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浚县城郊一座旧厂房,已废弃多年,麻雀和野鸽子在这里筑了窝,成排的机器锈迹斑斑,但仍能看出往昔的模样。
一位叫李官奇的老人,是镇子上的农民,为了这小小的厂房,他的百万家财曾赔个精光,一家人沦落到要捡菜叶度日。
但也在这里,李官奇创造出了世界第八大人造纤维——大豆纤维,并实现了产业化。这项发明使他身价过亿,2007年他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图1)。
(1)丰硕的成果 杰出的贡献
李官奇:国外有些公司想把这个专利买走,我不能卖给他,因为这项技术的专利是中国的,是中国具有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种原创发明。
在李官奇的新工厂里,用大豆纤维纺成纱,织成布,做成衣服,远销各地。这里的工人都知道,为了大豆纤维,李官奇整整花了十年的时间,而他这个只有高中学历的农民,也为此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这个故事要从上世纪60年代说起。
1968年,因为没钱继续上学,高中毕业后他回到了桑寨村,开始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如果没有奇迹的发生,他会和村里的其他人一样,将干一辈子农活。
李官奇:父亲和母亲都是每天下地干活,缺了工,挣不上工分,就吃不上饭。
虽然过的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但高中毕业的李官奇仍是村子里数一数二的文化人,不久当上了桑寨村生产队的队长。在同村人的印象里,这个年轻人有点不一般。
只靠挣工分很难维持一家人生计,村里有人偷偷给面粉厂做箩底赚外快,不久李官奇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没几天,李官奇就发现很多面粉厂因缺少技工,机器没人安装调试,搁置在厂房里。他想如果自己能给他们安装好机器,他们一定会买自己的箩底,于是李官奇找来有关技术书籍自学。没有设备,他就用纸板做实验。不久,一家小面粉厂表示,愿意让他来试试看。
李官奇:一开始我非常胆怯,怕给人家弄不好,所以干活时非常仔细。我用一个月的时间,把这座面粉厂的机器安装完了。
虽然只是试试看,但他安装的机器运转正常,面粉厂的人不但买了李官奇的箩底,还另外给了他80块钱(图2)。
(2)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李官奇:在70年代,一个国家干部每月才五六十块钱,我干了一月,就挣了八九十。人家还管吃,管住。咱在那儿干活,还给咱提开水。觉得自己还行,有了技术,成了技术人,感到自己受到社会尊重。
自此之后,李官奇出名了,找他组装面粉机的人越来越多。因为懂一点机械常识,他干脆自己办起了机械制造厂。1982年,在大多数人刚听说“万元户”这个词的时候,李官奇就已经凭着自己的双手和头脑,成了当地的第一个百万富翁。
上世纪80年代初,家里的光景渐渐好起来,李官奇在村里盖起了二层小楼。
这时的李官奇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安装面粉机了,他开始琢磨着改良粮食机械。他发明的脱毒机可以把豆粕和菜籽中的毒素去掉,将其变成优质饲料。这项发明使李官奇名声大振,不仅在1990年的全国发明博览会上获得了银奖,而且市场反响很好。这下可不得了,这个农民搞发明的劲头儿就更足了。
李官奇:搞点论文,搞点研究成果鉴定,不转化为生产技术,就不能形成生产力。没人进一步搞出机械设备,并发展成产业化,那不行。
就在李官奇对自己的发明能力充满自信时,一篇报道让他眼前一亮。虽然他已和大豆豆粕打了很多年交道了,但他却从未听说过用豆粕纺丝的技术。
李官奇:我知道咱们国内一吨蚕丝是18万块钱,豆饼才两千块钱一吨。从豆饼中能提出将近40%球形蛋白质。两吨多豆饼才值几个钱,而变成一吨丝就值18万,这个附加值多高。
1991年李官奇建立试验基地。李官奇乐观地估计,自己顶多两年就能发明出豆粕纺纱的技术,但他没有想到,这项研究一搞就是10年。试验越做越难,牵扯的知识面越来越多,10年间,光买书他就花了20万元。
