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地勘單位运行机制发生着重大改变,地勘单位被划分为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对不同类型的地勘单位施行差别管理。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与企业化管理要求之间的矛盾已不能适应地勘单位的改革发展需要。文章深入分析了公益二类地勘单位财务管理中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对公益二类地勘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分类改革 公益二类 地勘单位 财务管理
近年来,全国各地地勘单位分类改革政策纷纷落地。公益一类地勘单位严格履行事业单位公益职能,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公益二类地勘单位在履行事业单位公益职能的同时,可以通过参与市场项目获取经营收益,执行《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公益二类地勘单位正处在分类改革的关键时期,改革传统的财务管理体制与方法,创新财务管理模式,成为公益二类地勘单位亟待解决现实问题。
一、公益二类地勘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益性地质勘查项目管理方面
1.按照财政公益性地质勘查项目和科研项目的管理要求,经费预算必须与实际支出一致,不得出现节余。此类项目的预算编制通常按照工作手段,工作量乘以相应的预算定额标准计算而成,经过项目主管部门审批后,由财政拨付项目经费。预算人员与财务人员对项目经费按照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进行细化,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相关要求逐笔支付。对项目进行经费审查时,项目预算与实际支出一致是一项重要的审计内容。
但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际支出与经费预算相等无节余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即使项目实际工作量与项目预算中的设计工作量完全一致,实际经费支出也存在工作地域、工作难度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如果实际支出与项目经费预算一致,反而反映出项目财务核算中存在人为调节的问题,导致项目财务核算信息不真实。
此外,该类项目经费预算中不允许列支项目人员的绩效工资,这与公益二类地勘单位绩效工资实施方案存在抵触之处。从当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政策趋势来看,公益二类地勘单位最终是要从全额拨款转变为差额拨款,走上市场化道路的。以上对于地质勘查项目的管理模式,不利于充分调动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同时也间接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2.财政公益性地质勘查项目与科研项目经费拨款一般在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甚至是下半年才能下达。这与项目实际工作周期才在较大差异,严重影响了项目实施。预算未下达时,为了保证项目进度,单位只能自筹经费组织项目工作,但财政资金归垫却被严格限制。项目经费拨款下达虽然滞后,按照要求却必须在年末全部执行完毕,结转下年使用的概率几乎为零。导致“前半年找钱花,后半年花钱难”的局面屡屡出现,严重制约了项目的正常开展。
(二)现行《地質勘查单位会计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公益二类地勘单位改革需要
现行《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是1996年颁布的,距今已经20余年,其间未进行修订,自颁布实施以来对地勘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地勘单位分类改革的深入,现行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改革和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和遇到的新问题。公益二类地勘单位不仅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履行事业职能,承担各类公益性地质工作,也参与商业地质、测绘服务、工程勘察、地质灾害评估与治理等多个市场领域,进入了经营多元化和管理复杂化阶段。在这个大背景下,现行的《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已经不能与时俱进的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1.《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对市场经济环境下新型业务缺乏规范和指导。如:除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外,对其他类型资产没有计提减值准备相关规定,不符合谨慎性原则;探矿权资产属性不明确,矿权合作和的股权收益分配等业务的核算没有统一口径;对于融资租赁、投融资、金融性资产等市场行为没有相关规定,核算上地勘单位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并行等。
2.《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中规定的收益分配政策不利于公益二类地勘单位的发展。按照分类改革相关政策,公益二类地勘单位在履行事业单位公益职能的同时,可以通过参与市场项目获取经营收益。根据《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要求,地勘单位实现的节余与收益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后,按照“四三三”进行分配,其中30%职工奖金、30%公益金和40%地勘发展基金。但是现行公益二类地勘的工资薪酬政策执行的是绩效工资制度,不允许发放奖金,两者存在冲突和矛盾之处。在“四三三”分配政策下的30%职工奖金成为一块谁也说不清道不明的“鸡肋”,分配之后长期挂账,没有办法使用。而且本应属于职工薪酬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的成本,却在净利润中列支,不但虚增了公益二类的利润,也加大了单位的税务负担。
