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从过去不到1万亿的正常规模在这4年内膨胀到2.8万亿左右,所以一旦有货币动摇到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导致美国因无法偿还债务而破产,那么美国政府和美联储必定会不惜一切代价消灭之。目前,能威胁到美元世界货币地位的有欧元、日元、人民币,因此,这是美国需要打击的3种货币。
当前,日本在某种意义上是美国的附属国,所以打击日元已无必要。于是欧元和人民币成为了美元的主要敌人和打击对象,尤其是欧元,在过去一直是美元的强大竞争对手,所以美国一从次贷危机中挣脱出来,就毅然决然地对欧元痛下杀手,挑起欧债危机。
除欧元外,开始迈向国际化征程的人民币也成了美元的强大竞争对手。尤其是从2012年开始,人民币国际化取得重大进展,这更增加了从金融危机中缓慢复苏的美国政府的担忧。自从人民币开始国际化,就注定将迈向一条不平坦的道路。因为任何一种货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必然要挑战原有的货币势力。这种平衡的打破,必然会引起多方势力或生或死的争斗。
早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就开始逐步放开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2011年以人民币结算的贸易额达到了2.08万亿元,相当于上年的4倍以上,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到1成。同时中国政府开始允许人民币用于直接投资领域的结算。在2012年,中国政府更是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与一些主要的国际经济体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并且开始成为日本的储备货币。
人民币国际化以来的短短几年时间里,确实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截至2012年3月份,中国已经和19个国家建立了货币互换关系,涉及金额达1.6万亿元人民币。
中国的高层也有意无意地表示了对美元储备的担心,并透露出改变被美元剥削的决心。在2012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社保基金理事长戴相龙专门就此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中国“不能用一个长期贬值的货币(美元)来作为储备货币。”这样一来,已经明确表示出了对美元挑战的意图,这也一定会触动美国政府和美联储的神经。
进入2012年,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与澳大利亚、土耳其、巴西、阿联酋等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通过与上述国家签订货币互换协议,人民币可以购买到巴西和澳大利亚的丰富资源,也可以购买到阿联酋的石油,这无疑挑战了美元的霸权。尽管是开始,但已经萌芽,这是美国不能容忍的。而更不能让美国容忍的事情还在后面,那就是人民币向世界储备货币迈进。
货币国际化的目的,就是通过贸易结算货币地位的确定,最终达到成为他国央行储备货币的地位,只有储备货币地位确立了,货币的国际化才算成功。所以日本央行拟购买人民币国债、人民币首次成为储备货币,才显得意义重大!
2011年12月25日,中国央行表示:中日领导人同意加强两国金融市场合作,双方将建立“中日金融市场发展联合工作组”以推动两国的金融合作,日本投资中国政府债券的有关申请程序正在进行中。这引起外界的关注,因为人民币首成储备货币,而且还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发达国家的储备货币。日本方面也透露出来一些信息。2012年3月13日上午,日本财政大臣安住淳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3月8日,日本政府接到了中国政府的答复,同意日本购买相当于650亿人民币的中国国债。
中、日两国是目前世界上居于第一位和第二位的美国国债持有国,而美国经济不景气,美元贬值给这两个国家所带来的损失也是众所周知的。同时,这两个国家目前又有巨额的地区双边贸易,但在双边贸易中始终按照美元结算,这里面既包括兑换美元手续费的成本,也包括美元贬值之后双方的损失。在这种经济环境下,人民币成为日本的储备货币也在情理之中。而在日本外汇储备构成中,超过7成是美元资产。作为全球第二大外汇储备国,日本首次购入以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国债,这样可以分散日本外汇储备的集中性风险,并避免弱势美元可能带来的外汇储备资产的损失。
作为日本将购买中国国债的回报,中国这个时候也在大力买进日本国债,加大日元在中国外汇储备中的比重。
因为中日两国加大彼此币种外汇储备比重,这对美元是重大的打击。再加上中国与阿联酋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在石油贸易的传统结算领域美元的地位受到了挑战,这势必会激起美元的反扑。