李官奇:咱没上过大学,有些还不懂得,还买化学辞典、生物化学辞典去查。
除了大量查阅书籍外,李官奇还自己设计制造各种试验用的设备。10年当中,改进20多次。每次改进工艺就要更新生产设备,每次都要花费七八万元。原来的只能淘汰卖废铁了。
李官奇:我一共实验了800多次,这些实验花费了几千万元。
从1935年美国人发明尼龙后,人造纤维已成为世界时装界的宠儿,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只发明了7种人造纤维。一直有人试图从大豆中提取植物蛋白质来纺纱织布,却从未成功过。原因很简单,棉花、丝绸或羊毛的蛋白质分子是线性分子链的结构,很容易纺纱织布。但大豆蛋白质的分子链是球形的,用它来纺丝,很容易断裂。怎样从大豆中提炼可以用来纺纱的纤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图3、4)。
(3)线性分子链
(4)球性分子链
预计两年能成功的发明一拖再拖,李官奇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外加贷款总共3800多万元,投入到提取大豆纤维的发明中。到后来,贷款还不上了,一家人的生计都成了问题,昔日的百万富翁这时濒临破产的边缘,一日三餐全靠乡亲们救济。
孟详华(河南省安阳市滑县老店镇桑寨村村民):他说奶奶,你给我做点饭,我一会儿到家来。我说那中,你来吧,我给你多做点。
李官奇:我老伴在濮阳住着,孩子上学走了,她挎着一个篮子到菜市场,就在菜叶子堆里捡一大篮子。那时没油,日子苦得吃不上了,只有盐,煮一煮吃。
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那时李官奇的母亲已经70多岁了,老人每天出去拣破烂,用这点儿钱补贴家用。
李官奇:我孩子不让我母亲拾,我母亲身体很好,她说没事儿,我没事儿。我跟你搭不上手,就去拾破烂。她说咱能多卖一块钱,咱就少作一块钱的难。
整整两年的时间,李官奇没有钱给工人发工资,很多人都离开了,李官奇的生活艰难维持着。很多人都劝他放弃这项吃力不讨好的发明,但是李官奇有他自己的想法。
李官奇:投资那么大,熬了那么长时间,感到走到这一步了,舍不得放弃。我又要强,不管多难,要有坚定的志向。
在一间小屋里,李官奇整整呆了8年,这里既是他的卧室,也是办公室,有时还被当作会议室。即使夏天最炎热的时候,他连几十块钱的电扇都买不起,实在熬不过去了,就到院子里去乘会儿凉,然后回屋继续查资料。
转机终于在1995年出现了,一次,李官奇偶然看见春蚕吐丝,给他一个启示。蚕自身能合成一种生物酶,这种生物酶可以把球形的分子链解开,重新组成线形分子链。由此,李官奇改变思路,开始琢磨制作一种仿效生物酶的试剂(图5)。
(5)科学的发现需要细心和严谨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种试剂最终被李官奇研制出来了,只要在生产过程中加入这种试剂,就能从豆粕里抽出非常有韧性的丝了(图6)。
(6)来之不易的成果
李官奇:在走不通的时候,一定得多开思路。只一个思路,走不通了,还在那儿硬想,一般搞不成发明。
经过几次技术改良,1999年,李官奇的大豆纤维抽丝技术已经能够投入工业化生产了,就在这一年,有人听说了这位农民发明家的事情,不请自来地找到了李官奇,想要为他的项目申请专利(图7)。
(7)点豆成金,一个农民对人类的贡献
张绍琳(郑州中原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李官奇对科学研究很重视,也很实干,但他对专利问题缺乏认识。
李官奇:我说我没申请过,我对那也不热乎。他说要是人家照着你这个工艺生产怎么办?我说他生产了,咱再研究呗,他生产一代的,咱生产二代的,咱总比他超前呗。
张绍琳:李官奇当时给我的回答非常肯定,他说我不申请专利,第一花钱,第二费事。
张绍琳一再给李官奇解释申请专利的必要性,实在拗不过她,李官奇就带张绍琳去参观了一下车间。当晚张绍琳就赶回郑州,第三天就完成了专利申请。
李官奇:1999年9月1日,她给我打电话,说我给你写好申请了,我说那好,谢谢你。就这么一句话。
