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天,我在帮儿子清理玩具箱时,发现多了个变形金刚,于是问儿子,他天真地说:“这是我在幼儿园拿的。”
我追问:“你经过老师同意了么?”儿子摇摇头,说:“没有,老师不知道。”
看来,儿子所谓的“拿”,其实是一种偷的行为。我急了,呵斥道:“你这孩子,小小年纪怎么就开始偷东西了!”
儿子委屈地看着我:“什么叫偷东西?”听到儿子幼稚的回答,我哭笑不得,原来在孩子的意识里,根本还没有偷的概念。
当时我想,儿子的这种行为不存在恶意,叫他归还就行了。可没多久,儿子又从幼儿园“拿”回了新“赃物”。
看来,儿子的这种“拿来主义”问题并非如我想象的简单。于是,针对儿子的“拿来主义”行为,我采取了一系列教育措施。
满足孩子基本的物质需要
孩子“拿”的思想从何而来?因为没有,所以才“拿”,这就是孩子最简单的逻辑。
对于孩子的基本物质需要,我们都给予满足了吗?儿子曾一度吵着要买彩笔,我由于工作忙没及时买,后来在儿子的“赃物”里就有彩笔。
经了解才知道幼儿园老师教小朋友画画,儿子没有彩笔,所以才拿了别人的。
这件事之后,我开始关注孩子的需要,每次儿子闹着要买东西时,我都会耐心询问他购买的理由。如果出于正当的需要,我一定会“慷慨解囊”,对于不必要的购买要求,我在拒绝时也会耐心地与他说理,让他懂得不买的原因,而不再以沉默或呵斥对待。
培养孩子通过劳动获得物质满足的习惯
生活中我有意识教儿子学做简单的家务,培养他的劳动观念。无论他最终做得好不好,我都会及时送上表扬,给予他精神鼓励或物质奖赏。
儿子尝到了劳动后的快乐与满足后,经常向我“讨”事情做。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儿子渐渐意识到,通过自己的劳动与努力来获得“报酬”是快乐且光荣的。
告诉孩子偷窃是可耻的
孩子之所以“拿”,因为他尚未意识到这是一种不正当的行为。作为家长,应教育孩子懂得明辨是非。
一次,我和儿子逛书店,儿子经过千挑万选,决定买《安徒生童话选》,在回家的路上,儿子紧紧抱住书,生怕丢了。
我趁机问他:“不经过允许就拿别人的东西,这样做对不对?”儿子拼命摇头。我摸摸儿子的头说:“这样会给别人带来很多麻烦,我们从小就要做好孩子,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儿子点点头。
经过以上的引导与教育,儿子再没“拿”过任何“赃物”回家,在不知不觉中改掉了“拿”的习惯。
莫给孩子“备份”奖状 陈连锦
一次到幼儿园参加亲子运动会,运动会的一个项目是:小孩脚踩着高跷走一小段路,然后脱掉高跷,走过一小段独木桥,站在独木桥前的父母亲等小孩走完小桥时,抱着孩子们跑到终点。
运动会开始时,家长明显比孩子们着急得多。当轮到自己的孩子上场时,家长们先是急着指导自己的孩子穿高跷,然后跑到独木桥前去接应。比赛开始时,有些家长看到自己的小孩走得慢了,索性犯规直接跑到独木桥前,准备不让小孩走独木桥而直接抱着孩子跑到终点。尽管裁判的哨子不断响起,但还是不断有家长犯规。
看着家长们着急的情景,我陷入了沉思。本来只是一个和孩子一起游戏的项目,家长们太把争名次放在心上,因此不惜破坏游戏规则。
只是,这样一个被家长破坏了游戏规则的游戏又能带给孩子们什么呢?在亲子运动会中,孩子们应该得到比一张奖状、一个奖牌更多的东西。诸如合作精神、拼搏精神等等。
一位一同前去参加运动会的家长,当知道自己的孩子没有名次时说了句:“没事,我已经买好了奖状和金牌,等下自己颁发给孩子就是了。”我一脸愕然,询问为什么这么做。那位家长回答:“至少可以让孩子高兴。”
我的孩子在这个项目中没有得到名次,孩子表现出了伤心的情绪。但我没有预先准备好的奖状和金牌可以让孩子高兴。但我想孩子的伤心也是一个收获,至少让孩子懂得学会面对失败。
孩子小的时候,做家长的可以给自己的孩子发奖状和金牌,可孩子长大的时候,不可能总有奖状和金牌,到那时,孩子估计很难适应没有奖状的状况。因此,不必总急着让孩子争名次,不必总给孩子“备份”奖状。
我追问:“你经过老师同意了么?”儿子摇摇头,说:“没有,老师不知道。”
看来,儿子所谓的“拿”,其实是一种偷的行为。我急了,呵斥道:“你这孩子,小小年纪怎么就开始偷东西了!”