3.《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已经不能适应预算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变化。2000年以来,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特别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部门预算决算的实施、政府采购制度、非税收入管理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给地勘单位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在此方面的指导性缺失。
(三)对部分二级单位缺乏有效的财务管理
上世纪九十年代,地勘行业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地勘单位创办了很多多种经营企业,有较大一部分分布在建筑施工领域。因地勘单位缺乏此类专业技术人员和施工队伍,在聘用相关专业人员维护建筑施工资质的基础上,目前的经营模式主要是依靠资质挂靠、收取少量的管理费维持单位运营。在这种模式下,项目成本发票由挂靠方提供入账,资金流、发票流和物资流无法统一,甚至有一些挂靠方人员通过虚假交易取得增值税进项发票进行抵扣,给地勘单位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此外,部分项目还以分包形式委托外部单位或个人负责实施,从开始阶段即未履行招投标程序,分包单价的确定缺少依据;项目结算也不规范,往往只是一张发票了事,未对工作量即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监控,项目款支付缺乏结算依据。 (四)部分公益二类地勘单位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债权
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上世纪末地质市场不景气时开办多种经营企业时产生的,还有一部分是近些年矿权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这些债权在较长时间内,因没有制定回收方案、未落实责任人及时进行清收而导致债权的有效性存疑,表面上看单位资产数额巨大,实际情况却是另一番景象。如不能及时清理,将会给地勘单位改制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给公益二类地勘单位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二、完善公益二类地勘单位财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改革财政公益性地质勘查项目和科研项目的管理模式
1.对财政公益性地质勘查项目和科研项目管理引入“结算制”。项目主管部门应对项目管理办法进行适当修订,在加强项目工作量和施工质量检查验收工作、保证完成项目设计任务的前提下,通过项目经费结算,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必要监督,承认公益二类地勘单位客观存在项目经费的节余、超支现象,允许公益二类地勘单位通过加强项目管理等手段获取一定利润,使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为项目实施投入的固定资产等获得基本补偿。
2.公益二类地勘单位及其主管单位在主动适应项目拨款政策现状的同时,应积极加强与财政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促使财政资金主管部门了解地质勘查项目实施的特殊性、季节性,在财政拨款下达时给予一定政策,例如:提前拨付部分项目资金、允许项目经费在一定比例内结转下年使用、允许资金归垫等,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二)建议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尽快对《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进行修订
随着地勘单位分类改革的推进,公益二类地勘单位的财务管理内容已经从单一的地质勘查项目管理、财政地勘费拨款管理,扩大到工程勘察、建筑施工和矿业开发等多个领域的成本管理、合同管理、投融资管理等。这些变化倒逼相关会计制度与实际的会计核算业务相适应,提升地勘单位资金、资产的管控能力,保证财务核算的有效性。
1.对会计科目进行适当的增减合并,满足核算需要。主管部門应在充分考虑地勘单位行业特点的情况下,对现有会计科目进行调整。如:增设“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资产减值准备,建立资产期末计价制度,确保资产真实、符合资产定义要求;对矿业权核算进行规范,可以考虑设置“探矿权”、“采矿权”科目,核算取得、转让、投资、开发等一系列矿权经营内容,解决资产的核算和勘查成本摊销等处理问题;增设与预算管理体制相适应的会计科目,如“财政应返还额度”、“应缴财政专户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对预算资金核算进行规范;对“长期投资”科目的核算内容进行再次梳理,明确与内部多种经营使用科目的区别,规范“拨付所属资金”科目,避免使用其核算本应由“长期投资”科目核算的投资。
2.對公益二类地勘单位的分配制度进行改革。主管部门应该认识到公益二类地勘单位预算内事业经费和市场化经营收支同时并存的现实情况,保留“节余”与“收益”两个会计科目,对于公益二类地勘单位通过市场竞争获取的收益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进行税后利润分配,以促进地勘单位改革的进行一步推进。
(三)加强对二级单位的管理
特别是要规范对建筑施工类下属企业的管理,杜绝项目不符合国家政策的挂靠行为的发生,规避相关财务风险。对分包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引入招标机制,落实分包业务的监管部门,加强项目质量控制与结算工作。
(四)地勘单位应高度重视债权清收工作
可以在单位内部增设专门的清欠部门,负责本单位的债权清收工作,制定有效的清收政策、落实相关责任人,保证及时收回资金,维护单位利益。同时,高度重视资产清查工作,对确实不能收回的债权在取得相关证据后及时上报主管机关核销。
参考文献
[1]刘忠业,王红星.地质调查项目预算与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5年第4期).
[2]苏昂.浅谈地勘单位的地质项目预算(《中国总会计师》2012年第2期).
