。一年腊月临近春节,老翁饥寒交迫,一个同村人深感同情,写了一副对联“隔窗望见儿喂儿,想起当年我喂儿,我喂儿来儿饿我,当心你儿饿我儿。诗贴出去同村人议论纷纷,儿媳感到内疚,终于到老人面前赔礼。然后我引导学生说“我们每个人都会老,这是自然规律。老人也年轻过,健康过。你们觉得应该怎样对待老人?尤其是有病的老人。”学生默然了,他们自己得出了答案。教育无痕,看似随意、自然,却需水到渠成,恰到好处。只有心灵与心灵的融合,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智慧与智慧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互动,才能触动感激、心有灵犀、快乐成长,达到“不教而教”的最高境界。
暗示,可以是一道耐人寻味的问题,是一次因势利导,是一句善意的提醒,是一个期待的眼神,是一个细小的动作,是旁敲侧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更多地运用暗示,提高教育的效果。
4.运用示范策略,身教重于言教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的确,在学校教育中,我们教者如能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无声的教育。只有与学生一起劳动、一起学习、一起活动、一起探讨,与他们广泛接触、交流,才能深入他们的精神世界,知道他们的困惑,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更好地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教育他们,才能用自身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他们,达到无声教育的境界。记得有一节思想品德课,原本整洁的教室里散落着不少纸屑,我不再像往常一样叫同学捡起,而是自己弯下腰去拣了起来,又不露声色地把纸丢进了垃圾袋。我发现学生的目光随着我的身影移动,眼神中流露出的是惊讶和赞许。连续几天上课,我都默默地做着这些不起眼的小事。也许是受我的感染,后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发现教室变整洁了。同时我还欣喜地发现同学们的其他方面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5.及时适度激励,激发学生上进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需要以热情和创造来引起人内心的激荡。无痕的教学,恰恰能够引起学生内心的激荡,激发出惊人的动力,并以最稳定的状态驻存在学生的内心世界里。例如在九年级思品课《依法参与政治生活》课堂教学时,由小组推荐学生代表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师生互相回答。其中有个学生问道:“我们知道在社会上有很多违法犯罪现象,却阻止不了它,有什么用呢?”同学们七嘴八舌,我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思维会跳跃到这里,但马上跟着这位学生的思路问了一句:“为什么呢?”我认为这是一个能提高学生学习境界的好契机,当时就鼓励全体学生对此问题展开讨论。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后,学生认为解决此问题的策略是向有关部门反映,给有关单位写建议书,并自愿在宣传书上签名,从自己做起,远离毒品、拒绝不良诱惑。最后我补充说明:作为国家的小主人,你们有权利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关注社会,能正确地行使批评监督建议权。可见,激励不是廉价的表扬,而是通过有人性化的设计和构思,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极大的震撼,从中获取前进的动力。
6.有机融入实践,在拓展中教育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结束后,结合教材知识,我们不妨布置些能具体操作的实践性作业,让实践走近学生,让学生走进实践,从收集的第一手资料(或参加实践的体会)中,来获取新知识或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锻炼各种能力,增强道德情感,自主形成道德行为习惯。例如教学“我们身边的规则”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规则意义的理解,我设计了如下的课后实践性作业:通过实地调查熟悉身边的交通规则,然后画下来常见的交通标识,并想办法注明所画交通标识的正确含义。这样就把教学意图隐蔽在丰富多彩的形式之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在亲耳听、亲眼看、亲自做、亲身体会等的实际行动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真正的道德知识和实际的道德体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并且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有效实施无痕教学的思考
从本质上讲,无痕教学与初中思想品德课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无痕教学,适应了初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的需要,是思想品德课的学科性质和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其实施也有其现实意义。从宏观上来讲,无痕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素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讓教学内容接轨学生的现实生活,建立起发展性的教学评价体系;从微观上讲,也就是思想品德教师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要重点把握预设、导入、互动、生成以及拓展等关键环节来实施无痕教学。可见,无痕教学不是万能的,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和功能特长,也有自身的局限。比如无痕教学对于一些情商较高的孩子来说,效果是最好的,影响是终身的。但当面对另外一些学生的时候,不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够委婉,而是学生根本就不能会意教师的“良苦用心”,当他们面对足够大的诱惑时,就会不顾后果“奋勇向前”,这是人性的弱点。当教育方式遭遇人性弱点时,无痕教学就是不痛不痒、无能为力的,因此无痕教学必须与有痕教学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这时,就应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应该怎样做,要让他们努力增强自控能力。并且无痕教学只有与教师真诚的爱心投入、良好的教学秩序等结合起来的时候,才能朝积极的方向发展。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我们要牢牢抓住一点,德育工作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工作,是提升人思想境界的工作,德育无痕教学从根本上讲不是真的为“无痕”,而是通过这种形式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许只有“无痕”的教学,才能真正在学生的心田里留下最深刻最永久的“痕迹”。
【参考文献】
[1]徐光,嵇箫桐.教育无痕[M].中信出版社,2004.
