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梦影》:古人的朋友圈评论区什么样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wenhan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末清初,是随笔小品文盛行的时期,诞生了《婆罗馆清言》《小窗幽记》《菜根谭》等优秀的小品文集,它们大都采用格言、警句、语录的形式,篇幅不长,语言机智风趣,温和隽永。
  张潮的《幽梦影》也是清初小品文的代表作之一。然而与别家小品文集不同,张潮的文集并不只收录他的个人杂感,而是将朋友们读后的评论保留在每一条格言下面,就像今天的微博或是朋友圈的评论区。因此读这本书,就仿佛“窥屏”古人的朋友圈,那些插科打诨、嬉笑怒骂的大文人,与我们竟丝毫没有距离感。古代知识分子的性情、志趣、幽默都凝练在那些短短的句子里。正如周作人所说,《幽梦影》“是那样的新,又是那样的旧”。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古代文人的朋友圈究竟是什么样子吧。
  “彩虹屁”
  正如今日朋友圈内互相膜拜上瘾,张潮的格言下也从来不缺“彩虹屁”,而且不愧都是文人,夸人的姿势千姿百态,角度无奇不有,让人大呼酣畅。
  如一日,張潮读书有得,感慨道:“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张潮依据四时节令,认为冬日无事宜读经,夏日长宜读史,春日生机盎然宜读集,秋日风致独特宜读诸子。评论区庞笔奴夸道:“读《幽梦影》,则春夏秋冬,无时不宜。”
  张潮评论地上、画上、梦中、胸中山水分别妙在丘壑深邃、笔墨淋漓、景象变幻、位置自如,评论区周星远便顺势夸道:“心斋《幽梦影》中文字,其妙亦在景象变幻。”心斋,乃张潮的字。
  张潮评论《水浒传》是怒书,《金瓶梅》是哀书。友人们便夸他的《幽梦影》是快书亦是趣书。
  张潮写“发前人未发之论,方是奇书”,本是客观论述什么样的书可称之为奇书,友人活学活用,就说这样的书(发前人未发之论)恰恰“是心斋著书本领”。
  张潮叹息不能亲眼看到惠施、虞卿的书,说“我不见古人,安得不恨”,友人对答曰:“我独恨古人不见心斋”,颇有些辛弃疾“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矣”的味道。
  “黑粉”
  尽管吹捧为主,但张潮的评论区也有几个黑粉,作为诤友的典范,不时黑张潮几句。
  一日,张潮不知为何心情低落,叹息道:“为月忧云,为书忧蠹,为花忧风雨,为才子佳人忧命薄,真是菩萨心肠。”别的好友都纷纷附和,如黄交三评论:“‘为才子佳人忧命薄’一语,真令人泪湿青衫。”江含徵说:“我读此书时,不免为蟹忧雾。”独有尤悔庵不客气地评论道:“杞人忧天,嫠妇忧国,无乃类是?”简单地解释一下就是:无病呻吟,别矫情了。
  张潮常列举风雅事,如“月下谈禅,旨趣益远;月下说剑,肝胆益真;月下论诗,风致益幽;月下对美人,情意益笃”。袁士旦偏偏反其意,列举了一些非但不风雅,反而糟心的情景,如“溽暑中赴华筵,冰雪中应考试,阴雨中对道学先生”,说罢还反问一句:“与此况味如何?”可以说很煞风景了。
  张潮曾经说过自己平生有十大恨事,其中之一是“松树多蚁”,其后隔了许久,却又开始吹捧松树的诸多好处,一位朋友便来煞风景:“君独不记得曾有松多大蚁之恨哉?”
  张潮说“宁为小人之所骂,毋为君子之所鄙”,评论区陈康畴先生与江含徵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一个说“世之人自今以后,慎毋骂心斋也”,一个则说“不独骂也,即打亦无妨,但恐鸡肋不足以安尊拳耳”,是黑是粉,实在难说。
  “皮”
  每个人朋友圈都有几个“皮”友,张潮也不例外。如一日他发感慨:“上元须酌豪友,端午须酌丽友,七夕须酌韵友,中秋须酌淡友,重九须酌逸友。”
  张潮本是各美其美,各个佳节情境不同,适合与不同气质风格的朋友喝酒,友人们也都很配合,有人夸张潮“在豪与韵之间”,有人认真补充“除夕须酌不得意之友”。谁知偏有朋友想要兼而有之,如徐砚谷就说“惟我则无时不可酌耳”,一人能兼豪、丽、韵、淡、逸,可以说相当有自信了。
  还有一则张潮写道,“少年人须有老成之识见,老成人须有少年之襟怀”,是说少年人老年人须互相学习,少年人学老人之成熟,老人学少年之坦荡。张竹坡偏偏反用其意,抖机灵道:“十七八岁便有妾,亦居然少年老成。”这就恶俗得多了。
  三十七则张潮写“为浊富,不若为清贫;以忧生,不若以乐死”,本是称赞安贫乐道的士人精神,谁知评论区一个说“我宁愿为浊富”,一个说“我愿太奢,欲为清富,焉能遂愿”。机灵抖得虽好,与原意就差得远了。
  “愤世嫉俗”
  文人交游,酒酣之际,性情中人有时忧时伤世,嬉笑怒骂,在所难免。
  一次张潮写“艺花可以邀蝶,垒石可以邀云,栽松可以邀风……”,是穷尽风雅之事。评论区的友人们却开始借题发挥,有人说“选诗可以邀谤”,联想到清初文字狱之严酷,不免令人唏嘘。又有人评论“不仁可以邀富”,可谓一针见血。
  一次张潮谈古今传承问题,谈到啸、剑术、弹棋、打球是古代失传的技艺,友人庞天池便借题讽刺,“今之必不能传于后者,八股也”,看来对于八股这种戕害性灵的东西,当时已有文人恨之入骨啊。
其他文献