[3]朱唐华.地勘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建议(《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2年第1期).
作者简介:宋秋红(1975-),女,会计师,任职于地勘单位财务部门负责人。
【关键词】分类改革 公益二类 地勘单位 财务管理
近年来,全国各地地勘单位分类改革政策纷纷落地。公益一类地勘单位严格履行事业单位公益职能,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公益二类地勘单位在履行事业单位公益职能的同时,可以通过参与市场项目获取经营收益,执行《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公益二类地勘单位正处在分类改革的关键时期,改革传统的财务管理体制与方法,创新财务管理模式,成为公益二类地勘单位亟待解决现实问题。
一、公益二类地勘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益性地质勘查项目管理方面
1.按照财政公益性地质勘查项目和科研项目的管理要求,经费预算必须与实际支出一致,不得出现节余。此类项目的预算编制通常按照工作手段,工作量乘以相应的预算定额标准计算而成,经过项目主管部门审批后,由财政拨付项目经费。预算人员与财务人员对项目经费按照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进行细化,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相关要求逐笔支付。对项目进行经费审查时,项目预算与实际支出一致是一项重要的审计内容。
但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际支出与经费预算相等无节余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即使项目实际工作量与项目预算中的设计工作量完全一致,实际经费支出也存在工作地域、工作难度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如果实际支出与项目经费预算一致,反而反映出项目财务核算中存在人为调节的问题,导致项目财务核算信息不真实。
此外,该类项目经费预算中不允许列支项目人员的绩效工资,这与公益二类地勘单位绩效工资实施方案存在抵触之处。从当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政策趋势来看,公益二类地勘单位最终是要从全额拨款转变为差额拨款,走上市场化道路的。以上对于地质勘查项目的管理模式,不利于充分调动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同时也间接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2.财政公益性地质勘查项目与科研项目经费拨款一般在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甚至是下半年才能下达。这与项目实际工作周期才在较大差异,严重影响了项目实施。预算未下达时,为了保证项目进度,单位只能自筹经费组织项目工作,但财政资金归垫却被严格限制。项目经费拨款下达虽然滞后,按照要求却必须在年末全部执行完毕,结转下年使用的概率几乎为零。导致“前半年找钱花,后半年花钱难”的局面屡屡出现,严重制约了项目的正常开展。
(二)现行《地質勘查单位会计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公益二类地勘单位改革需要
现行《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是1996年颁布的,距今已经20余年,其间未进行修订,自颁布实施以来对地勘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地勘单位分类改革的深入,现行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改革和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和遇到的新问题。公益二类地勘单位不仅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履行事业职能,承担各类公益性地质工作,也参与商业地质、测绘服务、工程勘察、地质灾害评估与治理等多个市场领域,进入了经营多元化和管理复杂化阶段。在这个大背景下,现行的《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已经不能与时俱进的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1.《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对市场经济环境下新型业务缺乏规范和指导。如:除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外,对其他类型资产没有计提减值准备相关规定,不符合谨慎性原则;探矿权资产属性不明确,矿权合作和的股权收益分配等业务的核算没有统一口径;对于融资租赁、投融资、金融性资产等市场行为没有相关规定,核算上地勘单位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并行等。
2.《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中规定的收益分配政策不利于公益二类地勘单位的发展。按照分类改革相关政策,公益二类地勘单位在履行事业单位公益职能的同时,可以通过参与市场项目获取经营收益。根据《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要求,地勘单位实现的节余与收益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后,按照“四三三”进行分配,其中30%职工奖金、30%公益金和40%地勘发展基金。但是现行公益二类地勘的工资薪酬政策执行的是绩效工资制度,不允许发放奖金,两者存在冲突和矛盾之处。在“四三三”分配政策下的30%职工奖金成为一块谁也说不清道不明的“鸡肋”,分配之后长期挂账,没有办法使用。而且本应属于职工薪酬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的成本,却在净利润中列支,不但虚增了公益二类的利润,也加大了单位的税务负担。
