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方新闻史作为中国新闻史的一部分,反应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的同时,也体现了地方的媒介发展程度。笔者以成都市青白江区的地方志、地方新闻志以及年鉴的内容文本为研究对象,对地方广播电视发展进行爬梳,丰富地方广播电视史研究的方志视角。
【关键词】地方志;青白江;广播电视史;地方新闻史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17.042
地方新闻史主要包括地方志中的新闻志;由当地主流媒体组织力量编辑出版的当地新闻史;学者们以某地新闻史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的学术专著三种类型。笔者阅读成都市青白江区地方文献资料室中的青白江地方志、地方新闻志,地方年年鉴,对青白江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进行爬梳,旨在丰富地方广播电视史研究,展望青白江广播电视历史,总结经验教训,激励青白江广播电视人的工作热情。
1. 政治导向下的青白江广播电视事业
青白江区位于成都市区东北,是四川省成都市辖区,“一五”时期规划建设的西南第一个工业区,原为四川省金堂和新都二县辖地。1960年1月青白江区成立。地方广播电视事业事业首先是作为地方宣传机构而存在,青白江于1960年建区,同年建立区委收音站,宣传工作从而开始。
1.1 广播事业的发展
世界的广播事业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相对于电视,技术硬件更为成熟,为广播的普及率提供了硬件支持。除此之外,收音站、广播站的发展也是出于国情的考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家面临着国土广阔,交通不便,文盲众多的情况,1950年《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各级领导机关应当有效地利用无线电广播》的社论,指出“无线电广播是群众性宣传教育最有力的工具之一”,指出了广播事业发展的必然性。
1960年之前,还没有在行政区划上属于青白江的乡镇已经建立了有相当规模的乡镇收音站、广播站。1937年,弥牟镇(原属新都县)建收音点,每日收新闻登黑板报。1941年城厢镇(原属金堂县)建收音室,每日收新闻登油印报《实事快报》。早起的节目多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四川人民广播电台的转播。从1971年3月开始,青白江广播站的自办节目开播,主要内容设计本区新闻和报纸摘要,文艺节目,宣传教育节目、科技知识节目,文教卫生节目等。
1.2 电视事业的蓬勃
1982年5月中央广播事业部升格为广播电视部,广播电视并称也标志着电视事业作为宣传的一部分的重要性凸显出来。1983年3月,国家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了四级办广播电视的方针,全国的电视事业成长起来。
1987年3月,区广播事业管理局更名为广播电视局。1988年6月集资55970元安装公用天线,有电视用户144户。1990年底建立有线电视系统,联网25个区级单位,有电视用户986户。1993年,经省市广电部门批准,正式建立青白江电视台。同年7月1日,青白江电视台节目试播成功改频为42频道。
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是许多国家成功推广电视覆盖的两大支柱,有线电视信号的稳定性决定了有线电视将成为我国电视覆盖的主要方法。1998年9月,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通知》,在全区开始普及有线电视,初步建成了青白江区广播电视传输网络。1998年9月,区政府机关宿舍等个试点单位正式开通光纤电视,1999年开始的有线电视大联网行动,极大改善了我国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到2005年,成都市青白江区视讯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全面负责我区光纤电视网络的建设和发展。2008年,全区有线电视通达率达100%。
宣传方面主要围绕党的方针政策展开,比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乡镇企业先进典型、反腐倡廉等。电视宣传进行栏目化的编排,在办好新闻节目之外,增设专题栏目如《廉政建设》、《社会安全治理》、《农业综合开发》《环境保护》等。《播种理想,放飞希望》、《从贫困到致富的带头人》、《让龙门水果香四方》等节目获成都市优秀作品奖。
1.3 媒介融合视角下的新宣传矩阵
政务新媒体矩阵随着网络化社交媒体的出现而建立。2013年,区新闻中心在青白江区公众信息网上发布信息28424条。2014年到2015年,青白江区新闻中心官方微博;青白江客户端“i青白江”;青白江新闻中心微信公众号纷纷上线,形成了两微一端一官的网络宣传矩阵。2016年,青白江电视台依托“互联网+”打造智慧广电,“i青白江”客户端一年上传视频980条,图文3500条,青白江新闻网发布信息8000条,微信公众号一年共推送290期共700条,微博一年共發送2500条。2017年底区委、区政府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正式启动媒体融合改革。2018年12月27日,青白江区融媒体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构建起了集报、刊、台、网、两微一端于一体的主流媒体新格局。由于“一带一路”、“蓉欧+”以及青白江自贸区的建立,现在的宣传工作主要是“讲好青白江故事”、“传播青白江声音”、塑造“内陆亚欧门户,国际化青白江”的城市形象。