人一出生就要学习,也就是在这世界上、宇宙中探路,一直探到这一生的终点。  一出世就大声啼哭,这是学习呼吸新鲜空气。然后动手动脚试探活动,睁开眼看光和影,用耳朵听声音,学习分辨事物,于是接触到了母亲的奶头,用口和舌试探吮吸,学会了做人要活下去的第一要义:吃。这大概是所有人共同上的第一课。  真正算得上学习的是学说话。这不仅是探路而且是走出第一步的路了。这一课好像是人人一样,其实各个不同。学说话可以影
摘 要:农村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我国农村学生教育培养的职责。一所学校的管理艺术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学校的“出路”。因此,农村中学的管理艺术是一个迫切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文章作者认为,农村中学管理要做到“四化”,即常规管理精细化、质量管理常态化、地方课程校本化、立德树人具体化。  关键词:农村中学;教育;管理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
请保持谦虚,否则就会失足。  忠实能够得到最多,愛能够做出最多,但谦虚能够保持最多。  没有哪个人高到永远不需伸展,也没有哪个人矮到永远不需要弯腰。  对自身了解越多的人,越是少谈自己。  谦虚就是接受上天指定的地方,无论该地是在前还是在后。  未出土时先有节,已到凌云仍虚心。  ——郑板桥
南风吹过合欢树,  落了一地的心猿意马,  行囊满载着谁的意气风发?  风景在他眼中渐次鲜明,  似一首诗,像一幅画;  南风吹过一座城,  和碌碌无闻的熙攘人潮,  蓦然遇见了谁的眼底星辰?  于是在韶光里微笑相拥,  一掷孤勇,幸而相逢;  南风吹过朝与暮,  和酒杯碰撞成恣意而活,  多少祝福凝成了身后月色,  流沙于指缝间尽数筛落,  贪恋前路,几番过客;  南风吹过旧站牌,  和痴痴依偎
父亲口吃,时重时轻,关键看什么人在场。按母亲的话说,他生怕生人不知道他是个结巴。言外之意,父亲在生人面前,第一次开口,先表明自己的弱项,而且总是夸大这一毛病。  挂花谁都挂过  我的老家在胶东半岛的顶端,是一个狭长的间歇半岛,叫镆铘岛。父亲十几岁的时候,就从镆铘岛走出来当了兵,参加革命。  父亲曾对我说,他们一同出来当兵的有39个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那年,就剩一个半了——他一个全乎人,还有一个负
“先生,您的卡忘记带走了。”珍妮特追到大门口,四处张望,可是卡片的主人已经消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了。  她只好无奈地走回银行,坐到自己位于柜台后面的座位上。  这时,一名年轻的帅哥走了进来。  珍妮特脸上的微笑吸引了他。他走到珍妮特的柜台前说:“我想办理记忆提取业务。”  “很高兴能为您办理此项业务,先生。”  “提取之后,我想关闭账户。”  “哦,这是我最不愿意听到的,”珍妮特说,“是我们的服务
一个农夫在树桩边捡到一只折颈而死的兔子,从此产生了“守株待兔”的故事。我要说的是,这个幸运的农夫在一周后果然又等到一只因失恋而自杀的兔子……  喜出望外的农夫拎着兔子赶回家对太太说:“看!冬天,我们每人都有一頂兔皮帽子了!”太太当然很高兴。就在这时,来了一个货郎,摇鼓吆喝:“上好的花布,漂亮的鞋子……”农夫太太不禁心动,当场买了些布和一双鞋子,用于配那顶兔皮帽子。  冬天,村子里的女人们看见农夫太
同音文,就是整个文章中的汉字只允许采用同一个音,四声不限,标点不限,大多是文言,这样的文章叫作“同音文”。全世界恐怕只有汉语有这样独特的魅力。  于瑜欲渔  于瑜欲渔,遇余于寓。语余:“余欲渔于渝淤,与余渔渝欤?”  余语于瑜:“余欲鬻玉,俞禹欲玉,余欲遇俞于俞寓。”  余与于瑜遇俞禹于俞寓,逾俞隅,欲鬻玉于俞,遇雨,雨逾俞宇。余语于瑜:“余欲渔于渝淤,遇雨俞寓,雨逾俞宇,欲渔欤?鬻玉欤?”  于
01  放眼当今烧烤江湖,从南到北,群雄林立,民间高手,层出不穷。但,任你是谁,任你烤什么,遇到了他,你都要恭恭敬敬地尊称一声庖爷。庖爷家的解牛烧烤已历三代,“解牛”二字,以牛血所书,古篆,笔力遒劲,入木三分。  解牛烧烤,只烤牛,不烤猪,亦不烤羊。一头牛,从头到脚,但凡能吃的部位,解牛都可以烤。  庖爷解牛,已成传奇。解牛家族座右铭朴素:百年烤一牛。  庖爷的祖父,一百零一岁高龄,每日烤牛头肉二
于海斌 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中级教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呼和浩特市名师工作室“教学能手”。呼和浩特教育系统优秀班主任、第十六、十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写作指导特等奖、第四届全国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展评优秀课例评比一等奖、内蒙古自治区2016年中小学录像课评审活动一等奖、呼和浩特市中小学优质课评选一等奖获得者。    他不是一个突然出现在我生命里的男人,在我见到他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