在人民币国际化取得重大进展的时候,美元的天然敌人——欧元,也开始走近人民币。2012年8月30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中国,这是她2012年第二次到中国访问。很少有大国的最高领导人一年之内两次出访一个国家,这意味着这次访问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这次德国代表团包括副总理和7位内阁大臣在内,是中、德外交史上最大的代表团,温家宝和默克尔共同主持了两国政府间的第二轮磋商,双方着重就贸易、欧债危机和叙利亚等问题进行了会谈,双方还签署了10多项的合作协议,合作范围涵盖了贸易、科技、文化、气候变化和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
除了上面的常规访问议题外,默克尔访问中国的目的还有以下几点。一是游说中国购买欧盟的债券。二是寻求中国对德国的支持。三是德国希望中国加大对德国的进口,确保德国经济增长。
外交从来都是建立在双方共赢的基础之上的。默克尔访问中国,有着自己的目的,中国也不例外,除了寻求常规的经济利益外,还有就是希望获得德国的支持使人民币国际化。在默克尔访问中国期间,两国政府发表声明。声明指出支持双边贸易使用人民币和欧元,这几乎是一个联合抗衡美元的声明。
声明中有一条内容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支持双边贸易结算使用欧元和人民币,这就意味着开始将美元排挤出了中、德贸易结算领域。德国是欧盟的领导国,欧盟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是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第三,如果第一大经济体和第三大经济体结盟,在贸易中互相大规模使用本币的话,那美元几乎就被边缘化了,这将严重动摇美元的世界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的地位。以目前美国的庞大债务,一旦美元的霸权地位动摇,美国经济不可避免陷入崩溃,美国会容忍这种情况发生吗?不,绝对不。 所以,默克尔刚一离开中国,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就紧接着赶到。
8月28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纽兰宣布了希拉里这次访华消息,在新闻发布会上有媒体提问:“在东海问题上,比如中、日间争端,这次也会被讨论吗?”纽兰说道:“我们已呼吁日、韩合作解决纠纷,与中国合作解决纠纷,我们到那里这些问题仍然存在。”但在当天提到钓鱼岛问题时,纽兰将钓鱼岛表述为“SENKAKUS”,这一发音正是日语“尖阁”发音英文复数形式,即日本当局对钓鱼岛及其周边附属岛的称谓。这引起国际上媒体的纷纷议论,日本《产经新闻》臆测称,由此可见,美已将日本对钓鱼岛称谓定为其“正式名称”,美或已认定钓鱼岛及其周边附属岛屿是“日本领土”。
尽管纽兰重申钓鱼岛是《美日安保条约》适用对象,但她同时强调,在钓鱼岛问题上,美国不会采取特定立场。如果将钓鱼岛作为日、美防御防卫的适用对象,那么“不采取特定立场”就是句空话,事实上这等于美国承认了钓鱼岛为日本领土,并提供军事保护,这使得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有恃无恐。
希拉里突然临时决定访问中国,是因为美国有许多问题需要与中国磋商。一是中、日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分歧越来越严重,到底钓鱼岛问题最终会如何演化?美国的立场如何?美国需要获得什么样的交易对价?这些都是双方要探讨的问题;二是美国即将实施第三次量化宽松,趁钓鱼岛问题向中国施压,希望中国能进行大规模的宽松货币政策并购买美国债券以支持美国经济复苏;三是美国担心中、德结盟会导致美元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希拉里必须出手阻止这种结盟的发生;四是南海问题。中国在南海与菲律宾发生领土争端。同时,随着中国与东盟贸易飞速发展,中国与东盟的关系日益紧密,已经威胁到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地位,南海领土问题解决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美国在该地区的战略利益;五是中、美近来在重大问题上存在分歧,如在叙利亚等问题上的分歧,消除这种分歧也是希拉里此行的目的。
根据各种公开的信息分析,希拉里此次中国之行并未取得任何实质突破,双方在叙利亚和南海问题上分歧依然很大。而在大家非常关心的钓鱼岛和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上,对外没有公布任何的信息,也未就此发布新闻。对于美国希望中国实施大规模货币宽松政策以刺激经济,更是讳莫如深。
在访华并未取得实质成果后,希拉里6日早晨抵达东帝汶进行短暂访问。作为首位访问东帝汶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不远万里光顾这个亚洲贫穷小国,颇受外界关注。
