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指出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反思和改进。
[关键词] 新课程 问题 反思 改进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老师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来填鸭。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由于理解上的偏颇,在实际教学改革实践中某些教学行为存在着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反思。
一、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不能轻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新课程教学实施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我们的共识。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大多数老师非常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们敢于、乐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个性得到了张扬。但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一些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准备充分,所以上课发言热情很高,也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受知识水平的限制,有些问题可能说得不够完整,有些观点可能有失偏颇,老师在小组总结时应该予以补充和纠正。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小组合作”“自主与探究”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
教学活动是两方面的,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能轻视老师的指导地位。课堂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一旦这种作用被弱化,课堂教学的有序性乃至有效性将无法得到保障。只有教师合理控制和重新组合教材的容量和难易度,研究学情与教学内容的切入点,把握课堂气氛向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方向发展,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他们内在的一种需求和渴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预定的目标。
因此,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二、活起来的教学过程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在教学过程中,一些老师往往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而忽略了知识目标。的确,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淡化了很多理论性知识,而侧重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内容,但每一课都包涵着很重要的养成教育知识。知识教育是基础,是学生发展的双翅,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师生通过教与学活动,使课堂活跃起来,知识丰富起来,能有效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更有利于思想品德课三维目标的达成。
三、多样化课堂教学形式不能无效无用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们都在积极地探索多种教学形式,其目的是为了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跃课堂来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小品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老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应该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避免出现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主题思想不明确,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再如:讨论是我们思想品德课经常采用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明确讨论的必要性,有效性,目的性,不能为了讨论而讨论。有些问题根本就不具有讨论性,甚至有些问题书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讨论不但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争论,进出火花,久而久之还会泯灭学生思考的热情。当然如果讨论话题远离学生生活,偏离社会实际,甚至“高深莫测”也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种形式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
四、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忽略能力培养
现代技术多媒体教学手段,它的图文并茂,影音俱全给予学生多种视觉、听觉刺激,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它可以更多地增加课堂容量,减轻老师的一些负担,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特别对于我们思想品德课来说能直接地联网学到最新的时政信息,我们要充分地加以利用,但毕竟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绝不应该滥用,多媒体并不能包办课堂的一切,适时适当的老师板书,不能因为追求先进的教学手段而忽视学生的读写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创造互动式课堂不能无规则无秩序
新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不断更新,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老师们可谓绞尽脑汁。有些课堂确实活起来了,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一些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比较新颖的,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但是,当某一个小组阐述观点、表达成果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要么忙着整理自己的资料,要么说笑、吵闹,即使有个别想听的同学也听不清楚。学生们不倾听,不补充、不否定,明显的错误发现不了,老师也只是与该小组的特定成员进行单向对话,对于每个小组的成员来说,他只是了解了本小组的研究内容,而对其他小组完成的那部分知识就知之甚少了。也就是说,在这样的一节课里,每个学生获得的知识几乎都是不完整的。静不活,动则乱这一问题,让很多老师困惑无奈。一方面,他们清楚在混乱的课堂里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需要管理;但是又害怕因为管理而压制学生的热情。没有了有效的课堂管理,就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我们就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互动式课堂的规则,培养学生要学会表达、学会质疑、还要学会倾听,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拥有共同遵守的规则,才能保证课堂的秩序。
六、思想品德课堂的“内”与“外”要结合
思想品德课新课改要求教学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的和谐统一。而这三维目标的实现不是一日之功,紧紧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应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而应该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比如根据教材特点,面向学生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的人文、自然等各种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思想品德课老师要反思,反思才能进步。现代老师只有通过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创新,培养更强的从教能力,形成独特教育教学风格,才能指导学生更好学习与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韩震主编.《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版.
[2]丁钢主编.《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版.
[关键词] 新课程 问题 反思 改进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老师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来填鸭。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由于理解上的偏颇,在实际教学改革实践中某些教学行为存在着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反思。
一、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不能轻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新课程教学实施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我们的共识。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大多数老师非常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们敢于、乐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个性得到了张扬。但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一些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准备充分,所以上课发言热情很高,也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受知识水平的限制,有些问题可能说得不够完整,有些观点可能有失偏颇,老师在小组总结时应该予以补充和纠正。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小组合作”“自主与探究”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
教学活动是两方面的,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能轻视老师的指导地位。课堂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一旦这种作用被弱化,课堂教学的有序性乃至有效性将无法得到保障。只有教师合理控制和重新组合教材的容量和难易度,研究学情与教学内容的切入点,把握课堂气氛向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方向发展,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他们内在的一种需求和渴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预定的目标。
因此,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二、活起来的教学过程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在教学过程中,一些老师往往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而忽略了知识目标。的确,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淡化了很多理论性知识,而侧重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内容,但每一课都包涵着很重要的养成教育知识。知识教育是基础,是学生发展的双翅,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师生通过教与学活动,使课堂活跃起来,知识丰富起来,能有效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更有利于思想品德课三维目标的达成。
三、多样化课堂教学形式不能无效无用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们都在积极地探索多种教学形式,其目的是为了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跃课堂来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小品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老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应该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避免出现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主题思想不明确,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再如:讨论是我们思想品德课经常采用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明确讨论的必要性,有效性,目的性,不能为了讨论而讨论。有些问题根本就不具有讨论性,甚至有些问题书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讨论不但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争论,进出火花,久而久之还会泯灭学生思考的热情。当然如果讨论话题远离学生生活,偏离社会实际,甚至“高深莫测”也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种形式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
四、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忽略能力培养
现代技术多媒体教学手段,它的图文并茂,影音俱全给予学生多种视觉、听觉刺激,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它可以更多地增加课堂容量,减轻老师的一些负担,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特别对于我们思想品德课来说能直接地联网学到最新的时政信息,我们要充分地加以利用,但毕竟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绝不应该滥用,多媒体并不能包办课堂的一切,适时适当的老师板书,不能因为追求先进的教学手段而忽视学生的读写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创造互动式课堂不能无规则无秩序
新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不断更新,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老师们可谓绞尽脑汁。有些课堂确实活起来了,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一些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比较新颖的,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但是,当某一个小组阐述观点、表达成果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要么忙着整理自己的资料,要么说笑、吵闹,即使有个别想听的同学也听不清楚。学生们不倾听,不补充、不否定,明显的错误发现不了,老师也只是与该小组的特定成员进行单向对话,对于每个小组的成员来说,他只是了解了本小组的研究内容,而对其他小组完成的那部分知识就知之甚少了。也就是说,在这样的一节课里,每个学生获得的知识几乎都是不完整的。静不活,动则乱这一问题,让很多老师困惑无奈。一方面,他们清楚在混乱的课堂里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需要管理;但是又害怕因为管理而压制学生的热情。没有了有效的课堂管理,就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我们就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互动式课堂的规则,培养学生要学会表达、学会质疑、还要学会倾听,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拥有共同遵守的规则,才能保证课堂的秩序。
六、思想品德课堂的“内”与“外”要结合
思想品德课新课改要求教学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的和谐统一。而这三维目标的实现不是一日之功,紧紧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应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而应该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比如根据教材特点,面向学生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的人文、自然等各种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思想品德课老师要反思,反思才能进步。现代老师只有通过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创新,培养更强的从教能力,形成独特教育教学风格,才能指导学生更好学习与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韩震主编.《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版.
[2]丁钢主编.《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