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知道,阅读量的积累与阅读速度呈正相关。读的书越多,阅读速度就越快;阅读速度越快,读的书就更多。这就是良性循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经常性的大量的阅读,能使人更好地掌握读书技巧,发展辩证批判或者反思的能力,培养独立见识、学术素养。不阅读的学生非但与思维品质绝缘,文字表达也是漏洞百出。若平日里没有拓宽阅读视野,学生就会一味奉中学课本为圭臬,写作时只知以各科教材为论据,事例陈旧酸腐,千人一面。语文课本里的屈原、司马迁,物理课本里的牛顿、伽利略,化学课本里的居里夫人,历史课本里的陈胜、吴广……每天都要“粉墨登场”;表述也会偏颇武断,或摆出圣人面孔否定名利思想、讴歌道德典范,或做出清高姿态,向往山林情怀间的隐忍逍遥,使得行文或流于空洞说教,或流于简单粗暴,看上去挺美,其实经不起分析。
语言学家周海中曾提出:“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每种语言都能表达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社会特性以及文化、历史等,都是人类珍贵的无形遗产。”作者在文章中联系的形形色色的材料、传递的价值观念都是在表达自己的文化诉求;议论说理,只有在对这些复杂现象进行鲜活的思考和理性的辨析后,才能表达出合乎情理的诉求。
笔者参与了数次高考作文阅卷和评分细则制定工作,历年来在考场作文中总能见到许多熟悉而又陌生的身影,说熟悉是因为那些人物已经活跃在中小学课本里几十年,说陌生是因为他们被同学写得与原型判若两人。
比如,一篇高考高分作文《敢走则路通》,主题是鼓励人们大胆选择,勇往直前:“海明威、老舍、海子皆因种种压力,走不过这山长水远,选择自杀。”虽然文章语言面貌不错,但该考生的强词夺理显而易见:海明威们的路错在哪里?他们是自杀了,但自杀是基于价值层面的选择,是对生命意义的判断,而非面对绝境时心生畏惧,出此下策。不管是海明威、老舍、海子还是傅雷、三毛、川端康成,我们要尊重他们的自杀行为,尊重他们的价值选择,而非在他们死后乱扣帽子。
再如高考作文《勇于挑战走不通的路》,写的是:“司马迁在接受腐刑、宫刑后没有选择逃避,而是迎难而上。”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司马迁也是中小学生的“老相识”了,历史课绝对绕不开他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语文课本里他的“曝光频率”也不低。可是该考生还是活生生地给司马迁上了两次刑,又是腐刑,又是宫刑,完全不考虑司马迁的承受能力!再说,司马迁受刑之时怎么逃避?又如何能够像董存瑞一般“迎难而上”?
又如《正路诚可贵,错路价更高》一文:“陈胜、吴广身处黑暗的暴政中,没有选择当时的正路,忍气吞声好好干活。”陈胜、吴广选的是错路吗?他们有忍气吞声的“正路”可走吗?这所谓的“正路”难道不是死路一条?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议论文写作以提升思维品质为路径,在组织语言文字的创造性活动中锻炼写作能力。思维品质的提升,绝非一蹴而就,当通过有效阅读循序渐进,有序推动,并在行文中表现文化素养。
优秀的高考作文,就是展示阅读视野、彰显文化素养的返利。如高分作文《直道而行,何惧“歧途”》:“当万声俱寂,思想停滞,社会陷入泥淖之时,若是没有知识分子的发声以唤醒沉睡的众人,那将是一个怎样的情景?我们或许会就此进入尼采所言的‘懒人杀死时代’,每个人都生活在柏拉图的‘洞穴’中而不自知,生活在鲁迅的‘铁屋’中而不自知……当众多教授学者臣服于纳粹之时,朋霍费尔依然坚守着知识分子的良知,以‘叛徒’的名义与纳粹抗争;博尔赫斯即使放弃自己心爱的图书馆,也拒绝沉默,公开反对庇隆的极权统治,索尔伦尼琴在苏联的铁栅栏中横冲直撞,用尖锐的笔锋揭露极权统治下的群体之黑。”小作者涉猎广泛,中外作品都能观其大略,运用自如。面对极权主义的高压禁锢,芸芸众生万马齐喑,噤若寒蝉,而有识之士以文字作为发声器,如利剑出鞘刺破思想的牢笼,扫开恐惧的阴霾—小作者的文章写得正气浩然。