2. 青白江广播电视的博弈和基本格局的形成
2.1 区属、企业广播电视的博弈
企业广播电视在地方志中占了一些篇幅,规模较大的三家企业广播电视占了一定篇幅。 区属广播电视于1990年区财政拨专款5万元,增设了卫星地面接收站,到1990年底,区属有线电视系统有电视用户986户。1997年河南电视台赠送卫星数字接收机1台,区交通局赞助我台2万元购买设备,年底新增用户300余户。通过对比,企业广播电视在青白江广播电视发展的资源,观众,资金等相对占优势,何种原因造成了区属广播电视事业和企业广播电视事业的博弈?首先,青白江因工业建区,市属及以上工厂工业实力强,盈利能力高,资金雄厚。相对于靠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性质的区属电视台来说,企业电视有更宽松的资金来源环境。其次,由于川化一、三、五村、成钢八、九千等企业职工房或集中生活区为有线电视密集覆盖更节约了铺设成本。最后,通过小范围调查,笔者了解到企业电视职工收看没有费用,当时企业有职工俱乐部或者放映室的存在(如川化职工俱乐部),职工有集中收看的空间条件。
2.2 广播电视格局的形成
随着老工业基地的产业转型,企业的营业能力逐渐下降,企业电视由于没有持续的资金注入,企业电视开始式微。八十年代末期,青白江居民家庭中电视逐渐得到普及,区属广播电视的生存空间逐渐上升。由于有线电视的总体规划,各个企业的有线电视网络在2005年左右纷纷并入区有线电视网。企业电视逐渐退出舞台。
3. 总结:不足和展望
通过青白江广播电视事业60年发展历程的爬梳,对青白江广播电视事业有所了解的同时笔者在地方文献对阅读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地方志的书写待严谨性。在时间上,在对青白江地方志以及青白江新闻志对阅读中,笔者发现时间上的争议点。在《成都市青白江区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志》的不同章节中,对《关于申请建立青白江电视台的报告》有1993年4月1993年5月5日两个不同的时间点。在量化标准上,《青白江区志(1960-1990)》中说到,1990年底建立区有线电视系统,联网了25个区级机关单位,有电视用户986户,而在《青白江区志(1991-2005)》中提及1990年建立有线电视系统,仅有大弯镇部分机关单位收看。
同时积极做到地方广播电视志内容储存和应用的数字化实践。起到台内的内容资料管理与志书记录的双重作用。企业的广播电视事业作为地方广播电视事业的一部分,需要通过大量阅读地方志,以及广播电视台、局以及企业的档案、宣传资料再次对青白江广播电视事业史研究再次深入挖掘。
参考文献:
[1]青白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都市青白江区志(1960-1990)[M].成都出版社.1995:722-728.
[2]青白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都市青白江区志(1991-2005)[M].方志出版社.2017:491-494.
[3]成都市青白江区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成都市青白江区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志[M].未出版地方资料.2007:85,110-120.
[4]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都市志广播电视志[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102-105.
[5]成都市广播电视局、成都广播电视台.成都市广播电视志1990-2005[M].内部资料.2005:129-130.
[6]青白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青白江年鉴-2013[M].未出版地方資料.2013:266-268.
[7]青白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青白江年鉴-2014[M].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284-287.
[8]青白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青白江年鉴-2015[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266-269.
[9]青白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青白江年鉴-2016[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276-277.
[10]青白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青白江年鉴-2017[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319-321.
[11]杨茜.1990年代以来我国地方新闻史研究综述——基于知网数据分析[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17):51-57.
- [12]方汉奇.1949年以来大陆的新闻史研究(二)[J].新闻与写作,2007(02):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