[2]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钱彦.初探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无痕教育”[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0,(10).
[4]姜其根.初中思想品德课“无痕德育”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1,(10).
【关键词】思想品德;无痕教学;策略探讨
一、问题缘起
教育的过程并非简单的“告诉”,更非粗暴的训诫,而应该是一种启迪,感化,循循善诱,心灵交流。如果你的教育已经让你的受教育者发觉你在教育他了,那你的教育效果无疑就大打了折扣。现代教育理论强调:真正的教育是学生的自我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心理意义上的教育是“人和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真正的教育只有当学生有了自我教育要求的时候才能实现”。因此,教师应该顺应学生天性,顺应事物发展规律进行不露痕迹的引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受到教益,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境界。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其结果是刻骨铭心的,其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所谓“润物细无声”、“不显山不露水”就是教学无痕的形象诠释。因此,无痕教学带给学生的是一种享受,让学生在享受中浸润,在享受中悟理,在享受中成长。
二、实施无痕教学的策略探讨
1.精心设置情境,实施无痕教学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应该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切入点,从中发现、选取有利于学生养成教育的内容,巧妙地与相关教材相结合,对教材进行开发、创造、补充,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体验感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在灵活多样的活动中自觉地提高素质,往往能收到理想的育人功效。例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活动二:“合唱节风波”。 后面的事态会怎样发展呢?完成这个故事。活动设计来源于学生生活。我校初二学生刚开始住校。他们在平时中的的生活搬进了课堂。课堂成了生活的重现,他们纷纷说出“小宽生气了不干了”“小宽原谅了同学”,“小宽到老师那里诉苦”等等。“给小宽出个主意”这个话题同学们更是畅所欲言:“小宽应该原谅同学的不是,继续干下去。”“小阳等同学要向小宽道歉”等等。同学们都说要“宽容”。这样。生活中的道理在课堂中其义自现。生活就是最好的教材。农村学生朴实无华。他们的课堂应该取决于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才有效果。
2.运用迂回策略,隐蔽教学意图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多次指出:不向学生表明他们在经受某种专门的教育,对于教师是非常重要的。当教育意图被隐蔽,灌输色彩被淡化之后,表面上看,似乎出现了“真空”,其实,在这种状态下,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了,过程更加轻松,效果更加明显。处于身心大发展中的中学生,具有不成熟、不稳定的趋势,他们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然而,学生思想转变是一个缓慢、渐进、甚至反复性的过程。我们教师要认识到这种客观情况,克服急躁心情和畏难情绪,采取迂回的教学策略。例如在学习《沟通与理解》时,上课伊始教师不必出示课题,而是开讲故事:宁宁今年读初一,年龄虽小,却很有自主性,特别是对父母随意翻阅她的东西很是不满。终于有一天,宁宁发作了,那天,宁宁回家,发现自己的东西又被动过,非常生气。此时,宁宁觉得非常有必要采取行动来制止父母的这种行为了。可是,该采取什么方法效果最好呢?宁宁首先想到的是找父母理论,可觉得自己铁定理论不过。最后宁宁决定仿效旅馆制止客人的方法,于是也如法炮制了一副“请勿打扰”的牌子,准备挂在门口。就在准备挂的时候,忽然想到这样做会让父母很伤心的。唉,到底该怎么办呢?挂还是不挂呢?宁宁陷入两难局面?请同学们帮宁宁做个选择:挂还是不挂?并请各自说出理由。(学生们非常踊跃,很多学生还从自己的实际经验出发,各抒己见。)
师:最后宁宁犹豫了很久,还是挂出去了。现在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宁宁父母回来后的反应及可能出现的局面。好,我请你们中的几位同学来即兴表演一下这可能出现的场面。(请了三位同学来分别扮演宁宁及父母,并在我的适当提示下完成了两种可能出现的场面的表演:一种为双方间由于缺乏沟通,彼此不了解,而致使误会很大,从而陷入了僵局;另一种则是双方通过沟通,交流后,彼此理解,最后宁宁快乐地摘下了牌子。)
师:你们看,多简单,只要我们彼此间多作交流,多进行沟通,事情说不定就会圆满解决。可见,只要我们多尝试去交流,我们和他人就能更好地沟通,从而达到互相理解。