又如《巉岩何足惧》一文,对材料理解准确,论据恰当、丰富而且时代感强,具有现实针对性,显得视野开阔,眼界不俗,训练有素:“在面对种种问题时,我们应做那修栈筑桥的先行者。萨义德在《知识分子论》中说:‘知识分子的公共角色是旁观者,是搅乱现状的人。’现状就是空谷的悬崖,当大多数人‘畏途巉岩不可攀’时,寻求栈道桥梁的正是这些‘搅乱现状’的人。康有为公车上书,吹响变革的号角;北京学生挥起‘五四’大旗,革新思想传遍中国。早在春秋战国,就有‘知其不可而为’的孔孟心忧天下;传承而下,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凛然之气。在欧洲,有伏尔泰为卡拉冤案奔波劳碌,有左拉为德雷福斯案愤怒的控诉……”面对体制与社会的悬崖峭壁,这些富有智慧的勇者并不畏惧,而是勇敢地呼号控诉。小作者对“空谷”“悬崖”“桥梁”等词的联想与阐发自然而深刻:面对体制与社会的悬崖,知识分子应当不畏巉岩,勇于“搅扰”现状。放眼当下,各类社会矛盾突出的今天,我们需要“修栈道、筑桥梁”的先行者。小作者深怀现实之忧思,又具担当之责任,使得全篇居高声远,立意高拔,既有阅读广度,又有思想深度,体现了严谨的思考和深厚的人文素养。
当然了,优秀的作文五光十色,并非都是旁征博引,以阅读的广度彰显思考的深度,思维水平的高下并不以案例多寡为标尺。如《大地行者》一文,通篇谈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但层层叩问,穷追不舍。文章先由《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老大德米拉里对社会道德沦丧的不以为意谈起:“假如上帝不存在了,我严谨的生活又有什么意义?”而道德滑坡導致的社会困境不止于此,老卡拉马佐夫被私生子所杀,伦理遭到了践踏。这是比社会乱象更可怕的后果;而伦理的破灭会导致什么?陀氏《群魔》揭晓答案:基里洛夫作为一名曾经的信徒,面对信仰破灭,准备殉道,几经波折,为成为“上帝”而死。这是一种出于“利己主义”的狂热的“自我毁灭”。 这篇文章一路追问、质疑,将信仰坍塌后个体浮游在价值引力之外的虚无主义分析得入木三分。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不管是一例深入分析,还是多例纵横捭阖, 只有有了阅读中的钻坚仰高、稳扎稳打,才能在写作中开阖自如,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与质疑,表达具有深度的文化诉求。
语言学家周海中曾提出:“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每种语言都能表达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社会特性以及文化、历史等,都是人类珍贵的无形遗产。”作者在文章中联系的形形色色的材料、传递的价值观念都是在表达自己的文化诉求;议论说理,只有在对这些复杂现象进行鲜活的思考和理性的辨析后,才能表达出合乎情理的诉求。
笔者参与了数次高考作文阅卷和评分细则制定工作,历年来在考场作文中总能见到许多熟悉而又陌生的身影,说熟悉是因为那些人物已经活跃在中小学课本里几十年,说陌生是因为他们被同学写得与原型判若两人。
比如,一篇高考高分作文《敢走则路通》,主题是鼓励人们大胆选择,勇往直前:“海明威、老舍、海子皆因种种压力,走不过这山长水远,选择自杀。”虽然文章语言面貌不错,但该考生的强词夺理显而易见:海明威们的路错在哪里?他们是自杀了,但自杀是基于价值层面的选择,是对生命意义的判断,而非面对绝境时心生畏惧,出此下策。不管是海明威、老舍、海子还是傅雷、三毛、川端康成,我们要尊重他们的自杀行为,尊重他们的价值选择,而非在他们死后乱扣帽子。
再如高考作文《勇于挑战走不通的路》,写的是:“司马迁在接受腐刑、宫刑后没有选择逃避,而是迎难而上。”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司马迁也是中小学生的“老相识”了,历史课绝对绕不开他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语文课本里他的“曝光频率”也不低。可是该考生还是活生生地给司马迁上了两次刑,又是腐刑,又是宫刑,完全不考虑司马迁的承受能力!再说,司马迁受刑之时怎么逃避?又如何能够像董存瑞一般“迎难而上”?
