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古典诗歌中的音乐描写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aph45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人通过文字,将音乐生动、形象地记录了下来,有以声写声、以形写声和以效果写声这样三种。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描写声、形、效果的文字,真切地感受到古人所描绘的优美的音乐。
  【关键词】古典诗歌;音乐描写;声;形;效果
  
  音乐,这一美妙的王国,充满着奇情幻想。它有着一种不可摆脱的魅力。古人听了一曲好的音乐之后,会有“绕梁三日”之感。
  正因为音乐具有这样大的艺术力量和美感作用,所以人们都想把它珍存下来。今天,我们通过录音机能够把音乐准确地记录在磁带上,并随时可以把它再现出来;古代,虽然缺少录音技术,但古人运用文字,同样可以把它生动地记录在自己的诗文里,日后打开书卷,乐声就如在耳。因此,我们阅读这些作品,好像听到了千年古乐的现场实况,观赏到了古代音苑的美丽风光,从而分享到了当年听众的无穷乐趣。那么古人又是如何把音乐描写的如此绘声绘色的呢?
  
  以声写声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用“嘈嘈”和“切切”两个叠词摹声,形象的写出大弦与小弦各自独特的乐声,而后又用“如急雨”、“如私语”、“如莺语”、“如裂帛”,又有“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刀枪鸣”,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使它形象化,真切的表现出琵琶所独有的起伏跌宕、变化多端、轻快悠远的音乐特点。
  李贺在描写箜篌时写道“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震林木,响遏行云。这是典型的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的确,唐代是个“琵琶起舞换新声”的时代,但在汉魏六朝人们还多喜欢弹琴鼓瑟,也就不免有了“冷冷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刘长卿《听弹琴》)的古调。读过此句,你是否有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正是这水流石上的清越之声和风来松下的凄清之声描写出了高雅平和的超妙之音。
  李颀有三首涉及音乐的诗,其中一首《听安万善吹觱篥歌》,诗中有这样几句“枯桑老柏寒飕飕,九雏鸣凤乱啾啾。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说那觱篥之声,有的如寒风吹树,飕飕作声;树中又分阔叶落叶的枯桑,细叶常绿的老柏,其声自有区别;有的如凤生九子,各发雏音,有的如龙吟,有的如虎啸,有的还如百道飞泉和秋天的各种声响交织在一起。相信通过这一系列的声音描写,你一定能够感受得到觱篥之声的雄浑、悲壮、阔达而又变化多样。
  其实,李颀的这几句诗,不仅以声写声,给读者以听觉形象,同时也是以形写声,给读者以视觉形象。
  
  以形写声
  
  且先不说李颀这《听安万善吹觱篥歌》的以形写声,我们再来看他的另一首音乐诗《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弄房给事》。“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琴声忽纵忽收时,就像空廓的山间,群鸟散而复聚。曲调低沉时,就像浮云蔽天;清朗时,又象云开日出。以鸟和云的形态变化生动的烘托出那凄恻动听的胡笳声。
  胡笳应属边塞乐器,让我们来看一下当时中原的吹奏乐器――笙,又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郎士元在《听邻家吹笙》中有句写道“风吹声如隔彩霞”,彩霞,大家一定都见过,想那彩霞长虹饮涧般横跨苍穹,而音乐则自彩霞上而来,设想这奏乐的环境,怎能不让人联想到笙乐的明丽新鲜?末句“疑有碧桃千树花”更妙,这里的碧桃是天上的碧桃,是王母桃花。灼灼其华,竟至千树之多,是何等绚丽的景象!它意味着那奇妙的,非人世间的音乐,宜乎如此奇妙的、非人世间的灵境。这种形象怎能不让人想起那笙的明媚、热烈、欢快!
  古人不仅描写吹奏乐器采用以形写声的手法,描写拨弦乐器也有不少用此手法。
  柳中庸在《听筝》中写道:“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筝声象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象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的形象。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我们的眼前;春风、杨柳、花鸟,情怀毕露,更渲染出琴声的感伤。
  同样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音乐,韩愈在《听颖师弹琴》中描写的“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风扬”,仿佛是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它们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如此以来,琴声所展示的意境便高远阔大,使人有极目遥天悠悠不尽之感。
  以形写声可以收到形神兼备之妙,而以效果写声,更能唤起读者无尽的想象,让人有身处其中的感觉。
  
  以效果写声
  
  在《琵琶行》中我们已经欣赏了“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用环境描写作侧面衬托,给读者留下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的写法。而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中描写琴声说“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时间过得真快啊!就是这种因听音乐而忘记时间所达到的效果,表现了弹琴者的琴技高超。
  同样是写琴,韩愈更是妙笔。在《听颖师弹琴》中末二句写道“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冰炭原不可同炉,但颖师的琴声一会儿把人引入欢乐的天堂,一会儿又把人掷入悲苦的地狱,就好比同时把冰炭投入听者的胸中,使人经受不了这种感情上的剧烈波动。进一步以冰炭同炉的效果渲染颖师琴技高超。
  琴声有如此效果,与琴形影不离的瑟又是什么样呢?
  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中有“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诗句。倾听妙曲,想见伊人,但当从那如痴如醉般的瑟的乐声中走出,却发现,一江如带,数峰似染,景色如此恬静,给人留下悠悠的思恋。正是这种陶醉几近忘我的效果渲染出瑟声的迷离、奇美和神妙。这与苏轼“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的所描写的筝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瑟声应是哀婉的、悲凄的,正如那《归雁》(钱起)中“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一样,说湘江女神在月夜下鼓瑟(二十五弦),那瑟声凄凉哀怨,大雁不忍再听下去,才飞回北方的。以此来写瑟声的哀怨,不堪忍受。
  诗中以效果写音乐关键在作者的想象力,而想象最奇特的要属李贺了。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都在写音响效果,以此来表现弹箜篌者技艺的高超,用笔更是不俗: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他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甚至连天帝和当时的皇帝都被这箜篌声所惊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那美妙绝伦的乐声又传入神山,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本来就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的老鱼和瘦蛟现在也竟伴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甚至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地洒落在身上,把毛都浸湿了,也不肯离去。奇特的想象,鲜明的形象,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正是这对于乐声效果的摹绘,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诗人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不论是以声写声、以形写声还是以效果写声,古人都用他们独特的笔法给后人留下了一首首美妙绝伦的诗词之中的乐曲,有空时,不妨静下心来,仔细品读,诗的空灵,乐的绝美,这真会使人的灵魂都得到升华。
其他文献
本文从目前所处的环境出发,论述了电力企业有必要进行内部营销,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电力企业内部营销的实际运作,并对内部营销何以提高电力企业的营销能力进行了探讨.最后,对内
本文从文艺产品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实现机制入手,分析了二者产生矛盾的原因以及复杂的社会现象;认为市场机制规则的成熟过程、大众文化的流行使二者的背离加剧.但文艺的商品化
污染者负担原则是世界各国为了保护环境而普遍采用的环境保护责任原则.在以煤炭作为基础能源的火力发电企业中,如何体现这一原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在全面考察发
本文从经济学分析入手,对决定电能价格的市场结构、市场需求、成本、竞争与制度等因素,以及政府的价格管制进行考察,试对电力企业的价格策略作初步探析.
本文分析了我国电力技术的现状及落后的原因,提出了加强创新电力技术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