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通过创设诱人深思的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调动学习、探究的兴趣,既让学生有所悟、有所获,及时反馈学习信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又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快乐。课堂提问的技巧,同时也反映了教师教学的功底、知识的深广和修养水平。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提问用语的科学性
课堂提问的语言要准确、清楚,不能模棱两可。这就要求教师设置的问题立意明确,严谨规范,富有逻辑性。如教学“种子的结构”一课,在引导学生观察花生和玉米的种子有几个部分组成时,结果学生回答五花八门,若从诱导学生综合思维来看,这个问题具有一定作用。但教师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单子叶植物种子与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和异同。由于教师提问的语言不严谨,指向不明,使问题模棱两可,缺乏科学性,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样既不利于学生了解胚的组成,又使学生混淆两类植物种子的结构,无法落实知识目标。其实,只要将问题的范围缩小些,目的再明确些,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花生和玉米的种子结构有哪些相同与不同的地方?”“通过对花生种子和玉米种子的观察,你认为不同种子的结构是否相同?”……教师除了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多练习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做到提问的用语具有科学性,并注意语义的清晰明确,避免歧义。
二、课堂提问的针对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为课堂教学服务,要针对生物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能力而设,不能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如有教师在讲授“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一课中问道:“为保证营养的吸收,是不是尽量减少上厕所的次数?”“吸收好的人是不是容易发胖?”……教师在课堂中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解释不恰当的问题,往往还不能自圆其说。这种盲目随意、无针对性的问题常常造成不良后果,甚至出现不应有的错误,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围绕教学任务进行层层设计。如教学“人类神经调节的特征”时,教师可先设问:“人们谈及话梅时,唾液的分泌也会增多,这是为什么?”
由此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引起这种条件反射的刺激是什么?(是语言)语言和文字属于什么刺激?是具体刺激还是抽象刺激?(是抽象刺激)从人类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看,人类这种条件反射与什么有关?(与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有关)动物能否对语言文字形成条件反射?为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就在师生互动交流中顺利地解决了,既使学生获得新知,又进行了思维的训练,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课堂提问的启发性
教师在设计问题中必须重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诱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力求使学生学得生动,达到启迪智慧和提高能力的目的。如在教学“先天性行为”时,教师可提问:“动物越高等,先天性行为越复杂,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教师提问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并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与时间,便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必须对教材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还必须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能够把知识和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建立联系。如讲授“空中飞行的动物”一课,学生不能全部概括鸟适于飞行的各种特点时,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飞机的形状是根据鸟的什么特征发明的?”“我们有时在上学的路上会不幸地被鸟粪落在身上,这种现象对鸟的飞行有什么好处?”“为什么给人装上两个大翅膀人还是无法飞起来?”……这样学生便能很快从鸟的外形、消化系统、运动系统得出相应的答案。因此,教师设置的问题要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而富有启发性。这样,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才会一次次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从而激发探索的主动性。
四、课堂提问的适度性
我们反对“满堂灌”,但也不赞成“满堂问”。课堂提问要问得适时,问得有价值,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点拨作用。同时,教师要避免走入认为课堂提问越多越好,越多越能体现启发式教学的误区。有教师一节课设计了一百多个问题,其实这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是相违背的。因为一堂课中问题提得太多,知识密度过大,会造成学生思维负荷过重,且教师提出的问题因为时间关系有些没能给出答案,有些学生回答不出的只能教师自己解答,导致课堂教学没有重点,虽然学生学了很多,但什么都没有记住。因此,教学中的问题要精练高效,知识的授予和能力的训练要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外,问题的设置要难易适度。问题过于容易,学生不加思考便能回答出来,思维得不到发展;问题过于繁难,明显超过学生的能力水平,又打击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总之,教学中的提问是一门艺术,我们生物教师应积极探索提问的艺术,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率,为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而服务。
(责任编辑 杜 华)
一、课堂提问用语的科学性
课堂提问的语言要准确、清楚,不能模棱两可。这就要求教师设置的问题立意明确,严谨规范,富有逻辑性。如教学“种子的结构”一课,在引导学生观察花生和玉米的种子有几个部分组成时,结果学生回答五花八门,若从诱导学生综合思维来看,这个问题具有一定作用。但教师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单子叶植物种子与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和异同。由于教师提问的语言不严谨,指向不明,使问题模棱两可,缺乏科学性,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样既不利于学生了解胚的组成,又使学生混淆两类植物种子的结构,无法落实知识目标。其实,只要将问题的范围缩小些,目的再明确些,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花生和玉米的种子结构有哪些相同与不同的地方?”“通过对花生种子和玉米种子的观察,你认为不同种子的结构是否相同?”……教师除了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多练习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做到提问的用语具有科学性,并注意语义的清晰明确,避免歧义。
二、课堂提问的针对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为课堂教学服务,要针对生物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能力而设,不能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如有教师在讲授“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一课中问道:“为保证营养的吸收,是不是尽量减少上厕所的次数?”“吸收好的人是不是容易发胖?”……教师在课堂中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解释不恰当的问题,往往还不能自圆其说。这种盲目随意、无针对性的问题常常造成不良后果,甚至出现不应有的错误,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围绕教学任务进行层层设计。如教学“人类神经调节的特征”时,教师可先设问:“人们谈及话梅时,唾液的分泌也会增多,这是为什么?”
由此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引起这种条件反射的刺激是什么?(是语言)语言和文字属于什么刺激?是具体刺激还是抽象刺激?(是抽象刺激)从人类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看,人类这种条件反射与什么有关?(与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有关)动物能否对语言文字形成条件反射?为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就在师生互动交流中顺利地解决了,既使学生获得新知,又进行了思维的训练,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课堂提问的启发性
教师在设计问题中必须重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诱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力求使学生学得生动,达到启迪智慧和提高能力的目的。如在教学“先天性行为”时,教师可提问:“动物越高等,先天性行为越复杂,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教师提问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并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与时间,便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必须对教材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还必须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能够把知识和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建立联系。如讲授“空中飞行的动物”一课,学生不能全部概括鸟适于飞行的各种特点时,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飞机的形状是根据鸟的什么特征发明的?”“我们有时在上学的路上会不幸地被鸟粪落在身上,这种现象对鸟的飞行有什么好处?”“为什么给人装上两个大翅膀人还是无法飞起来?”……这样学生便能很快从鸟的外形、消化系统、运动系统得出相应的答案。因此,教师设置的问题要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而富有启发性。这样,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才会一次次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从而激发探索的主动性。
四、课堂提问的适度性
我们反对“满堂灌”,但也不赞成“满堂问”。课堂提问要问得适时,问得有价值,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点拨作用。同时,教师要避免走入认为课堂提问越多越好,越多越能体现启发式教学的误区。有教师一节课设计了一百多个问题,其实这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是相违背的。因为一堂课中问题提得太多,知识密度过大,会造成学生思维负荷过重,且教师提出的问题因为时间关系有些没能给出答案,有些学生回答不出的只能教师自己解答,导致课堂教学没有重点,虽然学生学了很多,但什么都没有记住。因此,教学中的问题要精练高效,知识的授予和能力的训练要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外,问题的设置要难易适度。问题过于容易,学生不加思考便能回答出来,思维得不到发展;问题过于繁难,明显超过学生的能力水平,又打击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总之,教学中的提问是一门艺术,我们生物教师应积极探索提问的艺术,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率,为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而服务。
(责任编辑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