作为河南省成立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中原专利事务所所长,张绍琳还从未见过像李官奇这样不把自己的专利放在心上的发明家。在帮李官奇申请专利的一年多时间里,李官奇从未询问过专利的进展情况,也从来不主动给事务所打电话。但是在一个冬日的早晨,张绍琳却突然接到了一个奇怪的电话。
张绍琳:5点多钟,我刚起床,接了一个电话,他说张所长,我是李官奇,我就特别奇怪,我说李总,你怎么这么早给我打电话。
李官奇偶然得知,一个曾经跟他学徒的人,拿他的技术去申请发明专利,这会儿连授权通知书都收到了,他这才想起了张所长。
张绍琳:他说我问你一件事,咱们那个专利申请算数不算数。
李官奇:张所长说有啊,给你申请了。你的资料你也不来拿,你也不管不问。就给你说那一回,你说中,谢谢我,到现在你也不吭,都还在这儿搁着呢,我说我去拿我去拿,那时间,我才重视了。
张绍琳:大概9点多钟吧,他到我们单位来了,进门就说,张所长我请你吃饭。
因为李官奇的专利申请比他的学徒早了几个月,就这样,李官奇的专利被保住了。
张绍琳:刚好在人民大会堂信息发布会的头一天,他拿到了专利证书。在这个会上,很多的外国人都问他,说你这个项目有没有申请专利?这时候李总特别高兴,他当时就像孩子一样,把他那个专利证书高高举起来,说我有专利了,这就是我的专利证书。
?李官奇发明的大豆纤维是世界上的第八种人造纤维,用它制作的衣服吸湿性和透气性超过了棉花和真丝,保暖性赶上了羊绒,价格却只有羊绒的二十分之一。李官奇为自己发明的纤维取名为“天绒”。
2004年,李官奇获得了中国专利金奖,“天绒”工业化生产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他也被国家授予“当代发明家”称号,而他的公司也已经发展成为总投资6亿元人民币,年产量15000吨的产业集团(图8)。
(8)用“天鹅绒”制成的衣服穿起来很舒适
现如今,李官奇夫妇俩都已经60多岁了,他们还是住在桑寨村那栋30年前的小楼里。李官奇的母亲今年已经88岁了,她捡来的废品早已堆满了两间屋子,生活虽然早已好起来了,但老太太仍经常向儿子念叨当年的难处。老伴赵秀亭也没打算在城里买套条件好一些的楼房养老,她要把钱攒起来。凭着她对李官奇的了解,也许哪一天,李官奇又要搞什么费钱的技术发明了。
一位叫李官奇的老人,是镇子上的农民,为了这小小的厂房,他的百万家财曾赔个精光,一家人沦落到要捡菜叶度日。
但也在这里,李官奇创造出了世界第八大人造纤维——大豆纤维,并实现了产业化。这项发明使他身价过亿,2007年他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图1)。
(1)丰硕的成果 杰出的贡献
李官奇:国外有些公司想把这个专利买走,我不能卖给他,因为这项技术的专利是中国的,是中国具有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种原创发明。
在李官奇的新工厂里,用大豆纤维纺成纱,织成布,做成衣服,远销各地。这里的工人都知道,为了大豆纤维,李官奇整整花了十年的时间,而他这个只有高中学历的农民,也为此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这个故事要从上世纪60年代说起。
1968年,因为没钱继续上学,高中毕业后他回到了桑寨村,开始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如果没有奇迹的发生,他会和村里的其他人一样,将干一辈子农活。
李官奇:父亲和母亲都是每天下地干活,缺了工,挣不上工分,就吃不上饭。
虽然过的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但高中毕业的李官奇仍是村子里数一数二的文化人,不久当上了桑寨村生产队的队长。在同村人的印象里,这个年轻人有点不一般。
只靠挣工分很难维持一家人生计,村里有人偷偷给面粉厂做箩底赚外快,不久李官奇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没几天,李官奇就发现很多面粉厂因缺少技工,机器没人安装调试,搁置在厂房里。他想如果自己能给他们安装好机器,他们一定会买自己的箩底,于是李官奇找来有关技术书籍自学。没有设备,他就用纸板做实验。不久,一家小面粉厂表示,愿意让他来试试看。