儿子委屈地看着我:“什么叫偷东西?”听到儿子幼稚的回答,我哭笑不得,原来在孩子的意识里,根本还没有偷的概念。
当时我想,儿子的这种行为不存在恶意,叫他归还就行了。可没多久,儿子又从幼儿园“拿”回了新“赃物”。
看来,儿子的这种“拿来主义”问题并非如我想象的简单。于是,针对儿子的“拿来主义”行为,我采取了一系列教育措施。
满足孩子基本的物质需要
孩子“拿”的思想从何而来?因为没有,所以才“拿”,这就是孩子最简单的逻辑。
对于孩子的基本物质需要,我们都给予满足了吗?儿子曾一度吵着要买彩笔,我由于工作忙没及时买,后来在儿子的“赃物”里就有彩笔。
经了解才知道幼儿园老师教小朋友画画,儿子没有彩笔,所以才拿了别人的。
这件事之后,我开始关注孩子的需要,每次儿子闹着要买东西时,我都会耐心询问他购买的理由。如果出于正当的需要,我一定会“慷慨解囊”,对于不必要的购买要求,我在拒绝时也会耐心地与他说理,让他懂得不买的原因,而不再以沉默或呵斥对待。
培养孩子通过劳动获得物质满足的习惯
生活中我有意识教儿子学做简单的家务,培养他的劳动观念。无论他最终做得好不好,我都会及时送上表扬,给予他精神鼓励或物质奖赏。
儿子尝到了劳动后的快乐与满足后,经常向我“讨”事情做。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儿子渐渐意识到,通过自己的劳动与努力来获得“报酬”是快乐且光荣的。
告诉孩子偷窃是可耻的
孩子之所以“拿”,因为他尚未意识到这是一种不正当的行为。作为家长,应教育孩子懂得明辨是非。
一次,我和儿子逛书店,儿子经过千挑万选,决定买《安徒生童话选》,在回家的路上,儿子紧紧抱住书,生怕丢了。
我趁机问他:“不经过允许就拿别人的东西,这样做对不对?”儿子拼命摇头。我摸摸儿子的头说:“这样会给别人带来很多麻烦,我们从小就要做好孩子,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儿子点点头。
经过以上的引导与教育,儿子再没“拿”过任何“赃物”回家,在不知不觉中改掉了“拿”的习惯。
莫给孩子“备份”奖状 陈连锦
一次到幼儿园参加亲子运动会,运动会的一个项目是:小孩脚踩着高跷走一小段路,然后脱掉高跷,走过一小段独木桥,站在独木桥前的父母亲等小孩走完小桥时,抱着孩子们跑到终点。
运动会开始时,家长明显比孩子们着急得多。当轮到自己的孩子上场时,家长们先是急着指导自己的孩子穿高跷,然后跑到独木桥前去接应。比赛开始时,有些家长看到自己的小孩走得慢了,索性犯规直接跑到独木桥前,准备不让小孩走独木桥而直接抱着孩子跑到终点。尽管裁判的哨子不断响起,但还是不断有家长犯规。
看着家长们着急的情景,我陷入了沉思。本来只是一个和孩子一起游戏的项目,家长们太把争名次放在心上,因此不惜破坏游戏规则。
只是,这样一个被家长破坏了游戏规则的游戏又能带给孩子们什么呢?在亲子运动会中,孩子们应该得到比一张奖状、一个奖牌更多的东西。诸如合作精神、拼搏精神等等。
一位一同前去参加运动会的家长,当知道自己的孩子没有名次时说了句:“没事,我已经买好了奖状和金牌,等下自己颁发给孩子就是了。”我一脸愕然,询问为什么这么做。那位家长回答:“至少可以让孩子高兴。”
我的孩子在这个项目中没有得到名次,孩子表现出了伤心的情绪。但我没有预先准备好的奖状和金牌可以让孩子高兴。但我想孩子的伤心也是一个收获,至少让孩子懂得学会面对失败。
孩子小的时候,做家长的可以给自己的孩子发奖状和金牌,可孩子长大的时候,不可能总有奖状和金牌,到那时,孩子估计很难适应没有奖状的状况。因此,不必总急着让孩子争名次,不必总给孩子“备份”奖状。