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例重现:钱梦龙老师教《少年闰土》一课时,有一个学生突然插嘴问:“跳鱼有几只脚?”钱老师当时不知道,换作我们,可能是先询问是否有人知道,但钱老师坦诚:“我也不知道。”才问:“同学中有人知道吗?”同学也说:“不知道。”
新课改之后,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这个问题我们放到课后来解决,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查课外书,然后来告诉大家。”(这时,有的同学顺着这个思路从课堂上“游移”了出去:我家有什么书?我去问谁?……)
钱老师的解决方式:“有一个人知道—那就是闰土。为什么我们都不知道,闰土却知道呢?”于是引出文章的主题——我们生活在一个“四方”的天空下。
从这个课例,我们既能看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又能看到老师一方面以平等的身份建立友好、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与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共同进行意义的理解建构,共同解决问题。
我的思索与实践: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订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多尔语)。那么,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该如何扮演呢?
一、做一个忠实的听众
要实现让每一个学生自主发展,教师就要学会倾听,做学生忠实的听众,认真地倾听他们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如痴如醉地探究、体验、交流,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补充同学的发言,或互相启发,或自由组合朗读……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听,适当作些点拨。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我引导学生:描写桂林的山这一段该怎么读?一位学生发言:“应该读得语调较高,速度较快,表示游客欣赏了桂林山的激动心情。”我立刻表扬了他,请他范读。这时,另一位学生说:“我认为这一段应该读得声音较轻,语速较慢。”我十分高兴地对她说:“能说说理由吗?”学生回答:“人们坐在船上,欣赏漓江的水,桂林的山。船在前进,游客边欣赏,边想象:这座山像什么?那座山又像什么?读得慢一点,表示在欣赏,在想象,在回味。”她的回答,得到了不少同学的赞同。这时,又有同学发言:“怎么欣赏,与游客的性格有关,有的游客性格开朗,容易激动;有的游客性格内向,比较深沉。欣赏表现肯定不一样。”于是,我让学生改齐读为自由读。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做一个友好的伙伴
教师要发挥合作者的巨大作用,从高高的讲台走下来,做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合作者,使学生从被动听课、被老师牵着走,转变为与老师、与同学合作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一位老师指导学生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她知道学生自学时普遍已经查过字典,就与学生商量说:“同学们自学时已经查过字典,这个自学习惯很好。今天我们再学一种解词方法,大家先不看字典上的解释,好吗?”“好!”学生回答得很干脆。学习的时候,学生不受字典的约束,联系上下文,学得很认真。教学目标遂顺利达到。此外,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很多方面比教师学得多、学得快,教师也要恭恭敬敬地向学生学习。一位老师教学《草船借箭》,学生问:“文章开头周瑜与诸葛亮的一段对话为什么不描述人物的神态动作?”老师备课时未作思考,一时不能回答,就对学生坦言:“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老师一时不能解答,我们各自思考一下再讨论好吗?”学生对老师的回答表示理解,思考的积极性很高。一位学生在课后日记中写道:“周瑜暗藏杀机,诸葛亮却成竹在胸,原来这表面平静的对话,其实是一场智斗,这场对话真是耐人寻味啊。”
三、做一个出色的主持人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节目主持人”,说具体一些,要做“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以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更多地让学生走向前台,展现思想,在多向交流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如在教学《鲸》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我精心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海洋里召开一次鱼类运动会,小鲸鱼兴冲冲地跑去参加,谁知被守门的大鲨鱼拒之门外,小鲸鱼难过极了,为什么大鲨鱼不让自己参加鱼类运动会呢?我们在座的各位当一次海洋动物学家,告诉小鲸鱼究竟是怎么回事,大家首先以海洋动物学家的身份在小组讨论、交流一下。”我的话还没说完,同学们就投入热烈的讨论之中。小组交流过后,我当小鲸鱼,请各位“海洋动物学家”给我解答,大家都非常热心地告诉我:因为我是哺乳动物,不是鱼,所以不能参加鱼类运动会。接着举出了“用肺呼吸”、“胎生”等证据,还细心地给我讲了鲸的演化过程,他们说得头头是道,看来真正读懂课文了。有个善良的“海洋动物学家”还给我出主意:“你可以去参加海洋哺乳动物运动会,海狮、海象、海豹一定会热烈欢迎你的!”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就会全方位投入思考;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学生就会大胆实践;教师激励学生“超越”,学生就会思维飞扬;教师让学生“选择”,学生就会自作主张;教师促进学生“创造”,学生就会不断开拓创新。
新课改之后,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这个问题我们放到课后来解决,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查课外书,然后来告诉大家。”(这时,有的同学顺着这个思路从课堂上“游移”了出去:我家有什么书?我去问谁?……)
钱老师的解决方式:“有一个人知道—那就是闰土。为什么我们都不知道,闰土却知道呢?”于是引出文章的主题——我们生活在一个“四方”的天空下。
从这个课例,我们既能看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又能看到老师一方面以平等的身份建立友好、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与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共同进行意义的理解建构,共同解决问题。
我的思索与实践: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订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多尔语)。那么,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该如何扮演呢?
