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业科技投资分析

来源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nana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发达国家农业增长中科技的贡献达到60%~70%,甚至更高,而我国仅有40%~50%的水平,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则更低。西部是我国农业资源富集地区,不但要明确政府在农业科技投资中的主体地位,还应加大私人部门对农业科技投资的资金支持,提高农业科研投资强度;要建立和完善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投资、监督、保障和责任机制,并将农民人力资本投资、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生产实践、农民投资服务体系创新融为一体。
  关键词:农业科技投资;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投资服务体系;西部;重庆
  中图分类号:F127;F30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6439(2009)02-0029-06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vestment in West China
  —Taking Chongqing as an Example
  LAI Jing-sheng1, FENG Quan-guang2
  (1. a.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 b. Yangtze Upriver Economic Research Center,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2. a.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 Regional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7, China)
  Abstract: In agricultural growth of developed countrie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ntribution rate is 60-70 percent or higher, however, China has only 40-50 percent or lower in west China. West China is rich in agricultural resources, should not only ascertain the main position of government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vestment but also enlarge private investment 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aise investment strength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Investment, monitoring and responsible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vestment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perfected, and peasants’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ractice and peasants’ investment service system innovation should be integrate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vestmen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peasant investment service system; west China; Chongqing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国内外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科学论断。目前,发达国家农业增长中科技的贡献达到60%~70%,甚至更高,而我国仅有40%~50%的水平,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则更低。相关研究表明,从事农业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增长1%时,西部农村GDP增长0.33%;农业科技投入增长1%时,西部农村GDP增长0.32%[1]。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西部地区各省(市)之间农业科技的基本水平存在差异,但总体水平不高,农业科技进步率仅为1.27%,说明西部地区的科技进步率较低[2]。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1.5%,农业资源具有富集和多样性的特点,如何应用现代科技促进农业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农业科技投资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国家财政对于农业和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大,国家财政投资于“三农”的资金从2005年的2 975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5 625亿元,增幅达到了89.1%,农业科技投资水平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与我国平均科技投资强度和世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当前的农业投资总体强度还是相对不足,农业科技人员和农业科研经费较为缺乏,其配置结构也处于较低水平,这些因素制约了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中国农科院农经所的农业科技政策研究课题组对中国农业科技投资总量、农业技术从产出到采用以及科技体制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中国农业科技投资严重不足,不但已经影响了我国农业科技队伍与组织的稳定,同时也影响了我国农业科研成果的产出和技术的推广与采用[3]。西部的农业科技投资又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致使农业科技进步不足,农业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当前世界农产品供给趋紧的情况下,如何运用科技投资,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促进西部农业又快又好的发展,是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以西部地区的重庆市为例,探讨运用农业科技投资促进西部农业发展的问题。
  
  一、重庆市农业科技投资的现状分析
  
  直辖以来,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速度不断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入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增强,农业科技贡献率由2000年的38%上升到2005年的45%左右[4]。但是在农业科技投资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1.科技投资有一定增长,但总体投资力度有待加强
  近年来,重庆的农业和农业科技投资得到国家、市级财政大力支持,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地方财政用于支援农村和农业的支出从2000年的9.54亿增加到2006年38.65亿,增幅达3倍多。自2000年以来,重庆市农业科技投入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基本保持递增态势。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科技部对重庆农业科技的投入总经费超过1.08亿元。市级财政,以科委系统为例,1997—2004年,共安排农业科技项目651项,投入科技三项费用总计1.03亿元,其中应用基础研究670万元、科技攻关6 229万元、科技推广及产业化2 242万元、能力建设1 153万元。但重庆农业科技投资总体水平不高的情况并未得到彻底改变。2004年全市农业科技投入仅占农业GDP的0.09%,远低于全国0.44%的平均水平[4]。农业科技投资水平的相对落后在代表农业科技水平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上有着显著的体现。2004年,科技进步对重庆农业的贡献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约5个百分点,这表明重庆农业科技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投资的力度还有待于加强。
  2.财政科技拨款投入增长较快,但投入比例仍偏低
  直辖以来,重庆市地方财政用于科学研究的支出(以下简称财政科技拨款)增速快,尤其是到了2003年以后,全市财政科技拨款总额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增长期(见图1)。2006年,全市财政科技拨款总额累计达到74 898万元,较2001年增长了2.29倍。按费用类别分,科技三项费61 033万元、科学事业费13 548万元、科技基建费317万元,分别较2001年增长2.53倍、1.63倍和1.10倍[5]。
  