美国的《华尔街日报》认为,希拉里对东帝汶访问的背景是,当前美国和中国争夺亚洲地区影响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这是东帝汶的地理位置决定的。东帝汶是2002年才从印度尼西亚独立出来的东南亚岛国,西部与印尼西帝汶相接,南隔帝汶海与澳大利亚相望。持续几十年的战争,令东帝汶成为亚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大部分物资都要靠外国援助。但全球领导人始终在关注东帝汶,一部分原因是该国具备能源、旅游、咖啡和大米种植园的投资潜力,更重要的是因为其地理位置靠近中、美两国的战略区域。
泰国《曼谷邮报》分析,希拉里东南亚之旅的核心,是希望促成东南亚国家联合起来,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抗衡。那么希拉里东帝汶之行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其背后的目的还是遏制中国和阻止人民币在东盟地区的国际化。因为中国这几年和东盟贸易发展迅猛,从最初的年贸易额不到100亿美元发展到2011年的3000多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5%,2012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即将超过4000亿美元,2013年将达到5000亿美元。如果中国和东盟的贸易用人民币结算的话,那就将美元从这个地区驱逐出去了,这是无论如何美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阻止东盟和中国进一步走近,是美国重返亚洲的重要目标。
希拉里访华的意图,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想和中国做一次交易,拿南海和钓鱼岛等领土争议问题,逼中国购买美国国债和进行货币宽松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但美国的政治、经济目的都没达成。一旦交易不成,美国则图穷匕见,继续让钓鱼岛问题发酵,愈演愈烈。
美国选择在2012年动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一是中国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挑战了美元的底线。中国和美国可以是合作、互利的关系,但这是建立在人民币不能挑战美元世界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的基础上的。而2012年中国先后与巴西、澳大利亚等达成货币互换协议,并成为日本的储备货币,并与德国达成在双边贸易中使用欧元、人民币结算的声明,等等,这些都动摇了美元的霸权地位。美国必将会用尽一切办法打压人民币的国际化。
二是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实行了两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但经济复苏一直非常缓慢,失业率更是居高不下,这给奥巴马政府和美联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美联储通过印钞购买了大量的债券,如果在这期间美国经济还不能复苏,而美元的世界货币受到挑战,那么美国的经济和社会将会破产,面临崩溃,因为美国所欠下的债务实在是过于庞大。为了避免灭顶之灾,美国必须打击任何敢于挑战美元的货币。
三是美国经济复苏缓慢,必须要有新的资本流入美国,通过投资来带动经济增长。分析美联储的数据我们可以得知,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由危机前的约8000亿美元,大幅度扩张膨胀到现在的2.8万亿,增加2万亿,美国的货币供应M2由2008年底的8万亿左右增加到现在的10万亿,也增加2万亿美元,美联储投放的是基础货币,衍生力最强,但衍生的货币跑到美国境外去了,必须将钱赶回美国,否则经济复苏也是一场梦。美国需要来自欧洲、中国、日本的资本,尤其是中国和日本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欧盟和美国都在争取这些资本。当2012年第三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推出压力越来越大的时候,针对中国,美国不惜挑起地区争端甚至是战争,以引发这些地区的资本快速流动,来攫取巨大利益。
四是美国总统选举于2012年年底举行,在总统选举之前,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支持,对中国强硬的态度,往往成了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何况对中国的施压还带有很强的经济目的,因此,美国不惜挑起一场对人民币进行打压的货币战争,其手段不可谓不凶狠。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理解美国为什么选择2012 年对人民币动手,为什么要挑起黄岩岛、钓鱼岛冲突。美国在全球有两大鹰犬,非常凶猛,在欧洲是英国,打击欧元的战役中,它最积极;在亚太地区是日本。其实美国最先并不想让日本介入,而只想让菲律宾挑起黄岩岛领土争端,因为日本这个民族一旦陷入狂热,就变得非常不理性,往往容易走极端。但菲律宾不堪重用,美国只好启用日本。因为中国和日本过去有着太多的仇恨,一旦启用日本,中、日两国间一场大的冲突就难以避免。
