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对课文的内容理解作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重视情感而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东西,这并不利于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而其基础在于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和句子的把握,凸显的是语文的工具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的一种语文意识,重视工具性的存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训练。
一、 “挑字”——让生字教学充满“动感”
认字识字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将字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使字富有动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识记。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让学生多识,有利于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以便及早进入阅读阶段,这对发展孩子的情感和思维,对培养孩子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在一年级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将字的教学放到具体情境中,联系生活实际,用各种对学生更有意义的方式来帮助他们识记。如一年级上册的识字课《操场上》要认识“打、拔、拍、跳、跑、球……”14个生字,当学生认读两组词语后,我引导学生通过做一做动作来帮助理解,然后让学生观察其中的生字“打、拔、拍”,发现并认识“提手旁”,知道“提手旁”表示和手有关的动作。再引导学生观察“提手旁”,小结:这个偏旁多像我们小朋友的小手呀!这样就把一个个抽象的生字符号变得形象,充满“动感”,加深了学生识记的印象,让字“动起来”,学生的识记效果也会比较好。
在经过几次这样的生字教学后,学生看到部分新字就有了一种简单的直觉反应。如在之后教学中,一碰到“提手旁”的字、“足字旁”的字,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提手旁”的字与手有关,“足字旁”的字与脚有关,进而他们会主动去做一做这些动作,进行生字记忆,这样的识记效果就比较好。于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将生字进行恰当的归类,如“月字旁”的字与身体有关,“四点底”的字与火有关,“木字旁”的字与树木有关等等。
一年级的课文虽浅显,但一年级学生刚接触书面语言,也需要进行咬文嚼字的训练。教师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联想生活实际、归类等途径,引导学生把学习字词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建立起字词同事物的联系,将抽象的符号形象化,不断地积累字词所表达的事物的表象,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训练。
二、 “捡词”——让关键词充满“奇妙”
崔峦老师认为:“理解是基础,积累是手段,运用是目的,不重视理解,把语言的积累寄托于飘忽不定的感受和无师自通的顿悟来完成,这样的积累,只能是死记硬背,食而不化。只有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才会读有所悟,读有所得。”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应该有敏锐的洞察力,多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文字的精妙所在,让学生对文字产生敏锐度。从中引导学生感受关键词的意义所在,从关键词中感悟奇妙。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关键词来进行语言训练,进而理解和积累更多的词语。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一文,当学生读完句子“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后,教师让学生专心听老师读句子“高山、田野、街道、校园,一片清凉”,比较与课文中的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指出漏掉了“到处”这个词。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有了“到处”一词有什么不同。学生有的说:“‘到处’让我们觉得每个地方都很清凉。”有的说:“没有了‘到处’,清凉的地方感觉就很少了。”通过讨论、比较,学生提升了对“到处”的理解,体会了在这个句子中“到处”一词的重要性,也加强了对关键词的敏锐度训练。再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要下雨了》一文中“小白兔连忙挎起篮子往家跑”一句,我让学生给“连忙”换一个词语,学生说到了“马上、赶紧”等。通过换词联系旧知来理解这个词的意思,通过理解这个词来更好地感悟这个句子,这也是一年级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重要途径之一。
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并对关键词加强理解,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于句子、段落、文章进行理解。在教学中可以运用不同的方式来让学生找关键词,理解关键词。如通过换词、去词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给有些词语找找近义词、反义词,去掉一些词语,句子的意思是否完整等,这也能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学生只有对词语进行理解、积累、运用,才能更自如、更自信地阅读,才能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让学生从内心去感受阅读的魅力,提升自我的语文意识。
三、 “拎句子”——将重点句赋予“生命”
语文课的重点是抓语言训练,这是根本所在,而语言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理解、体验和运用的能力。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句子的概念,学习各种简单的句式,也是一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但如果把语文积累和语言运用割裂开来,将会导致语言积累的薄弱。这也势必成为学生语文能力持续发展的瓶颈。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潜心读书,促进有效的积累,更要适当地强化学生的运用能力,正所谓学以致用。有时候,我们也可以将情感朗读指导与语言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爷爷和小树》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朗读课文中的第一句话,一位教师进行了如下语言训练。
师:我家门口有什么?
生:我家门口有一棵小树。
师:什么地方有一棵小树?
生:我家门口有一棵小树。
师:孩子们,你们真聪明,再听仔细点:什么地方有什么?
生:我家门口有一棵小树。
师:原来这句话中告诉我们“什么地方”有“什么”,你还能学着来说一说这样的句子吗?