  图1 重庆直辖以来财政科技拨款情况
  数据来源:2006重庆科技统计报告
  
  财政科技拨款的绝对数虽然不断增长,但是财政科技拨款总额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甚至呈下降趋势。2004—2006年三年中这一比例依次为1.27%、1.23%和1.26%,比1997年直辖时的1.67%和2000年的1.54%有明显的下降。同时,2006年全市财政科技三项费用占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也仅为1.03%,直辖以来这一比例一直在1%上下浮动,没有明显提升的趋势。
  市财政决算报表中“科技三项费”项目涉及工业、建筑、交通、文企、农林水气等多个领域,而没有农业科技投资的具体数据,所以,选择“农林水气”
  


  图2 重庆直辖以来农林水气三费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2006重庆科技统计报告
  
  子项作为替代进行农业科技投资情况的相关分析。
  由图2可知,直辖以来,全市农林水气方面的科技三项费用有明显增加,但是,总额一直不高,且不稳定并有较大的波动。与农业科技投资密切相关的区县科技三项费占区县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为1.0%。全市40个区县中有21个区县科技三项费占区县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不足0.5%,其中巫山和巫溪的科技三项费不足100万元,云阳连续两年的科技三项费为零。同时,有5个区县的财政科技拨款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九龙坡和巫溪分别比上年减少了29%和46.4%。从表1中可以看出,科技三项费用投入不足甚至下降的区县大部分以农业生产为主。
  


  二、重庆农业科技投资的绩效评价
  
  重庆市农业科技投资的增加对改变重庆农业发展落后的局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1.显著增强了农业科技创新实力
  农业科技投资的增加,促进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显著地增强了重庆农业科技创新的实力。从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情况来看,重庆市先后投入专项资金6 000余万元,建设和完善了一批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试验基地。在现有三级农技服务体系中,农技、畜牧、林业、水利、农机等技术推广机构达到8 300多个。已建成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9个、市属农业科研院所10个、地级(区)科研机构9个、中介服务机构14个、企业技术中心6个、科技期刊8种,基本形成了较为齐全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从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情况来看,2003年,全市共有农业科研人员2 000余人,农技推广人员4.9万人。重庆农业科技人员规模在西部各省份中仅次于陕西和四川,名列第三。
  2.有效推动了农业科技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直辖以来,依托国家和市政府农业科技投资拨款的支持,重庆积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跨越式发展,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尤其是在农业技术研究领域与动植物良种创新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在农业高技术研究领域,重庆市在农作物分子育种、生物反应器、生物农药(兽药)、动物疫苗、微生物发酵和动物胚胎移植等方向都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家蚕基因组研究方向,重庆于2003年11月15日向世界率先发布家蚕基因组框架图,取得了该方向的重大突破。在良种选育领域,重庆实现了四个方面的跨越:育种理论方法实现了经验育种向科学育种的跨越,育种水平实现了由跟踪模仿为主向原始创新的跨越,育种效果上实现了由主推外引品种向自育品种与外引品种并重的跨越,技术创新组织方式实现了由孤军奋战向集团作战的跨越。上述农业科研创新重大成果的出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极大地提高了重庆农业科技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了重庆农业发展的后劲。
  3.大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直辖以来,重庆市以中央“服务三农、发展三农”的精神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为抓手,以扶持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纽带,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当前,重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效益不断提高,产业化效应逐步显现。重庆现已形成三牧、涪陵榨菜、天友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4个,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9个,这些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已成为重庆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中的中坚力量。重庆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北碚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合川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农业科技园区骨干项目也逐渐显示出积极发展的态势,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逐步显现出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科技园区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有利于改变当前封闭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进行转化。近年来,重庆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基本保持在45%左右,包括黄籽油菜、柑橘、中兽药在内的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成功实现了产业化,为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重庆农业科技投资存在的问题分析
  