当前,日本在某种意义上是美国的附属国,所以打击日元已无必要。于是欧元和人民币成为了美元的主要敌人和打击对象,尤其是欧元,在过去一直是美元的强大竞争对手,所以美国一从次贷危机中挣脱出来,就毅然决然地对欧元痛下杀手,挑起欧债危机。
除欧元外,开始迈向国际化征程的人民币也成了美元的强大竞争对手。尤其是从2012年开始,人民币国际化取得重大进展,这更增加了从金融危机中缓慢复苏的美国政府的担忧。自从人民币开始国际化,就注定将迈向一条不平坦的道路。因为任何一种货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必然要挑战原有的货币势力。这种平衡的打破,必然会引起多方势力或生或死的争斗。
早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就开始逐步放开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2011年以人民币结算的贸易额达到了2.08万亿元,相当于上年的4倍以上,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到1成。同时中国政府开始允许人民币用于直接投资领域的结算。在2012年,中国政府更是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与一些主要的国际经济体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并且开始成为日本的储备货币。
人民币国际化以来的短短几年时间里,确实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截至2012年3月份,中国已经和19个国家建立了货币互换关系,涉及金额达1.6万亿元人民币。
中国的高层也有意无意地表示了对美元储备的担心,并透露出改变被美元剥削的决心。在2012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社保基金理事长戴相龙专门就此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中国“不能用一个长期贬值的货币(美元)来作为储备货币。”这样一来,已经明确表示出了对美元挑战的意图,这也一定会触动美国政府和美联储的神经。
进入2012年,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与澳大利亚、土耳其、巴西、阿联酋等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通过与上述国家签订货币互换协议,人民币可以购买到巴西和澳大利亚的丰富资源,也可以购买到阿联酋的石油,这无疑挑战了美元的霸权。尽管是开始,但已经萌芽,这是美国不能容忍的。而更不能让美国容忍的事情还在后面,那就是人民币向世界储备货币迈进。
货币国际化的目的,就是通过贸易结算货币地位的确定,最终达到成为他国央行储备货币的地位,只有储备货币地位确立了,货币的国际化才算成功。所以日本央行拟购买人民币国债、人民币首次成为储备货币,才显得意义重大!
2011年12月25日,中国央行表示:中日领导人同意加强两国金融市场合作,双方将建立“中日金融市场发展联合工作组”以推动两国的金融合作,日本投资中国政府债券的有关申请程序正在进行中。这引起外界的关注,因为人民币首成储备货币,而且还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发达国家的储备货币。日本方面也透露出来一些信息。2012年3月13日上午,日本财政大臣安住淳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3月8日,日本政府接到了中国政府的答复,同意日本购买相当于650亿人民币的中国国债。
中、日两国是目前世界上居于第一位和第二位的美国国债持有国,而美国经济不景气,美元贬值给这两个国家所带来的损失也是众所周知的。同时,这两个国家目前又有巨额的地区双边贸易,但在双边贸易中始终按照美元结算,这里面既包括兑换美元手续费的成本,也包括美元贬值之后双方的损失。在这种经济环境下,人民币成为日本的储备货币也在情理之中。而在日本外汇储备构成中,超过7成是美元资产。作为全球第二大外汇储备国,日本首次购入以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国债,这样可以分散日本外汇储备的集中性风险,并避免弱势美元可能带来的外汇储备资产的损失。
作为日本将购买中国国债的回报,中国这个时候也在大力买进日本国债,加大日元在中国外汇储备中的比重。
因为中日两国加大彼此币种外汇储备比重,这对美元是重大的打击。再加上中国与阿联酋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在石油贸易的传统结算领域美元的地位受到了挑战,这势必会激起美元的反扑。
