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家长文明素养主要由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心理健康和文明礼仪等内容构成,家长通过有意识地言传身教和无意识地潜移默化两种基本途径对青少年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进行滋养,促进其品德心理健康发展。优化家长文明素养,重在更新教育观念,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整合家长教育资源。
关键词:家长;文明素养;青少年学生;品德心理;家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20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4.116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青少年学生的品德心理发展是在家庭中奠定基础的,家长的文明素养对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行、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般认为,青少年介于童年与成年之间,处于不同学段的小学生、中学生以及部分大学生,其相对年龄不同,心理发展各异,应结合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充分开发与利用教育资源,拓展实施途径,不断提高青少年学生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家长文明素养与青少年学生品德心理
家长文明素养是指作为学生家长或履行家长角色的主体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心理健康、文明礼仪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和表现的程度。思想道德主要指家长在政治立场、观点等方面持有的态度,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价值取向,以及运用社会规范在处理各种关系时的表现;文化素质反映出家长受教育的情况、知识结构、文化水平,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思维方式,影响其理解问题的深度和层次、思考问题的方向和水平;心理健康是指家长所具有的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和较高的发展水平,能持久地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与协调;文明礼仪是指家长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其在各种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是一种修身养性、自我完善的过程,表现为敬重他人、美化自我的言语和行为系统。家长文明素养作为精神观念和行为模式的集合体,各要素之间相融共生、交互促进,具有内容上的综合性,价值上的引导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内隐性,是青少年学生道德品质、健全人格、文明行为养成的重要滋养。
青少年学生品德心理一般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构成。各成分之间既互为前提、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其发生、发展过程就是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内隐知识、动机转化为外显行为,并形成较为稳定的反应模式的心理过程。
二、家长文明素养影响青少年学生品德心理的基本途径
家长文明素养是家庭整体精神面貌的高度体现,是良好家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重要的隐性德育资源。根据家长是否具有主观意识,大体分为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两种基本途径滋养青少年学生的品德形成和健康成长。
(一)有意识地言传身教:知识与行为教育途径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具有天然的教育性、吸引力和影响力。作为成年人,家长的社会化程度更高,其思想政治觉悟、科学文化水平、道德行为认知更深刻、更全面,在家庭生活、社会交往活动中,有意识地承担着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心理健康、文明礼仪等知识传授的重要职责,是青少年学生品德行为模仿和学习的最可亲、最可信、最可爱的身边榜样,对青少年学生的品德心理发展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二)无意识地潜移默化:情感和价值认同途径
一般来说,家长是青少年学生最密切的交往者,交往时间最长的对象,交往频率最高的成年个体。家庭教育开始最早、持续最长,教育范围广、程度深,家长们几十年形成的价值取向、观念系统、行为模式较为稳定,同时,一些遗传性的气质特征,使得家长的文明素养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不仅具有时空条件的便利性,而且具有先天性,无意识地对青少年学生品德心理产生持续性的、潜移默化的情感体验和道德价值认同。
三、家长文明素养的优化
家长文明素养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受主客体因素的影响,应深化家长教育观念,强化文明环境建设,整合家庭、学校、社区教育资源,促进互动交流与合作,以实现家长文明素养的整体优化。
(一)更新家长教育观念
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中国式”问题,如期望值过高、隔代管养、父教缺失、“四二一”家庭结构综合征、盲目从众、攀比等误区,值得家长审思。例如,“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商家广告宣传,从“起跑决定输赢,或简单地以起跑线上的表现来断定一个孩子的输赢”的逻辑前提假设来看,就存在质疑。家长教育观念的更新是激发其文明修养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前提,对家长行为具有导向、维持和调节等功能。
(二)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目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家长以70后、80后为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国民受教育程度提高,这一群体的整体文化水平较好。但同时社会转型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了较大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流行,加上现代社会分工和一些职业工作性质等原因,一些家庭结构不稳定、不正常。一些青少年学生从小缺乏父母的爱,认知、情感、个性等心理发展受到影响,安全感、自信心、同情心等比正常家庭成长的孩子相对较弱。隔代管养中的溺爱比例较高,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独立性、创新性、自律性等品格的培养。一个正常的、健康的、互爱的、温暖的、文明的、和谐的家庭氛围,是青少年学生茁壮成长的沃土,是促进青少年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重要源泉。
(三)整合家长教育资源
家长教育是提高家长文明素养的重要手段。如何使“无证上岗”的“自然型家长”成长为“持证上岗”的“专业型家长”是家长教育的重要目标。通过家长学校、家长课堂、家长开放日、校讯通、家长网络平台等形式,向家长传授系统化、科学化的教育理论,提供针对性的家庭教育策略。加强家校互动,提升合作水平,發挥学校对家长教育的主导、带动、辐射功能。同时,应充分发挥社区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的组织领导职能,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倡导家长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创建,共同促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社会环境的净化和家长文明素养的优化。