3.《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已经不能适应预算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变化。2000年以来,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特别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部门预算决算的实施、政府采购制度、非税收入管理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给地勘单位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在此方面的指导性缺失。
(三)对部分二级单位缺乏有效的财务管理
上世纪九十年代,地勘行业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地勘单位创办了很多多种经营企业,有较大一部分分布在建筑施工领域。因地勘单位缺乏此类专业技术人员和施工队伍,在聘用相关专业人员维护建筑施工资质的基础上,目前的经营模式主要是依靠资质挂靠、收取少量的管理费维持单位运营。在这种模式下,项目成本发票由挂靠方提供入账,资金流、发票流和物资流无法统一,甚至有一些挂靠方人员通过虚假交易取得增值税进项发票进行抵扣,给地勘单位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此外,部分项目还以分包形式委托外部单位或个人负责实施,从开始阶段即未履行招投标程序,分包单价的确定缺少依据;项目结算也不规范,往往只是一张发票了事,未对工作量即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监控,项目款支付缺乏结算依据。 (四)部分公益二类地勘单位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债权
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上世纪末地质市场不景气时开办多种经营企业时产生的,还有一部分是近些年矿权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这些债权在较长时间内,因没有制定回收方案、未落实责任人及时进行清收而导致债权的有效性存疑,表面上看单位资产数额巨大,实际情况却是另一番景象。如不能及时清理,将会给地勘单位改制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给公益二类地勘单位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二、完善公益二类地勘单位财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改革财政公益性地质勘查项目和科研项目的管理模式
1.对财政公益性地质勘查项目和科研项目管理引入“结算制”。项目主管部门应对项目管理办法进行适当修订,在加强项目工作量和施工质量检查验收工作、保证完成项目设计任务的前提下,通过项目经费结算,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必要监督,承认公益二类地勘单位客观存在项目经费的节余、超支现象,允许公益二类地勘单位通过加强项目管理等手段获取一定利润,使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为项目实施投入的固定资产等获得基本补偿。
2.公益二类地勘单位及其主管单位在主动适应项目拨款政策现状的同时,应积极加强与财政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促使财政资金主管部门了解地质勘查项目实施的特殊性、季节性,在财政拨款下达时给予一定政策,例如:提前拨付部分项目资金、允许项目经费在一定比例内结转下年使用、允许资金归垫等,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二)建议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尽快对《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进行修订
随着地勘单位分类改革的推进,公益二类地勘单位的财务管理内容已经从单一的地质勘查项目管理、财政地勘费拨款管理,扩大到工程勘察、建筑施工和矿业开发等多个领域的成本管理、合同管理、投融资管理等。这些变化倒逼相关会计制度与实际的会计核算业务相适应,提升地勘单位资金、资产的管控能力,保证财务核算的有效性。
1.对会计科目进行适当的增减合并,满足核算需要。主管部門应在充分考虑地勘单位行业特点的情况下,对现有会计科目进行调整。如:增设“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资产减值准备,建立资产期末计价制度,确保资产真实、符合资产定义要求;对矿业权核算进行规范,可以考虑设置“探矿权”、“采矿权”科目,核算取得、转让、投资、开发等一系列矿权经营内容,解决资产的核算和勘查成本摊销等处理问题;增设与预算管理体制相适应的会计科目,如“财政应返还额度”、“应缴财政专户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对预算资金核算进行规范;对“长期投资”科目的核算内容进行再次梳理,明确与内部多种经营使用科目的区别,规范“拨付所属资金”科目,避免使用其核算本应由“长期投资”科目核算的投资。
2.對公益二类地勘单位的分配制度进行改革。主管部门应该认识到公益二类地勘单位预算内事业经费和市场化经营收支同时并存的现实情况,保留“节余”与“收益”两个会计科目,对于公益二类地勘单位通过市场竞争获取的收益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进行税后利润分配,以促进地勘单位改革的进行一步推进。
(三)加强对二级单位的管理
特别是要规范对建筑施工类下属企业的管理,杜绝项目不符合国家政策的挂靠行为的发生,规避相关财务风险。对分包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引入招标机制,落实分包业务的监管部门,加强项目质量控制与结算工作。
(四)地勘单位应高度重视债权清收工作
可以在单位内部增设专门的清欠部门,负责本单位的债权清收工作,制定有效的清收政策、落实相关责任人,保证及时收回资金,维护单位利益。同时,高度重视资产清查工作,对确实不能收回的债权在取得相关证据后及时上报主管机关核销。
参考文献
[1]刘忠业,王红星.地质调查项目预算与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5年第4期).
[2]苏昂.浅谈地勘单位的地质项目预算(《中国总会计师》2012年第2期).
[3]朱唐华.地勘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建议(《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2年第1期).
作者简介:宋秋红(1975-),女,会计师,任职于地勘单位财务部门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