生:教室前面有一块黑板。
生:房间里有一张桌子。
……
看似重复机械的问答,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却是非常必要的。教师的前两个问题分别将“我家门口”和“一棵小树”作为重点来强调,让学生在回答问题中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一种语感。通过三种有不同侧重点的句式的提问,循序渐进地将这三种句式渗透到学生心中,让学生了解这一简单句子可以有如此多的变化。学生可以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句式侧重朗读。这样的训练既让学生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又了解了句子的结构,有利于学生拓展运用。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这仅仅是各种句式训练中的一个方面,随着年级增加,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填补文中的空白之处、给文中内容排序等多种手段进行语文训练,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小柳树和小枣树》中有这样一句话:“她在微风里得意地跳起舞来。”在教学时,我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想象补白:小柳树在微风里得意地跳起舞来,她好像在说:“ ” 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教师要以语言实践为平台,以读为基石,并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感悟、积累、运用。这样,既可以为学生今后的朗读、阅读、写作等打下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基础,又能让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进而让学生学得更加扎实,更加有效。
(浙江省奉化市江口中心小学 315504)
一、 “挑字”——让生字教学充满“动感”
认字识字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将字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使字富有动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识记。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让学生多识,有利于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以便及早进入阅读阶段,这对发展孩子的情感和思维,对培养孩子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在一年级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将字的教学放到具体情境中,联系生活实际,用各种对学生更有意义的方式来帮助他们识记。如一年级上册的识字课《操场上》要认识“打、拔、拍、跳、跑、球……”14个生字,当学生认读两组词语后,我引导学生通过做一做动作来帮助理解,然后让学生观察其中的生字“打、拔、拍”,发现并认识“提手旁”,知道“提手旁”表示和手有关的动作。再引导学生观察“提手旁”,小结:这个偏旁多像我们小朋友的小手呀!这样就把一个个抽象的生字符号变得形象,充满“动感”,加深了学生识记的印象,让字“动起来”,学生的识记效果也会比较好。
在经过几次这样的生字教学后,学生看到部分新字就有了一种简单的直觉反应。如在之后教学中,一碰到“提手旁”的字、“足字旁”的字,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提手旁”的字与手有关,“足字旁”的字与脚有关,进而他们会主动去做一做这些动作,进行生字记忆,这样的识记效果就比较好。于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将生字进行恰当的归类,如“月字旁”的字与身体有关,“四点底”的字与火有关,“木字旁”的字与树木有关等等。
一年级的课文虽浅显,但一年级学生刚接触书面语言,也需要进行咬文嚼字的训练。教师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联想生活实际、归类等途径,引导学生把学习字词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建立起字词同事物的联系,将抽象的符号形象化,不断地积累字词所表达的事物的表象,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训练。
二、 “捡词”——让关键词充满“奇妙”
崔峦老师认为:“理解是基础,积累是手段,运用是目的,不重视理解,把语言的积累寄托于飘忽不定的感受和无师自通的顿悟来完成,这样的积累,只能是死记硬背,食而不化。只有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才会读有所悟,读有所得。”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应该有敏锐的洞察力,多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文字的精妙所在,让学生对文字产生敏锐度。从中引导学生感受关键词的意义所在,从关键词中感悟奇妙。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关键词来进行语言训练,进而理解和积累更多的词语。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一文,当学生读完句子“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后,教师让学生专心听老师读句子“高山、田野、街道、校园,一片清凉”,比较与课文中的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指出漏掉了“到处”这个词。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有了“到处”一词有什么不同。学生有的说:“‘到处’让我们觉得每个地方都很清凉。”有的说:“没有了‘到处’,清凉的地方感觉就很少了。”通过讨论、比较,学生提升了对“到处”的理解,体会了在这个句子中“到处”一词的重要性,也加强了对关键词的敏锐度训练。再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要下雨了》一文中“小白兔连忙挎起篮子往家跑”一句,我让学生给“连忙”换一个词语,学生说到了“马上、赶紧”等。通过换词联系旧知来理解这个词的意思,通过理解这个词来更好地感悟这个句子,这也是一年级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重要途径之一。
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并对关键词加强理解,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于句子、段落、文章进行理解。在教学中可以运用不同的方式来让学生找关键词,理解关键词。如通过换词、去词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给有些词语找找近义词、反义词,去掉一些词语,句子的意思是否完整等,这也能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学生只有对词语进行理解、积累、运用,才能更自如、更自信地阅读,才能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让学生从内心去感受阅读的魅力,提升自我的语文意识。
三、 “拎句子”——将重点句赋予“生命”
语文课的重点是抓语言训练,这是根本所在,而语言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理解、体验和运用的能力。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句子的概念,学习各种简单的句式,也是一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但如果把语文积累和语言运用割裂开来,将会导致语言积累的薄弱。这也势必成为学生语文能力持续发展的瓶颈。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潜心读书,促进有效的积累,更要适当地强化学生的运用能力,正所谓学以致用。有时候,我们也可以将情感朗读指导与语言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爷爷和小树》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朗读课文中的第一句话,一位教师进行了如下语言训练。
师:我家门口有什么?
生:我家门口有一棵小树。
师:什么地方有一棵小树?
生:我家门口有一棵小树。
师:孩子们,你们真聪明,再听仔细点:什么地方有什么?
生:我家门口有一棵小树。
师:原来这句话中告诉我们“什么地方”有“什么”,你还能学着来说一说这样的句子吗?
生:教室前面有一块黑板。
生:房间里有一张桌子。
……
看似重复机械的问答,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却是非常必要的。教师的前两个问题分别将“我家门口”和“一棵小树”作为重点来强调,让学生在回答问题中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一种语感。通过三种有不同侧重点的句式的提问,循序渐进地将这三种句式渗透到学生心中,让学生了解这一简单句子可以有如此多的变化。学生可以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句式侧重朗读。这样的训练既让学生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又了解了句子的结构,有利于学生拓展运用。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这仅仅是各种句式训练中的一个方面,随着年级增加,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填补文中的空白之处、给文中内容排序等多种手段进行语文训练,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小柳树和小枣树》中有这样一句话:“她在微风里得意地跳起舞来。”在教学时,我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想象补白:小柳树在微风里得意地跳起舞来,她好像在说:“ ” 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教师要以语言实践为平台,以读为基石,并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感悟、积累、运用。这样,既可以为学生今后的朗读、阅读、写作等打下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基础,又能让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进而让学生学得更加扎实,更加有效。
(浙江省奉化市江口中心小学 315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