李官奇:一开始我非常胆怯,怕给人家弄不好,所以干活时非常仔细。我用一个月的时间,把这座面粉厂的机器安装完了。
虽然只是试试看,但他安装的机器运转正常,面粉厂的人不但买了李官奇的箩底,还另外给了他80块钱(图2)。
(2)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李官奇:在70年代,一个国家干部每月才五六十块钱,我干了一月,就挣了八九十。人家还管吃,管住。咱在那儿干活,还给咱提开水。觉得自己还行,有了技术,成了技术人,感到自己受到社会尊重。
自此之后,李官奇出名了,找他组装面粉机的人越来越多。因为懂一点机械常识,他干脆自己办起了机械制造厂。1982年,在大多数人刚听说“万元户”这个词的时候,李官奇就已经凭着自己的双手和头脑,成了当地的第一个百万富翁。
上世纪80年代初,家里的光景渐渐好起来,李官奇在村里盖起了二层小楼。
这时的李官奇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安装面粉机了,他开始琢磨着改良粮食机械。他发明的脱毒机可以把豆粕和菜籽中的毒素去掉,将其变成优质饲料。这项发明使李官奇名声大振,不仅在1990年的全国发明博览会上获得了银奖,而且市场反响很好。这下可不得了,这个农民搞发明的劲头儿就更足了。
李官奇:搞点论文,搞点研究成果鉴定,不转化为生产技术,就不能形成生产力。没人进一步搞出机械设备,并发展成产业化,那不行。
就在李官奇对自己的发明能力充满自信时,一篇报道让他眼前一亮。虽然他已和大豆豆粕打了很多年交道了,但他却从未听说过用豆粕纺丝的技术。
李官奇:我知道咱们国内一吨蚕丝是18万块钱,豆饼才两千块钱一吨。从豆饼中能提出将近40%球形蛋白质。两吨多豆饼才值几个钱,而变成一吨丝就值18万,这个附加值多高。
1991年李官奇建立试验基地。李官奇乐观地估计,自己顶多两年就能发明出豆粕纺纱的技术,但他没有想到,这项研究一搞就是10年。试验越做越难,牵扯的知识面越来越多,10年间,光买书他就花了20万元。
李官奇:咱没上过大学,有些还不懂得,还买化学辞典、生物化学辞典去查。
除了大量查阅书籍外,李官奇还自己设计制造各种试验用的设备。10年当中,改进20多次。每次改进工艺就要更新生产设备,每次都要花费七八万元。原来的只能淘汰卖废铁了。
李官奇:我一共实验了800多次,这些实验花费了几千万元。
从1935年美国人发明尼龙后,人造纤维已成为世界时装界的宠儿,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只发明了7种人造纤维。一直有人试图从大豆中提取植物蛋白质来纺纱织布,却从未成功过。原因很简单,棉花、丝绸或羊毛的蛋白质分子是线性分子链的结构,很容易纺纱织布。但大豆蛋白质的分子链是球形的,用它来纺丝,很容易断裂。怎样从大豆中提炼可以用来纺纱的纤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图3、4)。
(3)线性分子链
(4)球性分子链
预计两年能成功的发明一拖再拖,李官奇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外加贷款总共3800多万元,投入到提取大豆纤维的发明中。到后来,贷款还不上了,一家人的生计都成了问题,昔日的百万富翁这时濒临破产的边缘,一日三餐全靠乡亲们救济。
孟详华(河南省安阳市滑县老店镇桑寨村村民):他说奶奶,你给我做点饭,我一会儿到家来。我说那中,你来吧,我给你多做点。
李官奇:我老伴在濮阳住着,孩子上学走了,她挎着一个篮子到菜市场,就在菜叶子堆里捡一大篮子。那时没油,日子苦得吃不上了,只有盐,煮一煮吃。
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那时李官奇的母亲已经70多岁了,老人每天出去拣破烂,用这点儿钱补贴家用。
李官奇:我孩子不让我母亲拾,我母亲身体很好,她说没事儿,我没事儿。我跟你搭不上手,就去拾破烂。她说咱能多卖一块钱,咱就少作一块钱的难。
整整两年的时间,李官奇没有钱给工人发工资,很多人都离开了,李官奇的生活艰难维持着。很多人都劝他放弃这项吃力不讨好的发明,但是李官奇有他自己的想法。
李官奇:投资那么大,熬了那么长时间,感到走到这一步了,舍不得放弃。我又要强,不管多难,要有坚定的志向。
