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2015年的“世界卫生日”主题被定为食品安全。由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指导,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办的“世界卫生日”主题开放日活动在京举行。活动中提出了食品安全五要点,相关专家认为,坚持做到食品安全五要点,将对保障食品安全与生命健康大有裨益。
食品安全五要点分别是:“保持清洁”“生熟分开”“做熟”“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料”等。
国家卫生计生委食品司司长苏志表示,食品安全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各级卫生计生部门在食品安全方面,承担着标准制定、风险监测评估和食源性疾病管理等重要职责。“食品安全也是全社会的共同的目标,是每个人的权利和责任。为了吃得更健康、更安全,需要有关部门、行业和社会组织以及广大公众携起手来,从我做起,从每个家庭做起。”
国家食药总局副巡视员王三虎表示,食品安全五要点是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措施,对规范食品生产经营、指导家庭烹制食物具有重要意义。国家食药总局联合世界卫生组织以动漫形式推广这一概念,目的在于更有效的指导广大消费者和食品生产经营者树立自觉防范食品安全风险的意识,进一步形成人人关注食品安全、重视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食品安全五要点看似简单,但是,保持这些良好的习惯并不容易。”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华梅指出,食品安全五要点涵盖了食品处理和制备过程中的基本原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掌握的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技巧。
食品评估中心食源性疾病监测部郭云昌认为,目前中国对于化学性污染的重视程度远超微生物污染,对终产品的监测力度超过对人群的监测,而实际上微生物造成的食源性疾病负担被严重低估。“今后我们将加强主动监测,加强公共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的合作,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溯源能力。”
食源性疾病这个概念,实际上《食品安全法》里有明确规定,它是指摄入病原物质引起的中毒性或感染性疾病,它是一类疾病,食源性疾病可以分为细菌性及其毒素引起的,也包括病毒引起的,包括寄生虫以及化学物质摄入引起的。从类型上可以分为感染性、中毒性,包括肠道中毒、人畜共患的疾病和化学性疾病。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王君表示,现在已经发布的和将要完成的这些标准涉及到主要的风险因子,比如化学性的、物理性的、微生物性的。先说化学性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个基础的标准,即食品中的污染物限量和食品中的真菌毒素限量,这是两个最基础的标准。此外,像微生物性的,现在已经发布的有食品中的致病菌限量,GB29921,这是一个基础的标准。此外,一些致病性的微生物,在一些产品标准将会涉及。还有物理性风险,这个标准目前正在整合过程中,预计年底应该能完成。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调查显示,2014年食源性疾病引起的病例达到1480件,患病人数达到17651人,比2013年分别增加了479件和3238人。其中二、三季度是食源性疾病爆发的高峰期,病例为1079件,患病人数达到12669人。参与此次调查共3264个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4年监测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发生在餐饮服务单位的事件数最多,占总数的55.4%,家庭占总数的40.0%,已明确引发环节的事件1118起,占总数的75.5%。其中,单一环节中误食误用及食品加工不当为主要因素。
相关专家表示,监测中的数据与现实发生的实际情况相比犹如冰山一角。据了解,目前,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针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已经建立了病例监测系统、事件监测系统、分子溯源系统,覆盖了省级医院以及部分地市级医院。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还联合制作食品安全五要点动漫视频,通过新颖的形式、丰富的画面、简洁的剧情和活泼的形象,让“食品安全五要点”更加深入人心,更有效的指导广大消费者和食品生产经营者树立自觉防范食品安全风险的意识,形成人人关注食品安全、人人重视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食品安全五要点分别是:“保持清洁”“生熟分开”“做熟”“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料”等。
国家卫生计生委食品司司长苏志表示,食品安全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各级卫生计生部门在食品安全方面,承担着标准制定、风险监测评估和食源性疾病管理等重要职责。“食品安全也是全社会的共同的目标,是每个人的权利和责任。为了吃得更健康、更安全,需要有关部门、行业和社会组织以及广大公众携起手来,从我做起,从每个家庭做起。”
国家食药总局副巡视员王三虎表示,食品安全五要点是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措施,对规范食品生产经营、指导家庭烹制食物具有重要意义。国家食药总局联合世界卫生组织以动漫形式推广这一概念,目的在于更有效的指导广大消费者和食品生产经营者树立自觉防范食品安全风险的意识,进一步形成人人关注食品安全、重视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食品安全五要点看似简单,但是,保持这些良好的习惯并不容易。”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华梅指出,食品安全五要点涵盖了食品处理和制备过程中的基本原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掌握的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技巧。
食品评估中心食源性疾病监测部郭云昌认为,目前中国对于化学性污染的重视程度远超微生物污染,对终产品的监测力度超过对人群的监测,而实际上微生物造成的食源性疾病负担被严重低估。“今后我们将加强主动监测,加强公共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的合作,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溯源能力。”
食源性疾病这个概念,实际上《食品安全法》里有明确规定,它是指摄入病原物质引起的中毒性或感染性疾病,它是一类疾病,食源性疾病可以分为细菌性及其毒素引起的,也包括病毒引起的,包括寄生虫以及化学物质摄入引起的。从类型上可以分为感染性、中毒性,包括肠道中毒、人畜共患的疾病和化学性疾病。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王君表示,现在已经发布的和将要完成的这些标准涉及到主要的风险因子,比如化学性的、物理性的、微生物性的。先说化学性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个基础的标准,即食品中的污染物限量和食品中的真菌毒素限量,这是两个最基础的标准。此外,像微生物性的,现在已经发布的有食品中的致病菌限量,GB29921,这是一个基础的标准。此外,一些致病性的微生物,在一些产品标准将会涉及。还有物理性风险,这个标准目前正在整合过程中,预计年底应该能完成。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调查显示,2014年食源性疾病引起的病例达到1480件,患病人数达到17651人,比2013年分别增加了479件和3238人。其中二、三季度是食源性疾病爆发的高峰期,病例为1079件,患病人数达到12669人。参与此次调查共3264个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4年监测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发生在餐饮服务单位的事件数最多,占总数的55.4%,家庭占总数的40.0%,已明确引发环节的事件1118起,占总数的75.5%。其中,单一环节中误食误用及食品加工不当为主要因素。
相关专家表示,监测中的数据与现实发生的实际情况相比犹如冰山一角。据了解,目前,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针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已经建立了病例监测系统、事件监测系统、分子溯源系统,覆盖了省级医院以及部分地市级医院。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还联合制作食品安全五要点动漫视频,通过新颖的形式、丰富的画面、简洁的剧情和活泼的形象,让“食品安全五要点”更加深入人心,更有效的指导广大消费者和食品生产经营者树立自觉防范食品安全风险的意识,形成人人关注食品安全、人人重视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