关键词:家长;文明素养;青少年学生;品德心理;家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20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4.116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青少年学生的品德心理发展是在家庭中奠定基础的,家长的文明素养对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行、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般认为,青少年介于童年与成年之间,处于不同学段的小学生、中学生以及部分大学生,其相对年龄不同,心理发展各异,应结合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充分开发与利用教育资源,拓展实施途径,不断提高青少年学生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家长文明素养与青少年学生品德心理
家长文明素养是指作为学生家长或履行家长角色的主体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心理健康、文明礼仪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和表现的程度。思想道德主要指家长在政治立场、观点等方面持有的态度,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价值取向,以及运用社会规范在处理各种关系时的表现;文化素质反映出家长受教育的情况、知识结构、文化水平,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思维方式,影响其理解问题的深度和层次、思考问题的方向和水平;心理健康是指家长所具有的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和较高的发展水平,能持久地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与协调;文明礼仪是指家长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其在各种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是一种修身养性、自我完善的过程,表现为敬重他人、美化自我的言语和行为系统。家长文明素养作为精神观念和行为模式的集合体,各要素之间相融共生、交互促进,具有内容上的综合性,价值上的引导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内隐性,是青少年学生道德品质、健全人格、文明行为养成的重要滋养。
青少年学生品德心理一般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构成。各成分之间既互为前提、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其发生、发展过程就是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内隐知识、动机转化为外显行为,并形成较为稳定的反应模式的心理过程。
二、家长文明素养影响青少年学生品德心理的基本途径
家长文明素养是家庭整体精神面貌的高度体现,是良好家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重要的隐性德育资源。根据家长是否具有主观意识,大体分为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两种基本途径滋养青少年学生的品德形成和健康成长。
(一)有意识地言传身教:知识与行为教育途径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具有天然的教育性、吸引力和影响力。作为成年人,家长的社会化程度更高,其思想政治觉悟、科学文化水平、道德行为认知更深刻、更全面,在家庭生活、社会交往活动中,有意识地承担着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心理健康、文明礼仪等知识传授的重要职责,是青少年学生品德行为模仿和学习的最可亲、最可信、最可爱的身边榜样,对青少年学生的品德心理发展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二)无意识地潜移默化:情感和价值认同途径
一般来说,家长是青少年学生最密切的交往者,交往时间最长的对象,交往频率最高的成年个体。家庭教育开始最早、持续最长,教育范围广、程度深,家长们几十年形成的价值取向、观念系统、行为模式较为稳定,同时,一些遗传性的气质特征,使得家长的文明素养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不仅具有时空条件的便利性,而且具有先天性,无意识地对青少年学生品德心理产生持续性的、潜移默化的情感体验和道德价值认同。
三、家长文明素养的优化
家长文明素养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受主客体因素的影响,应深化家长教育观念,强化文明环境建设,整合家庭、学校、社区教育资源,促进互动交流与合作,以实现家长文明素养的整体优化。
(一)更新家长教育观念
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中国式”问题,如期望值过高、隔代管养、父教缺失、“四二一”家庭结构综合征、盲目从众、攀比等误区,值得家长审思。例如,“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商家广告宣传,从“起跑决定输赢,或简单地以起跑线上的表现来断定一个孩子的输赢”的逻辑前提假设来看,就存在质疑。家长教育观念的更新是激发其文明修养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前提,对家长行为具有导向、维持和调节等功能。
(二)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目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家长以70后、80后为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国民受教育程度提高,这一群体的整体文化水平较好。但同时社会转型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了较大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流行,加上现代社会分工和一些职业工作性质等原因,一些家庭结构不稳定、不正常。一些青少年学生从小缺乏父母的爱,认知、情感、个性等心理发展受到影响,安全感、自信心、同情心等比正常家庭成长的孩子相对较弱。隔代管养中的溺爱比例较高,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独立性、创新性、自律性等品格的培养。一个正常的、健康的、互爱的、温暖的、文明的、和谐的家庭氛围,是青少年学生茁壮成长的沃土,是促进青少年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重要源泉。
(三)整合家长教育资源
家长教育是提高家长文明素养的重要手段。如何使“无证上岗”的“自然型家长”成长为“持证上岗”的“专业型家长”是家长教育的重要目标。通过家长学校、家长课堂、家长开放日、校讯通、家长网络平台等形式,向家长传授系统化、科学化的教育理论,提供针对性的家庭教育策略。加强家校互动,提升合作水平,發挥学校对家长教育的主导、带动、辐射功能。同时,应充分发挥社区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的组织领导职能,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倡导家长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创建,共同促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社会环境的净化和家长文明素养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