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促进中外话语体系的有效对接,增强中国文化的亲和力,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助力中外文化的和谐共生,是翻译在新时代所肩负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在中国文化由输入向输出转型的当下,在中国文化要真正走出去且要融进去的当代,堪称文化译出典范的林语堂及其中国文化对外译介思想和实践,无论在当下还是未来,依然值得学习和借鉴.面对全球化过程中的“逆全球化”声音,林语堂的中国文化对外译介实践启示我们要瞄准西方受众及其特定文化需要,作出有针对性的清晰筹划,制定合理的措施,采取合适的策略,助力中国文化走进西方受众的心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促进中外话语体系的有效对接,增强中国文化的亲和力,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助力中外文化的和谐共生,是翻译在新时代所肩负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在中国文化由输入向输出转型的当下,在中国文化要真正走出去且要融进去的当代,堪称文化译出典范的林语堂及其中国文化对外译介思想和实践,无论在当下还是未来,依然值得学习和借鉴.面对全球化过程中的“逆全球化”声音,林语堂的中国文化对外译介实践启示我们要瞄准西方受众及其特定文化需要,作出有针对性的清晰筹划,制定合理的措施,采取合适的策略,助力中国文化走进西方受众的心里.
其他文献
“对话式”教学(DT)是应对当前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满足学生课堂学习需求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的中小学英语教学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电子产品依赖性过大、效率低下等问题,致使教学效果不明显,无法有效达成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而“对话式”教学是在师生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的参与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便于教师利用交际教学法(CLT)因材施教,既能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又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勇于表达不同观点,进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最终提高学生创新思维
近10多年来,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课堂开始悬挂“手机收纳袋”,大力倡导“无手机课堂”.总体看来,这种做法主要出于三个前提预设,一是“手机干扰课堂教学”,二是“学生自控能力太弱”,三是“教师教学水平不高”.文章从制度建设角度对这三个前提预设的合理性、对当前大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根本问题及其解决策略进行了反思.
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列出了生物进化的基本内容,但是进化树作为理解生物进化的关键工具却并未引起重视.文章基于当前进化树教学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小学生学情,确立了在小学阶段开展进化树教学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运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进化树教学活动的组织提供了理论指导,合理利用学生的前概念、创设问题情境及运用心理旋转能力等策略设计了具体的教学过程.为检测进化树教学设计的实施效果,依据安德森修订的布鲁姆认知教育目标编制测验卷、SOLO分类评价理论制定评价标准,采用单组前后测设计对69名六年级学生和72名五年级学生
通过对34位实习师范生访谈调查的实证研究发现,实习师范生身份具有双重性、短暂性与非正式性三大特质.受身份特质影响的他们将会作出寻求借口推脱责任、迫于压力放弃责任、全力承担责任等行为选择.其中实习师范生个人实习价值取向、师范院校培养水平以及实习学校对实习师范生重视程度等因素导致责任行为选择的差异性.实习师范生责任实践品质的培养策略有:实习师范生要努力超越身份特质的局限,师范院校应着重培养实习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并进行责任教育,实习学校也要赋予实习师范生责任身份.
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建立与其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对外话语体系.对外话语体系是在对外传播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出来的,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今天,讲好中国故事就是最好的对外传播实践.站稳中国立场,追求共同价值,挖掘有效资源,真诚坦率沟通,避免自说自话,提升语言能力,建立话语体系.
班级惩戒公约是对中小学教育惩戒进行的微观“法治”探索,旨在打通依法惩戒的“最后一公里”.它是教育惩戒与班级公约两种教育手段的结合,是指班级成员共同订立并由教师代为执行的惩戒条约.班级惩戒公约的合法性由惩戒权的社会教育权定位以及公约事实上的三方共立属性所赋予,公约的合理性在于其能够更大程度地实现惩戒的育人初心,公约的合情性在于其能为惩戒设置“缓冲地带”从而维护师生关系.实施班级惩戒公约的原则包括公约订立中的“民主集中”、公约执行中的“严慈相济”以及在公约监督中保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面对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在全球语境中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以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传播中国思想刻不容缓.我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必须具有鲜明的国家意识和开阔的国际意识,纵深挖掘人类文明的思想精髓和共同价值,横向推动中国文化、学术和思想的对外表达,在中外文明交流与互鉴中展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气度.
根据学界关于建党准备阶段翻译史的现有成果,本文分别从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目标、研究对象及内容等方面对其逐一解读.笔者对“建党准备阶段”这一概念进行了阐释与界定,概括分析了当前建党准备阶段翻译史的史料搜集法、史料分析法,全面梳理了建党准备阶段翻译史研究的时空视角、学科视角,同时重点解析了现有成果中译史重写这一研究目标,系统探究了建党准备阶段翻译史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最后,基于上述分析与考察,初步总结了建党准备阶段翻译史研究的现状与不足,并就此提出了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与研究展望.
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是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翻译与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是向世界介绍中国、阐释中国的关键.在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跨文化翻译与传播过程中,要树立起确立中国话语权、宣传中国价值观、阐释中国精神、展示中国力量的行动目标,按照信息等值传递和效果灵活对等的跨文化翻译与传播原则,研究国外受众心理,实现精准传播.
林语堂是20世纪的文坛巨匠,其英文写作与翻译作品享誉世界,独特的译写结合的创作理念源自中国古代文章学传统.从文章翻译学的视角进行解读,林语堂的典籍翻译作品与原文的修辞风格高度契合,具体体现为对中国文化典籍的核心修辞特点“韵、对、言、声”进行综合考量,并用地道的英语修辞手段进行整体重构,从而使译作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林语堂的成功范例有力印证了文章翻译学对于典籍翻译实践的主张,即“译文三合义体气”,其中“义合”是基础,“体合”是关键,“气合”则是译者的至高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