在人民币国际化取得重大进展的时候,美元的天然敌人——欧元,也开始走近人民币。2012年8月30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中国,这是她2012年第二次到中国访问。很少有大国的最高领导人一年之内两次出访一个国家,这意味着这次访问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这次德国代表团包括副总理和7位内阁大臣在内,是中、德外交史上最大的代表团,温家宝和默克尔共同主持了两国政府间的第二轮磋商,双方着重就贸易、欧债危机和叙利亚等问题进行了会谈,双方还签署了10多项的合作协议,合作范围涵盖了贸易、科技、文化、气候变化和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
除了上面的常规访问议题外,默克尔访问中国的目的还有以下几点。一是游说中国购买欧盟的债券。二是寻求中国对德国的支持。三是德国希望中国加大对德国的进口,确保德国经济增长。
外交从来都是建立在双方共赢的基础之上的。默克尔访问中国,有着自己的目的,中国也不例外,除了寻求常规的经济利益外,还有就是希望获得德国的支持使人民币国际化。在默克尔访问中国期间,两国政府发表声明。声明指出支持双边贸易使用人民币和欧元,这几乎是一个联合抗衡美元的声明。
声明中有一条内容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支持双边贸易结算使用欧元和人民币,这就意味着开始将美元排挤出了中、德贸易结算领域。德国是欧盟的领导国,欧盟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是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第三,如果第一大经济体和第三大经济体结盟,在贸易中互相大规模使用本币的话,那美元几乎就被边缘化了,这将严重动摇美元的世界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的地位。以目前美国的庞大债务,一旦美元的霸权地位动摇,美国经济不可避免陷入崩溃,美国会容忍这种情况发生吗?不,绝对不。 所以,默克尔刚一离开中国,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就紧接着赶到。
8月28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纽兰宣布了希拉里这次访华消息,在新闻发布会上有媒体提问:“在东海问题上,比如中、日间争端,这次也会被讨论吗?”纽兰说道:“我们已呼吁日、韩合作解决纠纷,与中国合作解决纠纷,我们到那里这些问题仍然存在。”但在当天提到钓鱼岛问题时,纽兰将钓鱼岛表述为“SENKAKUS”,这一发音正是日语“尖阁”发音英文复数形式,即日本当局对钓鱼岛及其周边附属岛的称谓。这引起国际上媒体的纷纷议论,日本《产经新闻》臆测称,由此可见,美已将日本对钓鱼岛称谓定为其“正式名称”,美或已认定钓鱼岛及其周边附属岛屿是“日本领土”。
尽管纽兰重申钓鱼岛是《美日安保条约》适用对象,但她同时强调,在钓鱼岛问题上,美国不会采取特定立场。如果将钓鱼岛作为日、美防御防卫的适用对象,那么“不采取特定立场”就是句空话,事实上这等于美国承认了钓鱼岛为日本领土,并提供军事保护,这使得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有恃无恐。
希拉里突然临时决定访问中国,是因为美国有许多问题需要与中国磋商。一是中、日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分歧越来越严重,到底钓鱼岛问题最终会如何演化?美国的立场如何?美国需要获得什么样的交易对价?这些都是双方要探讨的问题;二是美国即将实施第三次量化宽松,趁钓鱼岛问题向中国施压,希望中国能进行大规模的宽松货币政策并购买美国债券以支持美国经济复苏;三是美国担心中、德结盟会导致美元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希拉里必须出手阻止这种结盟的发生;四是南海问题。中国在南海与菲律宾发生领土争端。同时,随着中国与东盟贸易飞速发展,中国与东盟的关系日益紧密,已经威胁到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地位,南海领土问题解决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美国在该地区的战略利益;五是中、美近来在重大问题上存在分歧,如在叙利亚等问题上的分歧,消除这种分歧也是希拉里此行的目的。
根据各种公开的信息分析,希拉里此次中国之行并未取得任何实质突破,双方在叙利亚和南海问题上分歧依然很大。而在大家非常关心的钓鱼岛和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上,对外没有公布任何的信息,也未就此发布新闻。对于美国希望中国实施大规模货币宽松政策以刺激经济,更是讳莫如深。
在访华并未取得实质成果后,希拉里6日早晨抵达东帝汶进行短暂访问。作为首位访问东帝汶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不远万里光顾这个亚洲贫穷小国,颇受外界关注。
美国的《华尔街日报》认为,希拉里对东帝汶访问的背景是,当前美国和中国争夺亚洲地区影响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这是东帝汶的地理位置决定的。东帝汶是2002年才从印度尼西亚独立出来的东南亚岛国,西部与印尼西帝汶相接,南隔帝汶海与澳大利亚相望。持续几十年的战争,令东帝汶成为亚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大部分物资都要靠外国援助。但全球领导人始终在关注东帝汶,一部分原因是该国具备能源、旅游、咖啡和大米种植园的投资潜力,更重要的是因为其地理位置靠近中、美两国的战略区域。