生:让沟通与理解从交流开始。
师:你在班级中和同学有什么误会吗?你有什么憋在心里的话要对同学说吗?今天,我们就借着这个机会,进行交流和沟通,使我们能互相理解,澄清我们的误会。(让外向的学生带个头,使更多的学生大胆地讲出来,通过教师在旁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很快地被调动起来,平时不敢说的学生在这氛围中说出了想对他人说的话,还有些学生通过这样的一个环节了解到自己平时在与人相处时忽略的细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师:我们看到,很多事情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而且,通过沟通,我们同学间不仅消除了误会,而且实现了互信,那么接下来,我们同学是不是要和老师、家长来一下沟通啊?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张卡片,让我们在上面写上你最想和他说的话,然后送给你最想沟通的长辈或老师!我相信,他们也会非常高兴的。(课堂气氛达到了一个高潮,同学们开始自制卡片,有个学生当堂就将卡片送给了我。)
这样避实就虚,以守为攻,迂回前进,使得教学意图更加隐蔽。让学生从身边的实际出发,“亲历情境”和“生活经验”,发现原来他们的生活就蕴涵着丰富的哲理,易于理解并接受教材的观点指导现实的行动,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等;有效实施无痕教学,就能更好地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 3.巧用暗示策略,含蓄间接育人
暗示是指在一定的情况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或行为施加影响,接受暗示往往会产生顺从反应。由于方式含蓄,时机得当,可以避免伤害孩子和学生的自尊心,会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记得在学习有关家庭美德的内容时,当我讲到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都要尊老爱幼。突然有一位同学说:“我奶奶得了老年痴呆症,大小便失禁,搞得家里很脏,我们全家都讨厌死了。老师,你说怎么办?”我并没有马上回答,而让同学讨论该怎么办?有的说送敬老院,有的说让她单独住。在同学们阐述完观点后,我没有讲大道理,而引用了“诗训不孝子”的故事。讲的是一位姓陈的老人,与儿孙同住,由于儿媳不孝,致使老人衣不暖身,食不饱腹。一年腊月临近春节,老翁饥寒交迫,一个同村人深感同情,写了一副对联“隔窗望见儿喂儿,想起当年我喂儿,我喂儿来儿饿我,当心你儿饿我儿。诗贴出去同村人议论纷纷,儿媳感到内疚,终于到老人面前赔礼。然后我引导学生说“我们每个人都会老,这是自然规律。老人也年轻过,健康过。你们觉得应该怎样对待老人?尤其是有病的老人。”学生默然了,他们自己得出了答案。教育无痕,看似随意、自然,却需水到渠成,恰到好处。只有心灵与心灵的融合,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智慧与智慧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互动,才能触动感激、心有灵犀、快乐成长,达到“不教而教”的最高境界。
暗示,可以是一道耐人寻味的问题,是一次因势利导,是一句善意的提醒,是一个期待的眼神,是一个细小的动作,是旁敲侧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更多地运用暗示,提高教育的效果。
4.运用示范策略,身教重于言教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的确,在学校教育中,我们教者如能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无声的教育。只有与学生一起劳动、一起学习、一起活动、一起探讨,与他们广泛接触、交流,才能深入他们的精神世界,知道他们的困惑,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更好地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教育他们,才能用自身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他们,达到无声教育的境界。记得有一节思想品德课,原本整洁的教室里散落着不少纸屑,我不再像往常一样叫同学捡起,而是自己弯下腰去拣了起来,又不露声色地把纸丢进了垃圾袋。我发现学生的目光随着我的身影移动,眼神中流露出的是惊讶和赞许。连续几天上课,我都默默地做着这些不起眼的小事。也许是受我的感染,后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发现教室变整洁了。同时我还欣喜地发现同学们的其他方面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5.及时适度激励,激发学生上进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需要以热情和创造来引起人内心的激荡。无痕的教学,恰恰能够引起学生内心的激荡,激发出惊人的动力,并以最稳定的状态驻存在学生的内心世界里。例如在九年级思品课《依法参与政治生活》课堂教学时,由小组推荐学生代表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师生互相回答。其中有个学生问道:“我们知道在社会上有很多违法犯罪现象,却阻止不了它,有什么用呢?”