在一间小屋里,李官奇整整呆了8年,这里既是他的卧室,也是办公室,有时还被当作会议室。即使夏天最炎热的时候,他连几十块钱的电扇都买不起,实在熬不过去了,就到院子里去乘会儿凉,然后回屋继续查资料。
转机终于在1995年出现了,一次,李官奇偶然看见春蚕吐丝,给他一个启示。蚕自身能合成一种生物酶,这种生物酶可以把球形的分子链解开,重新组成线形分子链。由此,李官奇改变思路,开始琢磨制作一种仿效生物酶的试剂(图5)。
(5)科学的发现需要细心和严谨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种试剂最终被李官奇研制出来了,只要在生产过程中加入这种试剂,就能从豆粕里抽出非常有韧性的丝了(图6)。
(6)来之不易的成果
李官奇:在走不通的时候,一定得多开思路。只一个思路,走不通了,还在那儿硬想,一般搞不成发明。
经过几次技术改良,1999年,李官奇的大豆纤维抽丝技术已经能够投入工业化生产了,就在这一年,有人听说了这位农民发明家的事情,不请自来地找到了李官奇,想要为他的项目申请专利(图7)。
(7)点豆成金,一个农民对人类的贡献
张绍琳(郑州中原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李官奇对科学研究很重视,也很实干,但他对专利问题缺乏认识。
李官奇:我说我没申请过,我对那也不热乎。他说要是人家照着你这个工艺生产怎么办?我说他生产了,咱再研究呗,他生产一代的,咱生产二代的,咱总比他超前呗。
张绍琳:李官奇当时给我的回答非常肯定,他说我不申请专利,第一花钱,第二费事。
张绍琳一再给李官奇解释申请专利的必要性,实在拗不过她,李官奇就带张绍琳去参观了一下车间。当晚张绍琳就赶回郑州,第三天就完成了专利申请。
李官奇:1999年9月1日,她给我打电话,说我给你写好申请了,我说那好,谢谢你。就这么一句话。
作为河南省成立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中原专利事务所所长,张绍琳还从未见过像李官奇这样不把自己的专利放在心上的发明家。在帮李官奇申请专利的一年多时间里,李官奇从未询问过专利的进展情况,也从来不主动给事务所打电话。但是在一个冬日的早晨,张绍琳却突然接到了一个奇怪的电话。
张绍琳:5点多钟,我刚起床,接了一个电话,他说张所长,我是李官奇,我就特别奇怪,我说李总,你怎么这么早给我打电话。
李官奇偶然得知,一个曾经跟他学徒的人,拿他的技术去申请发明专利,这会儿连授权通知书都收到了,他这才想起了张所长。
张绍琳:他说我问你一件事,咱们那个专利申请算数不算数。
李官奇:张所长说有啊,给你申请了。你的资料你也不来拿,你也不管不问。就给你说那一回,你说中,谢谢我,到现在你也不吭,都还在这儿搁着呢,我说我去拿我去拿,那时间,我才重视了。
张绍琳:大概9点多钟吧,他到我们单位来了,进门就说,张所长我请你吃饭。
因为李官奇的专利申请比他的学徒早了几个月,就这样,李官奇的专利被保住了。
张绍琳:刚好在人民大会堂信息发布会的头一天,他拿到了专利证书。在这个会上,很多的外国人都问他,说你这个项目有没有申请专利?这时候李总特别高兴,他当时就像孩子一样,把他那个专利证书高高举起来,说我有专利了,这就是我的专利证书。
?李官奇发明的大豆纤维是世界上的第八种人造纤维,用它制作的衣服吸湿性和透气性超过了棉花和真丝,保暖性赶上了羊绒,价格却只有羊绒的二十分之一。李官奇为自己发明的纤维取名为“天绒”。
2004年,李官奇获得了中国专利金奖,“天绒”工业化生产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他也被国家授予“当代发明家”称号,而他的公司也已经发展成为总投资6亿元人民币,年产量15000吨的产业集团(图8)。
(8)用“天鹅绒”制成的衣服穿起来很舒适
现如今,李官奇夫妇俩都已经60多岁了,他们还是住在桑寨村那栋30年前的小楼里。李官奇的母亲今年已经88岁了,她捡来的废品早已堆满了两间屋子,生活虽然早已好起来了,但老太太仍经常向儿子念叨当年的难处。老伴赵秀亭也没打算在城里买套条件好一些的楼房养老,她要把钱攒起来。凭着她对李官奇的了解,也许哪一天,李官奇又要搞什么费钱的技术发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