泰国《曼谷邮报》分析,希拉里东南亚之旅的核心,是希望促成东南亚国家联合起来,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抗衡。那么希拉里东帝汶之行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其背后的目的还是遏制中国和阻止人民币在东盟地区的国际化。因为中国这几年和东盟贸易发展迅猛,从最初的年贸易额不到100亿美元发展到2011年的3000多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5%,2012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即将超过4000亿美元,2013年将达到5000亿美元。如果中国和东盟的贸易用人民币结算的话,那就将美元从这个地区驱逐出去了,这是无论如何美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阻止东盟和中国进一步走近,是美国重返亚洲的重要目标。
希拉里访华的意图,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想和中国做一次交易,拿南海和钓鱼岛等领土争议问题,逼中国购买美国国债和进行货币宽松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但美国的政治、经济目的都没达成。一旦交易不成,美国则图穷匕见,继续让钓鱼岛问题发酵,愈演愈烈。
美国选择在2012年动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一是中国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挑战了美元的底线。中国和美国可以是合作、互利的关系,但这是建立在人民币不能挑战美元世界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的基础上的。而2012年中国先后与巴西、澳大利亚等达成货币互换协议,并成为日本的储备货币,并与德国达成在双边贸易中使用欧元、人民币结算的声明,等等,这些都动摇了美元的霸权地位。美国必将会用尽一切办法打压人民币的国际化。
二是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实行了两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但经济复苏一直非常缓慢,失业率更是居高不下,这给奥巴马政府和美联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美联储通过印钞购买了大量的债券,如果在这期间美国经济还不能复苏,而美元的世界货币受到挑战,那么美国的经济和社会将会破产,面临崩溃,因为美国所欠下的债务实在是过于庞大。为了避免灭顶之灾,美国必须打击任何敢于挑战美元的货币。
三是美国经济复苏缓慢,必须要有新的资本流入美国,通过投资来带动经济增长。分析美联储的数据我们可以得知,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由危机前的约8000亿美元,大幅度扩张膨胀到现在的2.8万亿,增加2万亿,美国的货币供应M2由2008年底的8万亿左右增加到现在的10万亿,也增加2万亿美元,美联储投放的是基础货币,衍生力最强,但衍生的货币跑到美国境外去了,必须将钱赶回美国,否则经济复苏也是一场梦。美国需要来自欧洲、中国、日本的资本,尤其是中国和日本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欧盟和美国都在争取这些资本。当2012年第三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推出压力越来越大的时候,针对中国,美国不惜挑起地区争端甚至是战争,以引发这些地区的资本快速流动,来攫取巨大利益。
四是美国总统选举于2012年年底举行,在总统选举之前,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支持,对中国强硬的态度,往往成了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何况对中国的施压还带有很强的经济目的,因此,美国不惜挑起一场对人民币进行打压的货币战争,其手段不可谓不凶狠。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理解美国为什么选择2012 年对人民币动手,为什么要挑起黄岩岛、钓鱼岛冲突。美国在全球有两大鹰犬,非常凶猛,在欧洲是英国,打击欧元的战役中,它最积极;在亚太地区是日本。其实美国最先并不想让日本介入,而只想让菲律宾挑起黄岩岛领土争端,因为日本这个民族一旦陷入狂热,就变得非常不理性,往往容易走极端。但菲律宾不堪重用,美国只好启用日本。因为中国和日本过去有着太多的仇恨,一旦启用日本,中、日两国间一场大的冲突就难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