一、做一个忠实的听众
要实现让每一个学生自主发展,教师就要学会倾听,做学生忠实的听众,认真地倾听他们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如痴如醉地探究、体验、交流,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补充同学的发言,或互相启发,或自由组合朗读……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听,适当作些点拨。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我引导学生:描写桂林的山这一段该怎么读?一位学生发言:“应该读得语调较高,速度较快,表示游客欣赏了桂林山的激动心情。”我立刻表扬了他,请他范读。这时,另一位学生说:“我认为这一段应该读得声音较轻,语速较慢。”我十分高兴地对她说:“能说说理由吗?”学生回答:“人们坐在船上,欣赏漓江的水,桂林的山。船在前进,游客边欣赏,边想象:这座山像什么?那座山又像什么?读得慢一点,表示在欣赏,在想象,在回味。”她的回答,得到了不少同学的赞同。这时,又有同学发言:“怎么欣赏,与游客的性格有关,有的游客性格开朗,容易激动;有的游客性格内向,比较深沉。欣赏表现肯定不一样。”于是,我让学生改齐读为自由读。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做一个友好的伙伴
教师要发挥合作者的巨大作用,从高高的讲台走下来,做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合作者,使学生从被动听课、被老师牵着走,转变为与老师、与同学合作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一位老师指导学生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她知道学生自学时普遍已经查过字典,就与学生商量说:“同学们自学时已经查过字典,这个自学习惯很好。今天我们再学一种解词方法,大家先不看字典上的解释,好吗?”“好!”学生回答得很干脆。学习的时候,学生不受字典的约束,联系上下文,学得很认真。教学目标遂顺利达到。此外,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很多方面比教师学得多、学得快,教师也要恭恭敬敬地向学生学习。一位老师教学《草船借箭》,学生问:“文章开头周瑜与诸葛亮的一段对话为什么不描述人物的神态动作?”老师备课时未作思考,一时不能回答,就对学生坦言:“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老师一时不能解答,我们各自思考一下再讨论好吗?”学生对老师的回答表示理解,思考的积极性很高。一位学生在课后日记中写道:“周瑜暗藏杀机,诸葛亮却成竹在胸,原来这表面平静的对话,其实是一场智斗,这场对话真是耐人寻味啊。”
三、做一个出色的主持人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节目主持人”,说具体一些,要做“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以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更多地让学生走向前台,展现思想,在多向交流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如在教学《鲸》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我精心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海洋里召开一次鱼类运动会,小鲸鱼兴冲冲地跑去参加,谁知被守门的大鲨鱼拒之门外,小鲸鱼难过极了,为什么大鲨鱼不让自己参加鱼类运动会呢?我们在座的各位当一次海洋动物学家,告诉小鲸鱼究竟是怎么回事,大家首先以海洋动物学家的身份在小组讨论、交流一下。”我的话还没说完,同学们就投入热烈的讨论之中。小组交流过后,我当小鲸鱼,请各位“海洋动物学家”给我解答,大家都非常热心地告诉我:因为我是哺乳动物,不是鱼,所以不能参加鱼类运动会。接着举出了“用肺呼吸”、“胎生”等证据,还细心地给我讲了鲸的演化过程,他们说得头头是道,看来真正读懂课文了。有个善良的“海洋动物学家”还给我出主意:“你可以去参加海洋哺乳动物运动会,海狮、海象、海豹一定会热烈欢迎你的!”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就会全方位投入思考;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学生就会大胆实践;教师激励学生“超越”,学生就会思维飞扬;教师让学生“选择”,学生就会自作主张;教师促进学生“创造”,学生就会不断开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