  1.农业中小企业融资贷款难度大
  将科技成果真正应用于农业发展,必须要走农业科技化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道路,必须要依靠广大的农业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中小企业是农业科技投资的主力军,解决中小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问题,就能有效地解决科技兴农的投资问题。中小企业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上马新项目,都需要大量的资本金,需要金融资本的积极支持。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投资的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国家农业科技投资的政策没有落实到商业银行的具体贷款操作规程中,农业中小企业的项目贷款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在此背景下,重庆市,甚至整个西部地区农业科技投资体制和农业投资政策对广大的农业中小企业不利,使农业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资金而不能很好地发展,这是农业整体发展速度缓慢的根本原因。
  2.农业科研经费浪费严重
  重庆市的农业科研资源是比较稀缺的,要进行科技创新、提高科研效率就必须减少科研资源的浪费。但是,由于在传统农业科技体制上计划的因素太重,全市的农业科研单位都没有建立起产权明晰、管理规范、运转高效、市场反应灵敏、创新与竞争能力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大多数的农业科研机构长期依靠政府的拨款度日,不能对市场的需要和自己科研主攻的方向做出理性的判断,不能成为真正的经济主体对市场做出独立的判断和决策,无法做到农业科研工作与市场的需求相一致。在实际工作中,农业科研经费的使用缺乏监控而导致经费浪费,农业科技人员因为待遇过低而流失到其他部门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小而全的农业科研机构导致的重复投资立项、人头费过大等现象比较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科研没有真正面向市场,科研管理部门、科研经费的投入者、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以至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都没有市场动力。科研管理部门盲目立项,科研经费管理机构在缺乏对市场需求进行合理预测的背景下盲目投放科研经费,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财力、智力投入不能得到市场的利益回报。
  3.政府对农业科技投资存在缺位
  当前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市的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轨的过渡期,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科技兴农的投入方面更是如此。但是,不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在农业科技投资方面都存在着缺位现象。从中央政府投资来看,虽然财政用于科技支农的总量连年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但总量不足。财政科技支农占财政支出比重偏小且受政策波动幅度较大。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农业科技投资的速度明显放慢。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财政支农资金中农业科技投资比重的下降趋势以及年际间的剧烈波动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财政用于科技投入的结构不合理,且投入主要以间接支持为主。二是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农业主管部门人员的经费,对农业科技投资明显不足。从地方政府投资来看,地方政府投资总量不足,县级政府对农业科技资金投入绝对量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但是相对规模却不断下降,缺乏长效的投入增长机制,而且地方政府农业科技投资效率低下。县乡财政无力提供配套投入,甚至截留挪用中央和省市财政支农专项资金。财政支农资金大部分用于农业行政事业单位事业费,而没有用于农业生产本身,农民受益小,根本没有达到支援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
  4.农业技术的知识产权制度不健全
  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私人部门对农业科技投资的前提是农业科技投资必须要有较高的回报率。有一项研究对世界上现有的378项农业科研投资的效益做了比较分析和汇总,结果表明农业科研投资均有较高的内部回报率。国际上农业科研投资的内部回报率平均达到49%,其中亚洲国家为67%,拉丁美洲为47%,22个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平均为40%,非洲为37%[6]。最近对中国种植业科技投资的回报率研究结果也表明,中国农业科研投资的内部回报率高达56%~60%。但是,由于农业是在广阔的农田中生产,生产者又是由千家万户的农户组成,这种生产方式使得农业技术保密性差,科技成果的保密成本较大。在农业技术市场没有得到充分发育、农业知识产权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诸多农业领域的科技投资靠私人部门是无法达到最佳的投入水平的。所以,在农业技术的知识产权制度得不到保障的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市,是难以吸引私人部门资本流向农业科技产业的。
  
  四、提高西部农业科技投资水平的对策
  
  1.明确政府在农业科技投资中的主体地位
  在农业技术的知识产权制度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和私人部门对农业科技投资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和局限性的情况下,许多农业技术具有不同程度的公共产品的特征,农业科技投资也就具有公共投资的性质,这决定了政府必须成为农业科技投资的主体。虽然农业科技产品不是纯粹的公共产品,许多农业科研属于应用研究,但大部分农业科技产品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一般公共产品的两大特征,即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农业技术一旦产生,一些农民对某种技术的采用不会限制其他农民对该技术的采用,即具有非竞争性的特性。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必然会出现“搭便车”现象,而技术“消费”的非竞争性则意味着若该产品的市场供给不足,则其效益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这两个特征,说明市场无法提供最优状态的科技投资量,即存在市场失灵的问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就应承担起私人部门投资不足的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供给责任,保持政府对农业科技财政拨款的主渠道地位。
  2.加大私人部门对农业科技投资的资金支持
  私人部门是农业科技投资的一支重要力量,其在农业科技总投资的比例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见表2)。
  