同学们七嘴八舌,我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思维会跳跃到这里,但马上跟着这位学生的思路问了一句:“为什么呢?”我认为这是一个能提高学生学习境界的好契机,当时就鼓励全体学生对此问题展开讨论。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后,学生认为解决此问题的策略是向有关部门反映,给有关单位写建议书,并自愿在宣传书上签名,从自己做起,远离毒品、拒绝不良诱惑。最后我补充说明:作为国家的小主人,你们有权利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关注社会,能正确地行使批评监督建议权。可见,激励不是廉价的表扬,而是通过有人性化的设计和构思,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极大的震撼,从中获取前进的动力。
6.有机融入实践,在拓展中教育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结束后,结合教材知识,我们不妨布置些能具体操作的实践性作业,让实践走近学生,让学生走进实践,从收集的第一手资料(或参加实践的体会)中,来获取新知识或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锻炼各种能力,增强道德情感,自主形成道德行为习惯。例如教学“我们身边的规则”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规则意义的理解,我设计了如下的课后实践性作业:通过实地调查熟悉身边的交通规则,然后画下来常见的交通标识,并想办法注明所画交通标识的正确含义。这样就把教学意图隐蔽在丰富多彩的形式之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在亲耳听、亲眼看、亲自做、亲身体会等的实际行动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真正的道德知识和实际的道德体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并且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有效实施无痕教学的思考
从本质上讲,无痕教学与初中思想品德课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无痕教学,适应了初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的需要,是思想品德课的学科性质和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其实施也有其现实意义。从宏观上来讲,无痕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素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讓教学内容接轨学生的现实生活,建立起发展性的教学评价体系;从微观上讲,也就是思想品德教师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要重点把握预设、导入、互动、生成以及拓展等关键环节来实施无痕教学。可见,无痕教学不是万能的,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和功能特长,也有自身的局限。比如无痕教学对于一些情商较高的孩子来说,效果是最好的,影响是终身的。但当面对另外一些学生的时候,不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够委婉,而是学生根本就不能会意教师的“良苦用心”,当他们面对足够大的诱惑时,就会不顾后果“奋勇向前”,这是人性的弱点。当教育方式遭遇人性弱点时,无痕教学就是不痛不痒、无能为力的,因此无痕教学必须与有痕教学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这时,就应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应该怎样做,要让他们努力增强自控能力。并且无痕教学只有与教师真诚的爱心投入、良好的教学秩序等结合起来的时候,才能朝积极的方向发展。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我们要牢牢抓住一点,德育工作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工作,是提升人思想境界的工作,德育无痕教学从根本上讲不是真的为“无痕”,而是通过这种形式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许只有“无痕”的教学,才能真正在学生的心田里留下最深刻最永久的“痕迹”。
【参考文献】
[1]徐光,嵇箫桐.教育无痕[M].中信出版社,2004.
[2]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钱彦.初探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无痕教育”[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0,(10).
[4]姜其根.初中思想品德课“无痕德育”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