又如《正路诚可贵,错路价更高》一文:“陈胜、吴广身处黑暗的暴政中,没有选择当时的正路,忍气吞声好好干活。”陈胜、吴广选的是错路吗?他们有忍气吞声的“正路”可走吗?这所谓的“正路”难道不是死路一条?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议论文写作以提升思维品质为路径,在组织语言文字的创造性活动中锻炼写作能力。思维品质的提升,绝非一蹴而就,当通过有效阅读循序渐进,有序推动,并在行文中表现文化素养。
优秀的高考作文,就是展示阅读视野、彰显文化素养的返利。如高分作文《直道而行,何惧“歧途”》:“当万声俱寂,思想停滞,社会陷入泥淖之时,若是没有知识分子的发声以唤醒沉睡的众人,那将是一个怎样的情景?我们或许会就此进入尼采所言的‘懒人杀死时代’,每个人都生活在柏拉图的‘洞穴’中而不自知,生活在鲁迅的‘铁屋’中而不自知……当众多教授学者臣服于纳粹之时,朋霍费尔依然坚守着知识分子的良知,以‘叛徒’的名义与纳粹抗争;博尔赫斯即使放弃自己心爱的图书馆,也拒绝沉默,公开反对庇隆的极权统治,索尔伦尼琴在苏联的铁栅栏中横冲直撞,用尖锐的笔锋揭露极权统治下的群体之黑。”小作者涉猎广泛,中外作品都能观其大略,运用自如。面对极权主义的高压禁锢,芸芸众生万马齐喑,噤若寒蝉,而有识之士以文字作为发声器,如利剑出鞘刺破思想的牢笼,扫开恐惧的阴霾—小作者的文章写得正气浩然。
又如《巉岩何足惧》一文,对材料理解准确,论据恰当、丰富而且时代感强,具有现实针对性,显得视野开阔,眼界不俗,训练有素:“在面对种种问题时,我们应做那修栈筑桥的先行者。萨义德在《知识分子论》中说:‘知识分子的公共角色是旁观者,是搅乱现状的人。’现状就是空谷的悬崖,当大多数人‘畏途巉岩不可攀’时,寻求栈道桥梁的正是这些‘搅乱现状’的人。康有为公车上书,吹响变革的号角;北京学生挥起‘五四’大旗,革新思想传遍中国。早在春秋战国,就有‘知其不可而为’的孔孟心忧天下;传承而下,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凛然之气。在欧洲,有伏尔泰为卡拉冤案奔波劳碌,有左拉为德雷福斯案愤怒的控诉……”面对体制与社会的悬崖峭壁,这些富有智慧的勇者并不畏惧,而是勇敢地呼号控诉。小作者对“空谷”“悬崖”“桥梁”等词的联想与阐发自然而深刻:面对体制与社会的悬崖,知识分子应当不畏巉岩,勇于“搅扰”现状。放眼当下,各类社会矛盾突出的今天,我们需要“修栈道、筑桥梁”的先行者。小作者深怀现实之忧思,又具担当之责任,使得全篇居高声远,立意高拔,既有阅读广度,又有思想深度,体现了严谨的思考和深厚的人文素养。
当然了,优秀的作文五光十色,并非都是旁征博引,以阅读的广度彰显思考的深度,思维水平的高下并不以案例多寡为标尺。如《大地行者》一文,通篇谈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但层层叩问,穷追不舍。文章先由《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老大德米拉里对社会道德沦丧的不以为意谈起:“假如上帝不存在了,我严谨的生活又有什么意义?”而道德滑坡導致的社会困境不止于此,老卡拉马佐夫被私生子所杀,伦理遭到了践踏。这是比社会乱象更可怕的后果;而伦理的破灭会导致什么?陀氏《群魔》揭晓答案:基里洛夫作为一名曾经的信徒,面对信仰破灭,准备殉道,几经波折,为成为“上帝”而死。这是一种出于“利己主义”的狂热的“自我毁灭”。 这篇文章一路追问、质疑,将信仰坍塌后个体浮游在价值引力之外的虚无主义分析得入木三分。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不管是一例深入分析,还是多例纵横捭阖, 只有有了阅读中的钻坚仰高、稳扎稳打,才能在写作中开阖自如,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与质疑,表达具有深度的文化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