  加大对私人部门的资金支持力度既符合农业科技投资发展的趋势,也可以有效地缓解农业科技投资不足的压力。国家财政应当加大对农业中小企业科技开发项目的市场化、规模化投资支持,用于农业科技投资的国家财政资金最好通过银行对企业的项目贷款来实现,改变由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审批发放科技投资的现状,加大银行对农业科技贷款的责任,尤其是增加银行对农业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改变其贷款难的现状。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产生的农业中小企业一般具有较好的金融资信和还贷能力,理应获得更多的贷款扶持。此外,还应将农业中小企业纳入国家农业投资的范围,纳入国家扶持农业的范畴。
  3.提高农业科研投资强度
  建立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确保“科技兴农”战略的贯彻实施,农业科研的投资强度就必须得到相应的提高。由于农业知识和技术创新两个体系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是企业,而是政府及政府的公共研究部门,因此政府的投资要占农业科研总投资的50%以上,科研单位的创收及其他非政府部门的投入承担余下的接近50%的任务。从重庆的具体情况来看,依据农业科技在未来所承担的养活全市3 000万人口的重任以及科技在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等方面的作用,农业科研投资强度的目标定位需达到1.0 %以上,财政拨款对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则必须高于0.5%。实际上这样的政府投资强度还不到目前世界平均数的二分之一(1.12%),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政府财政对农业科研的投资强度(2%~4%)。
  4.建立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投资、监督、保障和责任机制
  我国已把科技投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条款写入《农业法》和《科技进步法》中,这是一大突破。然而在实践中距离“两法”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两法”无法得到贯彻实行的问题主要在于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投资、监督、保障和其他制度保障体系。所以,国家应制定《农业科技投入法规》,明确每年用于农业科研投入的数量和来源,并使其按财政收入增长的一定比例增长,为保持农业科技投资的适度规模提供法制保障。同时,将现行的“米袋子”省长负责制改为农业科技投资省长负责制,为使农业科技投资落到实处提供制度保证,以科技保“米袋子”。另外,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均对有关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应尽快建立健全技术市场体系与技术市场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及市场法规的执法体系,以保障有关法律的顺利实施。这些机制的建立当然也会对包括重庆市在内的广大西部地区农业的大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5.将农民人力资本投资、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生产实践、农民投资服务体系创新融为一体
  西部地区农业总产值的持续增长主要靠资本投入和科技进步。但西部农业面临着严峻的资本供给不足,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不足。加强农民投资服务体系的创新,建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农民投资策划与评估体系、农民投资保险体系、农民创业融资体系,并形成一个相互促进、互为衔接、协调运作的“四位一体”的农民投资服务体系,以形成内在的运行机制,解决农民在投资农业生产中面临的技术、市场、资金、风险控制等问题,又使农民教育、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生产实践融为一体,从而推动西部农业科技全面进步。
  与任何地方的农民一样,我国西部地区农民也追求效率,“他们对经济激励也做出一样的反应,之所以存在生产力的差距,是由于他们面临的技术约束不同。”劳动力、管理者和资本的供给弹性,之所以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加,是因为“农村地区教育水平的提高、通讯条件的改善(电话、收音机、电视)、个人运输成本的大幅降低(改良的公路、公共汽车、卡车、轿车)以及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非农就业所占份额的增加。”[7]
  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权利平等和交易自由。“农民的市场机会”与农民应有的主体地位是关键问题。在当前由政府导向的发展过程中,明确农业科技活动为国家的公益性事业,像国家办国防与教育事业那样,继续保持政府对农业科技财政拨款的主渠道地位。要明确确定农业科研投资农业技术推广投入的最低增长幅度。政府应确定一个农业科技投资来源的比例指标,建立一套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投资机制、监督机制和责任制;多渠道筹集农业科技经费;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制度,为农业技术发明与创新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建立健全食品监测系统和保障农业技术研究与创新活动有利于人类健康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建立农业技术服务公司,逐步开展有偿技术服务;改革现有的科技体制,加速农业科技产业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周兵,冉启秀.科技进步对西部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7(8):25.
  [2] 李敬,王定祥.科技进步与西部农业经济增长[R/OL].[2006-02-06].http://xy.scau.edu.cn/jingguan/ ShowArticle.asp? ArticleID=1097.
  [3] 农业科技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农业科技投资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1999(3):28.
  [4] 国家信息中心.重庆市农业发展规划[R/OL].http://www.e-gov.org.cn/ ziliaoku/[zhengfuguihua/200711/ 79459.html
  [5] 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06重庆科技统计报告[R].2007.
  [6] 黄季焜.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与投入模式:认识和建议[EB/OL].[20089-07-20].www.usc.cuhk.edu.hk/webmanager/
  wkfiles/1306_1_paper.doc
  [7] D·盖尔·约翰逊.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M].林毅夫.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82、404-408.
其他文献
摘 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就是要彻底改变城乡二元格局,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消除城乡发展中的制度障碍,建立起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城乡资源统筹配置、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新体制、新机制和政策体系,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关键词:统筹城乡;配套改革;思路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39(2008)06-0001-08  Schemes for Chongqing to
期刊
摘要:利用VAR模型从需求角度分析投资、消费、进口、出口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是共同决定我国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投资具有长期平均负弹性效应;出口在前4年有正的产出弹性,后5年表现负弹性,而进口一直表现负弹性。因此,要保证我国经济的高速稳定增长,应走高水平投资加消费带动型发展道路,并提高自我创新能力,改善进出口产品结构。  关键词:VAR模型;需求;投资
期刊
摘 要:从公共行政途径变迁的视角,论述了NPM的产生、特征与趋势。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了NPM理念下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与监控的重要转型,并且对此进行了价值反思。  关键词:NPM;公共政策;政府理论  中图分类号:F0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39(2007)06-0104-06    The trend of public policy in the sett
期刊
摘 要:我国传媒产业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但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长期存在。欠发达地区政府对传媒业发展的财政支持不力,导致传媒业发展缺乏推动力;经济发展缓慢且受到外部环境的抑制限制了传媒业市场规模的形成;传媒业经营的自我造血机能孱弱以及传媒对提高国民经济效益的间接作用发挥不足等因素,制约了欠发达地区传媒经济效益规模增长。   关键字:新疆传媒业;经济效益;财政支持;媒体经营   中图分类号:F063.1
期刊
摘要:通过对我国1981—2005年的投资、消费、净出口进行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我国经济增长中投资率高,而投资效率低;消费效率高,而消费率低;经济对外依存度高,但整体上净出口的拉动效率不大。需要下决心调整投资结构,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提高消费效率,优化出口结构。  关键词:经济增长;拉动力;结构分析;模型  中图分类号:F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39(2007)05
期刊
摘 要:统筹城乡发展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一个新的历史课题,如何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找到一条正确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践中的关键课题。九龙坡区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以产业发展为依托,以土地流转制度创新为突破口,以提供社会保障为基础,在农民市民化的试点中闯出了一条以“承包地换社保、宅基地换住房”的“陶家模式”,为其他类似地区的统筹城乡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统筹城乡;农民市民化;政策
期刊
摘 要: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各省市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函数判断我国各省市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结果发现:总体上,我国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处于勉强的调和解阶段,但如不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其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状况有恶化的趋势。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评价  中图分类号:F061.5;F061.3 
期刊
摘要;新时期西部农村反贫困,对于推进城乡统筹、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特殊的重大战略意义。对大量的调查数据资料分析表明,新时期西部农村贫困除了人口数量大分布广之外,还呈现贫困程度深、边境性、民族性与脆弱生态环境空间分布高度一致性等新的特征。西部地区城乡统筹必须将农村反贫困问题纳入其要义之中。  关键词:西部农村;贫困;特征;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1.3;F061.5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法(草案)》的出台使得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制度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定位为行政仲裁有开历史倒车之嫌,仲裁行政化也有违仲裁的本质;另一方面,在否定仲裁民事性的同时,又存在大量对诉讼程序简单模仿、抄袭和沿用的条款。应淡化农村土地承包仲裁的行政性,尽可能地体现意思自治的原则,法院应当只对仲裁程序进行监督。  关键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行政化
期刊
摘要:从农场规模的决定、农场规模的效率涵义、农场组织性质和中国农业规模化经营四个方面看,现有的研究文献关于中国农业经营规模与效率的关系在理论和经验分析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以新古典框架为基础的规模报酬原理难以对农场规模效率涵义做出合理的解释,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建立在农业组织理论创新的基础之上。  关键词:农场规模;农业效率;规模经济;农业组织  中图分类号:F30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